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人教七下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学习目标
新课引入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1
2
3
4
1.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知道《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
2.了解昆曲、京剧的演变历程,知道京剧是“国粹”;
3.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
4.培育人文主义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学习目标
重难点
关于清朝的小说,《红楼梦》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早在清朝时期民间就有“开篇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这部旷世奇书从诞生起便牵动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心扉,直到今天依旧如此。那么,这部被作者称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究竟有何魔力使它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的世界当中。
新课引入
1. 作 者:曹雪芹(前80回)
高鹗(后40回)
2.成书时间:清代(乾隆晚期时排印面世。)
新知学习
曹雪芹,名霑,出身于贵族世家,少年时曾享受过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雍正时曹家被抄,彻底败落,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穷困潦倒,衣食无着。他回顾自己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对社会有了深切的体验和清醒的认识,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石头记》。但由于贫困交加,他不到50岁就去世了。
《红楼梦》
链接课本P106——人物扫描
曹雪芹像
3.主要内容
(2)四大家族: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1)一条主线: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
这一片段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作者要揭露得是什么?
薛宝钗、史湘云等为了省事,有一餐只吃螃蟹一样菜。刘姥姥一看“两三大篓,想是七八十斤”。按当时价“五分一斤,十斤五钱。再搭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刘姥姥不禁惊叹道“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4.历史地位与价值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红楼梦》反映出怎样
的社会现实意义?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贾宝玉说道:“人们所钟情于的时文八股,不过是一些后人的饵名钓禄之阶(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官职和薪俸),他们都是一群禄蠹(指窃食俸禄的蛀虫)” ——《红楼梦》第七十三回
材料二:“贾宝玉、林黛玉从长期相处中相互了解,形成了恋爱关系。贾宝玉的选择不是轻而易举的,他选择的标准是俩人思想一致,情意相投,带有一种叛逆思想,这对封建时代“门当户对”的择婚标准是一种挑战。”
——谈谈《红楼梦》的思想:冯其庸在文学馆的演讲
材料三:“丫鬟们说宝二爷没上没下,高兴时与丫鬟、仆人们一起玩儿,有时还向我们赔不是。宝二爷不把丫鬟当奴婢看待,并说人都是平等的。”
——谈谈《红楼梦》的思想:冯其庸在文学馆的演讲
材料分析
反正统、反科举,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追求个性自由。
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追求平等
特点1:思想性强
影响:《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地位: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清代小说,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材料四:《红楼梦》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贵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
材料四:《红楼梦》最初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此后印刷面世,立即得到广泛传播,以至当时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红楼梦》进行全面的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红学”。
链接课本P109——相关史事
史学价值
文学价值
特点2:艺术性高
清朝戏剧,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
曹公显然对昆曲非常了解,在红楼梦中提到了很多昆曲曲目。
元春省亲 第一出《豪宴》 第二出《乞巧》
第三出《仙缘》 第四出《离魂》
薛宝钗十五岁生日 《西游记》《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刘二当衣》
元春省亲结束时 《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
《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
贾家全体清虚观打醮 《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
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受到大众的喜爱。昆曲和京剧是其中的代表。
清代戏曲的发展概况
昆曲与京剧艺术
苏州昆剧古戏台
1. 昆曲
明朝
清朝
前期
清朝
中期
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代表:汤显祖《牡丹亭》
发展达到顶峰。代表:
洪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因循守旧,成为统治阶级和
社会上层的玩物,脱离民众和现实生活。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起源
南宋
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又称昆剧、昆腔。
成熟
顶峰
衰落
现今
百戏之祖
(1)发展历程
昆曲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2) 昆曲艺术特色
《牡丹亭》作者汤显祖,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3)代表作品
众人皆醉我独醒——自我觉醒,敢于斗争
《桃花扇》剧照
《长生殿》剧照
《牡丹亭》
启示:文艺要贴近群众,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让昆曲青春地活在当下
从2001年列入非遗名录,到逐渐打开市场,昆曲正远离“博物馆艺术”阶段,逐步实现其活态传承。昆曲的老树与新芽,传统与时尚,保护与传承,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正焕发出的青春活力。
为什么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渐走向衰落?有何启示?
原因:脱离了人民群众及现实生活。
汉调
京调
徽调
昆曲
秦腔
京
剧
创造
改进
博采众长
北京特色
皮黄戏
国粹珍宝
2.京剧
(1)背景
(2)形成
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各种地方戏曲都在这里上演,形成群芳争艳的局面。1790年,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为乾隆帝祝寿献艺。徽班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调高亢爽朗,赢得观众喜爱,一时誉满京城。
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旦角:简“旦”。旦角全为女性。
丑角:简“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
生角:简“生”。
与旦角相反,男性角色。
净角:简“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
中华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3)发展
京剧角
色
四大行当
材料:不同时代我们有着不同方式表达的和喜爱的文化,然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发展不能止于传承。创新和传承既非对立,也不能割裂。创新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手段。事实上,中华文化的继承过程便是创新过程,以戏曲为例,如果没有元杂剧、昆曲,就不会有明清以后的京剧。彼时,京剧是对过去诸多地方剧种的融合和创新;今日再看,京剧又成了传统文化。因此,要想真正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就是手段之一。
——《人民日报——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
1.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传承、守护、创新、发展
思考探究
2. 明清小说、艺术繁荣的原因
⑤其它:艺术形式本身多样有趣,贴近现实生活。
①政治上:在国家大一统的背景下,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统治日益腐朽,人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②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对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大,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愿望不断增强;
③文化上:在文化专制的高压政策下知识分子寄情于文学创作;
④技术上:明清两代书坊、印刷业迅速发展;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古典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特点:反封建传统,突出个性,反映现实问题
戏剧的繁荣
概况:市民文化需求
表现
昆曲
京剧:清朝形成,国粹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下列对明清时期的文化成就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草纲目》广泛记载了各地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等
B. 《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C. 《红楼梦》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
D. 京剧兴起于唐朝中后期
C
2. 如题9图反映的是清朝前期主要文学艺术成就的分布,据此可知清朝( )
A. 戏剧唱腔大多师出同门
B. 西北地区教育文化较落后
C. 小说大多涉及神话传说
D. 文艺成就集中在东部地区
D
3. 下面文学形式之所以在当时能流行的原因是( )
A. 满足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B. 统治者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需要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需求
D. 因体裁独特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C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宋·柳永《望海潮》
塘自古繁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清·曹雪芹《红楼梦》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