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学情调研
高三年级语文(含答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数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的自觉并非一蹴而就,其开始于建安时期,历经三百年左右的发展才最终完成,成为魏晋文学的重要特征。
B.汉代的文学以儒学为代表,宋文帝促使文学有了独立的学术地位,同时又进行了文笔的区分,促进了文学的自觉。
C.文体的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文赋》对文体做了细致划分,并概括了诗和赋的不同风格特征,比曹丕的研究更完善。
D.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但世情思想的新变、人的觉醒,对于文学的觉醒却有着重要的催动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体辨析始于汉代,自觉于魏晋,《文选》对文体有着系统而详细的辨析,这与其是一部按文体编辑而成的文学总集密切相关。
B.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是文学自觉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典论·论文》和《文赋》中都已经体现出了对审美的追求。
C.伴随着文学的自觉,越来越多的内容进入到文学之中,文人超越对自然景物的单纯感发,书写个体人生,展现时代的动荡。
D.魏晋文学张扬个性,打破训勉的束缚,为艺术而艺术的同时,也强调文学可以帮助文人成就身后之名,铸就不朽之盛事。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3分)( )
A.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明诗》以下20篇都以文体的体制为名。
B.钟嵘评价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C.挚虞于《文章流别论》中将文章分为:诗、赋、颂、箴、诔等十一类。
D.《资治通鉴》论述魏晋玄学时提到“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曹操的《观沧海》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分析该篇作品对文学自觉的体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清水洗尘
迟子建
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就是洗澡。而郑家则把放水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
这里的人们每年只洗一回澡,就是在腊月二十七这天。
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那种感觉纯粹是在应付。而且不管别人洗过的水有多干净,他总是觉得很浊。他也不喜欢父母把他的住屋当成浴室,电灯泡上爬满了水珠,他晚上睡觉时感觉是睡在猪圈里。所以今年一过完小年,他就对母亲说:“今年洗澡该在天云的屋子里了。”
天云当时正在叠纸花,她气得一梗脖子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屋子?”
“那为什么年年都非要在我的屋子?”天灶同样气得一梗脖子说。
“你是男孩子!”天云说,“不能弄脏女孩子的屋子!”天云振振有词地说,“而且你比我大好几岁,是哥哥,你还不让着我!”
天灶便不再理论,不过兀自嘟囔了一句:“我讨厌过年!年有个什么过头!”
天灶确实不喜欢过年。首先不喜欢过年时的那些规矩,焚纸祭祖,磕头拜年。其次他不喜欢忙年的过程,种种的活儿把大人孩子都牵制得像刺猬一样团团转。人最后还得为自己洗尘,一家老少因为卖力地搓洗掉一年的风尘而个个都显得面目浮肿。
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天灶觉得洗澡后的奶奶显得格外臃肿,像只烂蘑菇一样让人看不得。奶奶嘘嘘地喘着粗气经过灶房回她的屋子,她见了天灶就说:“你烧的水真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
天灶并未搭话,他只是把柴禾续了续,然后提着脏水桶进了自己的屋子。天灶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倒水。奶奶见天灶提着满桶的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
“你嫌奶奶——”她失神地说。
天灶什么也没说,拉开门出去了。外面又黑又冷,他摇摇晃晃地提着水来到大门外的排水沟前。冬季时那里隆起了一个肮脏的大冰湖,许多男孩子都喜欢在冰湖下抽陀螺玩,他们叫它“冰嘎”。他们不仅白天玩,晚上有时月亮明得让人在屋子里呆不住,他们便穿上厚棉袄出来抽陀螺。
天灶看见冰湖下的雪地里有个矮矮的人影,他躬着身,似乎在寻找什么。
“天灶——”那人直起身说,“出来倒水啦?”
天灶听出是同班同学肖大伟,便问:“你在这干什么?”
“天快黑时我抽冰嘎,把它抽飞了,怎么也找不到。”肖大伟说。
“你今年就着谁的水洗澡?我家年年都是我头一个洗,每回都是自己用一盆清水!”肖大伟挑衅地说。
“我自己也用一盆清水!”天灶理直气壮地说。
“别吹牛了!你家年年放水时都得你烧水,你总是就着别人的脏水洗,谁不知道呢?”
天灶只有万分恼火地提着脏水桶往回走,走了很远的时候,他又回头冲肖大伟喊道:“今年我用清水洗!”
天灶说完抬头望了一下天,觉得那道银河“刷”地亮了一层,仿佛是清冽的河水要倾盆而下。
奶奶的屋子传来了哭声,那苍老的哭声就像山洞的滴水声一样滞浊。
天灶拉开锅盖,一舀舀地把热水往大澡盆里倾倒。这时天灶的父亲过来了,他说:“看你,把奶奶惹伤心了。”
天灶没说什么。他用手指试了试水温,觉得若是父亲洗恰到好处,他喜欢凉一些的;若是天云或者母亲洗就得再加些热水。
“该谁了?”天灶问。
“我去洗吧。”父亲说。
这时天云忽然从她的房间冲了出来,她只穿件蓝花背心,露出两条浑圆的胳膊,披散着头发,像个小海妖。她眼睛亮亮地说:“我去洗!我把辫子都解开了。”
父亲到仓棚里去找那对红色宫灯去了,它们被闲置了一年,家人都喜欢用天云洗过澡的水来擦拭宫灯。
天灶悄悄离开灶台去奶奶的屋门前偷听她絮叨些什么。
奶奶边哭边说:“当年全村的人数我最干净。我要是进了河里洗澡,鱼都躲得远远的,它们都知道没有我干净……”
天灶忍不住捂着嘴偷偷乐了。
天灶又往锅里添满了水,他将火炭拨了拨,拨起一片金黄色的火星像蒲公英一样地飞。这时奶奶蹒跚地从屋里出来了。
“天灶——”奶奶带着悲愤的腔调说,“你就那么嫌弃我?我用过的水你把它泼了,我站在你跟前你都不多看一眼?”
天灶没有搭腔,也没有抬头。
“你是不想让奶奶过这个年了?”奶奶的声音越来越悲凉了。
“没有。”天灶说,“我只想用清水洗澡。天云的我也没用。”天灶垂头说着。
“天云的水是用来刷灯笼的!”奶奶说。
“一会儿妈妈用过的水我也不用。”天灶强调说。
“那你爸爸的呢?”奶奶不依不饶地问。
“不用!”天灶斩钉截铁地说。
奶奶这才有些和颜悦色。
天灶把锅里的水再次添满。这时母亲走过来问他:“还烧水做什么?”
“给我自己用。”
“你不用你爸爸的水?”
“我要用清水。”天灶强调说。
夜深深的了。头顶的星星离他仿佛越来越远了。天灶大口大口地呼吸着寒冷的空气,因为他怕体内不断升腾的热气会把他烧焦。这时屋“吱扭”一声响了,跟着响起的是母亲的声音:“天灶,该你洗了!”
天灶关上屋门,把灯关掉了。他返身慢慢地进入澡盆,感受着清水在他的胸腹间柔曼地滑过的温存滋味,他从未有过这样的舒展和畅快。他不再讨厌即将朝他走来的年了。还有,再见到肖大伟的时候,他要告诉他,我天灶是用清水洗的澡,而且,星光还特意化成皂角花撒落在了我的那盆清水中了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既有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有社会风俗的描摹,既有典型人物,又有人物群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北方小镇的浮世绘。
B.天灶并不喜欢过年,因为他不喜欢过年的各种规矩礼俗,不喜欢过年的忙忙碌碌,也与自己多年来不能清水洗尘有关。
C.小说擅长利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天灶的懂事礼让,天云的天真活泼,都在人物的语言中得以充分彰显。
D.天灶觉得洗完澡的奶奶像一只烂蘑菇,拒绝奶奶的提议,面对奶奶的话语并不搭腔,但他依然遵循着家庭中的传统礼法。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奶奶自觉被嫌弃而黯然神伤,不依不饶地追问天灶,直到确定天灶谁的水也不用才和颜悦色,体现出其“老小孩”的形象。
B.肖大伟每年都是自己用一盆清水,而天灶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脏水洗,两者形成对比,更坚定了天灶要用清水洗尘的决心。
C.小说的最后,天灶终于如愿用一盆清水洗尘,“清水”在此似乎成了天灶的“忘忧水”,洗掉一年的风尘,洗掉郁闷烦忧。
D.小说以儿童视角叙述故事,给人一种天真纯洁之感,淡化外部矛盾,侧重心理冲突,展现出散漫随性、平静从容的叙述风格。
8.小说强调礼镇的人一年只洗一回澡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某学习小组要以“矛盾”“成长”“温情”为关键词为本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围绕关键词写出评论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刘滂字德霖,武义人。滂自少诵说,能屈其师。与浦江梅执礼同游学,人士多倾下之,号“东梅西刘”。中大观己丑进士第,调新昌县令。县在豫章山中,俗嗜斗,令到官辄移病去,以他吏摄之。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豪邹氏横里中,挟贵婣诬人死,滂捕致械治之。部使者为请,不听,卒傅以法,投豪于相州。蔡京①与滂祖为布衣交,滂至京师,京曰:“吾故人有孙耶 ”除详定勅令所删定官,欲挽滂为党。会常瓌书诗屏间,京疑其讪己,属滂求其迹,且迁官。滂笑曰:“此胡为及我哉 ”京闻之不悦,滂亦拂衣去。坐是不调者十余年。靖康初,诏除太常博士,不拜。建炎中,上问人才于近臣,学士詹乂、给事中汪藻、舍人李公彦皆云滂可用,用滂知建昌军。建昌旧守多懦夫威权不立兵习悍骄邀求无度。滂至,一以法绳之,兵不胜其忿,持戟入市掠人物,即拒者刺伤之。滂捕系追偿,兵遂为变。滂及母、妻皆死,时绍兴甲寅七月三日也。滂卒时年五十六。其妻汤氏侍姑侧,兵及身犹不去,竟遇害。建昌人闻滂死,皆恸哭失声。逾期,父老犹会佛祠哭之,有欲绝②者,且千里以书吊其孤。朝廷既诛始乱者,复用御史言,褒滂为朝请大夫,官其一子墉。滂好学,善属文,与人交,终始如一,闻有急,倾财赴之。居官嫉恶如仇,毅然不可回夺,以及于难云。
(节选自宋濂《刘滂传》)
材料二:
蓼微时与蔡京善,常曰:“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至是,京还朝,遇诸涂。既见,京逆谓曰:“我若用于天子,愿助我。”鼛曰:“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 ”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
(节选自《宋史·孙馨传》)
【注】①蔡京:北宋末年奸相。②欲绝:感情极其强烈。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建昌旧守A多懦B夫C威权D不立E兵习F悍骄G邀H求无度。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潜蛟”的“舞”指使……起舞,两者用法相同。
B.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古代平民穿湘布衣服,故称。
C.坐,指因为,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坐”意思不相同。
D.祖宗,文中指帝王的祖先,与成语“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刘滂曾与浦江人梅执礼一同外出求学,后来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他好学,擅长写文章,轻财仗义,与朋友交往自始至终都态度如一。
B.新昌县民风好勇斗狠,非常难治理,因此县令到任后总是称病离职,朝廷只好委派其他官员暂代县令之职。刘滂上任后改变了这一局面。
C.刘滂逮捕了强横不法的士兵,追索抢劫之物还给物主。士兵发动兵变,杀害了刘滂和他的母亲、妻子及小姑,百姓听到噩耗后深感悲痛。
D.蔡京在回京途中遇到旧时好友孙鼛,希望他以后有机会帮助自己,孙鼛对蔡京提出了不少劝诫。蔡京默然不语,任宰相后将孙鼛外放为地方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滂临以诚,未几称治,傍邑讼不能决者,乞从滂决之。
(2)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
14.从刘滂、孙鼛拒绝蔡京要求的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他们共同拥有哪些优良品质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郡斋书事寄子履[注]
欧阳修
使君居处似山中,吏散焚香一室空。
雨过紫苔唯鸟迹,夜凉苍桧起天风。
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
寄语瀛洲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
[注]此诗于治平四年知亳州时作。子履,即陆子履,欧阳修的朋友,此时在亳州的临郡颍州为官,两人多有诗歌唱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首联中“使君”是自指,“空”与“似山中”相照应,写出环境的冷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通过描绘紫苔上的鸟迹和夜晚苍桧在风中的声响,以有衬无,传达出诗人对安然闲暇时光的喜爱。
C.“瀛洲未归客”指陆子履,照应标题,同时又有赞美朋友落拓不羁、仙风道骨、潇洒出世的意味。
D. 本诗是诗人与友人赠答之作,词句寻常平易,朴实恬淡,给人以亲切之感,更容易产生心灵共鸣。
16.颈联中“白醪”与“红枣”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一个人无论怎样踮起脚尖,也不会比上到高处看得更远、见得更多。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正表达了这一意思。
(2)杜甫晚年尽管孤独寂寞,体衰多病,但始终以时局为念,忧国忧民。《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他博大宽广的胸怀。
(3)雨水滋润了花朵,花朵因雨水而更富诗意,花与雨在中国古诗词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在树木的世界里,绚丽多姿的树皮也如衣裳一般,给不同的树木赋予了不同的“穿衣风格”。每一种树木都像是一个“绿色精灵”,被多彩的树皮装点,这赋予了林界多元的美感。例如,着一身“迷彩服”的白皮松,其幼树树皮呈灰绿色,待其脱落后露出浅黄色,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为黄褐、红色,展现出迷人的色彩;彩虹桉树,则身披五颜六色的外衣,水分充足时,它毫不吝啬自己的美丽,用“撞色拼接”向人们展示自然魅力;而“火烧木”罗浮柿,则以黑褐色的树皮傲视群芳,宛如穿着黑天鹅晚礼服的公主,显得高贵冷艳。
① ,树皮的不同形态特征还赋予了树皮纹理之美。朴树的树皮光滑无痕,展现出平滑之美;黄连木的外皮呈现出鳞状开裂的形态,展现出独特的开裂之美。此外,还有些树皮的形态各异,如眼睛状的枝痕、圆环形的叶痕等,都散发出象形之美。这些形态各异的树皮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形成,也使树皮形态整体上趋于达到完美。
林林总总的树皮千姿百态,但你以为它仅仅是件美丽的“皮囊” 不,树皮还承担着运送养料的重要功能。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通过树皮里的韧皮部组织被输送到根部和其他器官。如果韧皮部受损,树皮被大面积剥掉,新的韧皮部来不及长出,树根②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18.下列句中的“通过”与文中加点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冀申调动,没有通过局党委,你为什么放他走
B.我们又在通过一片洼地,水从脚腕没到膝盖了。
C.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
D.请唐先生宣布《保国会草章》,请往会诸君通过,以便进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彩虹桉树的树皮五颜六色,水分充足时,更容易呈现出多样色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5分)
22.请结合语段内容写一则倡导语,倡导人们爱树护树,要求使用“让字句”,字数不少于3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出发”与“到达”是生活中常见现象,也是充满哲思的话题。有时,出发是洋溢欢笑的启航,到达则是血汗换来的回报;有时,出发意味着对新道路的探索,到达则是阶段性的总结……
关于“出发”与“到达”,你有着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同时又进行了文笔的区分”错,根据材料一原文“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文笔之分的主语不是宋文帝,是刘勰进行了文笔之分】
2.B【“是文学自觉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错,根据材料一原文“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可见,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中,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是最重要的标志,没有之一。】
3.D【A选项体现了对文体的区分,B选项体现出了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C选项体现了对文体的区分,D选项是对玄学的论述,不属于文学的自觉。】
4.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下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论证思路清晰。
②论证方法丰富多样,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③论证语言严谨准确,文章使用“比较明确”“更广泛地”“最重要的”等词语对观点的表述作出恰当的限制,立论审慎。(一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①作品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生命体验的体现。
②诗歌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体现出自觉的审美追求。
③诗歌缘情而起,语言流丽,简洁精炼,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四言古体诗的文体特征。
(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A【“又有人物群像”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个性鲜明,性格突出,并不是以群像形式出现。】
7.D【“淡化外部矛盾,侧重心理冲突”错,小说既有人物与人物的矛盾,也有天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并没有淡化外部矛盾,侧重心理冲突。】
8.①使洗澡这一行为颇有仪式感,(1分)更突出当地人对腊月二十七洗澡的重视。(1分)
②为后文天灶坚持想要清水洗尘做铺垫,(1分)使小说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矛盾:小说包含了天云与天灶,肖大伟与天灶,天灶的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作品波澜起伏。
②成长:对于天灶来说对清水的渴望是他个性意识的觉醒,暗含着成长的渴望与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③温情:郑家尊老爱幼,天灶体贴地服务大家洗澡,奶奶的沮丧实则是对家人的在乎,小小的家庭虽有矛盾插曲,但充满温情。(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CE 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解析】“懦夫”是一个词,至此语意完整,其后应该断开:“威权不立”是对“建昌服务的描述,至此语意完整,其后应该断开;“悍骄”是形容士兵的习气,其后也应该断开。
11.D 【解析】“祖宗法度”指先代帝王所制定而为后世沿袭、应用的法则,其中的“祖宗”与文中加点的“祖宗”意思相同。C项,“副有罪,当相坐”的“相坐”指因别人获罪而受牵连。
12.C 【解析】“小姑”错误,根据原文“滂及母、妻皆死”和“其妻汤氏侍姑侧”,可知这里的“姑”不是指小姑(丈夫的妹妹),而是指婆母(丈夫的母亲)。如果是小姑,不可能用“侍”字。
13.(1)刘滂用诚心治理百姓,不久县内就太平无事,邻县有无法判决的诉讼,也请求由刘滂裁决。(“治”1分,“不能决者”作“讼”的后置定语1分,句意2分)
(2)蔡先生,是身份显贵的人;然而才学与德行不相称,恐怕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贻”1分,“蔡子,贵人也”判断句1分,句意2分)
14.①为人正直(刚正不阿)。②不计名利。(答出第一点给1分,答出第二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刘滂字德霖,是武义县人。他从小时候诵读、讲说诗书,就能使老师屈服。与浦江梅执礼一同到外地求学,所遇文士大多甘拜下风,两人号称“东梅西刘”。大观己丑年考中进士,调任新昌县令。新昌县在豫章山中,民俗好斗,县令到任后,总是上书称病离职,(朝廷)派其他官员暂代县令之职。刘滂用诚心治理百姓,不久县内就太平无事,邻县有无法判决的诉讼,也请求由刘滂裁决。土豪邹氏横行乡里,仗着宫中贵人之势,诬陷他人致死,刘滂迩捕他,给他戴上刑具,审理此案。监司替他说情,(刘滂)没有听从,最终依法治罪,将他流放相州。蔡京与刘滂的祖父是贫贱之交,刘滂来到京城,蔡京说:“我的老友有孙子啊 ”让(刘滂)担任详定勑令所删定官,想要拉拢他成为自己的党羽。恰逢常瓌在屏风上写诗,蔡京怀疑他讥讽自己,嘱咐刘滂搜寻证据,将要给刘滂升迁官职。刘滂笑着说:“这种事为什么找到我身上呢 ”蔡京听后不高兴,刘滂也拂衣而去。因为这十余年没有升职。靖康初年,诏命授官太常博士,(刘滂)没有接受任命。建炎年间,皇上向身边的大臣询问人才,学士詹乂、给事中汪藻、舍人李公彦都说刘滂可以重用,(朝廷于是)任命刘滂为建昌军知军。建昌从前的郡官大多懦弱,没有威势与权力,古兵向来骄横不法,索求无度。刘滂到任,全部将其绳之以法,士兵非常愤恨,手持武器到市面上抢劫东西,有反抗者就刺伤他们。刘滂逮捕、拘系行凶的士兵,追索、偿还抢劫之物,士兵于是发动叛变。刘滂和母亲、妻子都死于兵变,当时是绍兴甲寅年七月三日。刘滂去世时五十六岁。他的妻子汤氏侍奉在婆母身边,武器及身也不离开,最终被杀。建昌百姓听说刘滂被杀,都痛哭失声。过了一年,父老还聚集在佛堂中哭祭他,有感情极其强烈的人,在千里之外写信慰问他的遗孤。朝廷诛杀带头作乱的士兵后,又采纳御史的建议,褒奖、追赠刘滂为朝请大夫,让刘滂的一个儿子刘墉做官。刘滂好学,擅长写文章,与朋友交往,始终不渝,听说(朋友)有急难,倾尽家财赶去帮忙。为官嫉恶如仇,刚毅果断,不会改变主张,以致在兵变中遇难。
材料二:
孙黎未显达时与蔡京交好,常说:“蔡先生,是身份显贵的人;然而才学与德行不相称,恐怕会给国家带来祸患。”到了这时,蔡京回朝(任职),在途中(与孙馨)相遇。已经相见,蔡京迎上前说:“我若受到天子重用,希望(您)能帮助我。”孙馨说:“您如能谨慎守护太祖、太宗制定的法度,以正直的言论辅佐主上,以自奉节俭来垂范百官,而绝口不提(对外)用兵之事,那么天下就会大幸。我又能干什么呢 ”蔡京默然不语。等到蔡京任宰相后,他就将(孙馨)调出朝廷,外任提点江东刑狱。
15. A(“写出环境的冷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环境是清静的,诗人的情绪是渐趋高昂的)
16.①借“白醪”“红枣”两个意象,描绘出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 ②“白”“红”色彩鲜明,烘托出官民同乐、热闹祥和的气氛;③两个意象营造的意境氛围,使诗歌由安闲惬意转入关注民生,为下文抒情积蓄力量。(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3)示例一: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示例二: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示例三: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示例四: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和被春雪雨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18.C
19.示例一:形态各异的树皮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这也使树皮形态整体上趋于完美。
示例二:形态各异的树皮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自然产物,这也使树皮形态整体上趋于完美。
20.①除了色彩之美②就会因得不到养料而死亡
21.①原句巧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使彩虹桉树形象特点更鲜明具体;②原句“撞色拼接”本为服装设计手法,借用于此,写出彩虹校树色彩丰富之美,引发读者联想;③原句“彩虹桉树”单独成句,强化对象,增强语言节奏感。
22.答案示例:让我们用心呵护树木的“衣裳”,让每一棵树都健康生长,为世界增添勃勃生机!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