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1 11:0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了解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一方针和影响。
掌握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在军事,中央、地方分别采取的措施、影响。
理解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表现、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影响。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
朝代信息卡
公元960年
陈桥兵变
开封
建立时间:
事件:
都城:
君主: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像
相关史事
赵匡胤 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 师。960 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 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 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 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 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 样当了皇帝。
观察地图,如果你是宋太祖,你认为有哪些问题需要去解决
爱卿,如今我大宋已经建国,但北有契丹、北汉,南有诸国,朕想平定四海,该如何进兵?
观察地图,如果你是宋太祖,你认为有哪些问题需要去解决
爱卿,如今我大宋已经建国,但北有契丹、北汉,南有诸国,朕想平定四海,该如何进兵?
2、统一: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策略。
3、强化中央集权: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宋太祖的忧虑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
3、强化中央集权:
(1)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调换将领,军队定期换防。
相关史事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 :“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 :“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材料研读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政治:
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②地方:文臣担任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权;设置转运使收财赋。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材料1: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积极: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消极: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屡受周边政权的入侵;大量官职的设立官员队伍的不断扩充,也使得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地方财赋的转移,成了地方贫弱。
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背景: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重文轻武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相关史事
2、概况:
(1)宋太祖: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形成文臣统兵格局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3)注重文教:
①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材料1:唐代289年间进士及第者6427人,平均每年约22人。宋代319年间共录取进士35000余名,平均每年约110名,差不多是唐代的5倍。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2:宋代非科举出身者需逐级转官,科举出身者可越级转官。其科举高第者,往往不到10年即可升为宰相、副宰相。
——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的是变迁(下)》
3、影响:
(1)积极:
(2)消极:
①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风气;
①重文轻武,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
②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并增加了朝政负担。
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③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科技发达、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王安石变法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材料二:
“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9785员,今内外官属总17300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宋) 包拯奏报
北宋禁军人数增长示意图
材料一:
材料三: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国家积贫积弱;内部农民起义;边疆辽、西夏威胁。
积贫
积弱
扩充禁军 冗兵
增设官僚机构 冗官
分散军权 战斗力弱,战败赔款
冗费
知识拓展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庆历三年(1043年)提出改革措施,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得到宋仁宗支持。范仲淹主持的这场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因反对派阻挠只施行了短短几个月,但北宋统治局面已经为之焕然一新,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
2、变法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改革决心
3、变法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军事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
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募役法
方田
均税法
农田
水利法
保甲法
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是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4、变法结果:
5、影响:
(1)积极:
(2)消极: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最后以失败告终。
启示: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过程是艰难的,甚至要付出一定代价,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1、 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
A.农民起义
B.外族入侵
C.积贫积弱
D.君弱臣强
课堂练习
D
2、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 )
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课堂练习
C
3、 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背景: 爆发农民起义
B.内容: 废除井田制度
C.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D.影响:奠定统一基础
课堂练习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