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燕”。
2. 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 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策略**
1. 识记生字:指导学生借助拼音、结合语境读准生字字音,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篝火、澄澈、旖旎、无垠、点缀”等容易读错的词语。出示词串“燕京、燕园、燕山、姓燕”,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燕”。
2. 朗读教学: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圈出生字。
-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教师正音。
徘:左右结构,部首为“彳”。意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可组词为“徘徊”。
徊:与“徘”的意思相近,也可组成“徘徊”一词。
渺:左右结构,部首为“氵”。有遥远、微小等意思。可组词为“渺茫”“渺小”等。
篝:上下结构,部首为“ ”。指用竹篾等编成的笼子,用于罩在火上。可组词为“篝火”。
萌:上下结构,部首为“艹”。有植物发芽、开始发生等意思。可组词为“萌芽”“萌动”等。
澄:左右结构,部首为“氵”。有使液体中的杂质沉淀下去等意思。文中的“澄澈”指清澈透明。
旖:左右结构,部首为“方”。意为柔和美丽。可组词为“旖旎”。
旎:与“旖”的意思相近,常与“旖”组成“旖旎”一词。
瑞:左右结构,部首为“王”。有吉祥、好预兆等意思。可组词为“瑞雪”“祥瑞”等。
- 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以下这些往事和经历:
1.) **童年趣事**: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在故乡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等美好的童年时光。
2.) **故乡的月亮**:作者通过对比,觉得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更加美丽,并且故乡的月亮给了他无尽的遐想。
3.) **成年后的经历**:作者离开故乡后,到过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不同的月亮,但他始终觉得故乡的月亮是最美的。
4.) **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故乡亲人的牵挂。
3. 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称“月是故乡明”?
- 同桌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1.) **情感因素**:故乡是人们成长的地方,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情感。对于作者来说,故乡的月亮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象征。在他的心中,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是因为它与故乡的人、事、物紧密相连,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2.) **环境熟悉**:人们对自己熟悉的环境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作者在故乡生活了很长时间,对那里的自然环境非常熟悉,包括月亮的亮度、形状等。相比于其他地方的月亮,故乡的月亮在他的记忆中更加清晰、明亮。
3.) **个人经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也可能影响他对月亮的看法。也许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故乡的月亮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与他的某些特殊经历相关联。这些经历使得他对故乡的月亮有了特殊的情感认同。
4.) **文化背景**:在一些文化中,月亮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比如团圆、思念等。作者可能受到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将故乡的月亮与这些美好的寓意联系在一起,从而认为“月是故乡明”。
5.) **对比和反差**:作者可能在离开故乡后,经历了不同的环境和生活,与故乡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可能让他更加珍惜故乡的美好,觉得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
4. 拓展延伸:
- 分享一些思乡的古诗,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 引导学生思考:在你心中,故乡的月亮是怎样的?
5. 课堂总结:
-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生字词、文章主旨等。
**五、课后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生字的学习较为积极,能够正确读音和书写。在文章分析和提问回答环节,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但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设计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