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常用的金属和盐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鉴别、区分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A.鉴别CH4和H2——点燃后分别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B.检验铁粉中是否含有锌粉——加入足量稀盐酸
C.区分碳酸铵和碳酸钾——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饱和石灰水——降低温度
2.临近毕业,你想给母校留下一个好印象,做到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乱扔东西……假设你在整理自己的东西时,清理出如下物品:①废旧作业本 ②过期药品 ③雪碧易拉罐 ④霉变的饼干 ⑤生锈的铁盒。你应放入“可回收垃圾箱”的是( )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
A.干冰升华吸热——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一一铝可以做成铝箔
C.氧气助燃一一氧气可作燃料
D.石墨能导电一一石墨作电极
4.某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制备有关物质所设计的下列途径中,正确的是( )
A.溶液溶液
B.溶液
C.Fe FeCl3溶液沉淀
D.溶液
5.在化学实验中关注“气泡”情况很重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复分解反应条件之一:生成物中有气体(气泡)产生
B.排水集气法: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还不能收集气体
C.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碳酸钠:滴加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即可
D.检查装置气密性:导气管伸入水中,手握容器外壁,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好
6.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用白醋清除水垢 B.汽油洗油污
C.用稀盐酸洗去铁锈 D.用小苏打做面点发酵剂
7.金属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中国是较早掌握冶炼金属的国家之一。早在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费白》中就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曾青其实是天然的硫酸铜。下列有关金属和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A.铁可以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B.铝制品比铁制品具有更强的抗腐蚀性,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D.合金一般比其组分纯金属硬度更大
8.过碳酸钠(Na2C2O4)可用于增加鱼塘内氧气含量,有关Na2C2O4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焰色反应为黄色
C.它的摩尔质量是134 D.过碳酸钠制氧属于物理变化
9.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治疗胃酸过多: 复分解反应
B.冶金工业用赤铁矿炼铁: 置换反应
C.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分解反应
D.验证锌的活动性比铁强: 置换反应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汽油洗去沾在衣服上的油渍属于乳化现象
B.随着铁制品的不断锈蚀,自然界中铁元素的含量不断减少
C.沙漠地区的铁制品锈蚀较快
D.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11.关于下列反应 Na2CO3+HCl=X+NaCl,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H2CO3 B.Na2CO3俗称小苏打
C.Na2CO3 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3 D.HCl是胃酸的主要成分
1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打开浓盐酸的瓶塞,瓶口产生大量白烟
B.氧化铜放入稀硫酸中,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硫酸铜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D.将光亮的铁钉放在稀盐酸中,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13.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盐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病
C.氢氧化钠用于除去油污 D.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二、填空与简答
14.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垃圾:①鸡蛋壳②废铁锅③烂菜叶④纸箱,其中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填数字符号)。
15.化学实验室开放日中同学们对金属材料产生了浓厚以趣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疑惑。
(1)实验里的电线,是用铜芯制作,因为其具有良好的 。
(2)实验室中有一批生锈的铁架台,它们生锈的原因是 。
(3)实验课上,学生动手实验,兴趣浓厚。
第①组学生把两块大小相同且洁净的铁片、铜片分别投入浓度相同的稀硫酸中,请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
第②组学生将纯铝和铝合金相互刻划,纯铝上留下明显划痕,原因是 。
第③组学生为了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下列选用的药品可行的是 。(填序号)
①Fe、CuSO4溶液、Ag
②FeSO4溶液、Cu、Ag
③FeSO4溶液、Cu,AgNO3溶液
④FeSO4溶液,CuSO4溶液、Ag
(4)下课后,同学们观察到实验楼前的护栏材料为镀锌钢管,镀锌钢管的防锈原因是钢管表面的锌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 (填化学式),保护钢管不受锈蚀。
16.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请你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许多地方的习俗。箬叶是粽叶中的一种,含有多种氨基酸。氨基酸是人体合成 (填营养素名称)的重要原料。
(2)汽车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汽车部分构件材料中含有铁的合金,生铁的含碳量比钢的含碳量 (填“高”或“低”)。
(3)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实验室中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 。
(4)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气。煤燃烧排放的气体中含有形成酸雨的气体,其化学式为 。(写一种)
(5)为了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禁止超市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该举措的意义是______(填字母)。
A.节约资源 B.保护生态环境
C.增加超市利润 D.倡导重复使用塑料袋
17.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
(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嘉选用锡、铜、锌三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 。
(2)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他称之为“可燃空气”,其实该气体就是 ,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
(3)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小嘉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AB段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BC段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C点时固体有 。
18.中国古代最先认识的七种金属被称为“金属七宝”,分别是金、银、铜、铁、锡、铅和汞。
(1)1克金被加工拉长可以制得4千米的细金丝,说明金具有良好的 性,“琥珀金”是金和银的天然合金,它的硬度比纯金的硬度 ;
(2)铜在自然界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古人通常通过化学反应制取铜,如“火法炼铜”、“湿法炼铜”,“湿法炼铜”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铁、锡、铅等金属通常通过“还原法”制得,如现代工业中以赤铁矿为原料在高炉中炼铁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铁是当代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但是它在 的共同作用下容易生锈。
19.A、B、C、D、E均为初中化学中不同类别的物质,它们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是胃液中含有的酸,C是红棕色的固体,D是侯德榜制碱法生产的物质,E溶液的pH大于7.“﹣”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转化的方向,则:
(1)自然界中为了防止B→C的发生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2)A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0.为缓减全球变暖趋势,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新兴碳捕集技术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上述工艺流程采用气液逆流接触吸收(气体从吸收塔底进入,氢氧化钠溶液从吸收塔顶部喷淋),其目的是: 。
(2)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填化学式,写一种即可)
(3)操作Ⅰ的名称是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
(5)“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措施中能有效减少空气中CO2含量的是______(填字母)。
A.少开私家车,绿色出行 B.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
C.大力植树造林 D.家庭中用液化石油气代替天然气做饭
三、科学探究题
21.小明发现生物老师将一勺白色粉末加入鱼缸后,水中有气泡产生,奄奄一息的鱼很快就活蹦乱跳,于是对这种“白色粉末”产生兴趣,与小刚一起进行了相关探究。
(1)实验准备
①查阅资料: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常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
②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和Na2CO3两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溶液变红色
加入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现象Ⅰ
加入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现象 现象Ⅱ
加入1%的CaCl2溶液 溶液变浑浊 溶液变浑浊
加入0.1%的CaCl2溶液 无明显现象 溶液变浑浊
表中的现象Ⅰ为 ,现象Ⅱ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实验过程
实验1:检验气体
小明用白色粉末和水反应制取并收集产生的气体时,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
经检验该气体是氧气,该装置中检验氧气是否已经收集满的方法及现象为 。
实验2:检验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
【猜想假设】小明猜想:Na2CO3;小刚猜想:Na2CO3和NaOH
【进行实验】小明取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的C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认为自己的猜想正确。
【表达交流】
① 小刚对小明的实验方案提出质疑,他的理由是 。
②为了证明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方案是 。(请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3)反思拓展
根据上述探究可知,保存该白色粉末时应注意 。
四、计算题
22.向20g铜锌合金中不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固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____。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CH4和H2燃烧都有水生成,点燃后分别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都会出现水珠,不能鉴别;
B、铁与锌都会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无论是否有锌粉都会看到气泡,不能检验;
C、碳酸铵与熟石灰研磨会生成氨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碳酸钾研磨情况下不与熟石灰反应,所以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可以区分碳酸铵和碳酸钾。正确;
D、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降温不会有晶体析出。氢氧化钠溶液不知是否饱和,降温也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所以降低温度无法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饱和石灰水。
故选C。
2.A
【详解】废旧作业本、易拉罐瓶、生锈的铁盒属于可以回收的垃圾;而过期药品、霉变的饼干是不可回收的垃圾;故选A。
3.C
【详解】A、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A对应正确;
B、铝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可纸槽铝箔,故B对应正确;
C、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可用作燃料,故C对应不正确;
D、石墨能导电,可用作电极,故D对应正确;
故选C。
4.B
【详解】A、氢氧化钙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不发生反应,故A错误;
B、铜能在加热时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生成的氧化铜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故B正确;
C、铁与盐酸反应置换反应生成的是氯化亚铁,而不是FeCl3溶液,故C错误;
D、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是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所以盐酸和硫酸钠溶液不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5.C
【详解】A、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气体或沉淀或水生成,产生气体是其中的一个条件,故A正确;
B、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再收集,如果开始有气泡冒出就收集,会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故B正确;
C、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碳酸钠:滴加稀硫酸会产生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错误;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要将导管一端深入水中,用手握容器外壁,若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基础知识,题目较为简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B
【详解】A、用白醋清除水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汽油洗油污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符合题意;
C、用稀盐酸洗去铁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小苏打为碳酸氢钠的俗称,能与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属于化学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B
【详解】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铁可以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A说法正确;
B、在常温下,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阻止内部铝的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制品比铁制品具有更强的抗腐蚀性,故B说法错误;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故C说法正确;
D、合金一般比其组分纯金属硬度更大,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8.B
【详解】试题分析:A选项过碳酸钠(Na2C2O4)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B选项过碳酸钠中含有钠元素,故焰色反应为黄色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它的摩尔质量是134g/mol;D选项过碳酸钠制氧属于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生成;故答案选择B
考点:物质的分类、焰色反应、物质的变化、摩尔质量的单位
9.D
【详解】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配平错误,正确的是:,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是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一般要使用催化剂(常用二氧化锰),正确的是:,不符合题意;
D、因为锌能把铁从氯化亚铁中置换出来,所以通过该反应可以验证锌的活动性比铁强,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符合题意。故选D。
10.D
【详解】A、用汽油洗去沾在衣服上的油渍,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故随着铁制品的不断锈蚀,自然界中铁元素的含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C、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沙漠地区比较干燥,铁制品锈蚀较慢,不符合题意;
D、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不会因留下痕迹而使物品损坏,符合题意。
故选D。
11.D
【详解】A、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故X是水和二氧化碳,错误;
B、碳酸钠的俗称是苏打,错误;
C、Na2CO3 中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3碳,故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不可能为1:3,错误;
D、HCl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正确。故选D。
12.B
【详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产生白雾,不是白烟,现象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现象描述正确,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现象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不是由无色变为黄色,现象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3.B
【详解】A、熟石灰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B、盐酸显酸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能与油污反应,可用于除去油污,不符合题意;
D、工业上,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②④
【分析】根据垃圾的类别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可回收垃圾:纸类、塑料、橡胶、金属、玻璃等; ②废铁锅、④纸箱属于可回收垃圾,故填:②④.
【点睛】掌握垃圾的分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 导电性 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铁与稀硫酸反应有气泡生成,铜与稀硫酸无现象 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大 ①③ ZnO
【详解】(1)实验里的电线,是用铜芯制作,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2)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故铁架台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3)第①组学生把两块大小相同且洁净的铁片、铜片分别投入浓度相同的稀硫酸中,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故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与稀硫酸反应有气泡生成,铜与稀硫酸无现象;
第②组学生将纯铝和铝合金相互刻划,纯铝上留下明显划痕,原因是: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
①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铁比铜活泼,银与硫酸铜不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②铜、银都与硫酸亚铁不反应,说明铁比铜、银活泼,但是无法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不符合题意;
③铜与硫酸亚铁不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
④银与硫酸亚铁、硫酸铜都不反应,说明铁、铜比银活泼,但是无法验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故可行的是:①③;
锌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锌薄膜,故填:ZnO。
16.(1)蛋白质
(2)高
(3)1:2
(4) 石油 SO2/NO2
(5)ABD
【详解】(1)氨基酸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
(2)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所以生铁的含碳量比钢的含碳量高;
(3)实验室中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与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大约为1:2;
(4)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酸雨的形成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气体有关,化学式为SO2或NO2;
(5)为了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禁止超市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该举措的意义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重复使用塑料袋,均可以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而不是为了增加超市利润,故选ABD。
17.(1)锡、锌(或Sn、Zn)
(2)氢气/H2
(3) 银、铜(或Ag、Cu)
【详解】(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锡和锌排在氢的前面,能与稀盐酸反应,会“消失”,而铜排在氢后,与稀盐酸不反应,不会“消失”。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可燃性气体氢气。
(3)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Ag,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活动性越弱的金属越先被置换出来,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AB段),化学方程式为;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BC段),化学方程式为;C点为铁粉恰好完全反应,固体有银和铜。
18.(1) 延展 大
(2)
(3)
水、氧气
【分析】根据金属和合金的性质、炼铁的原理及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
【详解】(1)①1克金被加工拉长可以制得4千米的细金丝,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故填:延展。
②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琥珀金”的硬度比纯金的硬度大,故填:大。
(2)“湿法炼铜”所涉及反应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①以赤铁矿为原料在高炉中炼铁的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
②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空气中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故填:水、氧气。
【点睛】本题考查了金属的性质、炼铁的原理,难度不大。
19. 喷漆、涂油、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制成不锈钢等 Fe2O3+6HCl═2FeCl3+3H2O Na2CO3+2HCl═2NaCl+H2O+CO2↑
【分析】A、B、C、D、E均为初中化学中不同类别的物质,A是胃液中含有的酸,所以A是盐酸;C是红棕色的固体,且盐酸和C会发生反应,所以C是氧化铁;D是侯德榜制碱法生产的物质,则D是碳酸钠;E溶液的pH大于7,所以E是碱;B会转化成氧化铁,且B会与盐酸反应,所以B是铁。
【详解】(1)由分析可知,B为铁,C为氧化铁,则B→C的反应是铁转化成了氧化铁,俗称铁生锈,铁生锈实质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反应的结果,只要破坏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防锈,所以自然界中为了防止B→C的发生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喷漆、涂油、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制成不锈钢等,故填喷漆、涂油、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制成不锈钢等。
(2)由分析可知,A为盐酸,C为氧化铁,则A和C反应是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Fe2O3+6HCl═2FeCl3+3H2O。
(3)由分析可知,A为盐酸,D是碳酸钠,A与D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20.(1)增大反应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度
(2)NaOH/Ca(OH)2
(3) 过滤 Na2CO3+Ca(OH)2=CaCO3↓+2NaOH
(4) 放热
(5)ABC
【详解】(1)上述工艺流程采用气液逆流接触吸收(气体从吸收塔底进入,氢氧化钠溶液从吸收塔顶部喷淋),其目的是:增大反应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度;
(2)通过分析上述工艺流程可知,NaOH或Ca(OH)2在流程中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
(3)过滤可以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所以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反应①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4)根据流程图可知,反应③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5)A、少开私家车,绿色出行,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有效减少空气中CO2含量,符合题意;
B、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有效减少空气中CO2含量,符合题意;
C、大力植树造林,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有效减少空气中CO2含量,符合题意;
D、家庭中用液化石油气代替天然气做饭,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能有效减少空气中CO2含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21. 有气泡产生 BC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NaOH溶液、Na2CO3溶液中滴加1%的CaCl2溶液均有白色沉淀产生,无法证明溶液中只有Na2CO3 取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0.1%的CaCl2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向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无明显变化,则不含NaOH,若溶液变红,则含有NaOH 防潮或密封保存
【详解】(1)实验准备
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现象Ⅱ对应的反应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过程
白色粉末加入水中,奄奄一息的鱼很快就活蹦乱跳,故白色粉末和水反应生成了氧气,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故选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选向上排空气法,故选的装置为BC;
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表达交流:
①小刚对小明的实验方案提出质疑,他的理由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溶液中滴加1%的氯化钙溶液均有白色沉淀产生,无法证明溶液中只有碳酸钠;
②欲证明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方法为:取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0.1%的氯化钙溶液,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向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无明显变化,则不含氢氧化钠,若溶液变红,则含有氢氧化钠;
(3)反思拓展
由于过碳酸钠能与水反应,故应防潮或密封保存。
22.(1)32.5%;
(2)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氯化锌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x=13.6g
y=0.2g
故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5%。
【详解】(1)向20g铜锌合金中不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故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就是铜的质量。
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2)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