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及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1 21:3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月是故乡明
【课前解析】
关注字词:本课不少生字较为复杂,可以让学生在语境中记忆字形、理解字义。如在“烟波浩渺”“篝火”“澄澈”“风光旖旎”“莱芒湖”“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等词语中,识记“渺”“篝”“澄”“澈”“旖”“旎”“莱”“垠”“顷”“峨”等生字的字形,理解字义并读准字音。
关注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梳理:课文以“月”为线索,写了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两部分内容。梳理“童年趣事”这部分时,要提示学生按时间顺序依次概括,不要遗漏。梳理“成年经历”这部分时,可提示学生抓住观月地点的变化,梳理出作者观月的大致经历。
关注对比的手法:“成年经历”部分通过在其它地方看到的月亮和故乡“小月亮”的对比,表达出对家乡月亮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教学目标】
1.认识“徘、徊、渺”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感受,并在对比中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3.拓展阅读写思乡的古诗,了解寄托乡思的文学意象。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感受,并在对比中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揭示课题
1.回顾有关思乡的诗句。
导入:月亮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里,是一种诗意的象征,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人们总是以月为象征,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你知道哪些有关思乡的诗句呢?
2.学生交流相关诗句。
3.揭示课题。
4.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等。
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二、初读感知,把握内容
1.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2.聚焦词语,学习字词
出示词语: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1)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交流需要注意的读音
出示词语:莱芒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燕园胜地 点缀
(1)全班齐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
(2)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多音字“燕”。
点拨:“燕”是一个多音字,在“燕园胜地”这个词语中念第一声。读第一声时,往往指地名或姓氏,比如“燕国”“姓燕”,其他情况多读第四声。
3.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围绕“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作批注,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场院的地上数星星、上古柳摇知了、在坑边望月亮的趣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
小结: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幼时在故乡的童年生活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和感受。
4.划分段落。
三、自主学习,体会情感
1.学习“童年趣事”部分。
(1)出示自读提示:默读第2-4自然段,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板书:其他各地的月亮、朗润园的月亮)
提示:按时间顺序依次概括,不要遗漏。
(2)学生默读批注。
(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扣住课文对趣事的描述感受快乐。如:“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躺在场院的地上数星星,上古柳树摇知了,这是多么有趣的体验,多么惬意啊!
②从文中的“乐此不疲”这个直接表达感受的词语中体会到作者快乐的心情。
③扣住“相映成趣”展开想象,读懂正是这小月亮使作者心中萌发了诗兴,使得故乡的苇坑、天空、月色构成的浪漫图画永远定格在了作者的心中。
(4)小结:伴着故乡的小月亮,季美林先生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那时他是小孩子。月亮也是小月亮,是他最亲密的朋友,最深刻的记忆。(板书:故乡的小月亮)
2.学习“成年经历”部分。
(1)出示自读提示:默读第5、6自然段,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成年经历。
提示:抓住观月地点的变化,梳理出作者观月的大致经历。
(2)学生默读批注。
(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在华夏儿女心中,月就是团圆的象征。从离开故乡的那刻起,故乡的月亮就成了作者永远的牵挂,团圆也成为作者永恒的期待,直至耄耋之年,作者依然在追忆童年,心向故里。
(5)梳理课文内容。
5.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课文题目“月是故乡明”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作者表面上是在写月亮,其实是在借月亮表达对童年、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小结:是啊,无论身在何处,作者都心系故乡的月亮,无法忘怀。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第2-4自然段,围绕“作者回忆这些往事时,内心可能产生了哪些感受”自主阅读体会,小组内交流。
点拨: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在场院地上数星星、上古柳摇知了、在坑边望月亮等有趣的事情给作者留下的无穷快乐。
(1)扣住课文对趣事的描述感受快乐。如:“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躺在场院的地上数星星,上古柳树摇知了,这是多么有趣的体验,多么惬意啊!
(2)从文中的“乐此不疲”这个直接表达感受的词语中体会到作者快乐的心情。
(3)扣住“相映成趣”展开想象,读懂正是这小月亮使作者心中萌发了诗兴,使得故乡的苇坑、天空、月色构成的浪漫图画永远定格在了作者的心中。
图文展示,感受画面:小时候在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坑边望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快乐、美好的童年生活时,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去欣赏坑边望月和古柳下点篝火的场景吧!5.作者明明是想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异地月景呢?因为作者想通过写自己见过的异地月景之多、异地月景之美,对比反衬出家乡的月景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之重,突出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童年的留恋。
6.作者明明是在回忆故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这些童年趣事呢?
借典型的往事,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默读第5、6自然段,思考:每次经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感受?作者为什么写这些经历?
8.生反馈,师总结。
9.词语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10.引导学生关注第五自然段中的转折词“但是”,发现对比的手法,并从中感受作者对家乡月亮的情有独钟,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对比)
11. 引导学生关注第六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发现对比的手法,并从中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12.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读到这样的称呼,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喜爱、思念)
13.“月是故乡明”,在作者眼中,异乡的月亮再大再圆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的明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提示:回忆能让你想到家乡的事物,然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如家乡的槐花、家乡的小河等等。
14.主题概括
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课外搜集相关古诗,和同学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月是故乡明》通过讲述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寄托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季羨林思念的不是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也不是居住的赏月胜地朗润园,而是故乡的月亮,他思念的是故乡。
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读书来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我在突破主题的教学过程中,先是让学生说出带有“月”的诗词,再用一问“既然有这么多的诗人歌颂月亮,那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诗人在思念些什么呢”进行融情想象,激越表达、归纳梳理,这一系列的过程实则是让学生学会沉潜积淀。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能读千赋则善赋”之说,正是强调了沉潜阅读和积淀的重要作用。学生积淀越多,表达就越丰富,越动情,越有层次,越有水准。因此,课上,面对屏幕上出现的一轮明月,在舒缓的音乐衬托下,学生望月怀景、忆事、思人,魂牵心动,深深的爱、绵绵的情,顿时化作云潮汹涌。
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和理解远方的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一片段时,有点儿无能为力的感觉,只是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的方法把文章内容和感情让学生得以理解,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