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2023
材料题
分类突破
1.背景原因
2.影响评价
3.史料实证
4.特点变化
5.比较类
6.开放题
7.新型题
大题通用技巧
大题通用技巧
怎么看设问?
直白的设问非常容易理解。
第一要明确答什么:目的、背景、影响等;
第二看表述要求是什么:概括、简析等;
第三读分数,预计每点多少分,规划要点个数
遇到复杂的看不懂的设问千万别慌!安慰自己越难的题目越简单,大胆去写。
例如:浙江某年设问:用唯物史观角度来评价工业革命,你就算不知道唯物史观包含什么把工业革命的影响全部写上一样得分。记得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看懂的地方,不要怕出题人的“纸老虎”。
大题通用技巧
一大段材料摆在面前,我该怎么看?
抓住重点看,不要材料一读完脑子还是一片空白。一定要舍得用笔划。划什么?题眼!注意,题眼一般在如下几个位置:
①首末句、②时间、③因果和转折逻辑词、④跟课本联系紧密的词汇、⑤括号内、⑥材料出处、⑦省略号前后的句子、⑧总结性或者理论性强的句子。
这些题眼不是保证你做出题的关键,而是你保证你读懂题的关键。
大题通用技巧
我组织答案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1.你的答案只会来自三个方面:材料;所学知识;阶段特征
2.答案每句都要有核心概念(包括课本主干知识、概念以及从材料归纳升华的句子)或者符合材料和题目逻辑(对比、因果、继承和发展)的句子,否则就是废话。
3.在答题时要“点多、话短、面宽(涉及面要宽)”。
4.答案一般是正面的、正向的
5.使用专业术语,不可随意发挥
背景、原因
答题思路:
①根据设问读材料(重点关注材料中的时空、主体和事件要素)
②找到材料的时空后,确定这一时间点(同时和之前)的史实和历史阶段特征。(当时重大历史事件)
③多角度考虑(政、经、思、国际关系等方面) +答案优先从材料出发
④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再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善。
⑤个人的积极推动或政府的重视
★注意: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有利因素。
●注意事项:
①避免直接抄材料,要学会缩写、简写、同义句替换等技巧; (专有名词才可以直接抄)
②避免直接从教材机械地搬运语言
③避免答题模板的教条运用( 如直接套用用政治经济文化模板)。
材料一 15世纪末期起,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浪潮冲击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学的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 ——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
1. 根据材料,概括欧洲博物馆建立的历史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美洲作物的传入;
②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③文艺复兴的出现;
④自然科学分类和科学实验方法的推广;
⑤启蒙运动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倡导;
⑤思想家和科学家的积极推动;
材料二 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列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2.概述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机遇。
条件
①二战的破坏让各国意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②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合作;
③科技的进步创新了遗产保护手段;
④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保障;
⑤大众传媒的发展普及了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材料三 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影响下,各地沿海通商口岸如天津、上海先后建设了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20世纪初,北京供水不足问题进一步引起各方人士重视。1908年北京连续发生火灾,清廷寻求防火方法,袁世凯称自来水为解决之道并获得政府支持。因国力衰微,政府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自来水公司只得采取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随后发行300万元股票。又因技术落后无力自产,供水设备只得向外国购买,但外国公司只计自身利益,对中国的自来水系统建设不负责任,建设过程很快出了问题。在铺设安装水管时,部分宗室以管线可能会经过其祖坟为理由阻挠,甚至将官司打到了宗人府。 ——摘编自张凯昭《民生之首:清末民初北京的自来水系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自来水系统建设的因素。
促进因素:西方城市供水系统的影响;城市饮水的现实需求;城市消防的现实需求;(或者城市饮水和消防的现实需求)。
阻碍因素:国力衰微,修建供水系统经费不足;技术落后,受制于西方列强;传统观念的束缚。
影响、评价
方法:
1.材料积极褒扬为主,答案就积极肯定为主,然后一句话概括消极影响;
2.影响:(积极+消极)、(意义、进步+局限)=(国际+国内)(对当时+对后世)(政+经+思)
3.答题术语:...了...+概括材料
如果材料是正面,就写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
如果材料是反面,就写阻碍了---,打击了---,导致了---。根据材料转换。
80句“影响、作用、意义、评价类”问题答题模板
一 政治方面:
1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反方向:削弱了中央集权,约束了皇权。
2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 反方向:导致了国家分裂,政治动荡。
3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二 经济方面:
39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方向: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定义某国资本主义)
40 促进了商品经济(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反方向: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 思想方面:
70促进了人们解放思想。反方向: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压抑了人性。
71开阔了人们视野。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72 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
模板运用:题目涉及的是军事方面的改革,所以可以调用答题模板第19句:提高了(*国)军事力量或军队战斗力。回答问题都要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去考虑。
经济方面,材料说精简军队,减少禁军人数,所以可以调用答题模板第48句:节省了财政(**)开支费用,减轻了财政负担。
还可以调用答题模板第7句: 巩固了封建统治。第80 句: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模板运用:凡是涉及到民族关系的,基本可以调用模板第3句: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方面,只要材料是正向,都可以调用模板第45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材料说: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所以可以调用答题模板:第2句: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
材料说: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
所以可以调用模板第73句: 改善了社会风气。
1.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推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统购统销制度,提高粮食和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至1985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对减贫扶贫做出巨大贡献。1986年,中央组建了专门的贫困治理机构,各级地方政府也随之成立扶贫机构。1994年通过划定贫困县缩小扶贫瞄准目标,使扶贫资源能够向贫困地区倾斜。1986—2000年,中央对贫困县投入专项资金累计达1544.25亿元。到2000年,贫困人口下降为46224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22534元。2013年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方略,到2021年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据刘伟、韩喜艳《建党百年来的中国扶贫:历程、机制与成效》等
根据材料说明1978年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意义。(6分)
意义:
①大量减少贫困人口,改善民生。
②为消灭贫困,促进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③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对黄帝的赞颂和祭祀延续至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帝被推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6分)
意义: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
③有利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史料实证
1.答题格式:
史料类型+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材料关联所学知识的角度)
2.参考例子:
材料一为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可用于研究维新变法出现的背景。
材料二为一手史料,但由于作者立场问题,使用时需注意甄别,可用于研究维新变法的内容。
材料三为二手史料,史料价值较低,使用时需注意甄别,可用于研究维新变法的内容。
1.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6分)
图3(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如回答(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南宋对西北边疆研究、南宋地图绘制技术等,也可计分)(2分)。
图4(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或答(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
综合两则史料,可用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分)
材料一(冲进赵家楼后)大家见到章宗祥,以为是曹汝霖,就都上去打,把他打得头脸出血,倒在地上装死……随后我们来到曹汝霖的卧室,卧室里还有日本女人,大家保护出去未挨打。有一个同学抽烟,身上带有火柴,看到卧室太华丽,又有日本女人,十分气愤,就用火柴把绿色的罗纱帐点燃了。顿时室内燃起大火,房子也就烧起来了。 ——许德珩《回忆五四运动》
材料二:幸今学生发扬义愤,奉行天讨,以正曹汝霖、章宗祥之罪。举国逖闻,莫不欢呼快心,诚自宋大学生陈东、欧阳澈以来,希有之盛举也。……学生此举,真可谓代表四万万之民意,代伸四万万之民权,以讨国贼者……
——康有为《请诛国贼救学生也》
材料三:我愿学生事件交付法庭处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审厅去审理判罪,学生去遵判服罪。检厅如果因人多检查的不清楚,不好办理,我们尽可一一自首,就是情愿牺牲,因为如不如此,我们所失的更大。……纵然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绝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梁漱溟《论学生事件》,1919年5月9日发表于《国民公报》
以上三则材料均可用于研究哪个历史事件?请分别说明各材料的研究价值。(8分)
材料一属于一手史料,亲历者描述历史事件,可用于研究/了解五四运动的细节;
材料二属于一手史料,反映当时舆论对五四运动的认可,可用于研究五四精神的内涵;
材料三属于一手史料,反映时人对五四运动中暴力行为的反思,对研究五四运动的局限性有参考价值。
材料题——特点类题目
1.含义: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鉴别中得出结论。
2.设问方式: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3.做题方法:
(1)一则材料找特点,套用模板
(2)两则材料 ,先对比找不同/变化,然后概括,答题格式:
由...到... ...不断.... ....变得更.....
1.时间:起源早/晚;历史悠久;持续时间的长/短;发生频率高/低
2.空间:涵盖/分布范围广/窄; 区域动态变化(由...到...);
以什么为中心(主要集中于...);区域发展不平衡
3.地位:(例如官营手工业、欧美主导)占主导、
(技术)领先/落后、地位平等/不平等
4.主体:由...主导(政府/民间/知识分子/农民...)
多元多样;统一性
特点、变化
5.内容:丰富、细密,完善、完备,体系化、制度化、范围、规模、地域,相互配合(结合、并重)、联系密切,差异性、灵活性、世俗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侧重于、注重维护....
6.功能:功能多元化、…功能与…功能结合(如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7.过程:继承与发展、渐进性、曲折性、阶段性、短暂漫长;
速度快/慢,逐步扩展,变化趋势...,动态变化:由...到...
8.方式/(手段):立法保障;行政手段;鼓励或强制;
和平或暴力;手段多样化;设立专门机构
9.性质/方向/原则:具有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性质、带有半殖半封色彩、具有明确…导向、遵循…原则,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10.程度:(改革)彻底或不彻底、局限,程度深
11.目的:注重/维护....的利益 ;满足...的需求;
立足点、以什么为基础/前提/立足点
12.影响:影响广泛/深远/持久;影响/收效甚微,影响有限
受....的影响
中古:儒家思想、宗法观念
中近:受西方影响
世界近代:人文主义精神、启蒙思想
材料一:宋代图书印刷业发展迅速,这离不开宋刻本技术的发展。为避免虫蛀,宋刻本会选用纸性坚韧耐久又可以杀虫的椒纸。它刻印精致,“字画刻手古劲而雅,墨气香淡,纸色仓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元祐年间刻印的司马光写的《通鉴考异》还得到了乾隆皇帝“是书字体浑穆,具韩柳笔意”的评价,不仅字刻得好,错谬之处也少,是宋刻本的一大优点。宋代国子监除了刻印经史外,还会刻印王叔和脉经、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等医书,这样做既满足了社会需要,又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宋刻本是举世公认的珍贵文物,它的刻印艺术是后世的模范,对后世的书籍制度有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黎世英《宋代的图书印刷业》
( 1)根据材料—,概括宋刻本的特点。(6分)
特点:①重视选纸﹔②制品易长期保存﹔③刻印精致﹑错漏少﹔④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一:北宋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迅速发展起来,并在西北地区形成较大规模,成为各民族贸易的主要形式。宋代西北少数民族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牧民,无不嗜茶如命,已将茶叶由奢侈品普及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宋代一度曾用银两、绢帛来购买和换取西北少数民族的马匹,但“银绢钱钞,非蕃部所欲”,最后不得不改为以“名山茶为易马用”。“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西北,利尝致数倍”。交易时,茶商须持有政府发放的凭证——茶引,并只能在指定的市场内进行正常的贸易活动。熙宁七年(1074年),宋政府在成都设榷茶司,在秦州设置买马司,分管四川茶叶与藏族马匹的互市事宜。《宋史》记载,行禁榷(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革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
——摘编自魏明孔、阎庆生《西北茶马互市论纲》
材料二: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以来茶叶贸易的变化。
变化:
贸易范围:从国内贸易到世界贸易(中西方之间贸易);
经营方式:外国特权贸易公司垄断,并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
贸易趋势:近代贸易额呈现先升后降(由盛而衰)。
比 较 类
比较型试题在题干中”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答题时明确比较对象,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1.答题格式
(1)看法:中世纪.......;文艺复兴..........。
原因:中世纪.........;文艺复兴..........。
(2)看法:中世纪........。原因:中世纪.........。
看法:文艺复兴.....。原因:文艺复兴.....。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美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4分)
①出口商品: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明显增加;
②进口商品:从进口工业品为主到进口机器设备为主,数量明显增加;
③进口关税税率降低(由高到低)
④对外贸易额增加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 ——摘编自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衰》等
材料二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数量从此前的108所大幅度增加到149所,而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由调整前的51所减为21所;与1949年以前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历史最高年份人数相比,1952年这4个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但政法类在校生却从37 682人下降到3 830人。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2)根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异同.(12分)
不同:
①方式不同:英国是民众自下而上推动,中国是政府自上而下主导。
②形式不同:英国公私办学兼有,中国主要是公立办学。
同:
①背景相同:工业化。
②内容相同:多样化,都突出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
开 放 题
开放性试题与小论文:基本上都是以小(材料里的基本上都是小事)见大(考察学生掌握的大事件、大趋势),由表及里,考查材料中小现象、小事件与背后的大事(势)的关系。
1.论题:有观点或结论的标题
(1)基本要求:
第一:观点论题必须是陈述句,绝对不可以是问句,字数不要太多
第二:观点论题要正确,符合唯物史观,正角度,切记标新立异;
第三:观点明确,对材料所述事物有明确看法、认识、态度。
开 放 题
(2)如何得出论题:
第一种:材料所述为单一事件时,可从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三个角度出发,概括得出论题;
第二种:材料所述为多种事件时,可从事件关系角度概括得出论题。
(3)非论题、观点类论述题
①评析观点类:需要表明对材料中作者观点的看法,赞成或反对,严禁自行概括观点或论题;
②故事情节、历史现象、概述评价类:新三段论,故事情节及材料中原文;历史现象主要指专有历史名词或重大历史事件;概述评价:概述主要包括事件背景及过程,重点为背景,其次为过程;评价:需要全面。③书评、解说词、新闻稿、广告词类:主要考察根据历史知识的文学写作能力。④找出错误、改正并阐述理由类:新三段论,根据要求作答即可。⑤图片信息类:近年较为少见。
2.论述、论证或阐释: 本部分主要原则为史论结合,即根据自己所概括的观点或论题列举史实,描述完史实结合自己的观点,让所列举史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证明自己的观点。本部分答题时切记看清题目要求(如用世界史史实、中国史史实或中国古代史史实作答,或用中外史实、正反史实作答),解答时最少列举两个史实,分段论述。另外,论述时忌讳采用分点作答,分段即可,整体答案以小论文方式呈现。
3.结论部分:
本部分为本题最终目标的体现,为点睛之笔,主要体现论从史出,需要对自己论题(观点)进行重申,不可简单重复,力争有所提升。要善于运用“综上所述、由此可知”、“总之”、“所以”等过渡性的连接词。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贝克特在他的著作《棉花帝国》中,选取了棉花产业作为研究和立论的原点。贯穿《棉花帝国》全书的是三个关键词:棉花、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其中的每一个词都可以写成一部历史,《棉花帝国》也的确讲述了这三种历史,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拼装或叠加,而是一部将三种历史交融为一体的、具有自身逻辑的新历史。本书从小处着手,立论却极为高远。作者将棉花产业置于全球史的框架中,试图解决一个宏大的问题,即现代世界是如何起源的。
--摘编自《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序言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中外历史相关知识,模仿贝克特的《棉花帝国》,选取某个具体物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书名,并就所拟书名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物品与研究的历史问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书名:《玉米的传播--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阐述:通过研究玉米的传播,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发展情况。玉米原产于美洲,是美洲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的种植,为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洲地区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与印加文明,都曾经发展出了发达的农业,玉米就是他们的代表农作物之一。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来到了美洲,并目在随后的世界贸易中,将玉米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明末清初时期,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为代表的东西方贸易,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欧洲殖民者将玉米带给了当时的中国。以玉米为代表的高产作物在中国的推广,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使得中国人口在清中期迎来了一次大发展时期。
综上所述,玉米从美洲逐渐地传播至世界各地,这反映世界的物种交流,也能够看出不同地区的文明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后彼此交流与发展的情况。
(评分参考:书名2分,论证部分8分,至少2个视角,每个视角4分,整体评价2分)
书名:《茶叶的传播--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阐述: 茶叶原产地,作用;
茶叶的传播(古代丝绸之路(局部地区)——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范围的流通)——对世界的影响(【可具体到某一国,方便思考)】
书名:《蔗糖的全球化旅行》《番茄/玉米的全球旅行史》
阐述: XX原产地,对当地作用;
XX的传播:原因+传播后的影响
4.[历史与旅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影视基地、历史遗迹和纪念园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从以下图片中提取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以“感受 ”为主题,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现实意义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主题:游张自忠将军纪念园,感受英烈千秋
论述:坐落在湖北襄阳宜城市区东北的张自忠纪念园,为纪念抗日名将张自忠而建,由将军殉国处纪念碑、纪念碑广场和阶梯式步行道等纪念设施组成,纪念碑高16米,中间子弹壳装饰高5米,代表张自忠将军在5月16日殉国,碑顶3颗红星寓意张将军三星上将的军衔;园中每一处都蕴含着对张自忠将军的缅怀和对抗战胜利的纪念;漫步园中,可梦回枣宜会战,感受1940年5月南瓜店的9昼夜激战和将军殉国的悲壮豪情,接受一次爱国主义精神洗礼。
张自忠纪念园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休闲和乡村旅游为一体,是有益身心成长的旅游区域。
主题:参观汉城和唐城,感受中国传统古建筑之美
论述:中国传统古建筑,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参观中国古建筑,我发现了......
建筑之美(特点)+形成原因(政经思)
古代建筑是古代一定社会历史的缩影,是古老的珍贵的旅游资源。
主题:参观古隆中,感受三国文化
论述:古隆中 ,这是我国古代三国时期名人诸葛亮的故乡,相传著名的历史典故三顾茅庐就发生在这里。
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割据。刘备为了............(简述三国历史)
通过浏览古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3.国际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1974年FAO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在1983年、1996年、2001年得到修正。学者们分析认为,粮食安全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涵:第一,从对象上说,粮食安全是对“所有人”供给;第二,从数量上说,粮食安全供给的数量标准是“足够”;第三,从质量上说,粮食供给是保障“健康”;第四,从时间上说,粮食的供给体现为“在任何时候”;第五,从购买力上说,应当让所有人“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
——摘编自谢莲碧、黄雯《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涵的演变:从封闭到开放》
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粮食安全”的内涵。可说明、补充或反驳,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论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观点:我认为粮食安全是保障对“所有人”的供给。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受列强侵略、战争、天灾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粮食总量处于匮乏状态,解决温饱问题是人民的基本期望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杂交水稻等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大飞跃,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借助国际市场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确保了粮食的充分供给。
综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保障了对“所有人”的粮食供给,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迈进。
3.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缩影,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下图是2002年我国城市化地区差异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6(注:城市人口比重是指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图6提取两条我国城市化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提取信息:①东北、内蒙古、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处于初期阶段。(2分)②1980年以前的超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后形成的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内陆省会城市。(2分)
历史解释: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临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并为加强国防,我国工业化建设集中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2分)
20世纪60年代,针对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开展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部、西南和西北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取得较大发展。(2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放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以及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省会城市。(6分)
国家政策的调整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观察以下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图片中分别提炼出一个或两个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比较说明。(要求:提炼信息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图1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形象 图2 古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形象
玉皇大帝端庄肃穆
宙斯洒脱散漫
专制、儒学
民主、人文
由表及里,从小窥大
【答案】
信息:玉皇大帝形象神态庄严,而宙斯神态较为洒脱。
说明: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之下,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庄严的表情更能体现出皇权的威势。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且礼制非常发达,皇帝的举手投足都要受到礼制的规范和约束,因此由皇帝形象衍生出来的玉皇大帝呈现出如此形象。
在古希腊,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商品经济发达,人文主义思想较为繁荣。因此神的形象与人较为接近,甚至呈现出“人神同形共性”的状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形象较为随意而洒脱。
综上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下,神话人物的形象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
材料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
时代 故事梗概
宋代 话本《西湖三塔记》描写了许仙因垂涎美色而与蛇精白娘子结亲,险被挖去心肝。后白蛇精被道教真人镇压在石塔之下,他才得以脱身。
明代 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对许仙迷惑、威胁,但亦有情愫。当许仙得知白娘子为蛇精后,惊恐万分,在法海禅师的帮助下收压了蛇精。
清代 戏曲《雷峰塔》中白娘子是爱慕许仙而下凡的蛇仙,但终因许仙的动摇被法海镇压在雷锋塔下。后因其子的孝行感动天地,而被释放。
阅读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史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示例一:情节: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白衣娘子被写成邪恶的女妖精,被压在石塔中。
历史现象: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概述:故事反映了一个异化的婚姻解体,封建社会的婚姻是以男性为主体,男性压迫女性,原因是男性掌握了政治大权,而这个故事却反其道而行之,让女性掌握生杀大权,压迫男性,因不合封建社会的时宜,其结果自然是白衣娘子受到惩治,这反映了宋代理学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的扩大。
评价:宋代儒学家们吸收佛道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理论化的儒学体系——理学。
理学强调道德修养,强调纲常伦理。随着理学的世俗化,理学的思想观念对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宋代理学强调道德修养,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培养,但过于强调道德,抑制人性的正常需求。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车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美】哈罗德·埃文斯等著,倪波等译《美国创新史:从蒸汽机到搜索引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的视角,简要分析“福特的创新”所带来的影响。(6分)
工业生产方面:①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②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③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等。
城市生活方面:①便利了人们的出行;②推动了城市道路的建设;③产生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
城市建筑的变迁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一 在中世纪英格兰多数城市中,由于土地限制的原因,多数住宅采用的是纵向的建筑形式。这一类型的建筑只有临街的那一面或许有宽大窗户,但除前屋之外就很难采自然光了。厚实的公墙上不可能开窗户,它们构成住房的两侧界线。如果需要更多的空间,房舍只能向后一间一间地延伸,直至屋后的空地或院子,但这只会使里屋更阴暗。如果需要空间更多,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高楼层,达到四五层甚至更多。不过更常见的是,房基最初的规划只能承受两三层。这样不顾规划而向上增加房屋的高度,是造成房屋容易损毁不够结实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郭薇《中世纪英格兰城市生活环境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年2月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1883—1885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述城市建筑变迁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6分)
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建筑水平和技术的提升,进而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 从历史的角度,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垄断是由历史的延续性和阶段性决定的。延续性是指中古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政化因子都是有继承性的,承自罗马时期,且继续以变化的形式影响后继的教育发展;而阶段性是指中世纪早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基督教对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垄断现象。
——王美君《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再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阶段性”角度分析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垄断教育的原因。(6分)
原因:政治分裂,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势力强大;封建庄园经济发展;教会垄断人才,控制人们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