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模拟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酒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模拟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1 15:3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重点中学九年级(下)历史开学考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2分)
1.(2分)半坡彩陶“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彩陶十分出色,红底黑彩,花纹简练朴素。”这可印证半坡居民(  )
A.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B.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C.手工业水平较为先进 D.初步出现物品交换
2.(2分)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3.(2分)1839年7月,中国严厉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英国政府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随后,英国发动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2分)1851年与1911年在中国各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
A.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B.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
C.都建立了革命政党,创办了刊物
D.革命的对象都是清政府
5.(2分)如图是某同学自主学习绘制的图表,请你为此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发现”新大陆 B.“三角贸易”
C.探寻新航路 D.垦殖运动
6.(2分)标志着人类首次将王权关进了制度的笼子的文献是(  )
A.《大宪章》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7.(2分)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的田纳西水利工程。该举措反映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
A.实行计划经济 B.国家干预经济
C.实行市场经济 D.自由放任政策
8.(2分)自1942年起,美国洛杉矶市曾数度发生 汽车废气在曝光作用下形成化学烟雾,刺激受害者眼部,引起哮喘和支气管炎等症的现象。该事件反映了汽车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  )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C.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D.加剧了环境污染
9.(2分)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十国”范围的是(  )
A.前蜀 南唐 B.东魏 西魏 C.南平 北汉 D.楚 闽
10.(2分)如图是1785年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此种情况反映了这个时期清朝(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被迫开放五口通商
C.坚持重商轻农政策
D.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11.(2分)在历史上,中美两国既有对抗也有合作,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  )
A.罗斯福 B.杜鲁门 C.尼克松 D.特朗普
12.(2分)词汇出现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49-2020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20年的是(  )
A.抗美援朝 工业化 公私合营
B.大跃进 赶英超美 人民公社
C.大包干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D.中国梦 一带一路 脱贫攻坚
13.(2分)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下列代表古代埃及文明的是(  )
A.
阿拉伯数字 B.
汉谟拉比法典
C.
掷铁饼者 D.
金字塔
14.(2分)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出现三股进步历史潮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这主要缘于(  )
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扩张 C.文艺复兴 D.工业革命
15.(2分)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
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
16.(2分)《郑和航海图》全图以南京为起点,远到东非,含亚非两洲,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的地名约有300个,是15世纪之前,中国和世界上记载亚非两洲内容最为丰富的地图册。这可用来佐证(  )
A.郑和完成了其航海任务
B.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
C.《郑和航海图》享誉世界
D.郑和船队到达亚非多个国家
17.(2分)清政府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  )
A.黄河流域 B.东北地区 C.东南沿海 D.长江流域
18.(2分)14世纪,乔托在代表作品《哀悼基督》里,把人不同的悲伤程度都表现出来了: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悲怆、女弟子的悲痛、男弟子的悲伤、老人的叹泣等。这一艺术表达的出现是由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B.人们热衷探险活动
C.对科学和理性的追求 D.封建制度已被推翻
19.(2分)7月2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并宣布本届奥运会开幕,世人对女王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根据《权利法案》,下列对英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国家的象征
B.在英国人民的心中仍有较高的威望
C.仍享受统治国家的绝对权力
D.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20.(2分)法国国旗是一面从左至右蓝、白、红色垂直排列的三色旗。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自由、平等”的原则最早出现于(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拿破仑法典》 D.《共产党宣言》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45分)
21.(18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几千年来,各民族生生不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更是国家振兴的重要基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民族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1)(3分)北魏时期,鲜卑族政治家--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时,中华民族大家庭又增添了哪一新成员?
(2)(3分)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是哪一少数民族?什么事件奠定了两者密切交往的基础?
【统一篇】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摘自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乡愁》
(3)(4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哪个朝代确立的?为巩固统一,当时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4分)新中国成立后,哪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大陆实现统一?《乡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心愿?中国人民政府解决“乡愁”的方针是什么?
【感悟篇】
(5)(4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你有怎样的认识?
22.(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国防工业是巨人的一条腿,但一条腿的巨人是不行的。农业必须成为巨人的另一条腿;分散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按现代工业化方法发展农业。”
——摘自《苏联通史》第三卷
材料三: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推动美国国会通过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财政部资金的津贴。……为了保证参加限产者享受“平价”,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
(1)(4分)材料一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这个政策开始于哪一次会议?
(2)(4分)根据材料二回答“因此需要按现代工业化方法发展农业”指的是斯大林在农业上采取的什么措施?
(3)(4分)根据材料三回答罗斯福政府应对农业危机的特点是什么?
23.(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说:“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3分)材料一中“战后和平制度“指的什么?西方大国为了维系这一战后和平制度建立的国际组织是什么?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就进入了这种令人不快的二元关系之中。从1945年起,外交和意识形态的利害和思想冲突就开始了……
--(美)帕尔默著《近现代世界史》
(2)(4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交和意识形态的利害和思想冲突“最终导致了什么局面?列举该局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亨利 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基辛格提到的六个主要强大的力量属于五个十分不同的文明,此外,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伊斯兰国家,他们的战略位置、庞大的人口和石油资源,使得他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3)(4分)材料三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什么?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4)(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到材料三变化的原因。
24.(15分)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去探寻历史的真谛。
【思想光芒】
有人将“先秦时期”和“近代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社会大转型,每一次转型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1)(3分)根据提示填写下列人物卡片
【制度创新】
(2)(3分)科举制正式诞生于哪个朝代?
(3)(3分)中国近代建立起“初等、中等、高等”的新式教育体制出自哪一个文件的规定?
【繁荣开放】
“唐人”是古代对中国人的一种称谓,见证了唐朝在世界上的盛名与辉煌。
(4)(3分)列举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中外友好交往的事例各一例。
【科技力量】
(3分)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请列举除火药以外的其他一项重大发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2分)
1.
【考点】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遗址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彩陶是手工业,不是建筑业,排除A。
B.彩陶是陶器,不是青铜器,排除B。
C.根据材料“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彩陶十分出色,红底黑彩,花纹简练朴素”可知,这从形制、画纹、色彩等方面显示了彩陶的艺术,体现出半坡居民手工业水平较为先进,C项正确。
D.材料没有涉及物品交换,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
【解答】题干所给材料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这说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故C符合题意;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A;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地方服从中央,故“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表述错误,排除B;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治。
3.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据材料“1839年7月,中国严厉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伦敦,英国政府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及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故A正确。
B.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至1860年,主要的参与国是英国和法国,排除B。
C.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排除C。
D.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851年与1911年在中国各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相似之处是革命的对象都是清政府。但最后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鸦片战争后,洪秀全在科举的道路上屡屡失败,受挫的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利用拜上帝会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清王朝的统治,太平天国运动兴起。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和意义。
5.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 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都属于西欧国家探寻新航路的内容。故C符合题意;“发现”新大陆仅与哥伦布有关,排除A;“三角贸易”开始于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B;垦殖运动开始于11世纪,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主题是探寻新航路。
6.
【考点】《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权利法案》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联系所学分析题干材料、结合要求作出选择。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权利法案》的制定标志着人类首次将王权关进了制度的笼子,所以B项正确;A项所述史实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但并未形成明确的法律条文,应排除;C项所述史实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所述史实宣告了美国的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权利法案》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实识记能力和史料解析能力。
7.
【考点】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片。
【解答】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田纳西水利工程,这一工程的修建,使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救济,体现了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措施。罗斯福新政期间,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该措施反映了罗斯福新政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特点,B项正确;在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实行市场经济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自由放任政策与罗斯福新政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8.
【考点】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技的两面性,重点了解汽车的危害.
【解答】根据题干的文字“汽车废气在曝光作用下形成化学烟雾”引发了人类眼疾、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说明汽车的废气给人来带来灾难,是因为汽车尾气的排放,污染了环境。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9.
【考点】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亡.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十国”,考查学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
【解答】东魏和西魏是南北朝时期的政权,不属于“十国”范围。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衰落走向灭亡的相关知识。
10.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解答】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他们以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加上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开始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最后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故选:A。
【点评】注意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识记。
11.
【考点】中美建交.
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史实,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解答】依据题干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和禁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C项正确。A项人物在1933年开始实行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与题意无关,应排除;B项人物在1947年实行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与题意无关,应排除;D项人物在2016年11月9日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对中外关系中的重要人物有所了解,理解中美关系的变化。
12.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与“一带一路”.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梦”“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史实。
【解答】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体现了中国国家和人民与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而提出的一整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计划和解决方案。最有可能属于2012-2020年的高频率词汇是中国梦、一带一路、脱贫攻坚。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梦”“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的相关史实。
13.
【考点】金字塔和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注意图片的正确识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的尼罗河流域是古代埃及的发源地,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国王的陵墓,故D项正确;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排除A;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的文明成就,排除B;《掷铁饼者》是古代希腊雕塑的杰作,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
14.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珍妮机的发明、瓦特改进蒸汽机和“旅行者号”机车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新航路开辟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A。
B.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排除B。
C.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世纪至17世纪,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C。
D.根据所学可知,18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开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思想解放,进而促进社会政治变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
【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形成 海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诸葛亮的贡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包括三顾茅庐、东汉末年、襄阳等,综合判定这个人物为诸葛亮。
【解答】A、建立西汉的是刘邦,辅佐他的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
B、巩固蜀汉政权:刘备三顾茅庐后请来了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刘禅巩固了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的是司马炎;
D、建立东汉的是刘秀。
故选:B。
【点评】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判定历史人物。
16.
【考点】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题干所述《郑和航海图》并没有说明郑和是否完成了其航海任务,排除A项;
郑和七下西洋的起点是江苏刘家港,南京是《郑和航海图》的绘制起点,排除B项;
题干说明《郑和航海图》是记载亚洲两洲内容最为丰富的地图册,并未提及“享誉世界”,排除C项;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郑和航海图》……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的地名约有300个……记载亚非两洲内容最为丰富的地图册”结合所学知识,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可见,《郑和航海图》反映的信息可用来佐证郑和船队到达亚非多个国家,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
17.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中英《南京条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地理方位的了解.
【解答】由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得知:清政府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是《南京条约》中的广州、厦门、宁波、福州和上海,这些都是东南沿海的城市。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的不同.
18.
【考点】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影响,重点掌握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解答】根据题干“……把人不同的悲伤程度都表现出来了: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悲怆、女弟子的悲痛、男弟子的悲伤、老人的叹泣等。”可知,14世纪的乔托的这一作品细腻的表现了人物的感情,注重刻画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艺术表达的出现是由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故A符合题意;人们热衷探险活动与题意不符,排除B;启蒙运动兴起后,人们对科学和理性的追求广泛起来,排除C;14世纪时,封建制度没有被推翻,还处于封建社会,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19.
【考点】《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应重点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解答】为了限制王权,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定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规定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无权废除法律,征税需经议会同意,议员有政治活动的自由。这样,英国虽然保留了王位,但王权受到法律限制,国家政权实际由议会执掌。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在英国建立起来。其特点是保留统而不治的君主,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依次判断国王的权利受到了限制,不是绝对权利。
故选:C。
【点评】本题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要注意区分《权利法案》的对国王和议会权利的规定。
20.
【考点】《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文献《人权宣言》.应重点掌握《人权宣言》的内容。
【解答】A.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在英国建立起来。
B.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提出: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C.1804年,拿破仑制订了《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是人类历史上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
D.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依据题干“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等信息判断是《人权宣言》。
故选:B。
【点评】本题把《人权宣言》与《权利法案》、《拿破仑法典》和《共产党宣言》联系起来,综合性强,要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45分)
21.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西藏和平解放;祖国统一大业;历史开放性问题;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民族统一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1)为加强统治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等,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在元朝统一的辽阔疆域内,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出现了新的局面.唐宋时期,有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移居中国.后来,又有一部分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在元代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7世纪初,吐蕃族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向往中原文化,多次向唐朝请求联姻,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建筑、造纸、医药等科学技术,松赞干布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唐蕃关系日益亲密.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的措施是: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
(4)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获得大团结.分析材料可知,《乡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渴望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愿.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5)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应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
故答案为:
(1)拓跋宏或孝文帝;回族.
(2)藏族或吐蕃;文成公主入藏.
(3)秦朝;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
(4)西藏和平解放;渴望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愿;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应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材料,注意准确识记中华民族统一的相关知识点.
22.
【考点】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答案】(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
(2)按现代工业化方向发展农业;实行农业集体化(或建立集体农庄)。
(3)采用国家于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分析】本题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依据材料实际组织答案。
【解答】(1)据材料“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制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在农村和城市展开改革。
(2)据材料“分散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按现代工业化方法发展农业”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认为应按现代工业化方向发展农业;为此,他采取的相应措施是实行农业集体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特点是采用国家于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故答案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
(2)按现代工业化方向发展农业;实行农业集体化(或建立集体农庄)。
(3)采用国家于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23.
【考点】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世界格局多极化;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计划规模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冷战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的相关知识。
【解答】(1)由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可知,材料一中“战后和平制度”是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西方大国为了维系这一战后和平制度建立了国际联盟。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外交和意识形态的利害和思想冲突“最终导致了冷战局面,冷战在政治上表现为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表现为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表现为北约的建立。
(3)由材料三“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这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由材料二两极格局到材料三多极化趋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故答案为: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
(2)冷战;政治上表现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表现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表现为北约的建立。
(3)是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冷战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的相关知识。
24.
【考点】百家争鸣;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魏源和严复的思想主张.
百家争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孟子与严复。孟子提出自然资源要持续利用;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2)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3)本题考查《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
(4)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实;唐朝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唐朝达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社会盛世;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
(5)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重大发明;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如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等。
【解答】(1)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他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变法维新。他译著的《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启发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2)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3)中国近代以来,由于同西方的接触我国的思想不断进步,洋务派大臣张之洞要求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唐朝达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社会盛世,唐太宗的年号贞观,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出现了清明的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朝和许多国家有密切频繁的交往,如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佛经,并根据西行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唐朝时期,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被称为遣唐使。
(5)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如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等。
故答案为:
(1)孟子,严复。
(2)隋朝。
(3)《奏定学堂章程》。
(4)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遣唐使。
(5)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点评】本题以科举制度的诞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宋元时期的重大发明等内容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