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1 10:44:33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唐王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尤其在外交领域,由于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因此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日本
玄奘西游天竺
唐朝中外交通
知识导航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了解遣唐使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的情况、玄奘西行等史实。(时空观念)
2.探究唐朝时期对外交流活跃的原因及特点,理解繁荣与开放的关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认识鉴真六次东渡、玄奘西行体现的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从盛唐气象的开放包容中,感悟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博大胸怀,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素养目标
课标要求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学习任务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结合教材19页文本和图片,讲述日本遣唐使的成员、目的、规模、影响。
成员: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目的: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遣唐使有十多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规模:
影响:
阿倍仲麻吕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拓展·探究
通过查找史料、上网搜索、回顾影视作品和新闻等过重方式,印证唐文华对日本社会的巨大影响。
①制度
②经济
日本的和同开珎
(始铸于708年)
唐朝的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③文化方面
④建筑方面
⑤社会习俗方面
2.观看《鉴真东渡》视频,鉴赏郭沫若的诗歌,结合课本正文及相关史事,讲述鉴真东渡日本的概况、贡献及影响。
概况:
唐朝僧人鉴真先后6次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贡献: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影响: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学习任务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结合课本第20页正文及相关史事,列举唐与新罗关系的表现。
①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者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②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③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④新罗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⑤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唐与新罗的交往的表现:
崔致远
学习任务三:玄奘西行
1.结合课本第21页正文及相关史事,讲述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时间、经过、影响。
天竺
贞观年间(唐太宗统治时期)
出行:玄奘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学习:玄奘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兰陀寺游学,从为远近闻名的国学大师。归国:十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
目的地:
时间:
经历:
影响:
①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②弟子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玄奘和弟子一边忙于宣传佛法,一边从事梵文经典的翻译工作。在19年的时间里,玄奘和弟子共翻译出75部经、论著作。
玄奘取经回长安
拓展·探究
1.仔细观察《玄奘西行路线》动态图,结合教材,讨论玄奘西行天竺遇到了哪些困难?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鉴真东渡,前后6次,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
建构·整合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历史功绩。通过“一送一取”反映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经和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习性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历史功绩:
显著特征:
双向交流、兼容并蓄、对外交往比较活跃。
2.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①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教昌盛。
②唐朝实行对外开放、兼容并包的政策。
③唐朝对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向外大力宣传和输出唐文化,影响亚非乃至世界各国。
④对外交通发达。
⑤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课堂小结
民间交往
政府交往:
遣唐使
唐 朝 的 对 外 交 往
唐朝兼容并蓄、双向交流,全面开放,交往活跃。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随堂训练
1.(2023年郴州中考)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等资料,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2022年北部湾中考)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3.(2022年广元)考古学家在一处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唐代( )
A.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D.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4.(2022年河南)盛唐诗人王维曾写道:“九天闻阖(闻阖chānghé:宫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诗句主要描绘了唐朝的( )
A.政治制度 B.经济状况 C.对外关系 D.社会风气
B
D
B
C
5.(2022年湘潭)某同学搜集了玄奘、鉴真、遣唐使、崔致远等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A.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B.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C.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唐朝发达的科学与技术
6.(2022年衡阳)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唐朝外交的第一手史料是( )
A.诸葛亮《出师表》 B.李斯《泰山石刻》 C.司马迁《史记》 D.《大唐西域记》
7.(2022年云南)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下列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 B.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
C.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 D.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技术和书籍
8.(改编)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经教义
9.(改编)谢同学正在收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学习资料,并整理出“奈良唐招提寺”“佛教”“六次东渡”等关键词。据此可知,她研究的内容是(   )
A.唐与日本的交流 B.唐与天竺的交往 C.唐与新罗的关系 D.唐与大食的往来
10.(改编)唐朝时,出现了由印度传入的刀豆、由尼婆罗国(今尼泊尔)传入的菠菜等。这一现象说明唐朝外贸活动频繁。其中,哪个国家的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
A.越南 B.缅甸 C.新罗 D.波斯
C
D
B
A
A
C
11.(改编)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概况,包含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等。这说明《大唐西域记》(   )
A.主要记载了佛学经典 B.是中印友好交往的见证
C.有利于文明交流的研究 D.是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依据
12.(2023沈阳模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13.(改编)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14.(改编)唐朝时,中外交往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
C
D
B
15.(改编)唐朝与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这反映出唐朝(   )
A.中外交往频繁 B.政治制度完善 C.民族关系和睦 D.南北交流加强
16.(改编)唐朝时期,东亚其他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事件有(   )
①鉴真东渡 ②日本遣唐使来华 ③玄奘西行 ④新罗效仿唐朝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B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人奔波了一生,去过匈奴,去过西域,他没有率领过千军万马,却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东方的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及铸铁、凿井技术等西传,西方的良马、玻璃、宝石以及石榴、苜蓿等物种也传入东方;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帝国之间有了间接的经贸交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两个帝国”的名称,说明“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的含义。
(1)西汉、罗马帝国。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更为积极的表现是文化的相互影响……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形成了由内向外——隋唐向周边、由外向内——周边向隋唐的互动、辐射,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由内向外”方面,列举两件隋唐时期文化交流的史实。
(2)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
(3)以官方交流为主;交流具有双向性;中国对外传播以器物传播、实体文化(丝绸、瓷器、茶叶、铁器、冶铁等)为主;异域民族的艺术与思想深刻影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