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第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01 16:14:40

文档简介

六安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统考
生物试卷
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48分)
1. 脑脊液充满在各脑室内, 由大脑内部的特殊血管产生,由特殊的静脉支管重新吸收。它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脑脊液属于组织液,其中不含蛋白质
B. 脑脊液中的无机盐离子可影响脑细胞的渗透压
C. 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不会使使脑脊液 pH 明显降低
D. 脑脊液产生过多或脑静脉循环受阻,均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此外还有脑脊液等。2、紧扣题干信息“它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答题。
【详解】A、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其中含有少量蛋白质,A错误;
B、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蛋白质和无机盐,但主要来源于无机盐离子,无机盐离子可影响脑细胞的渗透压,B正确;
C、内环境中有缓冲对物质,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不会使使脑脊液 pH 明显降低,C正确;
D、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会导致颅内压升高,D正确。
故选A。
2. 研究发现,将胃泌素释放肽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的神经元,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致痒物,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胃泌素释放肽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
B. 胃泌素释放肽在突触间隙中通过协助扩散到达后膜完成信息传递
C. 将胃泌素释放肽注射到脊髓后,小鼠出现抓痒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
D. 促进胃泌素释放肽受体基因的表达,可缓解或治疗瘙痒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详解】A、胃泌素释放肽与受体结合后,引起小鼠的脊髓里的神经元兴奋,导致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产生兴奋,有抓痒行为,A正确;
B、胃泌素释放肽在突触间隙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受体结合,完成信息传递,B错误;
C、将胃泌素释放肽注射到脊髓后,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小鼠有抓痒行为,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D、促进胃泌素释放肽受体基因的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数量增多,会加强瘙痒,D错误。
故选A。
3. 在考试前,即使没有尿意,但为了避免考试中途去厕所,有的同学可能会选择进考场前去排一次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B. 排尿过程中,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C. 此过程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和调控,排尿可以更完全
D. 当有意识排尿时,排尿反射与脊髓无关,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详解】A 、试前的主动排尿说明大脑皮层对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该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分级调节,A错误;
B、排尿过程中,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会使膀胱缩小,B错误;
C、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中枢,排尿中枢在脊髓,此过程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和调控,排尿可以更完全,C正确;
D、当有意识排尿时,大脑皮层控制脊髓,完成排尿反射,与脊髓有关,D错误。
故选C。
4. 下列关于人体的内分泌腺及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幼年时期适量口服生长激素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B.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垂体
C. 卵巢分泌的雌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
D.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被定向运输到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在人和动物体内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产生的,对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激素不都是蛋白质,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物质,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而不能发挥作用,A错误;
B、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雌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受体位于细胞内,C正确;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被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定向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D错误。
故选C。
5. 研究人员切除健康小鼠的胰脏,2天后小鼠出现糖尿病的一切症状。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为了证明这一推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
A. 切除健康小鼠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B. 只切除胰脏不注射药物等
C. 将健康小鼠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小鼠
D. 既不切除健康小鼠的胰脏,又不注射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应严格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证明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就要设计注射胰岛素和不注射胰岛素的实验对照研究,即切除健康小鼠体内的胰脏2天后,一组注射一定量溶于生理盐水的胰岛素,另外一组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详解】A、为排出实验所用溶剂的影响,切除健康小鼠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作对照,结果小鼠血糖无变化,证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A正确;
B、为了证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实验需切除胰脏后,注射相应的药物等,不注射相应药物则不能证明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B错误;
C、将健康小鼠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小鼠,无法排除提取液中其他成分的干扰,不能证明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 C 错误;
D、既不切除健康小鼠的胰脏,又不注射胰岛素,无法证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D错误。
故选A。
6. 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IgE)介导组胺等物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炎症反应,其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发生过敏性鼻炎时上呼吸道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B. 个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发生免疫反应
C. 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 过敏性鼻炎是人体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B、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AB正确;
C、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正确;
D、过敏性鼻炎是人体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D错误。
故选D。
7.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美国的匈牙利裔科学家卡塔琳·卡里科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魏斯曼获此殊荣。被核苷碱基修饰的新冠病毒mRNA疫苗“mRNA-1273”可诱导健康志愿者产生免疫反应。下列关于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灭活新冠病毒表面存抗原蛋白
B. 新冠病毒mRNA疫苗无法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C. 新冠病毒mRNA疫苗是以mRNA-1273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作为抗原
D. 理论上灭活病毒疫苗和mRNA疫苗都可治疗新冠肺炎
【答案】D
【解析】
【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常见的疫苗有减毒活疫苗、灭活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
【详解】A、灭活的病毒存在表面抗原蛋白,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A正确;
B、浆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且新冠病毒mRNA疫苗也不能直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新冠病毒mRNA需要在细胞内合成蛋白质才能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B正确;
C、mRNA疫苗就是利用其表达出的蛋白作为抗原,因此新冠病毒mRNA疫苗是以mRNA-1273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作为抗原,C正确;
D、疫苗起预防作用,不是治疗作用,D错误。
故选D。
8. 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父子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尖端下部
B.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D. 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它提取出来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达尔文、鲍森·詹森和拜尔没有提出生长素的概念,温特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详解】A、19世纪末,达尔文和他的儿子,设计了实验来探讨植物向光性的原因;达尔文父子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伸长部位是尖端以下,A正确;
B、鲍森 詹森切下胚芽鞘尖端后,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放上琼脂片,再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片一侧,胚芽鞘仍能向光弯曲生长,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1918年,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C正确;
D、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但并没有把它提取出来,D错误。
故选D。
9. 元代农书《农桑辑要》中记载:“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旁条长尺半,亦打去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书中记载的是一项提高棉花产量的技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文字记载可知,该技术为现代生物学中的“去除顶端优势”
B. 棉花的生长发育状况往往取决于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
C. “叶叶不空”的意思是通过能量分配的调整使得每个叶子的叶腋间皆能开花
D. “冲天心”和“旁条心”均可以合成生长素并向植物的形态学下端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去掉顶芽后,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于是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详解】A、顶端优势的形成原因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并积累在侧芽,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被抑制,打去“冲天心”,能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生长发育成“旁条”,打去“旁条心”即打去侧枝的顶芽,促进侧枝上的枝条的发育,因此该技术均属于去除顶端优势,A正确;
B、在植物各器官中同时存在着多种激素,决定植物的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B错误;
C、去除顶端优势、调节营养物质分配都与生长素有关,根据题意,“叶叶不空,开花结实”,说明生长素能调节营养物质分配,通过能量分配的调整使得每个叶子的叶腋间皆能开花,C正确;
D、“冲天心”和“旁条心”均属于枝条的顶芽,均可以合成生长素并进行极性运输,向植物的形态学下端运输,D正确。
故选B。
10. 某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25×16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静置试管中吸取底层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B. 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盖上盖玻片
C. 连续观察7天记录数据,绘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呈“J”形增长
D. 取1mL培养液加9mL无菌水,若观察到所选5个中格内共有酵母菌30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1.5×108个/mL
【答案】D
【解析】
【分析】该实验的注意事项:(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详解】A、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前需要将试管振荡摇匀,A错误;
B、进行计数时,应该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再计数,B错误;
C、连续观察七天,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绘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由于存在环境阻力,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不呈“J”形增长,C错误;
D、计数室的容积是0.1mm3,取1mL培养液加9mL无菌水(稀释了10倍),若观察到所选5个中格(共有80个小方格)内共有酵母菌300个,则每个小方格内平均有酵母菌300÷80个,据此估算400个小方格中共有酵母菌300÷80×400=1500(个),则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1500÷0.1×1000×10=1.5×108(个),即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1.5×108个/mL,D正确。
故选D
11. 科研工作者将某大型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类型,每个类型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生态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类型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A1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泥滩(15.4%)
A2 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泥滩(39.1%)
A3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A4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A. 水深因素可将觅食生境分割开,降低了A1-A4类型水鸟间的相互竞争
B. 水鸟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与天敌无关
C. 水鸟的种类和种群密度随季节而变化,说明该湖泊群落发生了演替
D. 草滩、泥滩、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形成了湖泊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A1类型水鸟主要利用草滩,A2类型的水鸟主要在浅水区觅食,A3类型的水鸟主要在中水区觅食,A4类型的水鸟主要在深水区觅食,这种觅食生境的分开,减少了它们之间的相互竞争,A正确;
B、水鸟的生态位特征与其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都有关,B错误;
C、水鸟的种类和种群密度随季节而变化,这属于群落的季节性变化,C错误;
D、草滩、泥滩、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形成了湖泊群落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A。
12. 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若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 t5时间点乙种群的出生率为0
C.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D. 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t2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t2-t3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t3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乙种群:在t1-t4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t4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t4-t5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t5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详解】A、在t4时刻,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若乙为农作物害虫,则在t4时间点之前防治,且越早越好,A错误;
B、t5时间点乙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错误;
C、在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因此其年龄结构是衰退型,而在t3-t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因此乙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正确;
D、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的增长速率大于0,且不断增大,因此其出生率不断上升,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错误。
故选C。
13. 图1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甲从水草和藻类获得的能量相等。图2为图1中不同体长甲鱼的食性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有4条食物链,丁占了3、4两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有甲和乙
B. 图1中甲、乙、丙、丁和水草、藻类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甲和丙为捕食关系
C. 当甲体长4.2cm时,甲获得10kJ能量,藻类至少需要固定81.25kJ太阳能
D. 丁粪便里的能量属于丁同化量中传给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1:水草→甲→丙→丁,藻类→甲→丙→丁,藻类→乙→甲→丙→丁,藻类→乙→丙→丁,藻类→乙→丁,共有5条食物链。
图2:该种鱼的体长小于2.8cm时,其食物中肉食性比例大于植食性比例;当体长大于2.8cm时,其食物中肉食性比例小于植食性比例。
(1)小问详解: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1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食物链,因此该生态系统的成分除图1所示外还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和乙都捕食藻类,且甲捕食乙,因此甲和乙为竞争和捕食关系。
【详解】A、图1中含有5条食物链,分别为:水草→甲→丙→丁,藻类→甲→丙→丁,藻类→乙→甲→丙→丁,藻类→乙→丙→丁,藻类→乙→丁,根据食物链可知,丁占了3、4两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有甲和乙,A错误;
B、图1中甲、乙、丙、丁和水草、藻类只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也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则不能构成生态系统,甲和丙为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
C、该种鱼的体长为4.2cm时,植食性比例为0.75,肉食性比例为0.25,且这种鱼直接从水草和藻类中获得的能量比例相等,所以甲直接从藻类获取的能量至少为10×0.75×1/2÷20%=18.75kJ,通过乙从藻类获取的能量至少为0.25×10÷20%÷20%=62.5kJ,则该鱼从藻类获取的能量至少为18.75+62.5=81.25kJ,C正确;
D、丁粪便里的能量属于乙和丙同化量中传给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D错误。
故选C。
14.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树”和“小荷”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都能将太阳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
B. 在诗中所描述的生态系统中,蜻蜓等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水”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 池水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分解者体内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由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阳光、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详解】A、“树”和“小荷”是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的生产者,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们都能将太阳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A正确;
B、在诗中所描述的生态系统中,蜻蜓等属于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生态系统的成分由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水”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正确;
D、池水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而食物链中无分解者,故有毒物质最终积累在最高营养级体内,D错误。
故选D。
15. 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中分泌某种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如北美的黑胡桃可以抑制离自身树干25m范围内植物的生长,甚至彻底杀死许多植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题述表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
B. 利用该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属于化学防治
C. 他感作用只能发生在异种生物之间
D. 他感作用是引起群落演替的原因之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2、信息传递的作用:个体层次有利于保证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种群层次有利于种群的繁衍;群落层次有利于调整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他感作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对同种生物是抑制作用,不能体现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体现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表明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A错误;
B、利用生物体内产生的物质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繁殖等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C、他感作用可抑制其他植物,包括同种和异种,C错误;
D、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他感作用是引起群落演替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D。
16. “绿色、智能、节俭、文明”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所秉承的办赛理念。绿色是本次亚运会的主色调和最深刻的底色,“无废亚运”则是“绿色亚运”的重要内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开幕式中采用零碳甲醇燃料主火炬和数字烟花,以防加剧温室效应
B. 杭州高尔夫球场的设计充分保留了动物的优良栖息环境,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C. 垃圾分类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D. “化蝶”双馆应用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作为日常照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全球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详解】A、零碳甲醇是利用焦炉气中的氢和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废碳再生,是一种非常符合“碳中和”属性的绿色能源。开幕式中采用零碳甲醇燃料主火炬和数字烟花,可防加剧温室效应,A正确;
B、杭州高尔夫球场的设计充分保留了动物的优良栖息环境,使人的活动对动物的生活干扰最小,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B正确;
C、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化蝶”双馆的“两翼”上镶嵌着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这些“珍珠”就是能将纯净璀璨的自然光引入场馆内部的索乐图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这些光学系统被均匀地布置在复杂的网架结构中,为挑高的场馆空间提供更自然生态的采光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5小题,每空2分,共52分)
17. 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感到快乐,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如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对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多巴胺储存在神经元的_______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_______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快感,此过程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多巴胺释放后,在其释放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_(“增多”“减少”或“不变”);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_______(“减弱”或“增强”),造成毒品依赖。
【答案】(1) ①. 突触小泡 ②. 特异性受体 ③. 不属于
(2) ①. 增多 ②. 减弱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元A)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小问1详解】
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元A)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快感,此过程“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小问2详解】
多巴胺释放后,在其释放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结合,甲基苯丙胺是冰毒的主要成分,因此使用冰毒后会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多,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因此,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造成毒品依赖。
18. 抗利尿激素(ADH)是9肽,可作用于肾小管,激活肾小管细胞内一系列反应,促进水通道蛋白-2插入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膜(管腔面)(如图1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成年人血液中ADH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b→c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_______(“升高”或“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_______(“升高”或“降低”)。
(2)ADH的释放部位是_______,血浆中ADH含量较高时,水分子进入肾小管细胞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
(3)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假设尿崩症仅与ADH有关,则引起尿崩的原因可能是
①_______
②_______
【答案】(1) ①. 降低 ②. 升高
(2) ①. 垂体 ②. 协助扩散
(3) ①. ADH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不足 ②. 肾小管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而使ADH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1:抗利尿激素(ADH)作用于肾小管,激活肾小管细胞内一系列反应,促进水通道蛋白-2插入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若正常成年人血液中ADH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cd段其分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尿液中尿素的浓度升高。
【小问1详解】
抗利尿激素ADH的合成部位是下丘脑神经细胞,bc段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小问2详解】
ADH的合成部位是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血浆中ADH含量较高时,水分子进入肾小管细胞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水通道蛋白的协助扩散。
【小问3详解】
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尿崩症的病因有多种,一是ADH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不足,二是肾小管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而使ADH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
19. 近期为支原体肺炎高发期。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感染引起的肺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咳嗽等。如图为支原体侵入人体后发生的免疫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绝大部分支原体会被鼻腔中的黏膜阻挡在体外,这属于人体的_______(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2)图中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功能。细胞④为_______,细胞⑦和⑨主要在_______过程发挥作用。
(3)抗生素可治疗感染性疾病,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机理不同。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胞壁的形成,阿奇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从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这两种药物中能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是_______。
【答案】(1)非特异性免疫
(2) ①. 免疫防御 ②. 辅助性T细胞 ③. 二次免疫
(3)阿奇霉素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抗原呈递细胞暴露出的抗原决定簇,②是抗体,③是辅助性T细胞上的受体,④是辅助性T细胞,⑤是B细胞,⑥是浆细胞,⑦是记忆B细胞,⑧⑩是细胞毒性T细胞,⑨是记忆T细胞。
【小问1详解】
绝大部分支原体会被鼻腔中的黏膜阻挡在体外,这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小问2详解】
图中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细胞④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⑦和⑨分别是,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主要在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
【小问3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胞壁的形成,阿奇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从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但是有核糖体,因此阿奇霉素对其有抑制作用。
20. 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1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法。
(2)图2中鲤鱼鱼种群在t1前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_______曲线的增长类型,鲫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_______(填“>”“<”或“=”)t2时的数量。
(3)“植物A→动物B→动物C"是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3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12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只/hm2。若动物被捕捉后警觉性降低更容易被再次捕捉,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
【答案】(1)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2) ①. 乙 ②. >
(3) ①. 120 ②. 偏小
【解析】
【分析】1、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J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S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呈现S型增长;
2、据题图1分析,乙曲线为J型增长曲线,甲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题图2中的鲫鱼种群在t3之后,λ>1且保持恒定,种群呈现“J”型增长;t2~t3时间段,鲤鱼种群λ<1,种群数量下降,则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小于t2时的数量。
【小问1详解】
常用抽样检测法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小问2详解】
图2中的鲤鱼种群在t3之后,λ>1且保持恒定,种群呈现“J”型增长,如图1中的乙曲线;t2~t3时间段,鲫鱼种群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则鲫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t2时的数量;
【小问3详解】
根据公式,种群数量=标记数×重捕数/重捕标记数=72×60/12=360只,故种群密度是360只/3hm2=120只/hm2;若动物被捕捉后警觉性降低更容易被再次捕捉,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偏小。
21. 如图表示某人工生态农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某段时间内对该农场中的农作物和鸡的能量值进行测量后绘制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的能量
农作物 180 60 20 82
鸡 68 10 4 2
单位:105kJ/(m2 ·a)
(1)该生态农场中存在_______条食物链,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设计沼气池的实践意义是_______。
(3)若该段时间内人没有从农作物中获取能量,则该时段鸡从饲料获取的同化量为_______kJ/(m2·a),此时农作物和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
【答案】(1) ①. 2##两 ②. 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
(2)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3) ①. 5×106 ②. 10%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也就是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2、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小问1详解】
食物链是通过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该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农作物→鸡→人;农作物→人。该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放饲料中有机物的能量。
【小问2详解】
该生态农场中设计沼气池和利用农作物秸杆培育蘑菇,这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设计沼气池可以生产沼气提供能源,沼气池中的沼渣还可以作为肥料还田,这样就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小问3详解】六安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统考
生物试卷
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48分)
1. 脑脊液充满在各脑室内, 由大脑内部的特殊血管产生,由特殊的静脉支管重新吸收。它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脑脊液属于组织液,其中不含蛋白质
B. 脑脊液中的无机盐离子可影响脑细胞的渗透压
C. 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 CO2不会使使脑脊液 pH 明显降低
D. 脑脊液产生过多或脑静脉循环受阻,均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2. 研究发现,将胃泌素释放肽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在小鼠的脊髓里杀死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的神经元,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致痒物,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胃泌素释放肽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
B. 胃泌素释放肽在突触间隙中通过协助扩散到达后膜完成信息传递
C. 将胃泌素释放肽注射到脊髓后,小鼠出现抓痒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
D. 促进胃泌素释放肽受体基因的表达,可缓解或治疗瘙痒
3. 在考试前,即使没有尿意,但为了避免考试中途去厕所,有的同学可能会选择进考场前去排一次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体现了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B. 排尿过程中,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C. 此过程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和调控,排尿可以更完全
D. 当有意识排尿时,排尿反射与脊髓无关,属于条件反射
4. 下列关于人体的内分泌腺及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幼年时期适量口服生长激素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B.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垂体
C. 卵巢分泌的雌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
D.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被定向运输到靶细胞
5. 研究人员切除健康小鼠的胰脏,2天后小鼠出现糖尿病的一切症状。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为了证明这一推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
A. 切除健康小鼠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B. 只切除胰脏不注射药物等
C. 将健康小鼠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小鼠
D. 既不切除健康小鼠的胰脏,又不注射胰岛素
6. 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IgE)介导组胺等物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炎症反应,其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发生过敏性鼻炎时上呼吸道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B. 个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发生免疫反应
C. 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 过敏性鼻炎是人体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导致疾病
7.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美国的匈牙利裔科学家卡塔琳·卡里科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魏斯曼获此殊荣。被核苷碱基修饰的新冠病毒mRNA疫苗“mRNA-1273”可诱导健康志愿者产生免疫反应。下列关于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灭活新冠病毒表面存在抗原蛋白
B. 新冠病毒mRNA疫苗无法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C. 新冠病毒mRNA疫苗是以mRNA-1273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作为抗原
D. 理论上灭活病毒疫苗和mRNA疫苗都可治疗新冠肺炎
8. 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父子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尖端下部
B.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D. 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它提取出来命名为生长素
9. 元代农书《农桑辑要》中记载:“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旁条长尺半,亦打去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书中记载的是一项提高棉花产量的技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文字记载可知,该技术为现代生物学中的“去除顶端优势”
B. 棉花的生长发育状况往往取决于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
C. “叶叶不空”的意思是通过能量分配的调整使得每个叶子的叶腋间皆能开花
D. “冲天心”和“旁条心”均可以合成生长素并向植物的形态学下端运输
10. 某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25×16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静置试管中吸取底层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B. 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后盖上盖玻片
C. 连续观察7天记录数据,绘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呈“J”形增长
D. 取1mL培养液加9mL无菌水,若观察到所选5个中格内共有酵母菌30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1.5×108个/mL
11. 科研工作者将某大型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类型,每个类型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生态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类型 觅食行为 生境利用
A1 间歇型啄食(100%) 草滩(68.6%),泥滩(15.4%)
A2 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 浅水区(44.2%),泥滩(39.1%)
A3 多种觅食行为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A4 潜水取食(99.3%)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A. 水深因素可将觅食生境分割开,降低了A1-A4类型水鸟间的相互竞争
B. 水鸟的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与天敌无关
C. 水鸟的种类和种群密度随季节而变化,说明该湖泊群落发生了演替
D. 草滩、泥滩、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形成了湖泊群落的垂直结构
12. 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若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 t5时间点乙种群的出生率为0
C.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D. 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13. 图1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甲从水草和藻类获得的能量相等。图2为图1中不同体长甲鱼的食性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有4条食物链,丁占了3、4两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有甲和乙
B. 图1中甲、乙、丙、丁和水草、藻类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甲和丙为捕食关系
C. 当甲体长4.2cm时,甲获得10kJ能量,藻类至少需要固定81.25kJ太阳能
D. 丁粪便里的能量属于丁同化量中传给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14.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树”和“小荷”属于该生态系统基石,它们都能将太阳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
B. 在诗中所描述的生态系统中,蜻蜓等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水”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 池水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分解者体内
15. 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中分泌某种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如北美的黑胡桃可以抑制离自身树干25m范围内植物的生长,甚至彻底杀死许多植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题述表明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
B. 利用该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属于化学防治
C. 他感作用只能发生在异种生物之间
D. 他感作用是引起群落演替的原因之一
16. “绿色、智能、节俭、文明”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所秉承的办赛理念。绿色是本次亚运会的主色调和最深刻的底色,“无废亚运”则是“绿色亚运”的重要内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开幕式中采用零碳甲醇燃料主火炬和数字烟花,以防加剧温室效应
B. 杭州高尔夫球场的设计充分保留了动物的优良栖息环境,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C. 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D. “化蝶”双馆应用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作为日常照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综合题(5小题,每空2分,共52分)
17. 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感到快乐,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如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对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多巴胺储存在神经元的_______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_______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快感,此过程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多巴胺释放后,在其释放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_(“增多”“减少”或“不变”);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_______(“减弱”或“增强”),造成毒品依赖。
18. 抗利尿激素(ADH)是9肽,可作用于肾小管,激活肾小管细胞内一系列反应,促进水通道蛋白-2插入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膜(管腔面)(如图1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成年人血液中ADH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b→c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_______(“升高”或“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_______(“升高”或“降低”)。
(2)ADH的释放部位是_______,血浆中ADH含量较高时,水分子进入肾小管细胞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
(3)尿量超过3L/d称尿崩。假设尿崩症仅与ADH有关,则引起尿崩的原因可能是
①_______
②_______
19. 近期为支原体肺炎高发期。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感染引起的肺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咳嗽等。如图为支原体侵入人体后发生的免疫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绝大部分支原体会被鼻腔中的黏膜阻挡在体外,这属于人体的_______(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2)图中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功能。细胞④为_______,细胞⑦和⑨主要在_______过程发挥作用。
(3)抗生素可治疗感染性疾病,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机理不同。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胞壁的形成,阿奇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从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这两种药物中能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是_______。
20. 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1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法。
(2)图2中鲤鱼鱼种群在t1前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_______曲线的增长类型,鲫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_______(填“>”“<”或“=”)t2时的数量。
(3)“植物A→动物B→动物C"是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3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12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只/hm2。若动物被捕捉后警觉性降低更容易被再次捕捉,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
21. 如图表示某人工生态农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某段时间内对该农场中的农作物和鸡的能量值进行测量后绘制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的能量
农作物 180 60 20 82
鸡 68 10 4 2
单位:105kJ/(m2 ·a)
(1)该生态农场中存在_______条食物链,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设计沼气池的实践意义是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