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徐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了铁农具,西汉发明了耧车,隋唐发明了曲辕犁,北宋时出现了犁锥和踏犁。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 )
A. 表明牛耕技术已达到完善阶段 B. 推动农业发展成独立体系
C. 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D. 说明中国原始农业比较发达
2. 秦称传递文书的邮递员为“邮人”。《秦律十八种·行书》中对邮人家庭出身、身体状况、品行进行了严格规定:“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此举有利于
A. 宣传大一统思想 B.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C. 文书档案的保管 D. 彰显扶危救国理念
3. 东汉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除设立县、道机构之外,还设置属国、校尉、都护、使中郎将和度辽将军等机构。此外,东汉政府还给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加封王侯之号,在租赋等方面也给予他们优惠。东汉政府的这些措施( )
A. 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 B. 导致了行政机构的膨胀
C. 体现了边疆治理手段的灵活 D. 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崛起
4. 雍正即位后继续进行赋役制度改革,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摊丁入亩”,并逐步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自由迁徙以出卖劳动力。这一改革( )
A. 废除了户籍管理制度 B. 助推了商品经济发展
C 摈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 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5. 1897年,国人自办中国通商银行成立。这个奉旨筹办的银行,虽移植了汇丰银行等的管理模式,但成立初期,主管官员也不得不要求“官代为维持”,户部在银行开张之日存入100万两白银,年息五厘,以六年为限,按年付息。这反映了晚清( )
A. 金融主权遭到列强侵犯 B. 近代银行业的艰难起步
C. 政府放宽民间创业限制 D.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6. 1993年,我国推动粮食流通商品化、经营市场化,但因国内供需紧张,当时规定小麦、大米、大豆、玉米等大宗粮食仍由国有粮食部门独家收购,限价销售。直到2000年,国内储备粮充足及市场平稳后才放开销售。这些举措意在( )
A. 逐步地改革统购统销的政策 B. 确保改革不操之过急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7.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400多项国际公约,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这表明,中国( )
A. 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社会 B. 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C. 扩大了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D. 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详细规定了对人民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的保护。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B. 体现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
C. 落实了程序公正的法治原则 D. 在内容上具有高度完整性
9.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这说明社会主义制度( )
A. 改变了农村的生态面貌 B. 加快了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
C. 实现了共同富裕目标 D. 契合了中国社会建设的需要
10. 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转向新石器时代,从狩猎采集经济转向种植和畜牧经济,这种划时代转变就是农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 )
A. 西亚开始栽培推广粟 B. 非洲为人类贡献了大麦
C. 南亚最早培育出水稻 D. 美洲培育出甘薯和辣椒
1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此后,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解决争端在欧洲国家间蔚然成风。1884年,15个欧洲国家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会议,这次会议是专门讨论非洲事务的,但却没有任何一个非洲国家参加。这反映了( )
A. 欧洲列强为减少战争所作的努力 B.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不平等性
C. 近代非洲国家对领土主权的漠视 D. 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关系的扩展
12. 1680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规定“从今以后,无论君主以关税、货物税的收入,还是以取自家庭钱财的收入为担保进行借款,都被认为是在妨碍议会的活动,而必须对这些行为负责”。这一决议( )
A. 使国王统而不治成为事实 B. 事实上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
C. 加强了对封建王权的制约 D. 体现了民主程序尚需要完善
13. 19世纪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派出大量植物猎人以一切手段收集殖民地的植物资源以供种植、研究、培育良种。然后引新种至合适的殖民地以扩大英国的经济利益。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主导殖民地经济发展 B. 推动全球环境治理
C. 致力于世界物种交流 D. 奉行帝国主义思想
14. 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强调利用报酬来鼓励政府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保护揭发政府工作缺点和弊病的人不受打击报复。这些规定( )
A. 削弱了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 B. 促进了国家管理水平的提升
C. 使美国的文官制度最终完善 D. 确保了公务人员的公正廉洁
15. 根据全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1月份,各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支付份额情况显示,美元的占比为40.12%,欧元为37.88%,英镑为6.78%,日元为3.15%,人民币为1.91%。材料表明在国际贸易中( )
A. 货币支付呈现多元化 B. 人民币地位逐渐上升
C.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D. 欧元将取代美元霸权
16. 有成员国指出,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国家的分类一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表明( )
A. 世界贸易规则违背国际需要 B. 经济全球化发展成就突出
C. 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 D. 霸权主义阻碍世界多极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至明清时期,考中的状元、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旁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坚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其中,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通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
——摘编自叶小秋《北京遇见状元碑》
(1)根据材料一,说明示意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从经济的角度阐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代皇帝立“状元碑”的社会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慈善事业兴起,有着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的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慈善团体或机构都包括以认捐为前提的组织方式,入会会费、每年会费、一次性捐赠、募捐使慈善社团岁入动辄上千英镑。约束机制主要包括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监督机制既体现在行政监督中,也体现在财务监督方面。行政监督包括年会、会长或委员会对社团记录的审查、会长对慈善机构的视察等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方式。慈善社团或机构的规定大多数都包括惩处办法,详细又严格。但是惩罚并不是目的,要求成员在处理会务时保持肃静、规定必须交纳会务费以及保障有资格享受福利的会员利益不受侵犯等,但大量善款依然不可避免地被侵吞、贪污或挪用。英国的18世纪由于慈善活动活跃,特别为英国下层民众提供服务而被誉为“慈善时代”。
——摘编自姜鹏成《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组织和运行机制初探》
材料二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当年还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还举办了中华慈善奖的评比活动,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发了社会民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社会上掀起了开展慈善事业的高潮,同年还举办了奥运会,我国南方遭遇了雪灾,当年接受的捐赠款物是前一年的3倍多,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明确要求“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对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慈善组织根据全国各地不同地区、不同地点量身打造了帮扶手段,切实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了自己的担当。
——摘编自李春鸽《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和新中国慈善事业的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发展慈善事业的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城市里晚上不准经营,既是宵禁的要求,也是行会的规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那时宵禁令还在,但规矩已经放松。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
材料三 在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随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黑夜与白天具有相同的时间性,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它们都是必须开发、利用的资源。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以上材料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夜班工作制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的理解。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西立法过程对照表(部分)
时间 中国 外国
公元前927年 周穆王时,吕侯制《吕刑》 希腊:来库古立法
公元前536年 郑国子产铸《刑书》
公元前3世纪 罗马:万民法产生
公元前126~前104年 《春秋决狱》成书
公元前27~公元3世纪 罗马:帝国建立,皇帝(奥古斯都)敕令成为法律的重要渊源
公元前1世纪 汉经义释律,科令制度形成
公元528年 拜占廷:查士丁尼命法学家特立波尼安编纂法典
公元529年 东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编成
公元533年 查士丁尼公布第二次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
公元541年 西魏颁新制12条及六条诏书
公元582年 东罗马:《查士丁尼新律》完成
公元637年 唐《贞观律》颁行
公元654年 唐《永徽律疏》公布
——摘编自王宏治《从中西立法过程比较<唐律>与<民法大全>)
材料二 任何社会法律的生成都不是其社会现象中的孤立存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有悠远古老的中华法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精神以及民众的法律观念紧紧相连。同样,外国法律制度也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摘编自邓琦《中外古代法律比较研究》
运用材料一中的中外相关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主要观点。(要求:明确指出观点,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韩城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徐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了铁农具,西汉发明了耧车,隋唐发明了曲辕犁,北宋时出现了犁锥和踏犁。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 )
A. 表明牛耕技术已达到完善阶段 B. 推动农业发展成为独立体系
C. 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D. 说明中国原始农业比较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至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出现了铁农具,西汉发明了耧车,隋唐发明了曲辕犁,北宋时出现了犁锥和踏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农具,西汉出现耧车,隋唐出现曲辕犁,表明农业生产工具不断进步改良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C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古代牛耕技术已达到完善阶段,而且“完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 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农业发展成为独立体系,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封建社会农业发展步入到传统阶段,据所学可知,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步入封建社会,因此材料涉及时段农业属于传统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2. 秦称传递文书的邮递员为“邮人”。《秦律十八种·行书》中对邮人家庭出身、身体状况、品行进行了严格规定:“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此举有利于
A. 宣传大一统思想 B.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C. 文书档案的保管 D. 彰显扶危救国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书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材料中“《秦律十八种·行书》”“对邮人家庭出身、身体状况、品行进行了严格规定”等信息表明秦统治者对文书传递人员的重视和严格要求,此举旨在保障文书运转的畅通,并不是有意照顾老弱病残人士,故材料中的相关规定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B项正确,排除D项;宣传大一统思想和文书档案保管与文书传递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C两项。故选B项。
3. 东汉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除设立县、道机构之外,还设置属国、校尉、都护、使中郎将和度辽将军等机构。此外,东汉政府还给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加封王侯之号,在租赋等方面也给予他们优惠。东汉政府的这些措施( )
A. 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 B. 导致了行政机构的膨胀
C. 体现了边疆治理手段的灵活 D. 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崛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同时给予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加封王侯之号,在租赋等方面也给予他们优惠。这说明东汉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较为灵活,C项正确;东汉政府的举措效果在材料中并未提及,因此不能证明上述举措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排除A项;东汉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一些管理机构,这些机构数量有限,并不会导致行政机构膨胀,排除B项;东汉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并不能助长地方势力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
4. 雍正即位后继续进行赋役制度改革,从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摊丁入亩”,并逐步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自由迁徙以出卖劳动力。这一改革( )
A. 废除了户籍管理制度 B. 助推了商品经济发展
C. 摈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 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逐步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自由迁徙以出卖劳动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自由出卖劳动力实际上是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清朝时期并没有废除户籍管理制度,也没有摒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C项;这一改革是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 1897年,国人自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成立。这个奉旨筹办的银行,虽移植了汇丰银行等的管理模式,但成立初期,主管官员也不得不要求“官代为维持”,户部在银行开张之日存入100万两白银,年息五厘,以六年为限,按年付息。这反映了晚清( )
A. 金融主权遭到列强侵犯 B. 近代银行业的艰难起步
C. 政府放宽民间创业限制 D.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通商银行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个银行,但其起步阶段对官方的扶持依赖较深,反映了晚清近代银行业起步的艰难,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列强对我国金融主权的侵略,排除A项;中国通商银行属于“奉旨”开办,不能说明政府放宽民间创业限制,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民族资产阶级特点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6. 1993年,我国推动粮食流通商品化、经营市场化,但因国内供需紧张,当时规定小麦、大米、大豆、玉米等大宗粮食仍由国有粮食部门独家收购,限价销售。直到2000年,国内储备粮充足及市场平稳后才放开销售。这些举措意在( )
A. 逐步地改革统购统销的政策 B. 确保改革不操之过急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3年到2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93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迈进,粮食流通制度由统购统销变为国家统一规定价格计划购销和按市场价格议购议销有机结合,由于市场供需紧张,国家对小麦等大宗粮食实行独家收购、限价销售,此举意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D项正确;材料内容就是逐步放开粮食销售,设问问的是逐步放开的目的,排除A项;这些举措意在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确保改革不操之过急不是目的,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法解释为什么要渐进式放开,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400多项国际公约,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这表明,中国( )
A. 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社会 B. 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C. 扩大了同各国利益交汇点 D. 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400多项国际公约,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可得知,中国扩大了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证明中国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社会,在此之前就融入了国际社会,排除A项;材料中只能体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没有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已经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材料中的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详细规定了对人民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的保护。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 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B. 体现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
C. 落实了程序公正的法治原则 D. 在内容上具有高度完整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根据材料“详细规定了对人民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的保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注重保护人的基本权利,体现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B项正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排除A项;材料只陈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涉及的部分内容,没有提及司法程序的信息,无法得出落实了程序公正的法治原则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只提及了关于人的权利等方面的信息,没有提及物权、合同、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信息,无法得出在内容上具有高度完整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9.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这说明社会主义制度( )
A. 改变了农村的生态面貌 B. 加快了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
C. 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D. 契合了中国社会建设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1年(中国)。据材料“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并结合所学可知,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契合了中国社会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强调的是脱贫,未涉及农村的生态面貌,排除A项;2020年全国脱贫取得了胜利,说明扶贫开发战略已经成功实施,排除B项;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长期坚持和不断奋斗的目标,目前正在探索,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转向新石器时代,从狩猎采集经济转向种植和畜牧经济,这种划时代的转变就是农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 )
A. 西亚开始栽培推广粟 B. 非洲为人类贡献了大麦
C. 南亚最早培育出水稻 D. 美洲培育出甘薯和辣椒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世界)。甘薯原产于中美洲,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D项正确;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排除A项;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排除B项;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此后,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解决争端在欧洲国家间蔚然成风。1884年,15个欧洲国家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会议,这次会议是专门讨论非洲事务的,但却没有任何一个非洲国家参加。这反映了( )
A. 欧洲列强为减少战争所作的努力 B.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不平等性
C. 近代非洲国家对领土主权的漠视 D. 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关系的扩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列强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影响下,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解决争端,但是在柏林会议上,却没有任何一个非洲国家参加,这说明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不平等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欧洲列强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解决争端,但没有体现欧洲列强为减少战争所作的努力,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柏林会议没有任何一个非洲国家参加,但没有体现非洲国家对领土主权的漠视,排除C项;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协商打败拿破仑的战后事宜)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680年,英国议会通过决议,规定“从今以后,无论君主以关税、货物税的收入,还是以取自家庭钱财的收入为担保进行借款,都被认为是在妨碍议会的活动,而必须对这些行为负责”。这一决议( )
A. 使国王统而不治成为事实 B. 事实上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
C. 加强了对封建王权的制约 D. 体现了民主程序尚需要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680年的英国。根据材料“无论君主以关税、货物税的收入,还是以取自家庭钱财的收入为担保进行借款,都被认为是在妨碍议会的活动,而必须对这些行为负责”可知,这一法令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C项正确;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了王权,从法律上确认了“议会主权”原则,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19世纪英国国王才彻底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排除AB项;材料未体现英国民主程序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世纪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派出大量植物猎人以一切手段收集殖民地的植物资源以供种植、研究、培育良种。然后引新种至合适的殖民地以扩大英国的经济利益。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主导殖民地经济发展 B. 推动全球环境治理
C. 致力于世界物种交流 D. 奉行帝国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然后引新种至合适的殖民地以扩大英国的经济利益。”可以看出,英国挑选、引进、培育殖民地的植物,为的是满足英国自身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利益,这体现了帝国主义的掠夺思想,D项正确;英国引进植物到自己国家,并没有主导殖民地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治理环境,而是英国的经济利益,排除B项;英国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物种交流,但这并不是英国的主观目的,“致力于”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强调利用报酬来鼓励政府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保护揭发政府工作缺点和弊病的人不受打击报复。这些规定( )
A. 削弱了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 B. 促进了国家管理水平的提升
C. 使美国的文官制度最终完善 D. 确保了公务人员的公正廉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美国)。据本题材料“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强调利用报酬来鼓励政府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保护揭发政府工作缺点和弊病的人不受打击报复”可知,美国经济此时处于滞涨时期,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利用报酬来鼓励雇员积极工作、揭发政府工作的缺点和弊病,这有利于调动文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国家管理水平的提升,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保护揭发政府工作缺点和弊病的人不受打击报复,与政党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仅仅是利用报酬来鼓励政府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保护揭发政府工作缺点和弊病的人不受打击报复,无法达到文官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所述措施与公务人员的公正廉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根据全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1月份,各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支付份额情况显示,美元的占比为40.12%,欧元为37.88%,英镑为6.78%,日元为3.15%,人民币为1.91%。材料表明在国际贸易中( )
A. 货币支付呈现多元化 B. 人民币地位逐渐上升
C.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D. 欧元将取代美元霸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在国际贸易中,支付的货币有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人民币,呈现多元化状态,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数据对比,人民币占比较少,无法得出人民币地位逐渐上升,排除B项;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欧元将取代美元霸权,缺乏事实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有成员国指出,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国家的分类一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表明( )
A. 世界贸易规则违背国际需要 B. 经济全球化发展成就突出
C. 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 D. 霸权主义阻碍世界多极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材料“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体现的是部分国家认为世界贸易组织对成员国的划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应该与时俱进,说明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国际需要,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成就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霸权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至明清时期,考中的状元、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旁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坚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其中,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通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
——摘编自叶小秋《北京遇见状元碑》
(1)根据材料一,说明示意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从经济的角度阐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代皇帝立“状元碑”的社会影响。
【答案】17. 历史现象:南方考中的状元、进士的人数远超北方。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南方的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18. 影响: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 但也带来了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 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南宋至明清中国。历史现象:据材料一的分布示意图可知,考中状元、进士20人以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由此可得出,南方考中的状元、进士的人数远超北方。
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经济原因是,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经济重心难移导致了南方的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二“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但也带来了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慈善事业兴起,有着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的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慈善团体或机构都包括以认捐为前提的组织方式,入会会费、每年会费、一次性捐赠、募捐使慈善社团岁入动辄上千英镑。约束机制主要包括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监督机制既体现在行政监督中,也体现在财务监督方面。行政监督包括年会、会长或委员会对社团记录的审查、会长对慈善机构的视察等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方式。慈善社团或机构的规定大多数都包括惩处办法,详细又严格。但是惩罚并不是目的,要求成员在处理会务时保持肃静、规定必须交纳会务费以及保障有资格享受福利的会员利益不受侵犯等,但大量善款依然不可避免地被侵吞、贪污或挪用。英国的18世纪由于慈善活动活跃,特别为英国下层民众提供服务而被誉为“慈善时代”。
——摘编自姜鹏成《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组织和运行机制初探》
材料二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当年还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还举办了中华慈善奖的评比活动,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发了社会民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社会上掀起了开展慈善事业的高潮,同年还举办了奥运会,我国南方遭遇了雪灾,当年接受的捐赠款物是前一年的3倍多,尤其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明确要求“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对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慈善组织根据全国各地不同地区、不同地点量身打造了帮扶手段,切实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了自己的担当。
——摘编自李春鸽《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和新中国慈善事业的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发展慈善事业的意义。
【答案】18. 特点: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种类繁多、数目惊人;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认捐的方式;约束机制强调民主与集中并重、权利与义务结合;消极性明显。
19. 相似之处:通过法律制定相关规定;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关注弱势群体;对民生产生重要影响。
20. 意义: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有利于人民分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促进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英国。据材料一“慈善事业兴起,有着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的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可知,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种类繁多、数目惊人;据材料一“慈善团体或机构都包括以认捐为前提的组织方式,入会会费、每年会费、一次性捐赠、募捐使慈善社团岁入动辄上千英镑”可知,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认捐的方式;据材料一“约束机制主要包括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但是惩罚并不是目的,要求成员在处理会务时保持肃静、规定必须交纳会务费以及保障有资格享受福利的会员利益不受侵犯等”可知,约束机制强调民主与集中并重、权利与义务结合;据材料一“但大量善款依然不可避免地被侵吞、贪污或挪用”可知,消极性明显。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英国和新中国。据材料一“慈善社团或机构的规定大多数都包括惩处办法,详细又严格”、材料二“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和所学可得出,通过法律制定相关规定;据材料一“有着种类繁多、数目惊人的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材料二“当年还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激发了社会民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社会上掀起了开展慈善事业的高潮”和所学可得出,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据材料一“特别为英国下层民众提供服务”、材料二“慈善组织根据全国各地不同地区、不同地点量身打造了帮扶手段,切实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了自己的担当”和所学可得出,关注弱势群体;据材料一“特别为英国下层民众提供服务而被誉为‘慈善时代’”、材料二“我国南方遭遇了雪灾,当年接受的捐赠款物是前一年的3倍多”和所学可得出,对民生产生重要影响。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据材料二“还举办了中华慈善奖的评比活动,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还举办了中华慈善奖的评比活动,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所学可知,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据材料二“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和所学可知,有利于人民分享发展改革的成果;据材料二“慈善组织根据全国各地不同地区、不同地点量身打造了帮扶手段,切实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了自己的担当。”和所学可知,促进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城市里晚上不准经营,既是宵禁的要求,也是行会的规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那时宵禁令还在,但规矩已经放松。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
材料三 在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随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黑夜与白天具有相同的时间性,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它们都是必须开发、利用的资源。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以上材料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夜班工作制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的理解。
【答案】19. 特点:管控限制逐渐被打破(从宵禁到逐渐放开);规模不断扩大(场所数量增多);大众化、世俗化、多样化;商业色彩日益浓厚;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背景:观念的变化(或对黑夜认识的转变);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20. 原因:工人阶级的斗争(或工人运动的推动);企业主充分利用夜晚时间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或生产资本对夜晚时间的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集中和扩张的需要
21. 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扩张与发展带来的夜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资本的扩张性又加剧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在欧洲历史上,每当夜幕降临,城市里钟声响起、城门关闭,并伴随宵禁巡逻。……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普通市民中的少数人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夜晚生活。”可得出管控限制逐渐被打破(从宵禁到逐渐放开);由材料一“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及所学可得出规模不断扩大(场所数量增多);大众化、世俗化、多样化;商业色彩日益浓厚;由材料一“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可得出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第二小问背景,由材料一“中世纪早期,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可得出观念的变化(或对黑夜认识的转变);由材料一“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及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至20世纪(欧洲)。由材料二“经过劳工与雇主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可得出工人阶级的斗争(或工人运动的推动);由材料二“为最大限度使资本增殖,通宵达旦的工作常常采用换班工作方式,那些被称为‘日工’ ‘夜工’的人从早6点到晚6点,又从晚6点到早6点,进行换班工作。这样既能确保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符合法律规定,又可以使厂房、机器等资本在夜里得到充分利用。”可得出企业主充分利用夜晚时间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或生产资本对夜晚时间的充分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集中和扩张的需要。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由材料一“进入19世纪,随着照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及所学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扩张与发展带来的夜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材料三“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就所学可得出资本的扩张性又加剧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西立法过程对照表(部分)
时间 中国 外国
公元前927年 周穆王时,吕侯制《吕刑》 希腊:来库古立法
公元前536年 郑国子产铸《刑书》
公元前3世纪 罗马:万民法产生
公元前126~前104年 《春秋决狱》成书
公元前27~公元3世纪 罗马:帝国建立,皇帝(奥古斯都)敕令成为法律的重要渊源
公元前1世纪 汉经义释律,科令制度形成
公元528年 拜占廷:查士丁尼命法学家特立波尼安编纂法典
公元529年 东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编成
公元533年 查士丁尼公布第二次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
公元541年 西魏颁新制12条及六条诏书
公元582年 东罗马:《查士丁尼新律》完成
公元637年 唐《贞观律》颁行
公元654年 唐《永徽律疏》公布
——摘编自王宏治《从中西立法过程比较<唐律>与<民法大全>)
材料二 任何社会法律的生成都不是其社会现象中的孤立存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有悠远古老的中华法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精神以及民众的法律观念紧紧相连。同样,外国法律制度也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摘编自邓琦《中外古代法律比较研究》
运用材料一中的中外相关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主要观点。(要求:明确指出观点,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一:观点:法律制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论述: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分裂走向统一,法家主张法治,实现中央集权,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各国颁布法律,推行改革,主张严刑峻法,重农抑商,确立土地私有制,维护小农经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汉武帝时期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生受到重用,地位提升。董仲舒“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解释法律,开启法律儒家化的历程。唐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繁盛时期,统治政策较为开放开明,社会制度创新和完善,法律趋于成熟并体系化,《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古罗马时期,由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也就是《十二铜表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平民利益,但仍然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随着疆域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万民法逐渐形成。东罗马帝国时期,帝国疆域辽阔,工商业发达,东西方文化交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结论: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为统治阶级服务,是一定政治、经济基础的反映,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特征。
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法律与罗马法体现东西方不同国情 。
论述:中国古代法律重人伦道德(礼法结合、家庭本位、伦理法制),西方法律专重刑法;中国法律突出人治,西方突出法治,契约性;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强调宗法等级,西方法律文化重视个人利益,提倡自由、平等;中国法律强调义务本位,西方重视权利本位;中国重公法,西方重私法。这些差异反映东西方不同社会特征。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强化,人治社会,权力观念发达,更多关注国家权力立法,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一定程度上在立法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例如:公民是罗马社会政治的主体,维护公民权利 是法律的主要任务。经济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建构于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而西方法律文化建构于商品经济基础之上。思想文化上,中国法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宗法观念影响,西方商品经济孕育着自由、平等观念,形成人人平等的思想基础,个人意识之上建立的契约关系,使法律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中国古代法律推动了法律伦理化的进程:它冲破了僵硬的国家法令对司法实践的机械支配和垄断,使冰冷的司法运作充满了儒家的人性关怀,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法制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法律的威严,有时不利于法律公平、公正目标的实现。罗马法促进了古罗马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协调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转型提供了思想来源,为近现代世界法律特别是民法建设提供了借鉴。
结论:都成为东西方法制建设的蓝本,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古今(世界)。 首先,阅读材料问题可知,围绕“法律制度”来拟定观点。仔细阅读材料“任何社会法律的生成都不是其社会现象中的孤立存在,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可知拟定观点为法律制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或者据材料“中国固有的悠远古老的中华法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 华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精神以及民众的法律观念紧紧相连。同样,外国法律制度也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可知,选择 古代中国法律与罗马法,他们体现东西方不同国情。
其次,结合所学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论述法律与这些因素的关系。要史实正确且充分,逻辑清晰。如: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分裂走向统一:法家主张法治,实现中央集权;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各国颁布法律,推行改革,主张严刑峻法,重农抑商,确立土地私有制,维护小农经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汉武帝时期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生受到重用,地位提升。董仲舒“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解释法律,开启法律儒家化的历程。唐朝时期,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进入繁盛时期,统治政策较为开放开明,社会制度创新和完善,法律趋于成熟并休系 化,《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古罗马时期,由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罗马共和国时 期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一《十二铜表法》,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平 民利益,但仍然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随着疆域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万民法逐渐形成。东罗马帝国时期,帝国疆域辽阔,工商业发达,东西方文化交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最后,归纳总结。如:法律是国家治理重要手段,为统治阶级服务,是一定政治、经济基础的反映,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特征。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