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在古代,也有这样一名优秀的外交官,以“ 一席妙语” 巧退秦军,他就是“烛之武”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烛之武退秦师》来认识一下“烛之武”。
作者介绍
左丘明,鲁国都君庄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因《春秋》文字过于简洁,后人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春秋三传——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公羊高《春秋公羊传》
谷梁赤《春秋谷梁传》
一、作家作品
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
重点字词读音
秦军氾( ) 南
夫( )晋,何厌之有
fú
无能为( )也矣
wéi
失其所与,不知( )
zhì
共( )其乏困
gōng
秦伯说( ),与郑人盟
yuè
若不阙( )秦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fú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 )
yǔ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qǐ
páng
quē
zhuì
fán
在古代,也有这样一名优秀的外交官,以“ 一席妙语” 巧退秦军,他就是“烛之武”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烛之武退秦师》来认识一下“烛之武”。
思考:晋国攻打郑国的原因
无礼于晋
鲁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亡至郑国,郑文公不仅未给予重耳应有的礼遇,还对礼待重耳的大臣说:”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史记 晋世家》
贰于楚也
城濮之战时助楚攻晋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人不作有用看故也。
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
吕祖谦《资治通鉴》
当郑国上下陷于危难之际,如果此刻你也身处朝堂之上,作为一名普通官员,你会怎么做?
设身处地,掩卷思之(一)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听从
派遣
心系国家,沉着冷静
慧眼识才,勇担责任
思考:哪里体现了“国危”?
1.晋侯、秦伯围郑
2.驻军——郑国国都(地图)
3.夜缒而出
当郑国上下陷于危难之际,国君亲自来找你担当大任,如果你是烛之武,会做何选择?
设身处地,掩卷思之(二)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wéi)也已。”
主谓取独
尚且
做
“考城人,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yǔ、养马的长官),三世不迁官。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当郑国上下陷于危难之际,你作为国君郑伯,亲自来找下属出山,不曾料到受到下属冷落牢骚,你会怎么做?
设身处地,掩卷思之(三)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这
的
答应
烛之武最后为何“许之”?
1.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2.深明大义,以国难为重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苏武北海杖节牧羊
屈原汨罗江畔披发行吟
王昭君月夜魂空归
如果你是烛之武,你打算如何来说服秦伯放弃攻打郑国?
设身处地,掩卷思之(四)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名作状,在晚上
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
表修饰
已经
如果
使……灭亡
用
办事的官员
示弱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意动,以……为边邑
怎么
增加
形作名,边远的地方
形→动变雄厚
形→动变薄弱
亡郑有害无利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把……作为
外交使者
供给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缺少的东西
存郑有利无害
君之所知也。
且君尝为wèi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给予
动作名,恩赐
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渡河
修筑防御工事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缺少的东西
以史为例,挑拨秦晋
僖公九年(公元前 651 年)九月,献公死,包括里克在内的晋国权臣作乱,先后杀掉继位者奚齐(骊姬所生之子)和公子卓(骊姬之妹所生之子),有心迎重耳回国即位。不过,重耳以“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为由拒绝,而夷吾趁此机会贿赂里克获得国内的支持,又以“晋河西之地”贿赂秦国,秦穆公派兵 支持其当上晋君。不过,夷吾在成为国君(即晋惠公)的那一年,就背信弃义了。
“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 :‘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史记 晋世家》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同餍,满足
向东。名→状
使…成为边界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从哪里
使…..获利
考虑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祈请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示弱,以退为进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矣。(有害无利)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有利无害)
阐明利害,以利相诱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④“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在“退”中感受伟大人格
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
请说出你的看法。
①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的勇士。
③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通“悦”,高兴
名作动结盟
守卫
思考: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
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利诱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秦穆公获得了在郑国驻扎军队的利益
杞子得到了郑国的信任,两年后(鲁僖公三十二年)驻守郑国北门,却向秦国传递军事情报——“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bì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没有
那个人
依靠
损害
自己的
同盟
明智
用
取代
符合武德
思考:晋文公最后是否真的是因为“礼”而退兵呢?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翻译:当初,郑国的公子兰逃亡到晋国,跟随晋文公攻打郑国,请求不要参加对郑都的包围。晋文公答应了,让他在东部边境等候命令。郑国的石甲父、侯宣多把他接回来做太子,向晋国讲和,晋国允许了。
晋国因为郑国立了自己所支持的子兰为太子
利
礼只是表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
秦晋因利而退兵,因此烛之武退秦师,只是暂时挽救了郑国,真正的危机并未解除。作为一个小国,被秦军事控制,又被晋安排了政权代理人,郑国的结局是可以想象的,最终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沦为秦国扩张、晋国称霸的牺牲品。
思考:《左传》重视“礼”。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
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
“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刘勰《文心雕龙》
在历史事件中,个人的努力往往是有限的,将烛之武的游说置诸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则不难发现,不同个人、国家甚至社会思想、观念都在发挥作用,共同构成烛之武游说成功的原因。
重 点 检 测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A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子犯请击之
C.行李之往来,工其乏困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