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联合检测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前两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有学者将明仁宗时期的内阁制与明成祖时期的进行比较,得出其变化有三:一是凡能入内阁者皆是品位尊崇之人,二是内阁(大学士)也有了自己的官属(下属)——中书舍人,三是内阁压抑六卿(六部尚书)。这些变化表明,仁宗时期的内阁( )
A. 地位明显提升 B. 有效制衡君权
C. 统揽六部工作 D. 代理皇帝批红
2. 战国中后期,大量东方“客卿”入仕于秦,《史记》曾说“言从衡(纵横)彊(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如魏人范雎在秦国拜相,献远交近攻之策,积极策动秦军攻打包括魏国在内的三晋之地。这反映出当时( )
A. 士人缺乏家国情怀 B. 秦晋两国文化同源
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秦国变法内容全面
3. 1773-185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实行的契约文官制在英国政府的调控下几经改革,契约文官制以公司举荐为基础选拔文官,后来也允许部分通过培训的印度人成为非契约文官。这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消除公司财务腐败风险 B. 推广英国先进政治制度
C. 提高印度民众参政能力 D. 巩固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4. 在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大学长期置身于法学教育之外;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大陆各国,大学却几乎是法律教育的唯一载体——一些著名的大学就是从法律教育起步的。有助于说明这一现象的是,英格兰和欧洲大陆( )
A. 法律渊源的不同 B. 君主权力的强弱
C. 大学自治的权限 D. 法系特征的差异
5. 汉文帝接受了大臣“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的建议,鼓励臣民向边境运粮;汉武帝则在大破匈奴后,转而采取在河套、河西走廊地区大规模募民屯田的做法。这一转变( )
A.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 刺激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D. 加速了中原经济的衰落
6. 下表为2009-2012年西藏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实际财政预算、实际净出口以及实际旅游收入统计表。此表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西藏( )
年份 西藏实际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西藏实际财政预算 /亿元 西藏实际净出口 /亿元 西藏实际旅游收入 /亿元
2009 203.60 241.77 10.88 25.58
2010 231.96 249.22 21.62 32.31
2011 266.46 330.33 27.66 42.29
2012 300.92 383.62 88.13 53.59
A. 在民族地区中率先实现脱贫 B. 经济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大
C. 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
7. 下表所示内容可用于说明( )
国家 社会保障支出或财政赤字
英国 1991年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镑,1992年增至760亿英镑;1994年达800亿英镑,为整个财政预算的40%左右。1994年英国财政赤字为500亿英镑
法国 1992年社会保障赤字为150亿法郎,到1995年已猛增至640多亿法郎,法国财政赤字累计总额一度高达4000亿法郎
瑞典 瑞典1994年政府财政赤字为1900亿瑞典克朗,内债9950亿克朗,外债3850亿克朗,这些巨额债务大部分用于社会福利开支
A. 北欧社会保障体系难以维系 B. 西方基层保障体系尚不完整
C. 欧洲部分国家经济危机严重 D. 过度社会保障加重财政负担
8. 工业革命后,英国及其他地方的农业实现了飞跃性发展,这一发展为城市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从更好的铁制工具到脱粒机,久居乡村的人们从淡变为追求利润。这说明工业革命( )
A. 促进了乡村的变革 B. 维护了工人和农民的利益
C. 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D. 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9. 据统计,1933-1937年,苏联一共建成2730家电影院和工人文化宫;1935年,苏联绝大部分市民不用再凭借票证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粮食;远东地区工人平均月工资也超过了莫斯科工人平均工资的70%。这主要得益于苏联( )
A. 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推行 B. 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C. 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改善 D. 对富农阶层财富的剥夺
10. 两宋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变,突破了此前历代“卫君守民”的传统格局。除从“坊市”到“厢坊”的转变外,还可作为该结论依据的是( )
A. 城市贫民救济制度化 B. 沿海市舶司广泛设立
C. 工商业集镇日益涌现 D. 商帮的活动场所林立
11. 1924年12月18日,北京电车公司正式售票运营。电车公司票证的种类较多,下图所示为其发售的二等特种季票和乘车优惠券。这印证了当时中国( )
A. 已收回铁路修筑权 B. 交通业近代化的发展
C. 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D. 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12. 1949—1952年,我国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我国开展了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来,“除四害”成为新的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图1、图2为相关运动的宣传画。 由此可知,这些运动( )
A. 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B. 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
C. 带有明显群众性特征 D. 完善了我国卫生体系
13. 唐太宗十分重视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在与百姓关系上,强调君舟民水;在民族关系上,对少数民族“爱之如一”。正是如此,才有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这说明( )
A. 唐代政治文化摈弃了阶级意识 B. 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C. 儒学观念在唐代得到空前强化 D. 古代中国具有丰富的民主思想
14. 晚清时期,沉寂多时的诸子之学被学人重视起来,《墨子》等考作得以重新校勒出版,即使是以理学教化湘军的曾国藩,自己治学时也强调汇通经学与诸子学。晚清学术的这一新趋向( )
A.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消除了学术派别的隔阂
C. 反映了西学东渐趋势 D. 蕴含了经世致用的精神
15. 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的原因 B. 阿拉伯文化具有融合性特征
C. 阿拉伯帝国政治与文化的不协调性 D.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16. 美洲的玛雅人、阿滋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但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美洲各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 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
C. 美洲文明深受欧亚大陆文明的影响 D. 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所利,刻石以颂刺史”,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摘编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漫话·中国古代农业教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清政府对国家机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改称总理各国事务衔门,简称总理衡门),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详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国际法的传播,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
——摘编自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西方法治是宗教势力与世俗势力争权进程中相互妥协的产物。西方基于宗教信仰的法治基础并不适合中国。中华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拥有扎实民众根基。中国现代法治的发展需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以及对西方法治理念的批判性借鉴。唯有如此才可填补中国法治话语权的缺失,增强法治领域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孙海英等《中国法治观念的反思与发展进路基于中西方法治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与中国在法治基础上不同点,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法治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组屋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摘编自郭伟伟《“居者有其屋”——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组屋”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变化历程对你启示。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初年吉林省议会弹劾都督案始末
时间 经过
1912年4月27日 吉林省临时议会成立。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议会有议决地方法律、预决算、地方税收,答复地方政府咨询,监督地方行政,弹劾违法官吏等权力
3月29日 4月20日 吉林都督陈昭常两次任意修改银元银与吉平银(吉林地方货币)的比价,给吉林金融、经济造成了极大混乱
6月30日 吉林省临时议会去电大总统、参议院,弹劾陈昭常贻误地方、违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四事,请予陈昭常辞职
7月30日 吉林乌拉镇农务分会、商务分会、议事会、董事会分别上书陈昭常与议会,请求“陈督自今而后拥护议会,博采群言,挽回议会代表……化除官民猜忌”
此后 吉林省临时议会大量列举陈昭常违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信用亲信、纵容官吏贪赃等事实情况进行弹劾
1913年 6月13日 袁世凯批准吉林都督陈昭常辞去都督兼民政长职务
——据李万彦《民国初年吉林省议会弹劾都督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民国初期的社会政治进行评析。(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联合检测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前两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有学者将明仁宗时期的内阁制与明成祖时期的进行比较,得出其变化有三:一是凡能入内阁者皆是品位尊崇之人,二是内阁(大学士)也有了自己的官属(下属)——中书舍人,三是内阁压抑六卿(六部尚书)。这些变化表明,仁宗时期的内阁( )
A. 地位明显提升 B. 有效制衡君权
C. 统揽六部工作 D. 代理皇帝批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二是内阁(大学士)也有了自己的官属(下属)——中书舍人,三是内阁压抑六卿(六部尚书)”可知,明仁宗时期的内阁有利自己的下属,而且在地位上甚至高于六部尚书,与明成祖时期相比,地位明显提升,排除A项;内阁并非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有效制衡君权,排除B项;虽然内阁地位高于六部,但不能统揽六部工作,排除C项;内阁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票拟的权力,但没有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
2. 战国中后期,大量东方“客卿”入仕于秦,《史记》曾说“言从衡(纵横)彊(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如魏人范雎在秦国拜相,献远交近攻之策,积极策动秦军攻打包括魏国在内的三晋之地。这反映出当时( )
A. 士人缺乏家国情怀 B. 秦晋两国文化同源
C.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D. 秦国变法内容全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大量来自其他国家的“客卿”在秦国担任重要官职,甚至“拜相”,这反映了秦国没有严格执行分封制、宗法制,其他诸侯国的“客卿”担任官职,为秦国服务,体现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并非缺乏家国情怀,如屈原的《离骚》就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排除A项;秦晋两国文化上有着一定差距,且材料还涉及魏国人“范雎在秦国拜相”,B项不能体现该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客卿在秦国担任官职,没有涉及其他方面,不能得知秦国变法“内容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
3. 1773-185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实行的契约文官制在英国政府的调控下几经改革,契约文官制以公司举荐为基础选拔文官,后来也允许部分通过培训的印度人成为非契约文官。这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消除公司财务腐败风险 B. 推广英国先进政治制度
C. 提高印度民众参政能力 D. 巩固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73-1853年(英国、印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印度推行文官制度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进行对印度的殖民统治,D项正确;文官制度改革不能完全消除公司财务腐败风险,消除公司财务腐败风险也不是文官改革的目的,排除A项;推广英国先进政治制度的本质目的也是为了对印度更好地进行殖民统治,不能看作改革的根本目的,排除B项;根据材料“契约文官制以公司举荐为基础选拔文官,后来也允许部分通过培训的印度人成为非契约文官”可知印度人参政权利受限,且改革目的是巩固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允许少量印度人成为非契约文官也是为了巩固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4. 在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大学长期置身于法学教育之外;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大陆各国,大学却几乎是法律教育的唯一载体——一些著名的大学就是从法律教育起步的。有助于说明这一现象的是,英格兰和欧洲大陆( )
A. 法律渊源的不同 B. 君主权力的强弱
C. 大学自治的权限 D. 法系特征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格兰属于英美法系,强调判例法,法官地位突出,但欧洲大陆各国则主要属于大陆法系,强调成文法,所以在“欧洲大陆各国,大学却几乎是法律教育的唯一载体——一些著名的大学就是从法律教育起步的”,所以材料中英格兰和欧洲大陆的不用主要是因为法系特征的不同,D项正确;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排除A项;此时期英国和法国君主权力相似,没有明显的强弱区别,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学的内容,而非大学自治的权限,且此时期英国和法国大学自治权限基本相同,排除C项。故选D项。
5. 汉文帝接受了大臣“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的建议,鼓励臣民向边境运粮;汉武帝则在大破匈奴后,转而采取在河套、河西走廊地区大规模募民屯田的做法。这一转变( )
A.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 刺激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D. 加速了中原经济的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选项可知本题为意义类、影响类选择题,时空是:西汉。由材料信息“汉文帝时期,募民往边境运粮,汉武帝时期,在边境大规模募民屯田,”可知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中原地区与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募民屯田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B 项;张骞出使西域刺激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排除C项;募民屯田有利于发展边境经济,与中原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下表为2009-2012年西藏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实际财政预算、实际净出口以及实际旅游收入统计表。此表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西藏( )
年份 西藏实际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西藏实际财政预算 /亿元 西藏实际净出口 /亿元 西藏实际旅游收入 /亿元
2009 203.60 241.77 10.88 25.58
2010 231.96 249.22 21.62 32.31
2011 266.46 330.33 27.66 42.29
2012 300.92 383.62 88.13 53.59
A. 在民族地区中率先实现脱贫 B. 经济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大
C. 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2009-2012年西藏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实际财政预算、实际净出口以及实际旅游收入都在上升,反映了这一时期西藏地区也从改革开放中获益,即改革开放推动了西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C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不同民族地区经济情况对比,无法得出西藏在民族地区中率先实现脱贫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看出世界市场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制度建设,因此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表所示内容可用于说明( )
国家 社会保障支出或财政赤字
英国 1991年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镑,1992年增至760亿英镑;1994年达800亿英镑,为整个财政预算的40%左右。1994年英国财政赤字为500亿英镑
法国 1992年社会保障赤字为150亿法郎,到1995年已猛增至640多亿法郎,法国财政赤字累计总额一度高达4000亿法郎
瑞典 瑞典1994年政府财政赤字为1900亿瑞典克朗,内债9950亿克朗,外债3850亿克朗,这些巨额债务大部分用于社会福利开支
A. 北欧社会保障体系难以维系 B. 西方基层保障体系尚不完整
C. 欧洲部分国家经济危机严重 D. 过度社会保障加重财政负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法国和瑞典都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三个国家财政赤字形成的重要原因都涉及“社会保障开支”,材料整体反映了社会保障开支给政府财政带来了严重的负担,D项正确;英国、法国并非北欧国家,且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给财政带来严重的负担,但材料也没有涉及社会保障体系“难以维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保障体系对财政的影响,没有涉及基层保障体系是否完整,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基本保证体系相对较为完整,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财政赤字情况,并非经济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8. 工业革命后,英国及其他地方的农业实现了飞跃性发展,这一发展为城市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从更好的铁制工具到脱粒机,久居乡村的人们从淡变为追求利润。这说明工业革命( )
A. 促进了乡村的变革 B. 维护了工人和农民的利益
C. 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D. 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及其他地方的农业实现了飞跃性发展,久居乡村的人们从淡变为追求利润,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变革,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工业革命对乡村的影响,而非维护工人利益,也不是城市化,排除BC项;材料描述的是影响具有积极的成分,而非消极,排除D项。故选A项。
9. 据统计,1933-1937年,苏联一共建成2730家电影院和工人文化宫;1935年,苏联绝大部分市民不用再凭借票证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粮食;远东地区工人平均月工资也超过了莫斯科工人平均工资的70%。这主要得益于苏联( )
A. 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推行 B. 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C. 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改善 D. 对富农阶层财富的剥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据材料“1933-1937年”“1935年”可知,苏联此时通过五年计划发展工业化,据材料“苏联一共建成2730家电影院和工人文化宫……苏联绝大部分市民不用再凭借票证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粮食;远东地区工人平均月工资也超过了莫斯科工人平均工资的70%”可知,此时期苏联市民、工人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和发展,结合所述之时可知,此时期国家工业化建设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了生活条件的改善,B项正确;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就逐步被取消,排除A项;此时期,资本主义大国仍然敌视苏联,排除C项;苏联此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并非对富农阶层的剥夺,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两宋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变,突破了此前历代“卫君守民”的传统格局。除从“坊市”到“厢坊”的转变外,还可作为该结论依据的是( )
A. 城市贫民救济制度化 B. 沿海市舶司广泛设立
C. 工商业集镇日益涌现 D. 商帮的活动场所林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城市“卫君守民”的传统格局体现的是政治军事功能,两宋时期有所突破,指的是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工商业集镇日益涌现体现了这一特点,C项正确;城市贫民救济制度化体现的是社会保障性,排除A项;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与材料中城市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商帮的活动场所是会馆,且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924年12月18日,北京电车公司正式售票运营。电车公司票证的种类较多,下图所示为其发售的二等特种季票和乘车优惠券。这印证了当时中国( )
A. 已收回铁路修筑权 B. 交通业近代化的发展
C. 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D. 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北京电车公司正式售票运营”“电车公司票证的种类较多,下图所示为其发售的二等特种季票和乘车优惠券”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北京电车公司的发展,在电车公司运营中采取了多种票证,反映了电车的发展,印证了近代中国交通近代化的发展,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权很多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近代没有收回铁路修筑权,排除A项;电车公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经济的发展,但不能得知经济发展是否“成效显著”,排除C项;材料只能体现市民乘坐电车一种社会生活,据材料不能得知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49—1952年,我国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的卫生运动;1952—1954年,我国开展了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来,“除四害”成为新的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图1、图2为相关运动的宣传画。 由此可知,这些运动( )
A. 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B. 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
C. 带有明显群众性特征 D. 完善了我国卫生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1949—1952年,我国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清洁大扫除为中心卫生运动;1952—1954年,我国开展了以反美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5年以来,‘除四害’成为新的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群众性的大规模卫生运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的说法夸大了爱国卫生运动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爱国卫生运动对我国卫生体系完善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唐太宗十分重视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在与百姓关系上,强调君舟民水;在民族关系上,对少数民族“爱之如一”。正是如此,才有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这说明( )
A. 唐代政治文化摈弃了阶级意识 B. 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C. 儒学观念在唐代得到空前强化 D. 古代中国具有丰富的民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宗时期注重调整君民关系、民族关系等,对百姓的君舟民水,对少数民族上的“爱之如一”,都是和谐思想的体现,唐太宗的这些措施也推动了唐太宗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说明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B项正确;唐代政治文化中并没有摒弃阶级意识,唐朝时期仍是阶级社会,也不可能平齐阶级意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在唐朝的影响,结合知识可知,唐朝时期贵儒尊道礼佛,三教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排除C项;君舟民水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并非民主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晚清时期,沉寂多时的诸子之学被学人重视起来,《墨子》等考作得以重新校勒出版,即使是以理学教化湘军的曾国藩,自己治学时也强调汇通经学与诸子学。晚清学术的这一新趋向( )
A.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消除了学术派别的隔阂
C. 反映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D. 蕴含了经世致用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国门,学者们发现固守儒家文化对于时局无益,逐渐重视起诸子之学,曾国藩在治学时也强调汇通经学与诸子学,蕴含了经世致用的精神,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时期诸子之学的发展,不能说明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排除A项;B项中的“消除了”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西学东渐,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的原因 B. 阿拉伯文化具有融合性特征
C. 阿拉伯帝国政治与文化的不协调性 D.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在文化上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其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具有融合性特征,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特点,没有提及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没有体现其政治情况,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阿拉伯文化的兼容性,没有描述阿拉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D项。故选B项。
16. 美洲的玛雅人、阿滋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但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美洲各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 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
C. 美洲文明深受欧亚大陆文明的影响 D. 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美洲、欧亚地区)。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文明独立发展,但美洲文明“但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与欧亚大陆的文明存在着共同的特点,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共通性,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文明独立发展,没有深受亚洲大陆文明影响,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明发展的相似性,而非人类文明起源的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所利,刻石以颂刺史”,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摘编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漫话·中国古代农业教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
【答案】17. 原因:历史传统;指导农业生产是地方官员的职责;有大量劝课农桑的官员先例示范;小农能力有限;官员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实践条件;地方农业发展情况是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18. 史料价值:图一:壁画文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绘画内容涉及唐代的农具和耕作技术,佛教讲经等内容,可以用来研究唐代耕作技术、耕作工具、收获流程、佛教传播等历史主题。图二属于碑刻,属于一手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宋代书法、官制、农业政策以及佛教情况。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可知,历史传统;根据材料“‘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可知,皇帝重视,而且指导农业生产是地方官员的职责;根据材料“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可知,有大量劝课农桑的官员先例示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能力有限;根据材料“ 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可知,官员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实践条件;地方农业发展情况是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唐宋时期(中国)。史料价值:图一:根据材料可知,图一是壁画文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从壁画内容可以看出,绘画内容涉及唐代的农具和耕作技术,佛教讲经等内容,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唐代耕作技术、耕作工具、收获流程、佛教传播等历史主题。根据材料可知,图二属于碑刻,属于一手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宋代书法、官制、农业政策以及佛教情况。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清政府对国家机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改称总理各国事务衔门,简称总理衡门),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详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国际法的传播,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
——摘编自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西方法治是宗教势力与世俗势力争权进程中相互妥协的产物。西方基于宗教信仰的法治基础并不适合中国。中华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拥有扎实民众根基。中国现代法治的发展需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以及对西方法治理念的批判性借鉴。唯有如此才可填补中国法治话语权的缺失,增强法治领域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孙海英等《中国法治观念的反思与发展进路基于中西方法治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与中国在法治基础上的不同点,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法治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答案】18. 表现:将国际法作为新式学堂的课程;翻译西方国际法的相关著作。作用:推动了洋务派运用国际法交涉外交事务;引起了当时国人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审视;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19. 据不同点:西方法治受到宗教影响,中国法治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中国法治借鉴了西方法治的成果,但同时中国法治并非完全照搬西方法治,而是综合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等多种文明成果。认识:国际法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国法治的发展;中国法治文化的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法治文化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近现代法治文化的发展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不断吸收其他文明成果发展而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文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表现:据材料“洋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可知,将国际法作为新式学堂的课程;据材料“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可知,翻译西方国际法的相关著作。作用:据材料“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可知,推动了洋务派运用国际法交涉外交事务;据材料“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可知,引起了当时国人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审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西方)。据材料“西方法治是宗教势力与世俗势力争权进程中相互妥协的产物”“西方基于宗教信仰的法治基础并不适合中国”可知,西方法治受到宗教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法治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据材料“中华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拥有扎实民众根基。中国现代法治的发展需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以及对西方法治理念的批判性借鉴”可知,中国法治借鉴了西方法治的成果,但同时中国法治并非完全照搬西方法治,而是综合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等多种文明成果。认识:据材料“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可知,国际法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国法治的发展;据材料“中华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拥有扎实民众根基。中国现代法治的发展需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可知,中国法治文化的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据材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以及对西方法治理念的批判性借鉴”可知,中国法治文化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综合材料信息可知,中国近现代法治文化的发展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不断吸收其他文明成果发展而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文化。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组屋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摘编自郭伟伟《“居者有其屋”——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组屋”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变化历程对你的启示。
【答案】19. 历史因素:工业革命促使伦敦工商业发达,吸引大量就业人口,人口密度大;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工人工作不稳定、工资低;伦敦住房租金价格高;政府主张自由主义,不解决住房问题
20. 特点:属于保障性住房;占据住房的主体地位;“组屋”建设用地由政府保障;组屋售价由政府决定,相对较低;“组屋”建设目的是满足居住而非投资。
21. 启示:城市居住空间变化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居住空间要维护平等性;要关注民生,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伦敦。据材料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 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可得出工业革命促使伦敦工商业发达,吸引大量就业人口;据材料一“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可得出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据材料一“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可得出工人工作不稳定、工资低;据材料一“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可得出伦敦住房租金价格高;据材料一“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可得出政府主张自由主义,不解决住房问题;据材料一“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可得出人口密度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据材料二“以‘组屋’为代表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可得出属于保障性住房,占据住房的主体地位;据材料二“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可得出组屋建设用地由政府保障;据材料二“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可得出组屋售价由政府决定,相对较低;据材料二“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可得出组屋建设目的是满足居住而非投资。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材料一中的贫民窟可知,城市居住空间变化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据材料一“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材料二“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可得出城市居住空间要维护平等性;据材料二“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可得出要关注民生,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初年吉林省议会弹劾都督案始末
时间 经过
1912年4月27日 吉林省临时议会成立。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议会有议决地方法律、预决算、地方税收,答复地方政府咨询,监督地方行政,弹劾违法官吏等权力
3月29日 4月20日 吉林都督陈昭常两次任意修改银元银与吉平银(吉林地方货币)的比价,给吉林金融、经济造成了极大混乱
6月30日 吉林省临时议会去电大总统、参议院,弹劾陈昭常贻误地方、违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四事,请予陈昭常辞职
7月30日 吉林乌拉镇农务分会、商务分会、议事会、董事会分别上书陈昭常与议会,请求“陈督自今而后拥护议会,博采群言,挽回议会代表……化除官民猜忌”
此后 吉林省临时议会大量列举陈昭常违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信用亲信、纵容官吏贪赃等事实情况进行弹劾
1913年 6月13日 袁世凯批准吉林都督陈昭常辞去都督兼民政长职务
——据李万彦《民国初年吉林省议会弹劾都督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民国初期的社会政治进行评析。(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民国初年临时议会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论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为防止袁世凯独裁,孙中山在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之后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议会有议决地方法律、预决算、地方税收,答复地方政府咨询,监督地方行政,弹劾违法官吏等权力。吉林都督陈昭常由于违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行为,给吉林金融、经济造成了极大混乱,被吉林省临时议会依法弹劾,然而吉林当地乌拉镇农务分会、商务分会、议事会、董事会进行上书,试图阻止陈昭常被弹劾。最终,吉林省临时议会大量列举陈昭常违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信用亲信、纵容官吏贪赃等事实情况进行依法弹劾,袁世凯批准陈昭常辞去都督兼民政长职务。由此可见,民国初年临时议会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912-1913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国初年临时议会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角度进行论证。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为防止袁世凯独裁,孙中山在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之后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议会有议决地方法律、预决算、地方税收,答复地方政府咨询,监督地方行政,弹劾违法官吏等权力。吉林都督陈昭常由于违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行为,给吉林金融、经济造成了极大混乱,被吉林省临时议会依法弹劾,然而吉林当地乌拉镇农务分会、商务分会、议事会、董事会进行上书,试图阻止陈昭常被弹劾。最终,吉林省临时议会大量列举陈昭常违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信用亲信、纵容官吏贪赃等事实情况进行依法弹劾,袁世凯批准陈昭常辞去都督兼民政长职务。由此可见,民国初年临时议会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