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之句子赏析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之句子赏析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2 17:2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阅读之句子赏析
修辞的作用: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5、排比: 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
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6、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方法: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论证深入。
7、反问:只问不答。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使印象更深刻。
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8、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9、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
答题方法: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答题方法: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11、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强调,突出,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答题方法:强调了……突出了……一、内容(句子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画山绣水(节选)
杨朔
自从唐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人把它当作品评山水的论断。殊不知原诗只是着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一百六十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体。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又有谁能描绘得那山水的精髓?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明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
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去。
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顶竹笠,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情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都搅碎了。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吐进竹篓里去。
  (注:选文有改动。)
(1)文章写的是________的景色。文中主要写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如果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可以用 ______________来概括。从作者写景的目的来看,文章写景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语句。
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__的特点,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桃源洞风景区
我的家乡永安是个美丽的地方。它有许多风景名胜,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桃源洞风景区了。
来到桃源洞口,扑面而来的,是一堵摩天的峭壁,像是将要压下来,却又被定身法定住似的。抬头望,险峻而又壮美,上有“桃源洞口”四个二米见方的大字和一首古诗。诗中“武陵人远桃空在,临眺踌躇意未休”两句点出了桃源洞的魅力。
傍山的石径旁有一条秀丽的小溪——桃花涧。它从群山深处蜿蜒流出,淙淙汩汩,清澈透亮。如同一条碧绿的绸带。溪底的鹅卵石,色彩斑斓,纹理清晰可见。清绿涧水充满着勃勃生机,欢笑着,奔流着,匆匆流向远方。每当暮春时节,夹岸桃树,落英缤纷,绯红的桃花,漂在水面,如同一群粉妆少女泛舟而下,一阵笑语欢歌。
沿着山路往前走,过了锁洞桥,登上陡峭的山崖,便到了一座凉亭。从亭里往下望,翠竹郁郁葱葱,像一个绿色的绣球,被抛在群山之中,绿影映入涧中,融进了无尽的诗情画意。山上有绿,水中泛绿,真是一个绿的世界。①往上望,便是著名 的“一线天”。
“一线天”是桃源洞最著名的景观,传说这里原来是一座古山,当年杨八妹战败,领兵路过此地,因为岩尖钩破战袍,一怒之下,挥剑将这座巨岩劈为两半,于是,“一线天”便出现了。它有百米长,却不过尺把宽,只容一个人侧向而行。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过此景后感叹:“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未曾见若此之大而逼、 远而整者。”的确,进入“一线天”,石阶又陡又窄,欲退不能,欲进又难,只能摸着石壁向上攀登,走了一会儿,心神才稍定下来,抬头一看,宽阔的蓝天已成为一条湛蓝的细线,“一线天”由此得名。机械似的登完“一线天”的174级石阶,往下一看, 灰蒙蒙一条长梯,仿佛从地面缓缓延伸上来,直到山顶。此时,真有凌云登天之感。②大自然的力量就是这样神奇伟大。
此外,那憨厚的象鼻山,精巧的凤冠亭,光洁的棋盘石,凌霄的跨红桥,也给桃源洞增添了几分秀丽,几分幽雅,几分豪迈。临栏远眺:则更别有一番心旷神怡、壮志凌云的神趣。
啊,多么壮美、多么秀丽、多么神奇的桃源风光!
(1)领悟写法。
①文中①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文中②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②本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
(2)细细品味,写涧水时,作者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着重突出它的 和 两大特点。
(3)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一、首先要理解从哪些词语入手,这些词语分别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等,准确的运用这些词语,会让平淡的句子增色添彩,韵味无穷。
(1)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
(2)形容词则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
(3)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特点。
(4)拟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
(5)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二、词语赏析步骤:
(1)从句子中找出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四字词语等。
(2)具体分析这些词语分别体现了人或事物的什么特征或情感,表达了(对象)的(特征、情感、精神等。)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如动词、形容词、叠词……)
答题格式:某某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表现(表达、抒发了)性格、特征、情感。
那双美丽的蓝眼睛
①有一年夏天,一次意外的事故,我被溅起的铁水烫伤了左眼,住进哈尔滨市医大二院。那天换药时,我疼得大声喊叫。有人轻轻敲门,从门缝中挤进一张女孩幼稚的脸,眼睫毛长长的,微微向上翘。那双眼睛与众不同,是蓝色的,像透明的海水。
②“你很疼吗?”女孩问。我点点头。女孩转身跑走了,一会儿抱了架手风琴回来,她拉琴时的样子很惹人爱,用小脚丫轻轻地打着节拍,眼睛盯着琴键,还不时冲我微微一笑。温柔的琴声如水荡漾,让人不敢相信是十三四岁女孩拉的。拉完琴,她告诉我她叫柳卡雅,是妈妈捷涅夫卡雅和爸爸柳大连名字的组合,其实那双蓝眼睛已经告诉了我。忽然卡雅闭住双眼,靠在墙壁上。我问怎么了,她说头疼,眼睛胀胀的,看不清东西。后来我才知道她脑子里长了个瘤。
③那夜我睡不好了,那双好像清晨时分的松花江水,水底能映出晴朗夏空的蓝眼睛常在头脑里闪过,我想起了一首法国歌曲《蔚蓝色的眼睛》,歌词早已记不清了,只依稀记得曲调。第二天我把曲子告诉卡雅,她很快会拉了。
④我的左眼终于化脓了,不得不直接注射青霉素,几个护士都按不住我,卡雅跑来了,又拉起了《蔚蓝色的眼睛》,于是我像根木头似地躺在那一动不动。还有一次针打在血管上,弄得我满脸是血,卡雅一点一点地为我擦,眼圈红红的,我告诉她这回真不疼了,她笑了,笑得那么开心。
⑤卡雅脑里的瘤越长越大,而且刚好长在两个眼球的后面,终于她的右眼失明了,接着是左眼,一对眼球渐渐地被顶出眼眶外,像核桃似地挂在脸上。我不想哭_,可泪水还是落下来,流进嘴里苦涩涩的。
⑥卡雅手术那天,我采来一束鲜花,久久地守候在手术室外。卡雅被推出来了,双眼蒙着纱布,我把那束花放在她身边,她说好香好香,可我心里好苦好苦。
⑦有一天卡雅的同学来了,为她带来了新学期的课本,他们说今天是卡雅的生日。这消息被大家知道了,礼物摆满了桌子,其中许多是医务人员送的。我送给卡雅一个新书皮,又默默地为她包好书包,其实这些她都用不上了。那天卡雅真开心,同学们把她打扮得像公主一样,卡雅戴着墨镜,透过镜片,我仿佛又看见了那双美丽的蓝眼睛。
⑧不久我出院了。卡雅扶着墙壁来找我,她穿着红裙和红皮鞋,还抱着那架手风琴,她答应过要用琴声为我送行,已经走出很远了,还能听到那曲《蔚蓝色的眼睛》。
(1)从文中找出与“像透明的海水”相照应的比喻句,这个比喻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的“她拉琴时的样子很惹人爱,用小脚丫轻轻地打着节拍,眼睛盯着琴键,还不时冲我微微一笑。”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表现了小女孩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写出“那双美丽的蓝眼睛”中的“美丽”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母的葵花
丁立梅
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
是祖母种的。①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②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婆,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地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
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大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进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型,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到花朵的香气。③一颗瓜子,就是一朵花的魂啊。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去了。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1)上文第三段说,"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通读全文,说说"我"记忆里的黄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文加线的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晚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 爹 为什么要烧掉 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第三自然段加标点符号。
(2)“那年春天”是指________的春天。这年春天父亲的行为比较异常,体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第五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