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测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测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1 19:07:51

文档简介

总分
核分人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七年级期末学情质量评估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考号
缺考考生由监考员用黑色墨水
条形码粘贴处
考生禁填
笔填写准考证号并填涂右边的
缺考标记。
得分
评卷人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5
6
7
8
9
1011
1213
14151617181920
答案
1.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
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八冲植水稻
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图三个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图1稻谷
图2猪纹陶体
图3肯耜
A.人类的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的传说
D.早期国家产生
3.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
长和扩大。”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2023年是我国十二生肖纪年的兔年,如果用我国
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代文字书写“兔”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七年级历史期末评估第1页(共6页)
餐国全旺
5.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
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
相转化的哲学思想,它应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A.《韩非子》
B.《论语》
C.《孟子》
D.《道德经》
7.春秋时期,面对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激化和冲突,孔子强调爱人,认为爱父母、爱兄长、爱君上
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孔子的主张是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列
D.“礼治”
8.“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
海。”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人物,创立了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皇帝制
9.某历史兴趣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收集到“大泽乡”“揭竿为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此历史小组研究的历史事件为
A.楚汉之争
B.陈胜、吴广起义
C.王莽夺取政权
D.黄巾起义
10.据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
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11.如图为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图文
信息反映汉武帝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禁锢人们思想言行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12.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周周圈圆圆
A.嬴政
B.刘邦
C.刘秀
D.诸葛亮
13.如图所示图书反映的主要历史人物具有坚强信念和开拓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
主要贡献是
A.联络大月氏与汉朝夹击匈奴
B.使中国丝绸由海路运到欧洲
C.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
D.使西域正式归属了中央政权
14.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一中国、印度、阿拉
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一中国的新疆地区,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
丝绸之路。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
A.原因
B.路线
C:目的D.意义
15.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
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16.《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
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七年级历史期末评估第2页(共6页)】
餐国任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本答案仅供参考,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不一致,只要正确,同样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C4.A5.A6.D7.B8.D9.B10.A11.D12.C13.C14.D15.C
16.B17.B18.D19.D20.A
二、非选择题
21.(1)由集体耕作的井田制到租佃制出现。(2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2分)
(2)严刑厉法:赏罚分明:公平无私:不畏强权。(4分,答出两点即可)
(3)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
国奠定了基础。(2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得当等。(2分,答出两
点即可)
(4)适应社会的发展:巩固其统治等。(4分,言之有理即可)
22.(1)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4分)
(2)五铢钱。(2分)圆形方孔半两钱。(2分)
(3)统一文字。(2分)董仲舒。(2分)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分,言之有理即可)
23.(1)图1:播种:图2:灌溉。(4分)
(2)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客观上促进了各地的发展,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
境: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等。(4分)
(3)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手工业有了快
速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4分)
(4)生产工具的进步:正确的经济措施:执政者的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等。(4分,答出两点
即可)
24.(1)有利于局部地区统一;促进民族交融。(4分)
(2)政治混乱,文化发展。(2分)汉族的向外迁移(或文明程度高的黄河流域民族向外迁移)。(2
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分)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
了北魏实力。(1分)
(4)中华文明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2分,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