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1 13:5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学情调研
高二年级语文(含答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
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但仅此还不够,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
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比如, 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园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荷花淀》等小说在水淀荷香中表现乡妇农人的恋家与卫国的统一,表现底层民众现代民族意识从思乡恋家中的觉醒。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 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
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流传一时的新章回小说,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过于趋旧,在出新上折损了经典性。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
抗战背景下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民族化回归是对五四的反拨与调整,也是五四思想武器的现实运用。张爱玲谈及她创作背后的五四影响,说“只要有心理学家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性显而易见是同作为过去了的过去的决裂,同时又把过去弹射进现在。”抗战时期文学中两大传统的关系也应从这个思路来理解。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代代文学经典正是在对话中生成、积淀,参与着文学传统的生长。
(摘编自张谦芬《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
材料二:
孙犁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曾反复强调:“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 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由此可见,“抗战”这一在当时最重大的政治主题,已然成为孙犁多数诗化小说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题旨,他以自己特有的腔调加入到民族抗战的大合唱之中, 完成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时代使命。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
在孙犁小说中,少有对日本侵略者形象的正面描写,作者在这些小说中着墨更多的还是对人民的讴歌: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 同志之爱。这种“正邪对比”原则的自觉运用,使得孙犁一方面能较好地契合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又较好地弥补了自己生活体验上的不足。但孙犁毕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他在借鉴“正邪对比”模式的同时,也摒弃了古典小说对故事奇特性的过分追求,由此也强化了其小说诗化和散文化的效果。从接受效果来看,欣赏这种诗意化和散文化的文体需要更余裕的审美空间和更从容的审美心态,这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需要作家和诗人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一些读者会忽略孙犁小说“抗战主题”的存在,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坛孙犁没能成为像赵树理那样广受赞扬的“主流作家”。
人们已经较多地注意到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认为“他笔下的女性之美,既有纯洁、优美、俊俏的外在形式之美, 更有新觉悟、新精神与新风采的内心美”。但我们在他众多写到夫妻关系的小说中同样不难发现“新精神”之中的“旧模式”——对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的自觉化用。水生嫂等美丽贤惠的女子都非常坚定地与作为抗日战士的丈夫站在一起,即或有少许的怨言,但那都只是小女子充满爱意的娇嗔,让读者反觉得其形象逼真、可爱。 自然,这些女性已经不再是男子的附庸,她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与男子并肩战斗的勇气;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同时我们要看到,孙犁对这一传统母题进行了极富时代特色的现代性转化:不但“随夫”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人物形象的审美功能也具有了现代品格——这些女性不再是作为男性形象的补充和陪衬,而是成为小说的主角或是成为小说创作动机的主要促成者。
(摘编自任军《孙犁诗化小说的时代精神及其叙事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能较好地继承和超越古典、五四两大传统有着很大关系。
B.《吕梁英雄传》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但因创新不够影响了经典性。
C. 材料二中“特有的腔调”是指孙犁的小说充满了诗意美,与其他抗日小说有明显不同。
D. 因与需要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不太合拍,孙犁的诗化小说没能成为解放区文坛的主流。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某位抗战时期文学作家无法把传统转化为写作中想象性的存在,我们可据此推知他没有将古典和五四两大文化传统有机融合。
B. 张爱玲的话告诉我们,五四精神是一种民族回忆,在经过时间的过滤和整合之后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影响后来经典的创作。
C. 孙犁对“正邪对比原则”的成功运用启示我们,恰当运用传统文学的优秀创作技法,可以让作者找到个人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D. 如果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仍像传统作品中的一样,仅是男性形象的陪衬,那么这些女性形象的审美功能就很难具有现代品格。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汇中国传统的绝句、欧洲传统的十四行诗以及现代诗的特点,是集合各诗结构形式所长而创造出的“混血儿”。
B. 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深情的笔调,讴歌自己的保姆,控诉不公正的世界。
C. 巴金的《春》《秋》讲述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及分化,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退,是呼吁自由民主、追求人性解放的一面旗帜。
D. 孙犁创作的“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在家务事、儿女情中见时代风云,让人体会到“热土难离”等传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
4. 材料一说“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请以课文《荷花淀》或者《小二黑结婚》为例,简要谈一下古典文化复活的具体表现。(4分)
5.在当今时代,文学创作如何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一下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毕业歌(节选)
严歌苓
夜上海舞厅,王沐天匆匆地在跳舞的人群里穿梭。
香水、鸦片烟、人身上的汗气、高档丝绸衣料上的樟脑气,一股脑儿沤在燠热的房间,搅和成一种黏嗒嗒的气息,将王沐天淹没在里头。震人的西洋音乐里,台上一个搂着舞伴的舞男正不顾廉耻地朝着台下飞吻。王沐天嫌恶地偏头避开,①生怕那个没形没影的飞吻会跟鼻涕一样甩在自己身上。他护着鼓鼓囊囊的胸口,蹭到了舞厅角落。
有些抗日活动,王沐天觉得没有人可以信赖,所以就只有由他自己去完成。他觉得只有抗日老手才能胜任那些危险的任务,比如说,这一次。
王沐天在灯红酒绿的光线下,悄然把手伸向角落里的开关电闸。
大厅里的灯突然熄灭,音乐骤停的短暂寂静中,王沐天把捂在胸口的传单一把扯出,“哗啦”一声朝天撒出。
黑暗里男人女人们惊叫起来。②王沐天怀着兴奋与货真价实的愤怒大喊:“无耻的亡国奴们,你们还有心思跳舞呢!”
他扔下这句话,趁着混乱扭身便逃,跌跌撞撞挤过混乱的人群冲到门口时,手臂却被人一把钳住。
屋里的灯光很快重新亮起,王沐天回头,看到抓住自己的是个陌生男人。他挣扎,男人连个轻蔑的表情都懒得做,顺手把他的膀子反拧到了背后。别住筋的剧痛让王沐天脑子里轰轰作响,他想这回搞砸了,这男人是个便衣。
那个时候的上海便衣无处不在。
整个舞厅的所有人都在乱,于是门口的这场小小的骚乱没有引来过多注意。便衣拧着王沐天的胳膊把他往门外拖。王沐天拳打脚踢地被拽着,挣扎中看见据守在舞厅另外两个角落的几个便衣迅速向这里移动过来。王沐天懊恼了,他愕然于自己的失察,更让他懊恼的是,当联想到自己将要付出的代价的时候,他害怕了。他竟然会害怕!这简直不可原谅。
一瓶子汽水不知从什么地方飞了出来,准准地砸中了顶棚上的吊灯。一时之间轰然作响,汽水的泡沫和碎裂的玻璃一齐在人们的头顶炸开,舞厅再次陷入黑暗。③这下子,重新亮灯怕没那么快了。
在人们的尖叫声中,王沐天听到了两声枪响。
舞厅里炸了窝,比刚才的骚乱更甚,所有人都在尖叫着往外挤,门口却被便衣堵住。王沐天趁乱疯狂地挣扎,他用力过猛到差点把自己摔倒,扭头才发现刚刚揪住自己的便衣像条人皮口袋一样向下瘫软,额角正汹涌地往外冒着黑糊糊的液体。那只能是血了。
王沐天愣着,背后却被粗暴地推了一把。他要回头,推他的人已经一把抓住他的手,揪扯着他朝与门口相反的方向奔去。逆流而上的一顿狂奔后,王沐天跟着那人跌跌撞撞上了楼梯,被直接扔进了舞厅的厕所,嘴巴啃在墙上。他回过头,看到一个手中持枪的陌生男人正在迅速地把门插上。
男人个头不高,看着瘦,可隐藏着力量感,背影里一身精壮肌肉隔着衣服隐隐浮现出轮廓来。他穿着一身王沐天看来不可能上得了街的衣服,头顶甚至用了发胶,猛地回过头时,王沐天从那张下颌咬紧、微微带汗的英俊脸庞上,看出了他飞吻时的表情——那个舞男。
舞男马不停蹄地奔到厕所窗边,一把推开窗朝下看了一眼,扭头冲着王沐天一别下巴:“你先下,不要慌。”
王沐天从怔忪中恢复过来,他消化着如今的局面。此刻自己被一个持枪的舞男给救了,这舞男让他先下……下去哪里 他奔到窗口,看到窗外一道防火梯通往楼下。④那么个摇摇欲坠的陡峭的高度,让他趴在原地眼晕了一秒。下一秒,沉重的砸门声已经在身后响起。
舞男背对王沐天,把枪对准了门口。
王沐天咬牙攀住窗口,翻身跃了出去。
此时的舞厅里,四五个越南巡捕和两个便衣打着巨大的电筒,一边查看着钻在桌下、趴在地上或者躲在吧台后的男女们,一边吼叫:“都出来!站好!拿出证件!”
人们惊魂未定地按照指令行动。
窗外的防火梯上,王沐天已经爬了一半,他的脚哆嗦着伸向下一级梯阶。
“踩稳了。”舞男压低的声音从头顶上传来。他一级一级紧跟着王沐天向下爬。
王沐天颤抖地向下看去,细长的阶梯仿佛还有天之于地那么高似的。爬树真的不是他的长项,爬梯子亦然。王沐天感觉过了半辈子那么久,终于还有八九级梯阶就要落地了。突然一声枪响,王沐天惊得一个失手差点翻滚下去。
枪声是从头顶传来的,王沐天抬头时,原本还在他上方的舞男撒手而下,越过王沐天直接坠落在地上。王沐天瞪着从厕所窗口伸出来的两只黑洞洞的枪口,眼神发晕,心想那个人被打中了,他被打中了……
“跳!”“被打中”的人好端端地站在梯子下方,冲着王沐天伸出手来。漆黑夜幕中唯见他两只眼睛炯炯到吓人。王沐天惊喜交加地瞪着他。
又是两声枪响,这一回的子弹简直是削着王沐天的头皮呼啸而过的。舞男忍无可忍地大叫:“跳啊!”
于是,王沐天再无思考,一跃而下。
舞男一把把他接在怀里,下坠的撞击让两个人都趔趄了一步。枪声又响,舞男拉起他的手奔向夜色深处。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沐天“护着鼓鼓囊囊的胸口”,在跳舞的人群里匆匆地穿梭,这反常的举动应该早已引起据守在舞厅里的便衣的注意。
B.汽水瓶“准准地砸中了顶棚上的吊灯”,使整个舞厅再次陷入黑暗,这为舞男趁机击毙便衣、救走王沐天创造了有利条件。
C.在门外有追兵、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舞男说“你先下,不要慌”,意在体现他的英勇无畏和能够成功逃脱的自信。
D.便衣居高临下从窗口向下射击,舞男顺着防火梯“向下爬”,无法用枪还击,在千钧一发之际他果断地从空信跃而下。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句子①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王沐天对“朝着台下飞吻”的舞男的厌恶之情。
B.句子②用“货真价实”形容愤怒极为新颖,也顺带讽刺了当时那些假装愤怒的国人。
C.句子③与“大厅里的灯突然熄灭”形成照应,也为舞男和王沐天得以逃走做了铺垫。
D.句子④写防火梯太陡以致王沐天心生畏惧,这与下文舞男“撒手而下”形成了对比。
8.故事发生时,王沐天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形象特征。(5分)
9.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请简要分析本文主要是如何做到“不平”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宋人使门尹般如昔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 ”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 ”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先轸曰:“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 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 ”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 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楚师背脚①而合,晋侯患之。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共其不违。言里山河,必无害也。”楚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 ”咎犯对白:“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注】①鄙:城濮附近之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公说A乃拘B宛春C于卫D且私E许复F曹卫G曹卫告H绝于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
B.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同。
C.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言而无信,与成语“食言而肥”中的“食言”意思相同。
D.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宋国被楚国围攻,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想与楚国交战,先轸认为,让宋向齐秦赠礼,由两国求楚退兵,挑起楚国与齐秦的矛盾,实现开战目的。
B.晋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没有答应楚国复卫、封曹、释宋的要求,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以离间他们和楚国的关系,并拘押使者宛春来激怒楚国
C.面对楚军进逼,晋军选择退让,子犯认为出兵作战,士气高低关键在于道义上是否占理,而晋军的退让能使己方立于有理的位置。
D.文公采纳咎犯建议,击败楚国,行赏时雍季居首位,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白世有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二含辟之,所以报也。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14.成语有“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亦有言“兵者,诡道也”,它们都强调了战争需要什么条件 《吕氏春秋》对此的态度又是什么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题。
送蒋心余编修南归
赵翼
敏捷得如马脱衔,才高翻致谤难缄。
春归织锦新花样,老叠登场旧舞衫。
过眼恩仇收短剑,随身衣食有长镜。
归途笑听樯乌响,安稳春流一布帆。
【注】①蒋心余:即蒋士铨,清代戏曲家、文学家。精通戏曲,工诗古文,曾官翰林院编修,辞官后主持书院讲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两句写好友南归的真实原因,其中“谤难缄”点出因官场黑暗而难以容身的现实。
B.“新花样”和“旧舞衫”对举,既有对好友今后创作的期待,也有对其过往的肯定与赞美。
C.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希望其能远离世间恩怨,去享受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
D.诗的尾联以景结情,通过想象好友乘船南归画面,含蓄地表达了友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16.有人说,“安稳春流一布帆”中“安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破亡的原因是“ ________”,并规劝当朝统治者 “ ________”。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刘义隆想要效仿古人,建立“________”那样的大功, 但由于行事草率,仓促北伐,最终却落得“________”的惨败,这 对比透露出辛弃疾反对轻率用兵的思想。
(3)“瑟”是我国传统拨弦乐器,也是古诗词中的常用意象,可用来祭祀神祇,也可象征高洁的情操,或者寄托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纵览古今,聪俊灵秀之人,于万万人中仅是_①_。虽然其落草之境大有参差,所行之事更是_②_,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争”。身居尘世,递生人海,面对争名逐利之潮起,竞心所牵,人人跻身其中,_③_,难免身不由己。唯“不争”者,结庐大隐之市,其精气内敛,定力自生,独能拥有完全之自我——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免受他人役使,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
“无争”是一种自由。有此自由之身、空灵之心,精神自与天地大通。如启天聪天目,自能独步当时,感悟超凡脱俗的真知灼见,聆听天鸣地籁的化外之音。偶与心弦鸣和,豁然解悟,信手拈来,辄得千古奇作。这些极具才情、极其聪慧、性情又极为乖张的人,历来被世人视为“异类”。A在造成独立人格的同时,B他们是点染历史,C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艺术绝品,D这些艺术绝品使历史更精彩。E倘若把历朝历代这些异类大家的绝世作品全部剔除,F真不知该怎么写中华文学艺术史还会剩下什么。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几个句子中有三个有语病,请分别找出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顺应天性,进退自如,是天地间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不如原句,请简要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经过200多年的观测,人们证实地球逐渐转慢了,时间也跟着慢了,有时还会突然减慢很多。1959年7月,许多地方都记录到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情况。_①_,我们的感官根本觉察不出来;但长期积累下来,就可观了。有人认为20亿年前,一昼夜仅相当于现在的8小时。
_②_ 许多人认为这是潮汐的影响。因为在涨潮退潮时,潮水都要和地面发生巨大的摩擦。大气和地面的摩擦也可能使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此外,地球体积的膨胀和收缩,地球内部物质因为运动而发生的密度变化,_③_。尽管以上种种看法都还值得讨论,但时间在变却是事实,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时间是不是在变呢 这就需要一种最标准的钟来校正。当然这种钟不能是常见的普通的钟,需要利用自然界中别的东西作为计算时间的标准。人们发现,气体分子的振动频率总是固定不变的,这是一种比地球自转速度更可靠的时间标准。能准确地起着“摆”作用的还有石英片,将它连接在电路中,它便会产生可以调节时钟行程的振动,这种石英钟的准确性比前一种方法要差一点,但比普通的钟表准确了许多。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2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的”字可以删除的一项是(3分) ( )
A.这就需要一种最标准的钟来校正
B.能准确地起着“摆”作用的还有石英片
C.它便会产生可以调节时钟行程的振动
D.但比普通的钟表准确了许多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你要飞登智慧的最高的峰顶,
你就去冒险,刚管“明智”嘲笑你。
近视者只看到你在高飞时离去的海岸,
你大胆飞翔而抵达陆地,他不能看见。
这是德国诗人席勒写的一首短诗——《智慧和明智》。读了这首短诗,正当青春年华的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错。原文“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中的“这”是近指代词,指代上一句中的“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
2. A(推断错误,原文是“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他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不能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
3. D(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D.“热土难离”等传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是在五四离家情结上的重新审视,能支撑观点。A.是结构形式的中西结合,且不属于抗战时期文学; B.“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不属于“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大堰河——我的保姆》也不属于抗战时期文学; C.是反叛传统,追求五四的主张“民主、科学”)
4.示例一:①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荷花淀》自觉化用了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流露出“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②在形式上借用了诗词意象营造意境。运用月亮、女人、荷花等意象,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充满了朦胧美、诗意美。(4分。每点2分)
示例二:①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小二黑结婚》体现了孝道文化在农村的巨大影响力(从长老权利、熟人社会角度分析亦可)。②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文学形式。采用了传统的评书形式讲述故事,故事性强,通俗易懂。(4分。每点 2 分)
5.①在思想上,向文化传统寻找传统文化因子,在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 在形式上,关注传统文学形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②紧扣表达意图,借鉴传统模式、 母题,进行现代性转化,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③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对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过滤,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 (6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C【解析】“意在体现他的英勇无畏和能够成功逃脱的自信”错误,此句主要体现的是他的沉着冷静和先人后己的精神。
7.B 【解析】“也顺带讽刺了当时那些假装愤怒的国人”无中生有。
8.①热爱国家。王沐天不甘心做亡国奴,敢于在舞厅抛撒抗交目传单(希望以此唤醒麻木的国民)。(2分)②不够成熟。王沐从一天自以为是“抗日老手”,其实计划、行动都有疏漏之处,导致随后被擒。(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形象塑造欲扬先抑。“舞男”作为主要人物,出场时“搂着舞伴”“正不顾廉耻地朝着台下飞吻”,形象十分猥琐;后来他冒着生命危险击毙便衣,勇救王沐天,在抑扬之间完成了其抗日志士形象的塑造。②情节发展一波三折。王沐天抛撒完抗日传单,不料转瞬即被便衣抓住:正苦于无法脱身之际,便衣被“舞男”击毙;两人逃到厕所,其余便衣紧追不舍;防火梯上一声枪响,“舞男”似被打中,不想他安然无恙,最终带领王沐天逃离险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ADG
11.B
12.D
13.(1)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今天,退却三舍的距离来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2)遇到危难用诈术,足以击退敌人;回来以后尊崇贤人,足以报答恩德。
14.①欺骗(或欺诈之术)。②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
15.C(“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有误,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希望友人享受远离官场、自由
自在的生活,而非与世隔绝,也不只是田园生活。)
16.①从表层意思看,“安稳”二字是说好友乘船之稳,有祝其归途一帆风顺之意。②从深
层意思看,辞官远离是非之地,便觉安稳,远离名利羁绊一身轻松,也觉安稳,远离小人谤言,更觉安稳,这是一种精神的“安稳”。③从主旨(情感)看,作者借“安稳”一词,表达对好友未来精神生活的期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 (1) 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示例一: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李商隐)
示例二: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示例三: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短歌行》曹操)
示例四: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诗经》)
示例五: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6分。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漏字则该句不得分)
18.①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屈指可数)②千差万别(天差地别、迥然不同)③随波逐流(随声附和)(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及在具体情境中准确运用的能力。根据空缺①处上下文语境中的“于万万人中仅是”“大有参差”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形容少之又少,故可填“凤毛麟角”;根据空缺②处上下文语境中的“大有参差”“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强调差别之大,故可填“千差万别”;根据空缺③处上下文语境中的“争名逐利之潮起”“人人跻身其中”“身不由己”等的提示,该处应填入的成语意思是受潮流摆布,故可填“随波逐流”。
19.示例:A把“造成”改为“形成”;B在“点染历史”后面加“的旷古奇人”;F 删除“该怎么写”或“还会剩下什么”。(修改正确即可,一处1分;其他修改,合理的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A“造成”和“人格”搭配不当;B成分残缺,可以在“点染历史”后面加“的旷古奇人”;F 句式杂糅,可以删除“该怎么写”或“还会剩下什么”。
20.①原文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前四个分句均为六字短句,句式整饬,反复铺排,正反相成,表意丰富,简练明快,有韵律感;后两个分句用散句,错落有致。(3分)②原文仿骈偶句式,点缀文言字词,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并用,句式活泼,语言雅洁,与上文语境衔接更协调。(2分)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原文的句式结构、句型功能、行文风格等角度揣摩、比较、体会。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整散结合的短句表达,前四个分句是六字短句,表意丰富,句式整齐,有气势;后两个分句是散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简练明快。运用文言字词与句式,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并用,行文简洁,典雅,与上文语境衔接更协调。
21.示例:①虽然这些减慢的数字是微小的②为什么地球自转速度会变慢呢③都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每处2分)
【解析】本题考查在准确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并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根据上文语境中“许多地方都记录到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情况”以及下文的“但长期积累下来,就可观了”这两个信息点的提示,可以推断空缺①处应补写的内容是“虽然这些减慢的数字是微小的”。根据空缺②处语句的段首位置及问号的提示,还有下文“许多人认为这是潮汐的影响”的提示,可以推断该处应补写的内容是“为什么地球自转速度会变慢呢”。根据上文有关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的诸因素分析的提示,可以推断空缺③处应补的内容是“都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
22.D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虚词的能力。根据具体语境,不能删除A、B、C 三项句子中的“的”字。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