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还地桥镇教联体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还地桥镇教联体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1 15:3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春还地桥镇教联体收心考试九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和独尊儒术,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为( )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开展 B.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2.有关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不正确的是( )
A. 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C.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 D. 《史记》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3.如图图片反映出的历史主题是(  )
唐开元通宝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明《南都繁会图》 清《盛世滋生图》
A. 建筑风格的演变 B. 古代商业的发展 C. 冶金水平的提升 D. 对外交往的深入
4.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下不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的是( )
A. 巨额赔款,加重民众的经济负担 B. 涉及海关和关税主权
C. 开埠通商,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 D. 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5.下列几组词汇中,属于中国1949-1953年高频词汇的是( )
A. 新文化 西柏坡 抗日战争 B. 开国大典 最可爱的人 土地改革
C. 志愿军 工业化 对外开放 D. 五四运动 国歌 人民英雄纪念碑
6.对下列数据变化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亿吨)
①图一: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有关
②图二:与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关
③图三: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
④综合因素:农业投资在经济投资总额中占据首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 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 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 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8.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中史实与推论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 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B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C 斯巴达克起义 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D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进行改革 形成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A. A B. B C. C D. D
9.如表为1522-1700年哥斯达黎加(美洲地区)人口比重变化表,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年份 总人口 土著人口 非土著人口(白、黑、混血人种)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1522 27200 27200 100 - -
1569 17479 17166 98.2 313 1.8
1611 15538 14908 95.9 630 4.1
1700 19293 15489 76.3 3804 23.7
A. 加速洲际人才的流动 B. 带有血腥与暴力色彩
C. 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 D.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10.英、美、法三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分别颁布了《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所体现的共同法治精神是( )
A. 法治取代人治 B. 限制王权 C. 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D. 反对殖民统治
11.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为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以期实现各国联动式发展。“一带一路”的建设(  )
①促进中国与沿线各国结盟 ②体现了当今和平的主题 ③符合沿线各国的经济利益
④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2.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丰富了英国人、德国人、美国人的生活。下列各项中属于他们可以享受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
①驾驶汽车欣赏城市的夜景 ②在电灯下分析企业经济数据 ③使用电话谈生意
④搭乘火车外出考察 ⑤使用现代炸药来开山架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二、材料题(共4大题,共36分)
13.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间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贾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裹,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2分)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杭州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并说说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马致远、贾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2分)
(4) 请谈一谈当代青年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2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开始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艰难迈进的历史画面。

(1)请分别指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共同影响(5分)
(2)从上述四个事件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上呈现出什么特点(2分)
(3)请你全面地评价第四个历史事件。(2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危机处理是公共关系活动中日益引起重视的管理思想和生存策略,世界现代史上曾经有几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危机或难关处理。
材料一 资本主义在经历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之后,于1929年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美国实行了以国家调控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则力图以对外扩张寻求出路,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以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结束。
材料二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与其盟友入侵苏联,使苏联及苏联红军领导层大吃一惊。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装甲部队以钳形方式推进,先孤立然后彻底摧毁苏联红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则征服乌克兰和高加索高地,而中央集团军群则向莫斯科进发。苏联红军的防线很快便崩溃,死伤枕藉。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述“空前的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哪一国家。(1分)
材料一表明面对危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采取怎样的举措?对世界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据所学谈谈材料二中当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如何应对此次危机?(2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图二签订条约的名称。(1分)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9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1--12 CDBBB ADCBA DB
材料题 13.(1)经济高度繁荣、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华、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文学艺术灿烂辉煌等。
(2)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3)元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4)增强文化自信,批判地继承,不断开拓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14.(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共同影响: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特点: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或由学习器物、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等。即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15.(1)美国。
(2)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战后为许多国家所效仿。德国、日本、意大利:建立或强化法西斯专政,对外扩张,转嫁危机。影响:引发了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沉重灾难。
(3)开展针锋相对的反抗或组织莫斯科保卫战;积极倡导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盟。
16.(1)《辛丑条约》。
(2)观点1:近代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述:1840-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综上所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加强国家建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观点2:国家实力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
论述:1840年鸦片战争就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腐朽落后的清王朝战败后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被列强争相宰割的对象。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交归根结底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大国博弈往往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弱国在国际舞台上往往充当大国博弈的筹码,难以自主。而今日的中国,综合国力逐渐上升,我国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话语权也在提高。
结论:综上所述,国家实力是其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应不断提升我国各方面的实力,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