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初识酸、碱和盐检测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7初识酸、碱和盐检测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01 21:5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7 初识酸、碱和盐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B.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混合物可能只含一种元素 D.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2.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
B.
C.
D.
3.下列物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溶质成分不变,但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且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浓硝酸 D.氢氧化钠溶液
4.赣南脐橙远销海内外,在脐橙幼苗培育中果农会使用硝酸钠进行施肥,硝酸钠属于(  )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5.某固体混合物由K2CO3、K2SO4、CaCl2和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实验记录如下:
①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②取适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
③向步骤②所得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HNO3,沉淀部分消失并产生气泡;
④取步骤②的溶液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振荡,沉淀不消失.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原固体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CaCl2、KCl
B.原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K2CO3、K2SO4、KCl
C.只通过步骤①②就可以确定原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K2SO4
D.若步骤②改为滴加过量的Ba(NO3)2溶液,其余操作及现象均不变,则原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KCl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分离氯化钠和碳酸钠两种固体,先加适量的稀盐酸,再蒸发
B.用水可以鉴别氯化钠、硝酸铵、碳酸钙、硫酸铜四种固体物质
C.熟石灰与氯化铵混合施用,既可以改良酸性土壤,又可以提高肥效
D.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氢氧化钙和氯化钙两种溶液中,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7.下列对于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中,完全正确的是
A.微粒观 B.变化观
①、、中“2”均表示原子个数 ②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①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变化 ②氢氧化钠潮解属于化学变化
C.分类观 D.守恒观
①铁元素属于微量元素,缺铁易导致贫血 ②、都属于铵态氮肥 ①甲烷燃烧前后元素种类及质量都不变 ②实验室炼铁原理中,结合的氧原子数等于失去的氧原子数
A.A B.B C.C D.D
8.溶液的碱性强弱跟溶液中OH-的数量有关。一定体积的溶液中OH-数量越多,则溶液碱性越强。体积为150毫升20%的NaOH液液与体积150毫升20%的KOH溶液(密度均为1.1g/cm3)相比较,碱性更强的是
A.NaOH B.KOH C.一样强 D.无法比较
9.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D.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氢氧化铜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10.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对应的是
A.熟石灰呈碱性——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氧气能支持燃烧——用作燃料
C.铜能导电——用作电线
D.食盐能使细胞失水——用于腌制肉类
11.下列气体中,即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A.CO2 B.HCl C.O2 D.NH3
二、填空与简答
12.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现象蕴含着化学知识,请你填空
(1)墙内开花墙外香,用分子观点解释其原因是 。
(2)生活中常用 区别软水和硬水,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 。
(3)我们在炎热的夏天喝可乐(含有CO2气体的饮料)后,常出现"打嗝"现象,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少")。
(4)"XX雪饼"包装袋内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化学式CaO),请解释生石灰能做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其反应类型是
13.我国在防控新冠肺炎中用到了许多消毒剂,84消毒液就是常用的一种,它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次氯酸钠中氨元素的化合价是 价,它属于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14.为了探究酸碱等溶液的性质,学习小组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分别试验乙醇、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导电性,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组实验灯泡不会发光,该组实验烧杯中装的药品是 。
(2)往装有H2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Ba(OH)2溶液至过量,滴加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灯泡发光的情况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亮度保持不变
B.逐渐变暗至熄灭
C.逐渐变亮
D.由亮变暗至熄灭再逐渐变亮
E.由暗变亮再变暗至熄灭
15.化学物质在生活、生产中,以及对人类的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碳酸钙可以作为补钙剂,该物质所含酸根的符号是 .
(2)医用0.9%氯化钠注射液,常含有碳酸氢钠或乳酸钠(C3H5O3Na),其中碳酸氢钠属于 (填“酸”或“碱”或“盐”),乳酸钠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3)铁锅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炊具,烹调后留有的铁单质进入胃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Cl2的化学名称是 .
(4)尿素 铵态氮肥(填“属于”、“不属于”),化学式为 , (填“能”或“不能”)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5)奶制品厂收购牛奶时,通过测定含氮量来确定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的等级,这里的“氮”是指 .
(6)中和酸性土壤的碱是 ;做调味品的盐是 ;自来水生产中使用氯气的作用是 ;生石灰可作食品干燥剂,其原理是 ;活性炭可用来除臭、滤毒等,都是利用它的 .
(7)水参加植物光合作用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6O2+X,则X的化学式 .
用水鉴别NaOH、NaCl、CaCO3三种固体物质时,能够鉴别出NaOH固体所依据的现象是 .
(8)不法分子常用“铜﹣锌合金”冒充黄金欺骗消费者,请你写出鉴别“铜﹣锌合金”和黄金的两种方法:A .B .
16.使用适量的化肥可以让花开得更好。
(1)不同的花卉需要施用不同的化肥,下列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_。
A.硝酸钾(KNO3)
B.尿素[CO(NH2)2]
C.磷酸二氢钙[Ca(H2PO4)2]
D.磷酸氢二铵[(NH4)2HPO4]
(2)在施用氯化铵时, (填“能”或“不能”)同时施用草木灰等碱性物质,写出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月季花被称为“花中皇后”,偏碱性的土壤可让它长得更好。如何测定土壤的酸碱度? ;如果土壤呈酸性,则需加入 降低土壤的酸性。
17.在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中,甲 乙是两种单质,A~G是化合物,其中A B是氧化物,C广泛用制玻璃 造纸 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G是一种钠盐。“→”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 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标出序号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并回答问题:
① ,此反应甲物质表现 性。(填“氧化”或“还原”)
② 。
③ 。
④ 。
(2)①G物质的化学式是 。
②D和E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
18.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工业上以半水煤气(主要成分是N2、H2、CO2)、食盐等为原料制取纯碱,相关流程如下:
(1)流程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H2O和 (写化学式)。
(2)请写出步骤Ⅴ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已知A为铵态氮肥,请推断该物质为 (写化学式)。
(4)侯氏制碱法制取纯碱过程中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60℃时,27.6gNH4Cl完全溶解至少需要 g水。
②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度高于60℃,NaHCO3的溶解度曲线“消失”了,原因是 。
③结合上述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在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中,先结晶析出的物质是 (填物质名称)。
三、科学探究题
19.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它可溶于水,得到黄绿色的氯水。它易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与硫酸反应。
(1)小明对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1: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只有物理变化
假设2: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小明向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由溶液变红可知氯水显 性,从而知道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假设2成立。
(2)小明对褪色现象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氯水有漂白性。氯水中有氯气分子,还有氯气与水反应得到的盐酸和次氯酸(HClO)。他对氯水的漂白性提出了3种假设:
A盐酸有漂白性
B氯气有漂白性
C次氯酸有漂白性
经过认真思考,小明否定了假设A,请写出依据 。
实验室制备的氯气往往带有水蒸气和其他杂质。为了探究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必须要用纯净、干燥的氯气。图甲是小明为了干燥氯气所设计的装置图。请在图甲中将广口瓶中的导管画完整,并在图中的 处写出试剂名称。最后,将经过除杂后得到的干燥氯气通入装有有色布条的试管中(如图乙),布条颜色不变。得出结论: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3)次氯酸除有漂白性外还有不稳定性。小明设计了一套装置,收集到一试管次氯酸见光分解后生成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发现木条复燃,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 。
四、计算题
20.为测定一瓶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的成分,取样品9.3 g向其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2)计算所用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A正确。
B、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B正确。
C、混合物可能只含一种元素,如白磷和红磷,C正确。
D、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D错误。
故选:D。
2.A
【详解】A、Mg2Si+4HCl=2MgCl2+SiH4↑,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B、2AgCl2Ag+Cl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2Na+2H2O=2NaOH+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D、Cl2+H2O=HCl+HClO,该反应的反应物中氯气是单质,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A
【详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质成分不变,溶剂增加,所以使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A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而使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B错误;
C、浓硝酸具有挥发性而使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C错误;
D、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导致成分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4.A
【详解】硝酸钠(Na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A。
【点睛】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5.D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①溶液为无色,碳酸钾和氯化钙最多只能含有一种;②当加入氯化钡时产生了白色沉淀,则可能存在硫酸钾或是碳酸钾;③当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部分溶解,则可以判断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硫酸钾和碳酸钾,所以一定不含氯化钙,④取步骤②的溶液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振荡,沉淀不消失,生成了氯化银,可能含有KCl.
考点:物质的推导。
6.B
【详解】A、氯化钠和碳酸钠两种固体混合在一起,加稀盐酸,再蒸发,只能将碳酸钠除去,无法将二者分离,此选项错误;
B、将氯化钠、硝酸铵、碳酸钙、硫酸铜四种固体物质分别用水溶解,溶液呈蓝色的是硫酸铜,不能溶解的是碳酸钙,使溶液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无色溶液是氯化钠,此选项正确;
C、熟石灰与氯化铵混合施用,二者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氨气逸散到空气中去,从而降低肥效,此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不与氯化钙溶液反应,将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钙溶液中,不会有白色沉淀生成,此选项错误。
故选B。
7.D
【详解】A、①2Fe 、 SO2 、 O2中“2”分别表示2个铁原子、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1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均表示原子个数,说法正确;②金刚石、石墨由碳原子构成,C60由C60分子构成,说法错误,故A选项错误;
B、①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正确;②氢氧化钠潮解指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不断溶解,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错误,故B选项错误;
C、①铁元素属于微量元素,缺铁易导致贫血,说法正确;②铵态氮肥指含有铵根离子的盐,则NH4Cl 属于铵态氮肥、CO(NH2)2不属于铵态氮肥,说法错误,故C选项错误;
D、①甲烷燃烧前后元素种类及质量都不变,说法正确;
②实验室炼铁原理中, CO 结合的氧原子数等于Fe2O3失去的氧原子数,说法正确,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8.A
【分析】计算体积都是150毫升的20%的NaOH溶液与20%的KOH溶液中OH-数量,利用化合物中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把NaOH、KOH中的氢氧根看成一个整体(或一种元素),可计算其中氢氧根离子的质量分数。根据一定体积的溶液中OH-数量越多溶液碱性越强判断。
【详解】两种溶液的体积都为150mL
150mL20%的NaOH溶液中所含OH-数量=(150mL×1.1g/cm3×20%)××100%=14.025g;
150mL20%的KOH溶液中所含OH-数量=(150mL×1.1g/cm3×20%)××100%=10.018g;14.025g>10.018g,所以,150mL 20%的NaOH溶液的碱性比20%的KOH溶液的碱性强;故选A。
【点睛】掌握溶液中OH-数量越多溶液碱性越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A
【详解】A、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显碱性,故选项类推正确;
B、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生成物是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类推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而不是二氧化碳是酸,故选项类推错误;
D、氢氧化铜难溶于水,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氢氧根离子,因此不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故选项类推错误。
故选项为:A。
10.B
【详解】A.熟石灰显碱性,中和酸性土壤,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A正确;
B.氧气能支持烧,但不具有可燃性,所以不能作燃料,故选项B不正确;
C.铜丝用作电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选项C正确;
D.食盐能使细胞失水,用于腌制肉类,是常用的防腐剂,故选项D正确。
故选B。
11.C
【分析】浓硫酸呈酸性,不能用于干燥碱性气体,氢氧化钠呈碱性,不能用于干燥酸性气体。
【详解】A、CO2是酸性气体,不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不符合题意;
B、HCl是酸性气体,不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不符合题意;
C、O2是中性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符合题意;
D、NH3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浓硫酸呈酸性,不能用于干燥碱性气体,例如氨气。氢氧化钠呈碱性,不能用于干燥酸性气体,例如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硫气体、氯化氢等。
12.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肥皂水 煮沸 减少 CaO + H2O=Ca(OH)2 化合反应
【详解】(1)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填: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可以用肥皂水区别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后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煮沸能使钙、镁离子形成沉淀,析出,这是生活中最常用的最简单的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故填:煮沸。
(3)人体内温度比外界温度高,有气体逸出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降低了。所以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氧化钙可以和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所以可使用生石灰做干燥剂。化学方程式为:CaO + H2O=Ca(OH)2。该反应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13. +1 盐
【详解】次氯酸钠中钠为+1价,氧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氯的化合价为+1价;
次氯酸钠是由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类。
14.(1)乙醇
(2)D
【详解】(1)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带电的粒子,稀硫酸和氢氧化钠都能解离出带电的粒子,而乙醇在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所以没有导电性,灯泡不会发光,故填:乙醇;
(2)随着适量的Ba(OH)2溶液的滴加,硫酸减少,而生成的水不导电,硫酸钡是不溶于水的沉淀,溶液中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减少,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弱,流过灯泡的电流变小,灯泡变暗至熄灭,当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时,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导电,灯泡又会发光。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溶液的导电性的原理,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溶液导电的原因,以及化学反应对离子浓度的影响。
15. CO32- 盐 3:4 Fe+2HCl=FeCl2+H2↑ 氯化亚铁 不属于 CO(NH2)2 能 元素 氢氧化钙 氯化钠 杀菌消毒 可与水反应 吸附性 C6H12O6 液体的温度显著升高 将两种物质分别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的是铜﹣锌合金,无气泡产生的是金 分别给两种物质加热,物质变为黑色的是铜﹣锌合金,没有发生颜色变化的是金
【详解】(1)碳酸钙中含有碳酸根,碳酸根的符号是CO32-。
(2)碳酸氢钠属于盐,乳酸钠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3):(16×3)=3:4
(3)胃内含有盐酸,铁锅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炊具,烹调后留有的铁单质进入胃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FeCl2的化学名称是氯化亚铁。
(4)铵态氮肥中含有铵根离子,尿素中无铵根离子,不属于铵态氮肥,化学式为CO(NH2)2,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尿素能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5)奶制品厂收购牛奶时,通过测定含氮量来确定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的等级,这里的“氮”是指元素。
(6)中和酸性土壤的碱是氢氧化钙;做调味品的盐是氯化钠;自来水生产中使用氯气的作用是杀菌消毒;生石灰可作食品干燥剂,其原理是可与水反应;活性炭可用来除臭、滤毒等,都是利用它的吸附性。
(7)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6CO2+6H2O6O2+X,故X的化学式为C6H12O6。
NaOH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用水鉴别NaOH、NaCl、CaCO3三种固体物质时,能够鉴别出NaOH固体,所依据的现象是液体的温度显著升高。
(8)A 锌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而冒气泡,而金不与稀盐酸反应,可将两种物质分别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的是铜﹣锌合金,无气泡产生的是金。B 金即使加热到高温也不与氧气反应,而铜在加热时,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可分别加热两种物质,物质变为黑色的是铜﹣锌合金,没有发生颜色变化的是金。
16.(1)AD
(2) 不能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3) 取土壤样品少量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拌,静置,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溶液滴到pH试纸,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测得该溶液的pH 熟石灰
【详解】(1)A、KNO3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
B、CO(NH2)2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
C、Ca(H2PO4)2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磷元素,属于磷肥;
D、(NH4)2HPO4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
故选AD;
(2)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否则会反应释放出氨气,降低肥效,草木灰属于碱性肥料,所以不能混合使用;
氯化铵与熟石灰氢氧化钙研磨(产生热量条件加热)生成氯化钙、水和氨气,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3)可以使用pH试纸测定pH。测得该土壤的酸碱度的方法是:取土壤样品少量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拌,静置,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溶液滴到pH试纸,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测得该溶液的pH;生活中常用熟石灰改良土壤的酸性,因为熟石灰为碱性,能与酸性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使土壤酸性减弱。
17.(1) 还原
(2) NaNO3 复分解
【分析】(1)在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中,甲、乙是两种单质,A ~G是化合物,C广泛用制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所以C是碳酸钠。F蓝色沉淀,则F为氢氧化铜,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说明乙是一种比银活泼的金属,根据G为一种钠盐,D和E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钠盐,所以E为硝酸铜,D为氢氧化钠,那么乙就是金属铜,甲和B反应生成铜和A,且A、B是氧化物,那么甲为碳,B为氧化铜,A为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为二氧化碳,B为氧化铜,C是碳酸钠,D为氢氧化钠,E为硝酸铜,F为氢氧化铜,G为硝酸钠,甲为碳,乙为铜。
【详解】(1)①是用碳还原氧化铜,方程式为: ,其中碳表现还原性;
反应②是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钠,则方程式为;
反应③是将碳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钠,则方程式为;
反应④是铜与硝酸银反应置换银,方程式为
(2)根据分析可知,G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铜反应的产物,故G为硝酸钠,化学式为NaNO3;
据分析可知,D和E的反应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铜的反应,方程式为 ,是复分解反应。
18. CO2 NH4Cl 50 高于60℃时,碳酸氢钠将会分解 碳酸氢钠
【详解】(1)从流程中可知,氨气和二氧化碳通入饱和的食盐水中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该反应需要水和二氧化碳做反应物,而步骤Ⅴ中的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故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H2O和CO2。
(2)步骤Ⅴ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是:。
(3)因为氨气和二氧化碳通入饱和的食盐水中生成A和碳酸氢钠,已知A为铵态氮肥,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推断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氯离子,则A为氯化铵,化学式是:NH4Cl。
(4)①根据侯氏制碱法制取纯碱过程中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6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5.2g,故27.6gNH4Cl完全溶解至少需要50g水。
②因为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所以图中温度高于60℃时,NaHCO3的溶解度曲线“消失”的原因是:高于60℃时,碳酸氢钠将会分解。
③从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可以发现,在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后生成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铵中,图中温度范围内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故先结晶析出的物质是:碳酸氢钠。
【点睛】本题的难点之一是:温度高于60℃,NaHCO3的溶解度曲线“消失”的原因是什么?要根据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的性质进行分析。
19. 酸 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且不褪色 氧气
【详解】(1)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小明向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说明溶液显酸性,故填:酸。
(2)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且不褪色,所以假设A不成立,干燥氯气可用浓硫酸,气体干燥、除杂都是长进短出,故填: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且不褪色; 。
(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发现木条复燃,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氧气,故填:氧气。
20.(1)2.2(2)7.3%
【详解】(1)由图可以看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故填:2.2;
(2) 解: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50g
设所用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x
x=7.3%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点睛】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