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1 17:2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水平调研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
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扬州曹庄隋炀帝墓入选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列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A. 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 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 结束分裂割据,统一全国
D. 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3.下列关于隋朝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581年,杨坚夺取陈朝政权,建立隋朝 B. 隋文帝修建大运河是为了巩固统治
C. 隋炀帝时最早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D. 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4.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所做总结,依据所学判断,图示中①②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A. ①唐高祖②唐玄宗 B. ①唐太宗②唐玄宗 C. ①唐太宗 ②武则天 D. ①武则天②唐玄宗
5.下表内容表现的是( )
贞观时期 武则天统治时期 开元前期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减轻刑罚;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发展科举制;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注重文教
A. 唐朝兴盛的原因 B. 对外交往的发展 C. 文学艺术的繁荣 D. 安史之乱的影响
6.下列唐朝统治者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高宗-唐玄宗 B. 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
C. 唐高祖-唐高宗-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 D. 唐太宗-唐高祖-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
7.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我们从中获得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A. 三位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B. 他们“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 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D. 武则天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
8.下面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部分)。他学习的内容是
①经济的繁荣:农业发展(曲辕犁和筒车)……商业繁荣和长安的兴盛②民族交往与交融:“天可汗”……③开放的社会风气:……④多彩的文学艺术:诗歌的鼎盛时代、书法绘画等艺术的繁荣
A.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B. 盛唐气象
C.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9.盛唐气象表现为( )
①经济繁荣 ②民族交往与交融 ③开放的社会风气 ④多彩的文学艺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0.盛唐气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哪些方面()
①经济繁荣 ②民族交往与交融 ③开放的社会风气 ④多彩的文学艺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1.“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上的一种说法,但已经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从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来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专制与跋扈 B. 颓废与反抗 C. 开明与开放 D. 任性与狂妄
12.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A. 班超出使西域 B. 文成公主入藏 C. 鉴真东渡日本 D. 戚继光抗倭
13.“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 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14.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正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说到唐朝外交, 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跳出一个词: 开放。对于开放,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文化的输人,可是对唐代而言却是凭着开放,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无关的是( )
A.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B. 玄奘西行
C. 遣唐使、鉴真东渡 D. 新罗留学生来到长安
15.“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有( )
①日本 ②新罗 ③天竺 ④东罗马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读如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17.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代”局面始于(  )的建立。
A. 后唐 B. 后晋 C. 后梁 D. 后周
18.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 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 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 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19.给如表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21.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
A. B.
C. D.
22.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23.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可以选( )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24.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 安史之乱的爆发 B.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C. 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D. 五代十国的出现
25.如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 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凿运河 B. 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凿运河
C. ①开凿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 ①建立隋朝②开凿运河③灭亡陈朝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26.隋朝设_____,标志科举制正式确立。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创立 制度。
27.开元盛世__________在位前期, 年号为“__________”, 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 进入到了鼎盛时期, 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
28.唐朝商业繁荣,________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南宋商业发达,都城________,繁荣程度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9.唐朝时期改进和创制的新的农业生产工具有______和______。
30.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______享有诗仙的美名,______被誉为诗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31.隋朝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300多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隋朝兴亡】
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人才选拔】
材料三:《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1) 隋朝走向繁荣开放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
(2) 材料二中列举了隋炀帝哪些压迫农民的史实?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3) 材料三中的“这一制度”指什么?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指出上述两种钱币的相似之处,并说说这些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唐朝时,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友人前往长安。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2)写出唐朝时期两位来华学习的杰出外国友人。
(3)请列举相关史实印证材料中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
材料三: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都有吸引力。盛唐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4)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唐朝中外交流活跃的有利因素。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
材料二 《旧唐书》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材料三 黄巢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 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哪一事件?“军民顽强抵抗”的结果如何?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
(2) 材料二中的“藩臣”指什么?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特点是什么?唐朝灭亡后,延续这一局面的是什么?
(3) 材料三中的“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科第之设,草泽(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绂(世家大族)望之继世”。
上述是有关科举制度的材料,阅后请问答:
(1)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
(2) 根据材料,你认为在唐朝占主导地位的科举考试科目是什么?
(3) 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有哪些?(至少写两个)
(4)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什么作用?你认为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传输。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摘编自《通典》卷十《漕运》
材料二
注:①通济渠:从洛阳引谷、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疏通故道,入淮河,到山阳。②邗沟: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等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通大运河的人物名称及目的。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并概括大运河开凿的特点。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辨证地分析大运河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历史水平调研卷参考答案
1. D 2. C 3. D 4. B 5. A 6. B 7. C
8. B 9. D 10. A 11. C 12. C 13. D 14. A
15. A 16. C 17. C 18. B 19. C 20. B 21. C
22. C 23. C 24. C 25. A
26. 进士科 殿试
27. 唐玄宗 开元 开元盛世
28. 长安;临安
29. 曲辕犁 筒车
30. 李白 杜甫
31. 【小题1】隋文帝。
【小题2】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农民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小题3】制度:科举制;影响: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2. (1)相似之处:形状上都呈现圆形方孔的特点;币面上的文字都是汉字。说明:和同开珎仿开元通宝而铸,日本文化深受唐朝的影响。
(2)阿倍仲麻吕、崔致远等。
(3)使节来往:日本前后派遣十几批使者(遣唐使)到唐朝,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留学生:与日本“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贸易交流: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宗教往来:玄奘西行,将佛教引进中国;或鉴真东渡,将佛教从中国往外传播。
(4)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政治制度先进;开放、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开明的对外政策。
33. 【小题1】事件:安史之乱。 结果:763年安史叛乱被平定。 意义:标志着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小题2】“藩臣”:节度使。 局面:藩镇割据局面。 特点: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 延续:五代十国。
【小题3】黄巢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4. 【小题1】隋朝。
【小题2】进士科。
【小题3】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小题4】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等;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5. 【小题1】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小题2】江南河、邗沟、通济渠。以洛阳为中心、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的古运河。
【小题3】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