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2 15:3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谈中国战史之以弱胜强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分析对比手法,多角度体会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重点】
3、感受古人以弱胜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难点】
教学重难点
2、分析对比手法,多角度体会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重点】
3、感受古人以弱胜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难点】
-0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中学过《左传》,今天我们就一起品读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看看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争——《曹刿论战》。
二、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分角色朗诵,把握背景
1、《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共三十五卷。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在中国的文学界和史学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延伸拓展】体裁分类
2、长勺之战
《春秋》记事简单,只有一句:“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提取信息:
总结: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赞叹长勺之战采取“敌疲我打”的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因此,齐鲁长勺之战是我们军事战略中的重要学习案例之一。
3、朗读韵味
第一读: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活动设计二:对比人物,头脑风暴
1、头脑风暴,多角度梳理线索
①事情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角度的线索:
A、曹刿:请战—论战—参战—释战
B、庄公:将战—问战—参战—问因
C、乡人:问战—劝战
③战争发展的线索:战前补叙—战前准备—战争过程——战后反思
④详略得当的线索:详写战前对话—略写长勺之战—详写战后复盘
2、分析细节,闻言识人
集体讨论研究:
①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
角度一:语言描写
三问三答法——三叠法
【拓展1】——《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三叠式结构
【拓展2】
长勺之战的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你们觉得他是否“鄙”?请你结合全文例子分析他的优缺点。
【明确】
正方:鲁庄公是“鄙”。
鲁庄公把战争寄托在衣食住行和祭拜神灵,说明他的政治上无能。同时,他急于求战,军事管理是无知。
反方:鲁庄公不“鄙”
鲁庄公备战前愿意见面曹刿,三问三答,虚心求学。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幸好他不懂就问,方能利用身边的资源,一起去管理国家。
【文学常识】
古代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你猜一下曹刿的身份是什么等级?
他是官吏,身居士大夫阶层,而不是平民。你猜对了吗?
【总结】
《曹刿论战》先是从乡人和曹刿作对比,突出曹刿的抗敌防御的责任感和保卫国家的爱国情。然后,从论中把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鲁庄公的浮躁反衬出曹刿的机智冷静,所以他才能防备对方运用计谋,确定知己知彼后,方能统筹帷幄。
角度二:否定性词语
1、你能在《曹刿论战》中找到哪些否定性的词语呢?
【明确】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和“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都是“未”“弗”的否定性词语,表现了曹刿对于小惠战和小信战的不认可。只有站在民主上,才能通过小大之狱去公平公开地处理案件,做好自己职位的分内事,才能获得民心。
2、【思考】我们学习过哪些得民心的课文?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思考:
①何为“仁政”?——得民心者,天下顺之。
②孟子说决定战争胜利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决定长勺之战的要素是其中的“人和”。请你从《曹刿论战》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政治上,取信于民。
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民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③请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
曹刿——爱国之情: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沉着冷静,善于把握战机。
鲁庄公——在政治上平庸无奇,在军事上急躁冒进;但能知人善用,不耻下问。
3、第二读:划分角色,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要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指导。
活动设计三:深入剧情,影帝角逐
1、本文是《曹刿论战》,我们的戏剧表演要不要把题目改成《长勺之战》?说说理由。
【明确】
不好。因为《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论战”上。战前要通过讨论,确定好得民心的标准,战时以曹刿的作战时机的选择,体现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因此,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详略安排。同样,我们在表演的时候,也要弱化战争的现场,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等,增强曹刿的有深谋远虑的军事家形象。
2、舞台表演——第三读:读出角色的特点,分角色演读。
要求:
①四人一组,共同揣摩语言和含义,富有感情地朗读台词,适当配上动作和表情。
②全班学生接力互评,选出最佳旁白者和最佳演员(鲁庄公、曹刿、乡人)。
3、小组互评
三、总结
我们理清了《曹刿论战》的文章大意,多角度分析了人物形象,进一步对比出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突出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四、课后作业
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你还知道哪些呢?课后请去搜集研究吧。
【拓展延伸】赤壁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