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溜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结构。
2.根据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描写,分析小说的主题。
3.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小说的散文化的语言魅力及选词炼字的功底。
重点难点
1.读小说,理清小说的结构及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2.深入体会小说的主题和深刻意蕴。
3.体会小说的散文化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2.理清情节,分层概括。
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理清情节,分层概括。
2.抓住环境描写的特征,体会惊心动魄的自然力量以及感受人物在奇险的环境前的渺小与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溜索是什么?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我们可以称它为溜索桥,它主要架在崇山峻岭的山涧上或者湍急的河流上。
(屏幕显示一组溜索桥图片)
(板书课题、作者)
二、识记字词
瞟一眼(piǎo) 脑髓(suǐ) 盘桓(huán)
锱铢(zī zhū) 顷刻(qǐng) 战战兢兢(jīng)
涓涓(juān) 鬃毛(zōng 扭绞(jiǎo) 瞟(piǎo)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快读课文,把握怒江奇险的环境和主要人物、情节。
2.为全文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
全文共25段,可分成三个部分。(屏幕显示)
第一部分(1~6):不见怒江,只闻其声就令人胆寒。
第二部分(7~24):溜索过怒江。
又分为四层:
第一层(7~9):首领沉稳面对溜索。
第二层(10~17):汉子们和牛们溜索过怒江。
第三层(18~20):“我”溜索过怒江时的强烈感受。
第四层(21~24):首领过溜索后举止从容。
第三部分(25):“我”过怒江后的感受。
3.快速从文章中找到描写鹰的语句,思考一下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
第2段中“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句,写鹰的英勇无惧。
第11段中“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一句,写出鹰在怒江之上的矫健姿态。
第24段中“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一句,写出鹰捕蛇的凌厉、灵活。这三次对鹰的描写,如一条线贯穿全文,表达了对鹰在险峻环境里矫健雄奇精神的赞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内容
1.再读课文。
2.学习第一部分。
(1)作者在小说开头设定了怎样的情境?
明确:小说开头起笔突兀,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不见怒江的真身,只闻怒江闷雷似的声音,就让马和牛们都慢下来,甚至畏而不前,这为后文表现怒江的让人心惊胆战的气势做足了铺垫和蓄势。
(2)马和牛们的反应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马和牛们的反应说明怒江的声音很有震慑力,让它们对怒江感到恐惧。
作用:反衬出高山峡谷的雄奇险峻,更为突出人战胜艰险的精神品质做铺垫。
五、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以“溜索”为题,以闻怒江、见怒江、过怒江和感怒江为情节,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节课主要是熟悉课文,梳理情节,初步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剩下部分。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本课字词。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感受过怒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体会高山峡谷的奇险和人战胜艰险的乐观精神。
2.领悟小说的深刻意蕴。
3.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
1.领悟小说的深刻意蕴。
2.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而人对大自然的了解又是何其匮乏。顺其自然,利用自然,才是人类展现智慧、使用智慧的顶级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城的《溜索》就是一篇人类展现智慧面对大自然的文章。(板书题目“溜索”)
二、检查上节课内容
1.简单复习课文的结构层次。
2.使用多媒体检查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从对首领的描写和刻画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明确:
首领“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出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出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体会:他是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歌颂他勇敢无畏、乐观向上,歌颂了这一方人的生命状态。
2.第 15 段的牛的情状是怎样的?为什么细写?
明确: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牛溜索时“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真实自然地刻画了牛的恐惧的状态。
作用:细写牛的情状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3.前文一直说只听得到怒江的闷雷音,“我”过怒江时却写到“任什么也听不见”,矛盾吗?
明确:
不矛盾。这是不同情境下的感受,在未见怒江之时,
“寻声暗问”这让人畜惊恐的闷雷声,带着好奇与不可思议想要一探究竟,所以声音一直响在耳边;当真正溜索的时候,紧张、惊恐于自己在索上会是什么情况,注意力已经不在怒江了,就什么也听不到了。所以,并不矛盾。
四、把握小说的深刻意蕴
1.全文无“我”字,却时时处处写“我”的见闻感受,你认为,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什么主题?
明确:
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却又处处通过“我”的见闻感受来叙述,表达了对马帮汉子勇敢无畏、团结合作精神的歌颂和对人在艰难险恶的环境里的乐观向上的精神的赞扬。
2.以“溜索”作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明确:
“溜索”引起阅读兴趣,引人思考。溜索既是一种渡河工具,也是一种渡河方式,这种渡河方式凝结着一方人挑战艰险、战胜艰险的英勇无畏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状态。
五、结合重点句子,体会语言特色
1.干净、洗练。
例:首领把裤腰塞紧,曲着眼望那鹰,说:“蛇?”
这个句子连用动词“塞”“曲”(眯)“望”“说”,用得熨帖,整个句子紧凑、洗练,既显示了地方特色,展现了首领的干练,更表现了首领渡过怒江后的自如和洒脱。
2.真实、自然。
例: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
这个细节描写最真实、生动地刻画了牛面对过溜索时的畏惧,这是深入骨髓的畏惧,作者以最自然的写法表现了最自然的情状,也是最打动人的。
3.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此句运用比喻,把马帮慢慢前行比喻成稠粥慢慢流动,形象地描写了马帮在听到闷雷般的怒江声音的时候畏惧不前的情状。烘托了紧张气氛。
4.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
语言干净、洗练,“一个半牛”准确地解说了山口的狭窄,而这对于马帮来说是危险的。作者用不着感情的词语,以白描式的写法把读者带入情境,更真实自然。
5.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
这个句子描写首领来到索前的神情和动作细节,刻画了一个经验丰富、镇定从容的领队形象。“细”“望”“闪”“俯身”“绷”五个词的连续使用,表现了作者选词炼句的功力。
6.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这段话着力刻画了精瘦汉子的溜索技能,他熟练、迅速、勇敢,不禁让读者都要拍手叫好。语言多用短句,干净利索,极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特征。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了本文的语言,本文写了马帮首领和一群马帮汉子渡怒江过溜索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马帮汉子勇敢无畏、团结合作精神的歌颂和对人在艰险环境中的乐观精神的赞扬。文章语言干净、洗练、真实、自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七、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上的练习。
根据个人兴趣,拓展阅读《遍地风流》中其他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溜索
主题:勇敢无畏、团结合作、乐观向上
语言特色:干净、洗练、真实、自然
九、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点在欣赏阿城的语言特色,而这点又是学生感觉最难以掌控的,往往意会难以言传。于是我试着引导学生从数“抖"在文中运用的次数为引子,引导学生欣赏阿城的语言特色。再限定次数让学生去找关键词,然后指定段落精读,学生独立找关键词,并作具体分析,从而掌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面貌,最后总结所学。这种层级式的赏析,学生接受容易,兴趣高昂,能积极投入思考,深刻体会阿城的语言特色。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状态非常好。所有的学生都把文本最起码读了4-5遍(文段较长,学生很难自觉多读),课堂气氛动静皆宜:有阅读,有思考。个人论为学生在这堂课中应是有所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