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2024春统编七下历史高效实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2024春统编七下历史高效实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1 09:3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人教七下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新课引入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1
2
3
4
1.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2.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学习目标
重难点
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
使地理大发现成为可能
新课引入
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世界经济史学家 贡德弗兰克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五代之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北方战乱不休。南宋时期,南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①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材料二: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南方湖泊增多。
——部编版七下《中国历史》
②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新知学习
农业的发展
1.原因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四:真宗深念稼穑(农业生产),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真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
——《湘山野录》
材料三
③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④ 宋代统治者政策的推进。
粮食作物 新品种
新工具
新技术
新粮仓
经济作物
占城稻
(越南传入,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秧马
复种技术
长江下游、太湖流域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表现
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占城稻
秧马
这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秧马底部采用平滑的木板制成,两端翘起。拔秧时,人们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链接课本P42——相关史事
“苏湖熟,天下足”
“苏常熟,天下足”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生在山上,
卖到山下,
一到水里,
就会开花。
不是桃树却结桃,
桃子里面长白毛,
到了秋天桃熟了,
只见白毛不见桃。
打一农作物

1、表现
行业 发展成就 集中区域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
四川、江浙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五大名窑;
瓷都——景德镇;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江西、江南地区
(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居世界领先地位
广州、泉州、明州
手工业的兴盛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南宋棉毯
宋锦
“号为冠天下”的
蜀地丝织品
北宋 王居正《纺车图》
宋代缂丝
纺织业
宋定窑白釉梅瓶
宋官窑青釉方花盆
宋钧窑玫瑰紫釉葵花花盆
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叶氏哥窑复制哥窑葵瓣口盘
哥窑: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官窑: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定窑:定瓷满泻色无别,梨花逊白梅逊芬
汝窑: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
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50多个国家,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制瓷业
南宋蒋祈所著《陶记》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陶瓷的专著,书中记载南宋时期的景德镇,有 300 多处瓷窑,所制瓷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
根据材料,想象一下景德镇的制瓷规模,说说为什么景德镇的瓷器被誉为“饶玉”。
链接课本P43——材料研读
瓷窑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原因:宋真宗景德元年,因浮梁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隶属饶州。唐宋名窑通例,一般就大地名称呼,故此景德镇瓷器又称“饶玉”。
发展情况
(1)技术领先: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世界。北宋东京郊外,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2)规模宏大:载重数最大可达万石。
(3)设计科学: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设置了水密隔舱,配备指南针。
(地图册P31页)
广州
泉州
明州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宋朝朱彧《萍洲可谈》
南海1号模型
造船业
商业贸易的繁荣
根据材料,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表现①: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
1. 都市商贸的发展
材料一:《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材料二:《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币……
目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材料分析
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量很大。
南宋都城临安商业范围广,店铺遍及大街小巷,有一定的规模,商品种类繁多。
材料三: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唐长安城东西二市市坊分开
北宋东京市坊混杂。
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表现②: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城市
商贸变化 时间
空间
材料四:
表现③:
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货郎图》(局部)
开封、杭州
(最大的商业城市)
不再受限,出现早市和夜市
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②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草市;
③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重要商业贸易区。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东京的夜市和早市对市民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
链接课本P44——材料研读
丰富的食品供应、娱乐和休闲的场所。
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社会生产方面: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它的兴盛将有利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推动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发展,从而激活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活方面:商业贸易使社会上的产品种类更多,生活方式也更加丰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2.纸币的出现
材料一:(北宋时)初署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文献通考》
结合材料思考: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及它的作用是什么?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纸币便于携带。
作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
宋朝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当时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
结合所学思考: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链接课本P46——相关史事
宋代海外贸易图
3.海外商贸发展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②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
③政府政策的鼓励,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城市
商贸 变化 时间
空间
货币
海外 贸易 商港
国家和地区
管理 机构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广州、泉州
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市舶司
“市舶之利甚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知识小结
开封、杭州(最大的商业城市)
不再受限,出现早市和夜市
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②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草市;
③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重要商业贸易区
材料一:
4.经济重心南移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万 4509万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00万 1432万 81:19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根据以下材料可得出哪些信息?
(1)表现:
(2)过程: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唐朝中期
南宋
重心在北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经济重心
开始南移
经济重心
完成南移
据图描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
唐代中后期
人口南迁
南方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
手工业进步
南移的过程
商业繁荣
北方战乱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江南的开发为经济
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课堂小结
1.(2022·山东泰安)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与唐代天宝年间相比,北宋初期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增长幅度较大,这一变化可以推断(  )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
C. 北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D. 北民南迁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发展
随堂练习
D 
2. (2022·江苏镇江)据南宋蒋祈《陶记》记载,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景德镇有300多处瓷窑,所制瓷器“洁白不疵”,卖到其他地方,皆有“饶玉”之称。据此可知,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  )
A. 只能生产白瓷
B. 拥有定窑汝窑
C. 反映手工业兴盛
D. 兴起于南宋
C 
3. (2022·安徽)宋代民间编印出售图书的书坊,往往将说书人的底本作为话本出版。这促成了小说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据此可知,当时( )
A. 书坊是文化传播的管理机构
B. 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
C. 商业行为助推市民文化发展
D. 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
C
4.(2022·湖北)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找出其中的关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南宋时期南方手工业兴盛 B. 南宋时期南方商业贸易繁荣
C. 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D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5.下面图文材料说明了宋代(  )
A.海外贸易的发展 B.商业都市的兴起
C.航海技术的先进 D.社会生活的安定
A
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之。
——《宋史·食货志》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
本题选自2024《情境题与中考新考法·讲评教案》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