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5张PPT)
文言实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一览
分 类 活用现象
名词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
④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②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
分 类 活用现象
动词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动词的为动用法
续表
(一)名词活用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名词带有宾语或“于”字结构补语(介宾短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渔樵”后带的介词结构“于江渚之上”充当后置状语,“渔樵”就活用为动词了。解释为“捕鱼砍柴”。
例:
1.沛公军霸上。
2.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军:驻扎
2.女:嫁
3.洞:打洞
4.筑舍定居
(一)名词活用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名词活用为一 般动词 ②几个名词连用,如不构成并列或偏 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动宾或动 补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与后面的名词“吏民”组成动宾关系,就活用为动词了。解释为“造册记”。
例:
1.大楚兴,陈胜王
2.范增数目项王。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秦伯说,与郑人盟。
1.王:称王
2.目:看
3.衣:穿
4.盟:结盟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名词活用为一 般动词 ③名词用在“能”“欲”“敢”“未”等能愿动词或副词后,这个名词可能活用为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
学》)
(一)名词活用
“水”用在“能”之后,就活用为动词了。解释为“游泳”。
例:
1.左右欲刃相如
2.不能十步
3.云青青兮欲雨
4.尚能饭否
1.刃:杀
2.十步:走十步
3.雨:下雨
4.饭:吃饭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名词活用 为一般动词 ④“所”+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一)名词活用
“罾”,名词,古代一种方形渔网,前面加“所”,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用鱼网捕”。
例:
1.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2.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3.若属皆且为所虏。
1.货:购买
2.志:立志
3.虏:虏获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名词活用 为一般动词 ⑤名词若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一)名词活用
“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命名”。
例:
1.驴不胜怒,蹄之
2.树之以桑。
1.蹄:用蹄子踢
2.树:种
(一)名词活用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名词 用作 状语 ①普通 名词用 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间”,小路,用作状语。解释为“从小路”。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笼”,笼子,用作状语。解释为“用笼子”。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翅膀,用作状语。解释为“像翅膀一样”。
表示行为的方式或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兄长,用作状语。解释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一)名词活用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名词 用作 状语 ②时间 名词用 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形容 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动作 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率、 趋势等。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
师》)“朝”“夕”,早上、傍晚,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济”“设版”的时间。解释为“在
早晨”“到了傍晚”。
②则刘病日笃。(《陈情表》)“日”用
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势。解释为“一天
天地”。
③方位 名词用 作状语 文言文中,方位名词也可直 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 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 趋向。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西”“东”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解
释为“向西”“向东”。
(一)名词活用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名词 的使 动用 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地认 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的特性,名词用 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指 称的人或事物。 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封”,
本义为名词“疆界,边境”,在这里用作动
词,使它的宾语“郑”成为“疆界,边境”。解
释为“使……成为边境”。
主语(名词/代词)+谓语(由名词临时充当)+宾语(名词/代词)
主语使/让宾语
发出动作
齐威王 将 孙膑。
(一)名词活用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名词 的意 动用 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地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的特性,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①吾从而师之。(《师说》)“师”用作意动词,是指把“之(他)”看作师。“把……看作老师”“以……为师”。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侣”“友”用作意动词,指把“鱼虾”看作伴侣,把“麋鹿”看作朋友。解释为“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
主语(名词/代词)+谓语(由名词临时充当)+宾语(名词/代词)
孟尝君 客 我。
认为/把
是/当作
(二)动词活用
例:
1.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2.追亡逐北。
3.燕赵之收藏。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伏:埋伏
2.亡、北:逃跑的军队
3收藏:珠宝
4.讥:指责的话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动词活 用为名 词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是指动词出现在主 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指称与这个动词 有关的人或事。 ②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那么这个动词则活用为名词。 留待作遗施。[《孔雀东南飞(并
序)》]“遗施”本是动词“赠送”,但
处在宾语的位置,指称与“赠送”有关
的事物,就活用为名词了。解释为“赠
送的礼物”。
(二)动词活用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动词的 使动用 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和其后 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 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 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活 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 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 于使动时,后面可带宾语。 ②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词的情 况,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但它 与宾语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使 动关系。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壁赋》)“舞”和“泣”都是不
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却带了宾语,并
且使宾语分别产生“舞”或“泣”的动
作行为,就活用为使动用法了。解释
为“使……起舞”“使……落泪”。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从”是及物动词“跟
从”,但却不是主动地跟从,而是被动
地跟从。解释为“使……跟从”。
(二)动词活用
例: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却匈奴七百余里。
5.外连衡而斗诸侯
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劳:使......劳累;饿:使......饥饿;
2.忿恚:使......恼怒;
3活:使......活下来;
4.却:使......退却;
5.斗:使......争斗;
6.鸣:使......发出声音;
(二)动词活用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动词为动用法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为 (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 么样,这些动词就活用作:为动用法。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死国”即为国事而死。
例: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2.君子死知己
3.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1.哀:为……哀叹
2.死:为......而死;
3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译文:我已经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于是发誓要治疗它们
(三)形容词词活用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形容 词活 用为 名词 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 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指称 人或事物的意义,那么这个 形容词则活用为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和“大”本是形容词,但处在主谓结构中主语
的位置,就活用为名词了。解释为“小的方面”“大
的方面”。
②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忠”
本是形容词,但处在动宾结构中宾语的位置,就活
用为名词了。解释为“忠诚的人”。
形容词被定语修饰,活用为 名词。 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美,英俊之
才。
(二)形容词活用
例:
1.将军身被坚执锐
2.侍郎郭攸、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3.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4.臣之壮也。
1.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
2.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3旧,旧的交情;
4.壮,壮年人;
(三)形容词词活用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形容 词活 用为 一般 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 指本不能带宾语的形容词后 面带了宾语,那么这个形容 词则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强公室,杜私门。(《谏逐客书》)“强”本是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带了宾语,就活用为一般动
词了。解释为“增强”。
②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本是形
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带了宾语,就活用为一般动词
了。解释为“友善、交好”。
1.亲贤臣,远小人。
2.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3.火尚足以明也。
4.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1.亲:亲近;远:疏远、远离
2.好:喜欢;
3明:照明;
4. 高:升高;
译文: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三)形容词词活用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形容 词的 使动 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 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 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 则活用为使动词。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谏逐客书》)“快”本
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带了宾语,同时又使宾语
“耳”具有“快”的状态,就活用为使动词了。解释
为“使……痛快”。
例: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1.绿:使......变绿;
2.凄:使......感到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3急:使......着急;
(三)形容词词活用
类别 说 明 示 例
形容 词的 意动 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 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 容词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 个形容词则活用为意动词。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本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带了宾语,主观上
认为“相师”具有“耻”的性质,就活用为意动词
了。解释为“以……为耻”。
②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
福也。(《与妻书》)“乐”本是形容词,不能带
宾语却带了宾语,主观上认为“牺牲吾身与汝身之
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具有“乐”的性质,就活用
为意动词了。解释为“以……为乐”。
(四)数词活用
例:
1.予怪而问之
2.渔人甚异之。
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
1.怪:认为/感到……怪
2.异:认为……奇怪
3羞:认为......羞耻
(二)形容词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有些词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方能确定其是何种用法。如:
小
①中的“小”是“使之小”,使它变小; ②中的“小”是“以之为小”,认为天下小了。
通过此例不难看出,使动用法侧重客观行动;而意动用法侧重主观感受,是个人的看法,事实未见得如此,如“小天下”,其实只是孔子的一种主观感受,天下并未变小。
(四)数词词活用
1.数词活用为动词
2.数词活用为名词
①四海一
②且贰于楚也
一:统一
贰:亲附
①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一体
3.数词意动用法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
4.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①用心一也
一:专一
(二)数词活用
例:
1.二三其德
2.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其一犬坐于前。
1.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2.一:全、满
3一:一条狼
小试牛刀: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吾射不亦精矣。
3.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4.故令人持壁,间至赵矣。
1.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2.射:射箭的技术(动词作名词)
3.名:说出(名词作动词)
4.间:从小路(名词作状语)
小试牛刀:
1.蚕食诸侯。
2.晋侯饮赵盾酒。
3.腰白玉之环。
4.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1.蚕:像蚕一样(名词作状语)
2.饮:使......饮酒(动词使动用法)
3.腰:腰佩(名词作动词)
4.仇:把......当做仇人(名词意动用法)
小试牛刀:
1.沛公今事有急。
2.左右既前。
3.徐孺下陈蕃之榻。
4.多情自古伤离别
1.急:危急的事(形容词作名词)
2.前:走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3.下:使……放下来(名词的使动用法)
4.为……而悲伤(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
语言是发展的,词义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同是一个词就有了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注意区分古义和今义的不同,有助于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当然也有些词的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没有什么变化,如“明日,徐公来”
概括起来,古今词义的差别,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古义:
长江
古义:
黄河
今义:
泛指一般的江
今义:
泛指一般的河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禹贡》
朝宗:诸侯朝见天子,借喻百川入海。指江河奔流入海。也比喻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以河为境。
《韩非子·有度》
江河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词义扩大
今
古
古义
指美、甜
今义:
味美、心里乐意
物之甘美者也,甜也。
甘之如饴
心甘情愿
甘
古义
指秋天
今义:
某个时期
一年
多事之秋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秋
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
古义:
专指坐着打
瞌睡
今义:
既指打瞌睡,更指躺下睡觉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注:中古以后,睡=寐 睡=寝
情态不同-寝、卧、睡…
躺在床上,
不一定睡着
寡人夜者寝而不寐。
《公羊传·僖公二年》
引几而睡
坐而言,不应,隐几(靠着几案)而卧。
《孟子·公孙丑下》
坐着打瞌睡
将吏被介胄而睡。 《治安策》
闭上眼睛
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眠。
《庄子·德充符》
睡着
卧
寝
睡
眠
寐
练习
1、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古义:女子貌美。
今义:指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2、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指全中国
古 义:
金 属
今义:
黄 金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金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包含词义程度的减弱,如,怨(恨——不满意,责备);词义的表示范围的缩小,如,“子”,最初是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孩女孩都称子。现在“子”只指“儿子”。
词义缩小
古
今
古义:
脸色、女色、种类
今义:
颜 色
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
色
古义:
谦让、责备
今义:
谦让
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
古义:
护城河、池塘
今义:
池塘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池
古义:
亲属,包括
父母子女
今义:
亲 属
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亲戚
练习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已婚男子对配偶的称呼。
2、其味甘,其臭香。
古义xiù: 各种气味
今义chòu:坏的气味
古义:
热水
今义:
菜汤、
米汤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汤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词义转移
今
古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因
古义:
指出使的人
今义:
指出门所带
的东西
行李
今义:
鼻 涕
古义:
眼 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涕
今义:
女子的配偶
古义:
成年男子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战国策·赵策》
丈夫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义:
脸色
今义:
色彩
颜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
祭祀用作祭品
的猪牛羊等
今义:
为了某种目的
而舍去自己的
生命或权利
牺牲
练习
1、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
2、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
今义:春天和秋天。
古义:
地位低,
见识短浅
(中性词)
今义:
品德低下
(贬义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要么由“褒”变“贬”,要么由“中性词”变“褒义词” 或“贬义词”。
感彩发生变化
古义:
得力助手
(褒义词)
后起意义:
比喻坏人
的帮凶
(贬义词)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爪牙
古义:
迎接
(中性词)
今义:
奉承、拍马屁
(贬义词)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逢迎
下流多谤议。 《报任安书》
古义:
地位或处境
低下的人
(中性词)
今义:
品质卑鄙
(贬义词)
下流
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
《赤壁怀古 》
古义:
杰出、英俊
(褒义词)
今义:
轻浮放荡
(贬义词)
风流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齐策》
上古义:
背后议论
或批评别
人的短处
(中性词)
今义:
毁谤
(贬义词)
谤
练习
1、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
古义:勾结(贬义词)。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中性词)。
2、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
古义:纵横驰骋(褒义词)。
今义:依仗暴力做坏事(贬义词)。
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时候古文中用某词表示某一意思,但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改词,而是换成别的词表示了。如:“目”现在用“眼睛”。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量词,用语成条的东西。
愿为市鞍马。
古义:买。 今义:集市。
课堂检测
1、处分适兄意,进止敢自专。
古义:安排处理。 今义:处罚。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言语、行动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
3、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秦自穆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
文言实词之通假字
(一)定义:
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二)通假字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由于古代印刷相对落后,再加之战火焚毁,相当部分书籍原版遗失,再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的,“著之竹帛”。即背诵者口诵,记录者依据声音来记录,疏于校对,以致字形常常出现讹误,不同的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故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三)“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之辨: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见前定义)
(四)“通假字”和“假借字”之辨: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五)“通”和“同”之辨: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回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通”一般是指通假字。
(六)类别:
同音通假 如:蒲苇纫(纫:韧)如丝
终老不复取(取:娶)
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如:孰为汝多知(知:智)乎
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还:旋)
举酒属(属:嘱)客
形近通假(声母相同) 如:将军身被(被:披)坚执锐
(七)辨别方法: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师说》“受”通“授”,传授。】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才能。】
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
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枝”通“肢”。】
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早”。】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以”通“已”,停止。】
(八)判断技巧:
1.字义分析法。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释,A的词义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就通顺,那么可以考虑“A”通“B”。如《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景”,如果理解成“景物”“景色”等都不通顺,那么,可以考虑“景”可能是通假字。“景”通“影”。
(八)判断技巧:
2.字音分析法。
同音、近音通假的情况比较多,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读音相同。再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属于近音通假。再有就是变音通假,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通“披”就属于变音通假。从字音角度分析,可以迅速辨别通假字。
(八)判断技巧:
3.字形分析法。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着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如《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一词多义
什么是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
词
多
义
分
类
本义
比喻义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词义。它和本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引申义
假借义
2
词的本来意义(即这个词最初的那个意义)。
该词在比喻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
一个词借用了另外一个同音字的意义。
一词多义示例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爱
本义
例:独爱菊/秦爱纷奢
引申义
例:楚人爱其子/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舍不得;吝惜。
④怜悯、怜恤、同情。
③爱护
例:吴广素爱人
①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宠爱。
动词,喜爱、爱好。
例: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例:虽爱钱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爱
本义
例:独爱菊/秦爱纷奢
引申义
例:楚人爱其子/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舍不得;吝惜。
④怜悯、怜恤、同情。
③爱护
例:吴广素爱人
①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宠爱。
动词,喜爱、爱好。
例:虽爱钱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例: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一词多义示例
假借义
“薆”的假借字,通“薆”隐藏,遮掩。
⑤名词,恩惠,仁爱
例:古之遗爱也
尊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
例: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一词多义示例
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典、多积累。另外,要掌握一些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例:爪牙:本意指动物的尖爪和利齿。如“蚓无爪牙之利”。在古代,爪牙指左右、羽翼、助手,属于褒义词,如“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 《汉书·陈汤传》”;现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帮凶,是贬义词。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 “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一、字形分析法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有关
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有关
禾--
皿--
宀--
贝--
纟--
求--
歹--
月--
目---
兵器
动物
人的行为
五谷
金钱
死亡
器具
丝麻
肉
房舍
毛皮
眼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你能推断出“弄璋”和“弄瓦”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想一想
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古人把璋给男孩子玩。璋:一种玉器;
古人把瓦给女孩子玩。瓦:原始的纺锤。
语境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二、语境分析法(上下文)
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
三、联想推断法
联想教材
联想成语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
联想: A.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 》
B.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
C.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
“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等到”,故选A。
A
岁凶,汝(地点)旁诸县多盗
联想: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 )《寡人之于国也》
——年成不好,汝旁边众县盗贼很多。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 殚、竭:尽
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 伦:类
夫晋,何厌之有——贪得无厌。 厌:同“餍”,满足
使弈秋诲二人弈——诲人不倦。 诲:教导、指导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屡试不爽 爽:差错 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因遗策——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
下面列举一些课内实词与成语的中某些词的含义一一构成同义的现象。
(更加,越来越)
1.追亡逐北
(败逃者,逃亡的人)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结构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受)
4.通五经,贯六艺
(贯通)
想一想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四、句式结构推断法
示例: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意义相近,从而推断为小步,半步)
2、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破”与“下”对应,意义相近,攻下)
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伐:攻击
夙兴夜寐——夜:晚
避重就轻——避: 避开
欲盖弥彰——盖:掩盖
党:偏袒 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 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早
兴:起来;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就:不躲避 ——接近、趋向
彰:不掩盖 ——彰显
(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
3、比较推断词义。
句式结构推断法:
通关训练
D
许君讳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1.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母病笃 笃: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 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 委:委派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
A、《陈情表》祖母刘日病笃/B、《兰亭集序》向之所欣
C、结合语境法/D、《鸿门宴》度我至军中,推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 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D.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 和睦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póu]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是以世称其忠平。……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
【答案】 A联想法、《出师表》“躬耕于南阳”/ B、组词法、语境法
C、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固请,召有司案图”、语境法
D、语境法: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
【分析】躬:亲自。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