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永安市初中期末质量抽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友情提示:
1.本试卷共6页,答题卷共2页。
2.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 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 《史记》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 D. 历史研究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2.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从寄居于天然洞穴,到用双手营建房舍,一幢幢民居升起在中华大地的地平线上。这是一个伟大的文明进步,推动这一文明进步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打制石器的发明 B. 懂得使用火 C. 原始农业的发展 D. 私有财产的出现
3. 在半坡遗址上建成的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 干栏式建筑 B.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 猪纹陶钵 D. 司母戊鼎
4. 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传说,如“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这些神话传说( )
A. 是认识远古社会的实物史料 B. 真实地反映了华夏文明的起源
C. 印证中华文明步入奴隶社会 D.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5. 如图等级示意图内容反映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6. 商周青铜器制作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这说明商周青铜器( )
A. 铸造历史悠久 B. 装饰风格鲜明 C. 生产规模庞大 D. 制作工艺高超
7. 下图是甲骨文“国”字的初体,字形像持武器“戈”在守卫“城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 早期文字的史料价值 B. 注重血缘的宗法制度
C.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 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
8.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平王东迁的时间换作世纪年代表示为( )
A. 公元前7世纪70年代 B. 7世纪70年代
C. 公元前8世纪70年代 D. 公元前7世纪80年代
9. 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了当时( )
A. 周王室衰微 B. 井田制瓦解 C. 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0. 春秋时期,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11. 下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A. 关注民生 B. 无为而治 C. 以法治国 D. 以德治国
12.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叙述的是百家争鸣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影响 D. 原因
13. 与下图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A. 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 诸侯争霸,铁犁牛耕
C. 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14. 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也是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材料评论的是
A. 秦朝疆域 B. 秦朝制度 C. 秦朝工程 D. 秦朝暴政
15. 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 赋税负担沉重 B. 法律制度严酷 C. 强化地方管理 D. 行政效率提高
16.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 以农为本 B. 戒奢从简 C. 兴修水利 D. 重农抑商
17. 下表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 )
中央 封国
人口数量 45万人 850万人
辖郡数量 15个 39个
A. 北击匈奴 B. 推恩令 C. 统一铸造五铢钱 D. 尊崇儒术
18. 如果下图中的抛物线代表着西汉王朝的兴衰,“①”处应该是哪位皇帝在位时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19. 以栗特人为主的胡商在丝绸之路上建立了很多商贸据点,熟悉沿线的市场行情,建立一定的商业信誉,交易东西方不同商品。据此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 )
A. 物种交流 B. 文化传播 C. 贸易往来 D. 科技交流
20. 如图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它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说唱俑的线条简练,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侧面反映了东汉的( )
A. 民间生活气息和制陶工艺 B. 宫廷生活和市井风貌
C. 贵族生活和城市风貌 D. 农业发展和市民生活
21. 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据此可知这篇人物传记描写的是(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司马迁
22. 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
A. 东汉末年封建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魏晋时期民族交融 D.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23.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则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这直接佐证了三国鼎立时期( )
A. 民族关系大大改善 B. 局部经济得到发展
C. 国家分裂不断加剧 D. 全国统一局面实现
24. 他生活在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佳作。这位著名的书法家是( )
A. 锺繇 B. 王羲之 C. 祖冲之 D. 顾恺之
25. 东晋名作《女史箴图》所画部分主题内容如下表。可见( )
主题 内容
冯媛挡熊 描绘了冯婕妤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
班婕妤却辇 描绘了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
A. 东晋绘画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B. 东晋社会女性地位极高
C. 东晋社会政治十分腐败 D. 艺术具备一定的教化功能
26.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商朝多次迁都,商王将都城迁到殷 B. 项羽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
C.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27. 下表所示文化成就的特点是( )
人物 朝代 成就
张仲景 东汉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贾思勰 北朝 《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生产技术,内容丰富
A. 照搬照抄前人 B. 总结并创新 C. 天人合一 D. 中外交流
28. 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如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
29. 阅读材科,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公元前140年—一前87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在经济繁荣、府库充溢的基础上,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上)》第4版
(1)简述汉武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2)小历同学认为,西汉王朝进入鼎盛的原因是由于汉武帝个人的雄才大略。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赋税),罕举力役(徭役),无夺农时(农业生产的时间)”,同时,“实仓廪(粮仓),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的主张》
材料二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述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从A、B、C三个时期中任选其一(填字母即可),并结合所学阐述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变革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农业发展的因素。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民族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述少数民族内迁方向,并概括少数民族内迁后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片和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
(3)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共同主题,并分析其影响。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8 都江堰示意图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方面作用。 图9 灵渠 灵渠在今广西桂林境内,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图10 蔡伦像 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成为普及书写材料。 图11 祖冲之 祖冲之是一位杰出科学家,主要成就是圆周率和《大明历》。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8至图11中两幅图(写出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023—2024学年上学期永安市初中期末质量抽测七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友情提示:
1.本试卷共6页,答题卷共2页。
2.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 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 《史记》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 D. 历史研究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 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 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因此,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能够说明北京人使用火,A项正确;《史记》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均属于二手史料,可信度不及一手的考古发掘,排除BD项;《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的真实性未得到验证,排除C项。故选A项。
2.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从寄居于天然洞穴,到用双手营建房舍,一幢幢民居升起在中华大地的地平线上。这是一个伟大的文明进步,推动这一文明进步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打制石器的发明 B. 懂得使用火 C. 原始农业的发展 D. 私有财产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我们的祖先从寄居于天然洞穴,到用双手营建房舍,一幢幢民居升起在中华大地的地平线上”可知远古人类从穴居到定居,推动这一文明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C项正确;打制石器、懂得使用火是旧石器时代,而题干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排除AB项;题干没有反映私有财产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 在半坡遗址上建成的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 干栏式建筑 B.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 猪纹陶钵 D. 司母戊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黄河流域,居住在半地穴房子里面,B项正确;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子是干栏式建筑,排除A项;猪纹陶钵是河姆渡人使用的,排除C项;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B项。
4. 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传说,如“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这些神话传说( )
A. 是认识远古社会的实物史料 B. 真实地反映了华夏文明的起源
C. 印证中华文明步入奴隶社会 D.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神话传说是远古人类创造的文化活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D项正确;神话传说不属于实物史料,目前考古发掘并没有证实题干中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的完全存在,因此不能作为一手史料认识远古社会,排除A项;神话传说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华夏文明的起源,排除B项;这些神话传说与中华文明走进奴隶社会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 如图等级示意图内容反映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等级示意图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体现了“分封制”,C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排除A项;世袭制是指君主在生前将统治权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或血缘关系的人,不是等级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6. 商周青铜器制作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这说明商周青铜器( )
A. 铸造历史悠久 B. 装饰风格鲜明 C. 生产规模庞大 D. 制作工艺高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周青铜器制作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反映的是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较为复杂,说明制作工艺高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器的历史,排除A项;装饰风格鲜明表述片面,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青铜器生产的规模,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下图是甲骨文“国”字初体,字形像持武器“戈”在守卫“城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 早期文字的史料价值 B. 注重血缘的宗法制度
C.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 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字的含义,体现了早期文字的史料价值,A项正确;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排除C项;题干不能体现出边疆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8.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平王东迁的时间换作世纪年代表示为( )
A. 公元前7世纪70年代 B. 7世纪70年代
C. 公元前8世纪70年代 D. 公元前7世纪80年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东周开始。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一个世纪为一百年,10年为一个年代。公元前770年是公元前8世纪70年代,C项正确;公元前7世纪70年代是公元前670年左右,排除A项;7世纪70年代是670年左右,排除B项;公元前7世纪80年代公元前680年左右,排除D项。故选C项。
9. 春秋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了当时( )
A. 周王室衰微 B. 井田制瓦解 C. 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春秋后期农业工具的进步,冶铁这一手工业部门规模随之扩大。当时许多城市出现专门的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反映了商业的活跃,C项正确;金属货币的使用并不能说明周王室衰微,排除A项;井田制瓦解属于农业领域,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春秋时期,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和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天道自然,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A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下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A. 关注民生 B. 无为而治 C. 以法治国 D. 以德治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孔子主张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可知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由“墨子主张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可知提倡节约,关注人民负担。因此孔子与墨子的主张共同之处是关注民生,A项正确;无为而治、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均与题干“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减轻人民负担”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叙述的是百家争鸣的( )
A. 背景 B. 内容 C. 影响 D. 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对于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背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有关,但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题干也没有涉及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具体思想内容,排除B项;百家争鸣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与下图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A. 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 诸侯争霸,铁犁牛耕
C. 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据题干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①相关史实是秦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完成了统一,D符合题意;上承夏商,创立分封的是西周,A排除;诸侯争霸,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B排除;百家争鸣,诸国变法的是战国时期,C排除。故选择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判断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的相关史实。
14. 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也是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材料评论的是
A. 秦朝疆域 B. 秦朝制度 C. 秦朝工程 D. 秦朝暴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是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是秦朝的政治制度,B项正确;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排除A项;秦朝工程主要有长城和灵渠,排除C项;秦朝的暴政主要体现在苛捐杂税等,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 赋税负担沉重 B. 法律制度严酷 C. 强化地方管理 D. 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可知,这些都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具体体现,C项正确;材料强调“日常行政管理文书”,“田租赋税、劳役徭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赋税负担沉重’的说法片面,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日常行政管理文书’比较全面,但未体现“法律制度严酷”,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日常行政管理文书”,未体现其实施情况,不能说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项。 故选C项。
16.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 以农为本 B. 戒奢从简 C. 兴修水利 D. 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他们主张以农为本,A项正确;戒奢从简,意思是倡导节俭、反对奢侈,与题干内容“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不符,排除B项;兴修水利,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以农为本,排除C项;重农抑商,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以农为本,排除D项。故选A项。
17. 下表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 )
中央 封国
人口数量 45万人 850万人
辖郡数量 15个 39个
A. 北击匈奴 B. 推恩令 C. 统一铸造五铢钱 D. 尊崇儒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观察表格可知,西汉初期中央面临封国势力强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实行了推恩令,B项正确;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排除A项;统一铸造五铢钱是汉武帝为加强大一统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8. 如果下图中的抛物线代表着西汉王朝的兴衰,“①”处应该是哪位皇帝在位时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的抛物线可以看出①所处的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西汉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故选D。
19. 以栗特人为主的胡商在丝绸之路上建立了很多商贸据点,熟悉沿线的市场行情,建立一定的商业信誉,交易东西方不同商品。据此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 )
A. 物种交流 B. 文化传播 C. 贸易往来 D. 科技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以栗特人为主的胡商在丝绸之路上建立了很多商贸据点,熟悉沿线的市场行情,建立一定的商业信誉,交易东西方不同商品”可见丝绸之路促进了贸易往来,C项正确;物种交流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A项;依据题干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商业贸易往来,未涉及到文化传播,排除B项;科技交流在题干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如图是“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它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说唱俑的线条简练,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侧面反映了东汉的( )
A. 民间生活气息和制陶工艺 B. 宫廷生活和市井风貌
C. 贵族生活和城市风貌 D. 农业发展和市民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东汉击鼓说唱陶俑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佣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击鼓说唱俑以写实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雕塑线条简练,技法娴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制陶工艺,A项正确;击鼓说唱俑体现的是民间生活气息,体现不出宫廷生活,排除B项;击鼓说唱俑体现不出贵族生活和城市风貌,排除C项;说唱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击鼓说唱俑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体现不出农业发展和市民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
21. 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据此可知这篇人物传记描写的是(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司马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华佗有神医之称。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C项正确;扁鹊是战国时医学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2. 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
A. 东汉末年封建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魏晋时期民族交融 D.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反映的是魏蜀吴三国分立,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仅是中间图片的主题,不够全面,排除B项;魏晋时期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23.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则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这直接佐证了三国鼎立时期( )
A. 民族关系大大改善 B. 局部经济得到发展
C. 国家分裂不断加剧 D. 全国统一局面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则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可知,魏、蜀、吴三国都重视发展经济,B项正确;民族关系大大改善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国家分裂不断加剧、全国统一局面实现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24. 他生活在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佳作。这位著名的书法家是( )
A. 锺繇 B. 王羲之 C. 祖冲之 D. 顾恺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锺繇生活在曹魏时期,他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A项正确;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期,排除B项;祖冲之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顾恺之是画家,排除D项。故选A项。
25. 东晋名作《女史箴图》所画部分主题内容如下表。可见( )
主题 内容
冯媛挡熊 描绘了冯婕妤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
班婕妤却辇 描绘了班婕妤不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
A. 东晋绘画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B. 东晋社会女性地位极高
C. 东晋社会政治十分腐败 D. 艺术具备一定的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冯媛挡熊”中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女性形象,教化大家忠君爱君,“班婕妤却辇”塑造了后妃贤德形象,这些内容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因此《女史箴图》是集教化与审美于一身的成功典范,D项正确;东晋绘画题材丰富,不仅山水田园为题材,还以人物、走兽画等为题材,排除A项;“东晋社会女性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东晋社会政治十分腐败”,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6.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商朝多次迁都,商王将都城迁到殷 B. 项羽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
C.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属于历史结论,C项正确;商朝多次迁都,商王将都城迁到殷、项羽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27. 下表所示文化成就的特点是( )
人物 朝代 成就
张仲景 东汉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贾思勰 北朝 《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丰富
A. 照搬照抄前人 B. 总结并创新 C. 天人合一 D. 中外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可知,我国文化成就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文化成就的特点是总结并创新,B项正确;题干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贾思勰《齐民要术》都是总结前人经验,不是照搬照抄,排除A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医学方面书籍,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与天人合一无关,排除C项;题干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贾思勰《齐民要术》都是总结我国以往的经验,没涉及外国,中外交流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8. 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如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魏蜀吴、西晋、十六国、……”图示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其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是夏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是周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
29. 阅读材科,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统治的50余年(公元前140年—一前87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在经济繁荣、府库充溢的基础上,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上)》第4版
(1)简述汉武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2)小历同学认为,西汉王朝进入鼎盛的原因是由于汉武帝个人的雄才大略。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2)答案一:
判断:同意
理由:汉武帝从政治上实施推恩令,思想上尊崇儒术,经济上实行盐铁专营,军事上北击匈奴等方面采取了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盛世局面。
答案二:
判断:不同意
理由:西汉王朝的鼎盛不仅是因为汉武帝个人雄才大略,盛世局面的出现还与汉朝统一局面的出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带来的经济基础、社会安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因此,西汉的鼎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问2详解】
判断和理由: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是否同意观点都可,如果同意,可从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的贡献进行分析,如不同意,可从西汉王朝鼎盛的多方面原因进行分析。
答案一:判断:同意理由:汉武帝从政治上实施推恩令,思想上尊崇儒术,经济上实行盐铁专营,军事上北击匈奴等方面采取了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盛世局面。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西汉王朝的鼎盛不仅是因为汉武帝个人雄才大略,盛世局面的出现还与汉朝统一局面的出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带来的经济基础、社会安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因此,西汉的鼎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赋税),罕举力役(徭役),无夺农时(农业生产的时间)”,同时,“实仓廪(粮仓),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的主张》
材料二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述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从A、B、C三个时期中任选其一(填字母即可),并结合所学阐述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变革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农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1)主张:重视立法保障;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注重粮食储存。
(2)趋势:不断发展进步。作用:距今约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推动原始农业的产生;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作用: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的育秧移栽;是水稻生产技术的极大进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
(3)因素:国家政策的推动(法律保障);生产技术的改进;确保粮食安全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张:根据材料“ 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缴纳,”可知重视立法保障;由材料“轻田野之税(赋税),罕举力役(徭役),无夺农时(农业生产的时间)”可知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由材料 “实仓廪(粮仓),便备用”可知注重粮食储存。
【小问2详解】
趋势:由材料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可知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作用:本题学生从A、B、C三个时期中任选其一,并结合所学阐述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变革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作用,例选择A,阐述:距今约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推动原始农业的产生;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选择B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选择C时期,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的育秧移栽;是水稻生产技术的极大进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
【小问3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推动(法律保障)、生产技术的改进、确保粮食安全。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民族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述少数民族内迁方向,并概括少数民族内迁后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简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片和表格所反映的改革措施。
(3)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共同主题,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31. 方向:从北向南迁(或向南迁)。表现:游牧民族开始转入农耕生活;少数民族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仰慕中原文化。
32. 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或穿汉服;改汉姓)。
33. 共同主题:民族交融。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方向:根据材料一“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幕中原文化”以及“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示意图”信息可知,少数民族内迁方向是从北向南迁。表现:根据材料一“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民族转入农耕生活”可知是游牧民族开始转入农耕生活;根据材料一“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可知是少数民族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根据材料一“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幕中原文化”可知是仰慕中原文化。
小问2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二“《北魏帝王出御图》”“《鲜卑姓改汉姓表格》(部分)”等信息和所学可知,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实行说汉话、着汉服、改汉姓等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措施:根据材料二“《北魏帝王出御图》”信息可知措施是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根据材料二“《鲜卑姓改汉姓表格》(部分)”信息可知措施是改鲜卑姓为汉姓。
【小问3详解】
共同主题:材料一反映了北方民族内迁,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材料一、二信息可知,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民族交融。影响:根据所学,从民族发展、文化、经济等方面分析概括北魏民族交融的影响即可,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8 都江堰示意图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方面作用。 图9 灵渠 灵渠在今广西桂林境内,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图10 蔡伦像 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成为普及书写材料。 图11 祖冲之 祖冲之是一位杰出科学家,主要成就是圆周率和《大明历》。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8至图11中的两幅图(写出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一:
图片:图8、图9。
观点:中国古代优秀的水利工程造福千秋。
论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仍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灵渠的开凿,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不仅有利于秦始皇统一岭南,也具有运输和灌溉的功能,造福当地百姓,至今仍然发挥运输和灌溉作用。
总结:古代优秀的水利工程不仅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有利于国家发展和造福后世,正所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示例二:
图片:图10、图11。
观点: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推动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论述: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纸的造价,提高了纸的质量,使纸成为日益普及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此后造纸术传播到各国,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不仅对东方数学有长远的影响,也促进了世界科学的发展。
结论: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对世界历史的进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示例三:
图片:图9、图10。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开凿灵渠有利于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也便利了当地的百姓的水利交通、灌溉,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极大推动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进步。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纸的造价,提高了纸的质量,使纸成为日益普及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此后造纸术传播到各国,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总结: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发明创新成果,极大的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分别反映了都江堰、灵渠、蔡伦和祖冲之。都江堰、灵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蔡伦和祖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可以选择题干图8至图11中的两幅图中的两幅图(写出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如:
示例一:
图片:图8、图9。
观点:中国古代优秀的水利工程造福千秋。论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仍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灵渠的开凿,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不仅有利于秦始皇统一岭南,也具有运输和灌溉的功能,造福当地百姓,至今仍然发挥运输和灌溉作用。总结:古代优秀的水利工程不仅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有利于国家发展和造福后世,正所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示例二:
图片:图10、图11。
观点: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推动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论述: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纸的造价,提高了纸的质量,使纸成为日益普及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此后造纸术传播到各国,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不仅对东方数学有长远的影响,也促进了世界科学的发展。结论: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对世界历史的进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示例三:
图片:图9、图10。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开凿灵渠有利于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也便利了当地的百姓的水利交通、灌溉,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极大推动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进步。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纸的造价,提高了纸的质量,使纸成为日益普及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此后造纸术传播到各国,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总结: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发明创新成果,极大的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高效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