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 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课外阅读测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 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课外阅读测试卷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1 21:2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语文课外阅读测试卷
(一)人生第一课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人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间:“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空中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钉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本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1.文中画线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是 。
2.请根据提示从第2至6自然段中概括“人生第一课”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进行的。
(1)上课开始,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问人生第一课里,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孩子们的哪些表现说明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少年时期的袁隆平曾目睹家乡闹饥荒的情景,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一天,他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朋友们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烙印在他的心中。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了一株有230粒稻谷的稻子!他高兴极了,给它取名“鹤立鸡群”。第二年,“鹤立鸡群”的种子长出的稻子并不好,高高矮矮,参差不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鹤立鸡群”是有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天然杂交水稻属于偶然现象,我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想到这里,袁隆平充满了干劲。
1964年6月下旬,正是早稻吐穗扬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妻子在湖南安江农校周边的稻田里开始了寻找之旅。因为在强光下观察效果最好,所以袁隆平总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走进蒸笼一样的稻田,他肩上斜挎着一只标本夹,右手一只镊子,左手一个放大镜,一朵一朵地观察稻花。串串汗珠不断从他的脸上滚落下来,身上的白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变得有些发黄。只见他不时用衣袖胡乱擦一把脸,接着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在他眼里,除了田野里那些正开得洋洋洒洒的稻花,世间其他的一切仿佛都已不复存在。
一天,两天,三天……十三天过去了,袁隆平大海捞针般的寻觅毫无进展。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好不容易走到田头的苦楝树下,靠在树干上,就昏了过去。醒来之后,他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妻子埋怨他:“你不要命了。”他笑着说:“命还是要的,这条命要跟时间赛跑呢。再不抓紧,过几天扬花季节就要结束了。”
十六天后,袁隆平在勘察第6400株稻穗时,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但太少了,不够做试验,袁隆平继续寻找。
1965年夏天,袁隆平又找到了5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他把这些稻株视如珍宝。春天来了,他在试验田里亲自耕耘,亲自播种,陪伴秧苗茁壮成长。好多年过去,试验仍然没有成功。袁隆平没有放弃,决定去荒野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
1970年10月,袁隆平团队才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后来,这株野生水稻被取名为“野败”,成了杂交水稻的好妈妈。
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解决了中国人吃不饱饭的问题。1979年杂交水稻首次“走出”中国,现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推广,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数百万公顷。杂交水稻的研究,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人们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也名扬中外。这个一生从未停下脚步的老人,从没忘记那个美丽的“禾下乘凉梦”。
(选自网络,有删改)
(1)短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袁隆平的三次发现和研究经历,分别是:①发现和研究“鹤立鸡群”,②   ,③   ,最终于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其中,详写了    (填序号)。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禾下乘凉梦”,起到了    的作用。
(2)文中画线句子主要是对袁隆平爷爷的    、   描写,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3)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等科学家被誉为“共和国脊梁科学家”。请你联系三位科学家的事迹,针对“什么是脊梁科学家”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到下面两则资料,你有什么感想?请选择其中一则谈一谈。
①1947年暑假,袁隆平读高中一年级时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获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②2021年6月,袁隆平院士逝世近一个月,袁隆平儿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已继承衣钵,北上内蒙古,继续“袁梦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是一座讲述早商文明的专题遗址博物院。博物院内收藏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文物1000余件。不少人参观博物院首先都是瞄准“镇院之宝”去的,兽面纹铜方鼎、原始瓷尊、兽面纹铜钺、牛肋骨刻辞、毫字陶文……这些“镇院之宝”都不容错过。
兽面纹铜方鼎(复制品),又名杜岭一号方鼎,通高100厘米,口长62.5厘米,口宽61厘米,重86.4千克。立耳,口近长方形,腹部呈方斗形,壁微斜,平底,下有四足,中空。纹饰以兽面纹和乳钉纹为主。真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器。
兽面纹铜钺长33厘米,肩宽31厘米,刃宽38厘米。整体呈梯形两肩各有近似长方形的小穿孔,作为穿绳系柄而用。钺之形源于斧,从劳作工具发展为刑杀武器,随之成为权力的象征。此钺形体巨大,气势恢宏,其器形之巨,在商代铜钺中仅次于妇好钺。
青釉瓷尊,敞口、折肩,肩腹装饰有排列密集而规整的斜行小方格纹。它与后代的瓷器相比,虽带有不少原始色彩,但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郑州商城“原始瓷器”的出土,将我国开始烧制瓷器的时间提前了1000多年,极大地开阔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博物院里,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都无言叙述着它们曾经的辉煌、不凡的过往。
(1)根据短文中的介绍,可以推测出下列选项   是兽面纹铜方鼎。
(2)阅读短文,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①商都遗址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是兽面纹铜方鼎、原始瓷尊、兽面纹铜钺。____
②兽面纹铜方鼎是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器。    
③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中的兽面纹铜方鼎是一件复制品。    
④兽面纹铜钺,形体巨大,气势恢宏,其器形之巨,在铜钺中仅次于妇好钺。    
⑤青釉瓷尊的出土,将我国开始烧制瓷器的时间提前了1000多年。____
(3)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表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尊重(意思对即可)2.(2)老师说孩子们长大了也能写书。(3)老师让学生讲故事,并记录下来让学生配插图。(4)老师装订好书并鼓励孩子们成为伟大的人物。(意思对即可)3.相信自己的能力。“立即站起来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
4.示例:文中的老师是一位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的好老师,这种灌输有一个很浅的童话故事入题,引起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或老师也曾这样循循善诱教导我们自己。
(二)(1)发现和研究天然雄性败育株 发现和研究“野败”②首尾呼应;
(2)动作 语言 袁隆平克服身体极度不适,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发现稻株,分秒必争,坚持不懈的守在稻田里的科学精神;
(3)“脊梁”指全身骨骼的主干,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队中起中坚作用的人。袁隆平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成功地培育出高产、抗逆、抗病的杂交水稻品种,为中国解决了饮食问题,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袁隆平的科学成就让中国农业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中国从一个粮食不够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屠呦呦是中国药学界的传奇人物,也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她以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功绩而闻名于世。青蒿素的发现极大地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使屠呦呦成为全球科学界的巨星。她的荣誉不仅属于她个人,更是中国科学家们的骄傲和努力的结晶。钟南山,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敢医敢言,勇于担当。他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巨大贡献。他们不怕困难、爱国报国、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各自领域为新中国贡献力量。他们是这个时代最酷的人,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的脊梁“。
(4)选择②,感想:30年埋头苦干于田间,夫妻二人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的发现,“野败”的研究成功,终圆禾下乘凉梦,解决了中国人吃不饱饭的问题,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子承父业,袁隆平儿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已继承衣钵,北上内蒙古,继续“袁梦计划”,这真是国之大幸。
(三)(1)C;
(2)①√②√③√④√⑤√;
(3)列数字 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且清晰地感知兽面纹铜钺的大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