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1 08:52:57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作业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40分)
1. 图1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对北京人样貌特征的部分描述。图2是出土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史学价值是( )
图1 图2
A. 证明一份材料,说明一段历史 B. 不同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C. 文学史料价值大于文物价值 D. 文物更有利于历史保存
2. 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A. 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 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 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 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3. 201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A. 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 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 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 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商
4. 《荀子 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周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 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人口
C. 土地和耕牛 D. 人口和铁犁
5. 下列有关春秋时期主要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B. 晋文公通过阪泉之战,成为中原霸主
C. “卧薪尝胆”这一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
D. 春秋末期,吴王勾践灭掉越国,称霸一时
6. 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春秋初年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而且越来越少。这反映出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诸侯争霸 B. 民族交融 C. 走向统一 D. 中央集权
7.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损害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损害大贵族利益的是( )
A. 确立郡县制 B. 统一度量衡
C.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8. 经典诵读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是()
A. 春秋一一战国 B. 秦一一西汉 C. 东周—秦 D. 西汉——东汉
9. 下图的秦代砖文的文字应该是
A 甲骨文 B. 隶书 C. 钟鼎文 D. 小篆
10. “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下图这组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汉代( )
A. 绘画技巧的成熟 B. 盐铁官营的实施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农耕技术的发展
11. 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别实行了( )
A. 禅让制、分封制 B. 分封制、郡县制 C. 郡县制“推恩令” D. 分封制、世袭制
12. 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重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
A. “推恩令” B. 废除丞相制度
C. 抑制豪强势力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3.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凿空”是指张骞出使
A. 西域 B. 西藏 C. 西非 D. 西欧
14. 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措施的是( )
A.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C. 造纸术的改进 D. 实行盐铁专卖
15. 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东汉末年,为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并编创了防病健体医疗体操的名医是( )
A. 张仲景 B. 华佗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16. 在小刚的印象中,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京剧中的“花面奸臣”。但是,经过历史课上的学习,他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下列他对曹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从长安接到洛阳
B. 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给孙刘联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刘备,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7.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为本,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江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③南方相对稳定 ④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 丝绸之路始通 B. 北方经济发达 C. 民族交融加强 D. 南北政权分立
19. 我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这部书是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20. 嫦娥五号完成了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目前月球上共计有14个以中国人的姓名命名的19个月球地理实体,其中最早的一个以“祖冲之”来命名。选择以“祖冲之”命名的原因是他:( )
A. 编写《春秋》 B. 推行儒学 C. “凿空西域” D. 计算π值
二、综合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40分,21题12分,22题6分,23题10分,24题12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屡见不鲜。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弱,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进入战国,各国统治者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
材料二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道家 ①(学派创始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民心
儒家 孔子(学派创始人) 核心思想是“②”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礼治”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建立③专制统治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促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式,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成,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1)后人以“礼崩乐坏”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概括“礼崩乐坏”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③分别对应的内容。
(3)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有什么内在联系?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
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3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40多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材料二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长城的评价是:“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将它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它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长城对秦朝的影响,分析长城的当代价值。
23. 某中学开展“人文陕西”主题研学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
材料一 研学参观地
材料二 在三座大型兵马俑葬坑里,埋葬着8000件陶制武士俑,还有上万件兵器,100余辆木质战车。……一号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秦兵马俑至少有朱红、枣红、紫红、粉红、深绿、粉绿、粉紫、粉蓝、中黄、桔黄、黑白、赭等十几种颜色。
材料三 霍去病墓陪葬茂陵(汉武帝陵墓)。霍去病因功高封为大司马瞟骑将军冠军侯,死时收24岁。为了纪念霍去病,汉武帝特为他修建了外形如祁连山的墓,并在神道两侧安置许多大型石刻,其中尤以“马踏匈奴”最为著名。
(1)请写出材料一中研学参观地点所反映史实发生具体时代。
(2)依据材料二,从历史、军事、文化艺术价值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看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汉武帝对霍去病如此重视的原因。
(4)结合所学,指出司马迁、蔡伦的重要贡献。
2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政局动荡,但仍推动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弱。263年,魏灭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材料二 东晋成功地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材料三 魏主下诏,“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开始)也。宜改姓元氏”。“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魏国和西晋的建立者。
(2)材料中东晋是怎样“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中的“魏主”是谁?根据材料指出他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交融有什么影响?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作业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40分)
1. 图1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对北京人样貌特征的部分描述。图2是出土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史学价值是( )
图1 图2
A. 证明一份材料,说明一段历史 B. 不同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C. 文学史料价值大于文物价值 D. 文物更有利于历史保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图1是人教版史书对北京人样貌特征的部分描述”,可知是文献史料;由“图二是出土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可知是实物史料,因此从史学研究 的角度看,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是不同史料可以相 互印证,有助于我们研究北京人的历史,B项正确;证明一份材料,说明一段历史,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是两份材料,说明同一历史,排除A项;文学史料价值大于文物价值,说法错误,考古发掘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文物,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文物更有利于历史保存,与题干内容“图1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对北京人样貌特征的部分描述。图2是出土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史学价值”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A. 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 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 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 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陶瓶”“陶灶”“陶釜“白陶鬶”的信息及文物所属时间可知,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制陶历史悠久,故C正确;图片没显示农耕工具、商品贸易且图片陶器无法显示是彩陶,故ABD错误。综上故选C。
3. 201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A. 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 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 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 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商
【答案】A
【解析】
【详解】良渚古城证明中国早期已经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而这些都是早期国家形态的表现,故选A;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领先世界和水平高,排除BD;C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
4. 《荀子 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周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 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人口
C. 土地和耕牛 D. 人口和铁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政治范围。B项正确;耕牛、铁犁反映牛耕技术与铁制农具,而铁制农具与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5. 下列有关春秋时期主要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B. 晋文公通过阪泉之战,成为中原霸主
C. “卧薪尝胆”这一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
D. 春秋末期,吴王勾践灭掉越国,称霸一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 管仲 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项正确;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爆发城濮之战,最终晋国获胜,成就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而不是阪泉之战,排除B项;卧薪尝胆与越国国君勾践有关,而不是楚庄王,排除C项;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最终灭掉了吴国,排除D项。故选A项。
6. 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春秋初年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而且越来越少。这反映出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诸侯争霸 B. 民族交融 C. 走向统一 D. 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春秋初年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而且越来越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因此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走向统一,C项正确;诸侯争霸是现象,不是发展趋势,排除A项;民族交融,与“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而且越来越少”没有联系,不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生活习性趋于一致,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与题干信息“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春秋初年有10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而且越来越少”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损害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直接损害大贵族利益的是( )
A. 确立郡县制 B. 统一度量衡
C.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了贵族世袭继承的特权,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反扑,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因此,直接损害大贵族利益的是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故D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确立县制,而不是郡县制,排除A项;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损害大贵族利益”,排除BC项。故选D。
8. 经典诵读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是()
A. 春秋一一战国 B. 秦一一西汉 C. 东周—秦 D. 西汉——东汉
【答案】B
【解析】
【详解】““嬴秦氏,始兼并”反映是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高祖兴,汉业建”反映的是刘邦建立西汉,所以包含的朝代分别是秦朝和西汉,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包含春秋战国、东周和东汉,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下图秦代砖文的文字应该是
A. 甲骨文 B. 隶书 C. 钟鼎文 D. 小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秦代砖文”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秦始皇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故秦代砖文的文字应该是小篆,D正确;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排除A;图中的秦代砖文不是隶书,排除B;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排除C。故选D。
10. “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下图这组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汉代( )
A. 绘画技巧的成熟 B. 盐铁官营的实施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农耕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代耕作石画像反映汉代农耕技术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绘画古朴自然,但技巧并不高超,排除A;材料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B;汉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排除C。故选D。
11. 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别实行了( )
A. 禅让制、分封制 B. 分封制、郡县制 C. 郡县制“推恩令” D. 分封制、世袭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消除了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排除AB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重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
A. “推恩令” B. 废除丞相制度
C. 抑制豪强势力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对董仲舒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D正确;“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后被汉武帝采纳,解决了“王国问题”,A错误;明朝废丞相,而不是汉朝,B错误;抑制豪强势力是东汉时期的措施,故C错误。
13.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凿空”是指张骞出使
A. 西域 B. 西藏 C. 西非 D. 西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凿空”是指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14. 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措施的是( )
A.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C. 造纸术的改进 D. 实行盐铁专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上“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措施的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B项正确;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不是“加强对新疆地区管理的举措”,排除A项;造纸术的改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实行盐铁专卖是西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择B项。
15. 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东汉末年,为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并编创了防病健体医疗体操的名医是( )
A. 张仲景 B. 华佗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选项B符合题意;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A项错误;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C项错误;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D项错误。故选B。
16. 在小刚的印象中,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是京剧中的“花面奸臣”。但是,经过历史课上的学习,他对曹操有了新的认识。下列他对曹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从长安接到洛阳
B. 曹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给孙刘联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刘备,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选项C符合题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从长安接到许昌,A排除;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B排除;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的是袁绍,D排除。故选C。
17.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为本,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江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③南方相对稳定 ④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少战乱;北方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该时期北方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选项②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 丝绸之路始通 B. 北方经济发达 C. 民族交融加强 D. 南北政权分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汉人的饮食融入了胡人的饮食,体现了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和影响,故选C;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汉武帝时期,A错误;B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9. 我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这部书是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魏时期,贾思勰写了《齐民要术》,它是我国古代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故A符合题意;《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均是明代著作,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 嫦娥五号完成了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目前月球上共计有14个以中国人的姓名命名的19个月球地理实体,其中最早的一个以“祖冲之”来命名。选择以“祖冲之”命名的原因是他:( )
A. 编写《春秋》 B. 推行儒学 C. “凿空西域” D. 计算π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数字,D项正确;《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末期由孔子修订而成,排除A项;西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趋势,董仲舒顺应了这一形势,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巩固中央集权,从而使儒学得到国家的扶植,推行儒学,排除B项;“凿空西域”是张骞,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40分,21题12分,22题6分,23题10分,24题12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屡见不鲜。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弱,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进入战国,各国统治者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
材料二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道家 ①(学派创始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民心
儒家 孔子(学派创始人) 核心思想是“②”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礼治”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建立③专制统治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促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式,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成,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1)后人以“礼崩乐坏”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概括“礼崩乐坏”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③分别对应内容。
(3)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三中的百家争鸣有什么内在联系?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
【答案】21. 表现:王室衰弱,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诸侯争霸等。
22 ①老子 ②仁 ③中央集权
23. 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4.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王室衰弱”结合所学得出王室衰弱,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根据材料“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得出诸侯争霸等。
【小问2详解】
填写: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因此①老子 ②仁 ③中央集权
【小问3详解】
联系:材料一和二是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促进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因此联系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小问4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促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得出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根据材料“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成,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得出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3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40多郡,在郡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材料二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长城的评价是:“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将它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它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长城对秦朝的影响,分析长城的当代价值。
【答案】22. 表现: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秦律)。
23. 影响:长城对秦朝的影响是用以抵抗来自北方匈奴的袭扰。
价值: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识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载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一“把全国分成3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40多郡,在郡下设县”“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可得出,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表现有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秦律)。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二“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可得出,长城对秦朝的影响是用以抵抗来自北方匈奴的袭扰。
价值:根据材料二“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但它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结合所学可知,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识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载体。
23. 某中学开展“人文陕西”主题研学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
材料一 研学参观地
材料二 在三座大型兵马俑葬坑里,埋葬着8000件陶制武士俑,还有上万件兵器,100余辆木质战车。……一号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秦兵马俑至少有朱红、枣红、紫红、粉红、深绿、粉绿、粉紫、粉蓝、中黄、桔黄、黑白、赭等十几种颜色。
材料三 霍去病墓陪葬茂陵(汉武帝陵墓)。霍去病因功高封为大司马瞟骑将军冠军侯,死时收24岁。为了纪念霍去病,汉武帝特为他修建了外形如祁连山的墓,并在神道两侧安置许多大型石刻,其中尤以“马踏匈奴”最为著名。
(1)请写出材料一中研学参观地点所反映史实发生具体时代。
(2)依据材料二,从历史、军事、文化艺术价值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看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汉武帝对霍去病如此重视的原因。
(4)结合所学,指出司马迁、蔡伦的重要贡献。
【答案】(1)①秦始皇时期;②西汉武帝时期;③西汉武帝时期;④东汉时期。
(2)历史学价值: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强大的史实以及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军事学价值: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军队结构、作战实力。文化艺术价值: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泥刻技艺高超,绘画色彩丰富。
(3)霍去病北击匈奴,功勋卓著,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4)司马迁写成《史记》一书;蔡伦改进造纸术。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因此,①“秦始皇陵博物院”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秦始皇时期;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因此,②“韩城司马迁神祠”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西汉武帝时期;③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因此,“茂陵及霍去病墓”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西汉武帝时期;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因此,④“汉中洋县蔡伦墓祠”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东汉时期。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历史学价值的角度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强大的史实以及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在三座大型兵马俑葬坑里,埋葬着8000件陶制武士俑,还有上万件兵器,100余辆木质战车。……一号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可知,从军事学价值的角度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军队结构、作战实力;根据材料二“秦兵马俑至少有朱红、枣红、紫红、粉红、深绿、粉绿、粉紫、粉蓝、中黄、桔黄、黑白、赭等十几种颜色。”可知,从文化艺术价值的角度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泥刻技艺高超,绘画色彩丰富。
(3)根据材料三“尤以‘马踏匈奴’最为著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霍去病为击败匈奴建立赫赫功勋,他去世后,汉武帝为他修建了高大的坟墓,以示表彰。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2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政局动荡,但仍推动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弱。263年,魏灭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材料二 东晋成功地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材料三 魏主下诏,“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开始)也。宜改姓元氏”。“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魏国和西晋的建立者。
(2)材料中东晋是怎样“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中的“魏主”是谁?根据材料指出他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交融有什么影响?
【答案】(1)曹丕;司马炎。
(2)淝水之战。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局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3)北魏孝文帝。改汉姓、说汉话。
(4)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建立者: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可知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266年 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可知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
【小问2详解】
途径:根据材料二“东晋成功地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的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中,晋军大败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可知东晋是通过淝水之战“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原因:根据材料二“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局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小问3详解】
人物:根据材料三“魏主下诏,‘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开始)也。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可知材料中的“魏主”是北魏孝文帝。
措施:根据材料三“宜改姓元氏”,“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改汉姓、说汉话。
【小问4详解】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