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东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三月联考综合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皖东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三月联考综合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2 09:08:51

文档简介

安徽省皖东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学期三月联考
综合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C B C D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A C C C
1.【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家内继承原则下,父亲所指定的继承人“先取得其父所赠之财产”,然后参与均分所剩遗产,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尊重“以盖章文书形式将土地、房屋赠给其所喜爱的继承人”的父亲意愿,故选A项;“化解”不合逻辑,应为“缓解”,排除B项;“明确各家庭成员”偷换概念,应为“尊重财产所有者”,排除C项;“缺乏”不合逻辑,应为“存在”,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公元前8世纪左右,地中海沿岸大多数地区仍以本地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商贸活动和文明交流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故选D项;“农业技术”偷换概念,与材料主要涉及农业在地中海地区的经济地位相悖,排除A项;“社会阶级分化的进程加快”不合题意,材料仅提及地中海地区农民占有重要地位,工商业者所占比例较低,未见明显的阶级分化相悖,排除B项;“工商业发展面临困境”不合题意,与材料“农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远远高于商业活动”的题意相悖,排除C项。
3.【答案】A【解析】据题干“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可知《摩奴法典》认为要想获得“最好的幸福”,信徒们要遵奉高种姓群体和婆罗门教,据此可知,该条文旨在有利于巩固婆罗门教地位,故选A项;“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好的幸福”,与“教育”无关,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该条文维护了种姓制度,而不是“打破”,排除C项;题干设问述及的是“该条文”,而不是“《摩奴法典》”这部法论文献,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图片中的扩张起点位于南欧地区的巴尔干半岛,经小亚细亚、埃及、西亚进入了波斯、中亚和北印度地区,最终返回巴比伦,整个路线图与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相吻合,由此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故选C项;阿拉伯帝国时期的阿拉伯商人将阿拉伯数字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中心位于阿拉伯半岛地区,排除A项;罗马帝国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但是图片并未将意大利地区包含其中,排除B项;印刷术在13、14世纪经蒙古西征传入了西方,亚历山大东征时尚未出现印刷术,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的扩张彻底砸碎了古典传统,西方社会首次出现了由地中海向北方地区的转移,并蜗居在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之中,加洛林王朝兴起。由此,西方社会形成了典型的封建制度,新的西方文明得以诞生,故选B项;阿拉伯人的扩张导致作为古典文明空间载体的地中海世界一分为三,但材料强调的是对西方社会历史进程的根本性改变,排除A项;日耳曼人的入侵导致西方社会传统的政治统治体系被颠覆,排除C项;虽然阿拉伯人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法兰克王国国王的权威,使其在教皇的加冕下称帝,但作者更强调阿拉伯人的扩张导致古典传统的彻底瓦解,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题干“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按照功勋……立威施政”可知,该书认为奥斯曼君主按功勋而非血统选拔官员和将领,拜占庭贵族们自私和对国家不忠导致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庭,结合所学知识,特辖领地制是伊凡四世在位时推行的一项打压大贵族,加强君权的措施,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C项;据材料“拜占庭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可知,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与“创立中央行政部门”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伊凡主张没收教会土地,但遭到教会势力的坚决反对,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伊凡四世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但并不能解决当时面临的“拜占庭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的问题,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可知,古代埃及普遍存在将国王视为神的观念,这种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为国王的神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故选D项;材料意在说明古代埃及人认为国王有修建神庙的职责,体现神化国王的思想观念,而非基于现实需要,排除A项;古代印度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神化国王,“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8.【答案】C【解析】所谓“王权合法性”,即人民为什么要服从于国王支配的正当理由。据材料“民众选举他们的理由……必须宣誓效忠于法律”可知,在古印度时期,成为君主的条件有人民的拥护、神的赐予以及效忠法律,这说明“王权的合法性受多重制约”,故选B项;契约缔结是近代以后立国、建国的主张,此时的古印度并不是由契约缔结而形成的,排除A项;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材料无法得出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吠陀时代印度遭到外族入侵情况,也没有文明多样性的表现,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由“始终以‘朝臣’自称”、“标榜自身血统的一脉相承”、“想架空皇室与朝廷”可得,幕府将军的这些做法意在维系其统治的合法性,故选B项;日本的幕府将军都是世袭的,其上述做法是希望维护住自己统治的合法地位,其贵族世袭的秩序不需要捍卫就可以延续,排除A项;幕府将军以朝臣自居,且想架空朝廷与皇室,目的就是实现自己长期掌握实权,震慑封建割据势力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题目主旨是将军与皇室的关系,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C项;日本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阶层本身就属于统治阶级,所以其地位不需要提高,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查士丁尼敕令……即《查士丁尼法典》”可知,《查士丁尼法典》的编撰是在君主的敕令下进行,且冠以君主姓名,体现了当时君主意志对法典编纂产生了一定影响,故选A项;古代中国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且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君主权力有限,帝国内教权过大,并且存在大土地所有制,其具有一定封建色彩,但并非封建专制统治,排除B项;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但材料信息仅涉及法典颁布的过程,没有说明具体内容,无法体现其对疆域急剧扩大的需要的适应,排除C项;罗马一直都有颁布法律的传统,且法典本身就体现了一定的理性精神,另外材料信息也与希腊文明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基督教教士……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教授他们读和写……艺术与科学”可知,中世纪西欧的修道士不仅传授基督教教义,禁锢了人们的欲望和思想,还传授艺术和科学等知识,传承了文化,这说明中世纪基督教对社会具有双重性影响,故选C项;此项只涉及了中世纪基督教传承文化的一方面,表述片面,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基督教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此项只是部分信息,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中世纪基督教强化神权,且“推动神权和世俗文化的和解”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诺曼征服是发生于1066年的一场外族入侵英国的事件,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征服英国,标志英国中世纪的开始,诺曼征服后,国王成为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土地分封,建立了较完备的封建君臣制度,国王是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所有封建土地持有者都是国王的封臣,据材料“所有佃户……其对于王均属直接之人民”和“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知,威廉强化了封建君主权力,故选C项;公元五世纪中叶,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裘特人进入不列颠东部和南部,七世纪初形成七个王国,英格兰即开始封建化过程,诺曼征服加速了英国封建化进程,并非“开始了”封建化过程,排除A项;诺曼征服前,英国社会的政治制度是贵族民主制,国王和贤人会议共同实行统治,但材料时间为诺曼征服后,此时英国建立了较完备的封建君臣制度,排除B项;征服者威廉在英国树立强有力的王权,他不但要求直属的附庸宣誓效忠,而且也要求臣下的附庸宣誓效忠并服兵役,这和法国流行的封臣只对直接封君效忠的制度迥然不同,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二色(秀才、明经)出身,未及数十”“唯以历名(以往的名声)荐士,尝不问才之高下”和“不依门风偶攀仙桂者,不过四五人而已”可知,日本贡举制虽然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录取人数相当有限,后期基本被贵族势力垄断,体现了贵族势力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故选C项;贡举选拔的流程主要体现在贡举中的逐层考试,材料只涉及日本贡举制下人才选拔被贵族势力影响,没有涉及贡举的选拔流程,不能得知贡举选拔流程“趋于完善”,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过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完成了封建化改革,排除B项;据材料“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可知,日本模仿中国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但日本的贡举制并非对中国科举制的全盘照搬,如日本贡举分为秀才、进士、明经、明法、医、针六科,不同于中国科举制,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古西欧的农奴是封建领主的从属,要为领主“义务”劳动来换取自己的相应“权利”,人身不自由,依附于其领主,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故选C项;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中古西欧庄园的确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但材料重在强调农奴的义务,排除B项;中古西欧庄园具有一定基层自治色彩,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物。他们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材料信息明显与之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大力宣扬国王功德和高贵出身”、“认为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来自法理”、“而不是来自宗教性的仪式”等可知,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封建的世俗王权要求摆脱教会的束缚、扩大自身权力的要求,故选C项;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才产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欧洲社会宣扬王权和国王功德,是在教权高于王权背景下,王权已经高于教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处于南美洲,桑海则处于西非,且在16世纪由于地理优势和国家政策发展极盛,故选C项;玛雅和加纳不处于图中位置,排除A项;阿兹特克在今墨西哥地区,在A处更北的位置,阿克苏姆王国在东非,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项;马里是西非强国,在B处更北的位置,南非的大津巴布韦在14—15世纪而非16世纪成为极盛的国家,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
17.【答案】
(1)贡献:政治统一为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宽容的文化政策推动多元文化融合;为 文化多样性传播做出了贡献;“世界帝国”的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6分)(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世界责任”的说法是为英国殖民扩张的行径进行辩护,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2分)
19世纪的英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政治方面,君主立宪制发展完善;经济方面,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科技文艺繁荣。为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英国人产生了“世界责任”意识。(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英国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被殖民地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者的发展。英国的殖民统治给被殖民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在经济侵略和政治压迫的同时,对被殖民地区进行文化侵略,试图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达到殖民目的。英国人这种“世界责任”的理念本质上是为英国殖民统治服务的。(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据材料一“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可知波斯帝国作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存在疆域辽阔、政治统一稳定的特点,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据材料一“采取宽宏大度的姿态……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可知波斯帝国采取宽容的文化政策对待被统治区域的文明,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据材料一“汇集了这一条条文明的溪流”可知波斯帝国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汇,推动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据材料一“对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可知波斯帝国建立“世界帝国”的理念对后世的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依然存在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英国人将自身对殖民地进行的殖民统治当作一种义务和责任,这是赤裸裸地在为殖民统治进行辩护,忽视了殖民统治对被殖民地地区的破坏性,掩盖了殖民侵略的本质。实际上,英国殖民统治地位的确立本质上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可以使殖民主义者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用于对外扩张,同时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对商品市场和工业原料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而且当时一系列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能力和可能性,所以资本主义发展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但是唯物史观认为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存在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建设性作用;据材料“传播明智的法律、优秀的政府以及组织良好的财政”可知英国的殖民扩张客观上也将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传入了被殖民地区,客观上促进了被殖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当时相比破坏性而言,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带来的灾难更加严重,“世界责任”这种观点是殖民主义者为殖民统治公开辩护的产物。
18.【答案】
(1)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向领主缴纳各种赋税。
特征: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度;政治上封君封臣制;思想上基督教控制精神生活。
(2)异己力量:取得一定自治权的城市;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一些城市兴办的大学;逐步兴起的民族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等。
影响:有助于王权的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对思想的束缚;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
【解析】
(1)第一小问义务,据材料一“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得出耕种领主的自营地,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据材料一“要向主人纳税”得出向领主缴纳各种赋税。第二小问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西欧庄园制相关史实,得出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封君封臣制相关史实,得出政治上封君封臣制;结合材料一“他们的思想受到宗教严格控制”得出思想上基督教控制精神生活。
(2)第一小问异己力量,结合所学知识,中古西欧王权、城市与教会相关史实,得出取得一定自治权的城市,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一些城市兴办的大学,逐步兴起的民族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中古西欧王权、城市与教会,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相关史实,得出有助于王权的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对思想的束缚,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
19.【答案】
(1)特点:以东非地区为主;商品种类繁多;贸易桥梁地位突出。(4分,答出两点即可)
成因:阿拉伯帝国疆域广,邻近东非;阿拉伯对东非的移民活动;阿拉伯人活跃于古代丝绸之路;统治阶层及中国、印度等对非洲奢侈品的需求。(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影响: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在非洲的传播(或促进了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推动了非洲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撒哈拉商路的繁荣。(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阿拉伯商人加强了在东非地区的商业活动”可得以与东非地区贸易为主;据材料“有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的棉布、宝石”“有来自西亚和东南亚的胡椒、豆蔻、丁香”“还有从东非输入的龙涎香、肉桂、象牙、犀角等奢侈品”“购进的是奴隶、碎金、兽皮、象牙、天然碱、鸵鸟羽毛等”“输出的是食盐、枣、珊瑚、丝绸、香料和糖”可得商品种类繁多;据材料“阿拉伯人输入东非的商品,有来自中国的……;有来自西亚和东南亚的……”“阿拉伯商人从乍得湖(中非)和廷巴克图地区购进的是……,输出的是……”结合所学可得阿拉伯帝国和东非、中国、印度、西非都有贸易往来,贸易桥梁地位突出。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阿拉伯人……攻占了埃及、马格里布等北非地区,建立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结合所学可得阿拉伯帝国疆域广,邻近东非;据材料“阿拉伯人又开始向东非沿海地区移民”可得阿拉伯对东非的移民活动;结合所学阿拉伯帝国地处亚洲中部,连接中国和欧洲,处于商路中心可得阿拉伯人活跃于古代丝绸之路;据材料“还有从东非输入的龙涎香、肉桂、象牙、犀角等奢侈品”,结合所学可得统治阶层统治阶层及中国、印度等对非洲奢侈品的需求。
(2)据材料“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结合所学可得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在非洲的传播(或促进了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据材料“阿拉伯商人加强了在东非地区的商业活动”可得推动了非洲国家的发展;据材料“阿拉伯商人从乍得湖(中非)和廷巴克图地区购进的是……,输出的是……”可得促进了撒哈拉商路的繁荣。
20.【答案】(12分)
评分标准:
(1)标题(2分):有题目1分,有价值判断1分,价值错误的标题不得分。
主题:围绕中世纪的“黑暗”和“光明”
(2)结构3分:总分(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2分,总结有价值升华1分。
价值升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当代启示等
(3)史实6分(图片相关的2个史实),史实表述必须准确,史实错误不得分。
(4)表述1分:表述通畅,逻辑清晰。
【示例】
中世纪的黑暗中孕育着进步的力量
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骑士文学歌颂爱情反对禁欲,市民文学抨击贵族和教士,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开近代资产阶级文学先河。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以谈判、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方式,从封建主手中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城市政权主要由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城市大学取得办学自主权,大学教育的发展对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中世纪的欧洲虽笼罩在神学面纱之下,但随着生产力进步和商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摆脱宗教束缚,寻求世俗生活的快乐。
【解析】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一“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材料二“中古西欧的城市”中折射出商品经济的繁荣,材料二“中古西欧大学的分布”折射出思想文化的繁荣,进而得出论题:中世纪的黑暗中孕育着进步的力量。其次,结合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统治阐述黑暗的统治,如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结合中古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繁荣、骑士文学盛行的史实阐述进步的力量,如骑士文学歌颂爱情反对禁欲,市民文学抨击贵族和教士,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开近代资产阶级文学先河。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以谈判、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方式,从封建主手中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城市政权主要由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城市大学取得办学自主权,大学教育的发展对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最后,得出结论:中世纪的欧洲虽笼罩在神学面纱之下,但随着生产力进步和商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摆脱宗教束缚,寻求世俗生活的快乐。安徽省皖东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学期三月联考
综合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继承问题,《汉谟拉比法典》确立的是家内继承原则。法典规定,父亲以盖章文书形式将土地、房屋赠给其所喜爱的继承人,该父亲死后,兄弟分割遗产时,该子应先取得其父所赠之财产,然后参与均分所剩遗产。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注意尊重财产所有人意志 B.推动了社会矛盾的化解
C.意在明确各家庭成员的权利 D.编纂过程缺乏理性思考
2.公元前8世纪左右,地中海地区形成了一个文明交流共同体,下表为该地区经济状况。
地区 经济活动
大多数地区 以本地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
古希腊 本地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社会与经济基础,城邦的社会与政治力量的主体是自由农民
古代埃及 农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远远高于商业活动。商业活动主要是为了获取原料和一些贵重物品
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技术的发展较快 B.社会阶级分化的进程加快
C.工商业发展面临困境 D.区域文明交流的规模有限
3.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典和古来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其中段条文称,信众“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该条文旨在(  )
A.巩固婆罗门教地位 B.革新教育体制
C.打破种姓制度隔阂 D.宣扬法律权威
4.图2所示历史事件(  )
图2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5.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狂飙般的扩张对西方社会历史命运造成了根本性的改变,它彻底地砸碎了各种古典的传统,可以说,“倘若没有穆罕默德,查理曼就根本是无法想象的”。该学者强调阿拉伯人的扩张(  )
A.导致了地中海世界裂变 B.推动了西方文明的转型
C.颠覆了西欧政治统治体系 D.促进了西欧封建帝制确立
6.伊凡四世登基之初,有人向他进献的书籍记载了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庭的情况。书中说由于拜占庭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使得皇帝无法抵抗入侵;奥斯曼君主则按照功勋而非血统选拔官员和将领,并采取严厉的手段立威施政。伊凡四世执政措施中,集中体现上述内容的是(  )
A.创立中央行政部门 B.没收教会所有土地
C.实行特辖领地制度 D.打开国门学习西方
7.在古代埃及,人们普遍将国王视作众神的一员,也是众神的子嗣,负有修建神庙和供奉众神的职责;国王的去世也视为“升天与众神汇合”。这表明了国王的神化基于(  )
A.宏大工程的现实需要 B.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C.注重血缘的传统习俗 D.广泛认同的社会意识
8.有学者说:“尽管吠陀时代的君主大多要经过选举产生,但是民众选举他们的理由是在于他们获得了神赐予的禀赋——力量、勇气、智慧和慈爱。君主加冕时必须宣誓效忠于法律。”该学者意在强调,古印度(  )
A.国家因契约的缔结而形成 B.宗教信仰维系着种姓制度
C.王权的合法性受多重制约 D.外族入侵造就文明多样性
9.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存在一个奇特的政治现象——历代幕府将军都想架空皇室与朝廷,却无不标榜自身血统的一脉相承,且始终以“朝臣”自称。幕府将军这些做法意在(  )
A.捍卫贵族世袭秩序 B.维系统治的合法性
C.震慑封建割据势力 D.提高武士阶层地位
10.公元526年,查士丁尼敕令由法学家组成委员会负责编订法律,编委们利用现存的所有法律资料,并加以增删、修订,经过仔细审订,于公元529年编写成《罗马民法大全》,即《查士丁尼法典》。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的编撰(  )
A.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主意志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适应了疆域急剧扩大的需要 D.渗透希腊理性精神
11.在中世纪,基督教教士们的主要任务是宣讲教义,声称人生而有罪,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但修道士为指导信徒,不得不教授他们读和写,以及那些为教会事务和仪式所必须的艺术与科学,如书法、绘画、音乐和历法知识。这体现出中世纪基督教(  )
A.传承并发展了传统文化 B.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强化
C.对社会具有双重性影响 D.推动神权和世俗文化的和解
12.英国学者布勒德在《英国宪政史谭》描述说:“无论如何,自1086年以后,所有佃户,不问其所领之土地系直接得之于王者,或间接得之于贵族地主者,其对于王均属直接之人民。姑无论其间接属之于贵族地主也,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也。”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 B.实行的是贵族民主制
C.强化了封建君主权力 D.移植法国的封臣制度
13.公元8世纪,日本在大化改新后,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建立了贡举制,及第者可以授予官阶。902年,太政官奏曰:“建法以降,殆向百岁,二色(秀才、明经)出身,未及数十。”10世纪以后,贡举制“唯以历名(以往的名声)荐士,尝不问才之高下,人之劳逸。”“不依门风偶攀仙桂者,不过四五人而已。”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贵族势力影响人才选拔 B.封建化改革最终失败
C.贡举选拔流程趋于完善 D.全盘照搬中国科举制
14.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劳动者以农奴为主,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此外,他们每年还须向领主缴纳一些实物和货币税。这说明中古西欧庄园(  )
A.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B.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C.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 D.具有一定基层自治色彩
15.12世纪的欧洲社会,思想和文化领域有了一些新变化。不少教士受君主委托著书立说,大力宣扬国王功德和高贵出身。随着罗马法的复兴,出现了新的法学和政治观念:认为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来自法理,而不是来自宗教性的仪式——也就是说,来自血缘而非教会。欧洲当时的这些变化(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适应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C.体现了世俗王权扩大的要求 D.表明君权高于教权局面形成
16.如图中A、B两处是16世纪时的两个极盛的国家。它们分别是(  )
A.玛雅、加纳 B.阿兹特克、阿克苏姆
C.印加、桑海 D.马里、大津巴布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人类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世界性帝国,它们对文化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统治者认为自己是整个文明世界的主宰,所以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宏大度的姿态,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波斯帝国无形中汇集了这一条条文明的溪流,将之引往未来的新世界。波斯人这种建立“世界帝国”的思想对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人来说,拥有并统治最大的殖民帝国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是英吉利民族所担负的世界责任。卡纳温勋爵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世界“传播明智的法律、优秀的政府以及组织良好的财政”,向世界“提供一种体系,以使最谦卑的人可以与最伟大的人平等地享受不受压迫的自由”。
——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波斯帝国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人所说“世界责任”的认识。(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他们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有权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他们的思想受到宗教严格控制,定期要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
——摘编自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西欧封建社会是一种刚性体制。它的权力结构固定,权力的行使方式僵化而不易改变,由此各权力结构之间便出现了空隙,为新生产力因素提供了活动空间,便于体制外的异已力量滋生和成长,而后发展壮大成体制外的力量,并与体制内的权力中心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
——摘编自钱乘旦《中世纪西欧的几个特点》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被迫为主人负担的义务。概括“西欧封建社会是一种刚性体制”在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基本特征。(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的新变化,分析指出当时出现的“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及其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7世纪中期以后,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攻占了埃及、马格里布等北非地区,建立起强大的阿拉伯帝国。7世纪末,阿拉伯人又开始向东非沿海地区移民。与此同时,阿拉伯商人加强了在东非地区的商业活动,这成为对非洲贸易的最主要部分。阿拉伯人输入东非的商品,有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的棉布、宝石;有来自西亚和东南亚的胡椒、豆蔻、丁香;还有从东非输入的龙涎香、肉桂、象牙、犀角等奢侈品。另据史料记载,阿拉伯商人从乍得湖(中非)和廷巴克图地区购进的是奴隶、碎金、兽皮、象牙、天然碱、鸵鸟羽毛等,输出的是食盐、枣、珊瑚、丝绸、香料和糖。
——摘编自袁德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
(1)根据材料,概括阿拉伯帝国对非洲贸易的特点,并说明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与非洲贸易对非洲的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醉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引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阅读材料一,并观察材料二中的四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欧洲中世纪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