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9课《哪里有空气》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9课《哪里有空气》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01 09:0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备课
课题 9.哪里有空气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共1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空气并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充满在周围的空间里。 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证明空气无处不在”,分为两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证明我们周围的空间存在空气。课页以“哪里有空气 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 ”的问题作为引入。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聚焦探究问题,让学生寻找周围的空间中存在空气的证据。学生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现象,也可以通过捕捉空气进行验证的方法来证明。 第二个环节是证明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空气。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先要对一些物体中是否存在空气进行推测,然后设计实验研究。学生可以采取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进行观察和证明。 这两个环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环节主要针对周围的空间是否存在空气进行探究,第二个环节主要对一些物体的缝隙里是否有空气进行探究。通过这两个环节的探究帮助学生建构“空气无处不在、充满在我们周围的空间”这个科学概念。 拓展与应用部分是探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降落伞,并探究哪些因素影响降落伞的下降。空气是阻碍降落伞下降的主要因素,活动中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想办法让降落伞下降得更慢。最后提出一个思考问题:假如没有空气,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会怎样 通过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将降落伞的原理和空气的存在建立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学习过《水和空气》单元,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证明袋子里面有空气,并且通过一些感官观察了空气的特点,能说出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能流动等。在三年级第一单元《土壤里面有什么》一课中能用把土壤放在水里的方法证明土壤里面有空气。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能感受到空气的重要性。三年级学生乐于寻求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但在记录和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能说出生活中处处有空气,对“充”、“满”、“空间”没有深入的理解。本单元的第一课的学习是为后面两课学习的基础,因此丰富学生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 科学思维: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通过哪些现象能证明周围存在空气。设计实验,探究物体的缝隙存在空气。 责任态度:会倾听、认同他人观点,学会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证明周围空间和物体里空间存在空气的活动能说出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证明物体里存在空气,能基于观察记录的证据,能归纳概括出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板书设计 9.哪里有空气 周围 粉笔 气泡冒出 海绵 水里 气泡冒出 空气 石块 气泡冒出 …… 空气无处不在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出示单元页图,提出问题:图中有什么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图上除了我们说的物体,还有什么 如果学生提到“空气”,教师再进一步追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证明它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看见的物体,有可能说不到空气。 二、科学实践活动:证明空气无处不在 (一)证明周围的空间里是否存在空气 1.提问:我们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空气吗 如何验证我们的推测 2.针对认为存在空气的观点,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猜想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袋子从周围的空间捕捉空气证明自己的猜想。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证明。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开展交流汇报活动,不同的观点交流碰撞,直到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 4.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现象证明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空气。 (二)证明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空气 1.提问:我们通过研究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空气,还有哪些地方也存在空气呢 2.教师出示粉笔、海绵和石块等物体,提出问题:这些物体里有没有空气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用多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研究对象从宏观转到微观,让学生猜想周围的物体里或其他一些地方是否也存在空气。 3.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怎样做才能知道其中有空气 看到什么现象就能说明里面有空气 实验操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可以提出这些问题引导他们观察:当物体放入水中时有什么现象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5.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6.小结: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知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空气,海绵、石块、粉笔等物体中也存在空气,这说明空气无处不在,总会充满周围的空间。 三、拓展与应用 1.教师出示降落伞模型 把它和一个小石头在同高度、同时释放到地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哪个物体先落地。 2.提出任务,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小降落伞来探究其中的原因。 (1)生认识降落伞的结构 (2)讲解降落伞的制作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生的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3.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得出结论: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快慢与伞面的大小、降落伞的轻重等因素有关 4.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假如没有空气,降落伞的下降速度会怎样
作业布置 设计实验证明粉笔中有空气的存在。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