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土壤和岩石
单元目标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中主要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成分;知道由于土壤成分的不同。
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特性,
2、知道几种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3.知道土壤、岩石覆盖在陆地表面,认识到土壤和岩石是多种多样的,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二)科学探究
1.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设计简单的观察土壤成分的实验,并依据实验现象推测土壤的成分,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认真观察、比较不同的土壤,说出不同土壤的一些特点
3.、在教师引导下,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几种常见的岩石,掌握观察描述岩石的简单方法。
(三)科学态度
1.对土壤和岩石的研究有探究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的土壤和岩石.
2、能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有根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多样的土壤和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士壤资源对植物生长、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知道土壤资源是有限的,需要保护土壤资源。
第1课《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能够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认识土壤的成分。
3.知道土壤资源对植物生长、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意识到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4.具有探究土壤的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难点:能够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认识土壤的成分。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土地公公吗 为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言)
2.你们知道土地公公为什么越来越苍老了吗 因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大量地消耗了士壤资源,使士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土壤里有什么》
(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一、观察土壤,了解组成
1.同学们,你们认识土壤吗 说说你对土壤的了解。
2.土壤到底有哪些成分呢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3.学生实验研究:用放大镜观察土壤,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4.学生汇报交流:士壤是经大自然长期形成的,它的成分很复杂,有很多对植物生长有益的物质。
5.教师出示各种土壤实物图片,并介绍土壤的组成。土壤是陆地表面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它由岩石、有机物、微生物和气体组成。其中岩石是土壤的"骨架”,有机物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则使有机物进一步分解,逐渐成为腐殖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气体主要是水气。此外,士壤中还有大量的生物。
6.讨论:土壤还有哪些作用
7.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蓄养水土,保护田地;还可以养活土地上生长的各种动植物;我们吃的许多东西都是从土壤里长出来的;在土壤里还可以种植植物来食用等
等。所以说,士壤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离 不开的自然资源。
8.教师小结: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土地,珍惜每一寸土地。
三、拓展延伸,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1.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地资源。如果用尽了土地资源,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说一说。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我们要保护好每一寸士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要让每一寸士地都得到最好的利用。要种树种草保护水土;尽量减少耕地荒漠化; 尽量减少毁坏耕地等等。
3.教师小结:为了子孙后代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我们都必须保护好每一寸士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现在请同学们说 说怎样让土壤更肥沃呢 怎样才能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最好的利用呢 怎样才能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4.布置作业:回家后将你的探究结果和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家人和朋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四、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回去后继续寻找一些有关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同时希望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每一寸土地。
(四)知识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动植物生长、人类生活都离不开土壤。通过资料阅读,我们知道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壤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保护好每一寸土壤资源。
板书 设计
课时练习
一、填空题。
1.土壤主要由黏粒、沙粒、腐殖质、( )其他物质组成。
2.地面上死亡的( )、( )完全腐烂后,在土壤中形成的黑褐色物质就是腐殖质。
3.土壤覆盖在地球的表面,它是( )、( )和( )赖以生存的“家园”。
4.人类可利用的土壤资源占地球表面的( )。
二、下面的观点正确吗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在烧杯中搅拌水中的土壤时,玻璃棒要碰到烧杯壁。
2.腐殖质烤糊后,会发出香味。
3.肥沃的王壤中存在着很多腐殖质。
三、认真观察你采集到的土壤,做好观察记录。
我的观察记录表
观察方法 我们的发现
肉眼
放大镜
倒入水中
搅拌后静置
加热土壤
四、完成实验,回答问题。
将挖出来的新鲜土壤放人一个透明的塑料瓶中,拧紧瓶盖,放到室外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生的现象。你观察到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土壤里有什么
参考答案
一、1.空气水
2.动物植物
3.动物植物人类
4.十六分之-
二、×、×、√
三、
观察方法 我们的发现
肉眼 黑色,有碎石颗粒
放大镜 由细小颗粒组成,舍有杂质
倒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水变浑浊,水面漂浮着杂质,大部分土壤沉到
水底
搅拌后静置 水面漂浮着杂质,沉到水底的土壤有分层现象,从上往下颗
颗粒逐渐变大
加热土壤 闻到一股焦臭味
四、1.瓶子里有水汽,说明土壤中有水。
第2课《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按照质地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2.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主要成分和特点。
3.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点。
4.对探究土壤有一定的兴趣,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
5.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合不同植物的生长。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土壤按照质地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主要成分和特点。
难点:能够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认识土壤的成分。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根据课页内容,提出问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提出问题,我们都看见过哪些不同的土壤 这些土壤上都生长着哪些植物 为什么有的植物能够生长在这种土壤上
2、通过学生就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渐聚焦到科学实
践活动:不同的土壤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活动 (二)科学实践活动,不同的土壤各有什么特点
1.观察不同的土壤。
谈话:不同的土壤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让我们来观察一下。
把三种土壤分别摆放在桌面上。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土壤的颜色、颗粒等,然后借助工具一一放大镜进一步观察。再用鼻子闻一闻,观察它们的气昧有什么不同。最后用手摸或捏土壤的颗粒,发现它们的颗粒中有没有
沙石等。
2.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土壤的成分。
谈话:不同土壤的成分有什么不同 哪种土壤的沙粒含量多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一下。
取三种土壤的样本,倒人水中,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它们的分层情况。
根据观察结果和实验现象,说出各种土壤中哪种成
分多、哪种成分少。
最后,结合“小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三种主要土壤
类型及成分特点。
(第1课时结束)
3.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和渗水性,
谈话,我们知道三种土壤的成分不同,那么,它们
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它们的黏性和渗水性一样吗
(1) 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
取三种土壤的湿样本,放在垫板上。学生用手成木棒(擀面杖等)尝试给三种土壤塑形一一擀成条状或片状。
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并做记录。
(2)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准备同样多的三种土壤,放到相同的渗水杯中。学生将同样多的水分别倒人三种土壤中,比较三种土壤的
渗水量和渗水的快慢。
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归纳不同土壤渗水性的差异,并做记录。
4.全班交流,总结不同土壤的主要特点。
沙质土沙粒含量多,渗水性和透气性好,黏性差。
黏质土沙粒含量少,渗水性和透气性差,具有较好的黏
性。壤土的成分和性质介于沙质土和黏土之间。 (三)拓展与应用
阅读拓展与应用的内容,了解不同土壤和植物生长
的关系。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课下调查周围环境中有哪
些类型的土壤,了解这些土壤上都生长着哪些植物。
(四)知识总结 1、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土壤按照质地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2.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主要成分和特点。
3.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点。
板书 设计 2比较不同的土壤
沙质土特征:渗水性、透气性好,保肥
黏质土特征:保水性、保肥力好,渗水
性、透气性差 壤土特征:保水性、保肥
力、渗水性、透气性好
四、课时练习
1、下面哪些植物适合生长在沙质土中 适合的画“V",不适合的画“X”
仙人掌( ) 水稻( ) 玉米( )
花生( ) 西瓜( ) 红薯( )
不同种类的土壤成分和性质不同,请把下面各种土壤与其财应的特点用直线连起来。
黏粒含量多、沙粒含量少,
呈棕色或红色,具有一定 壤土
的黏性,透气性和渗水性
差,保肥能力强。
富含腐殖质,颜色般较深,
透气性和渗水性较好,能
够保水、保肥。 沙质土
沙粒含量多、黏粒含量少,
呈浅棕色,土质比较疏松, 黏质土
透气性和渗水性好。
3、完成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
三个相同的塑料瓶,三个相同的玻璃杯,一个硬纸箱,适量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纱布,橡皮筋等。
实验步骤:
(1)将三个塑料瓶的底部剪掉,留下的瓶身高度一致,瓶口用双层纱布包住,用橡皮筋系好。
(2)在硬纸箱上面挖三个圆孔,把剪好的塑料瓶倒插在圆孔里,下面分别用玻璃杯接着。
(3)把等量的三种土壤分别装人三个剪好的塑料瓶中,约占其三分之一的容积。
(4)将三个剪好的塑料瓶装满水。
(5)三个小时后,观察三个玻璃杯里的水量。
三个小时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提示:适合生长在沙质土中的有仙人掌、花生、西瓜、红薯。
2、
黏粒含量多、沙粒含量少,
呈棕色或红色,具有一定 壤土
的黏性,透气性和渗水性
差,保肥能力强。
富含腐殖质,颜色般较深,
透气性和渗水性较好,能
够保水、保肥。 沙质土
沙粒含量多、黏粒含量少,
呈浅棕色,土质比较疏松, 黏质土
透气性和渗水性好。
3、现象:黏质土下面的玻璃杯中的水最少,壤土下面的玻璃杯中的水其次,
沙质士下面的玻璃杯中的水最多。这个实验说明了黏质土的保水性最好,
沙质土的保水性最差。
第3课《岩石与矿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几种常见岩石如花岗类、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等的主要特征。
2.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岩石,并尝试鉴别身边的岩石。
3.能够就岩石与矿物问题与同学开展讨论和交流。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具有多种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几种常见岩石如花岗类、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等的主要特征。
(2)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具有多种用途。
难点: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岩石,并尝试鉴别身边的岩石。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出示课页图片,提出问题,课页图星现的岩石分布在哪里 我们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岩石 我们见过的岩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问题:不同的岩石各有什么特征 它们都有哪些用途
(二)探究活动 (二)观察岩石
1,带来自己采集的岩石,并向同学介绍。
谈话:我们是从什么地方采集的岩石 我们采集的岩石有什么特征
学生将课前采集的岩石准备好,并向同学展示和作简要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教师要提醒他们介绍岩石特征,及在什么地方采集的等信息。
最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采集的都是岩石吗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下面对岩石的观察。
2.观察岩石,比较它们在颗粒、纹理和硬度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提向: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岩石 除了用感官观察外,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观察 如何比较不同岩石的硬度
学生交流后开展观察活动。
学生先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纹理、颜色等特征;然后,借助钥匙、铁钉等工具刻画岩石,比较不同岩石的硬度。
此外,学生还可以观察和比较不同岩石的光泽、轻重等特征。教师鼓励学生要仔细观察,希望他们有更多的发现,并将观察到的特征记录下来。 3.交流和总结岩石的主要特征
教师先组织学生小组内开展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
在学生交流汇报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常见岩石的特征,了解更多种类的岩石的特征。
4,鉴别采集的岩石。
谈话:我们观察了一些岩石,也了解了一些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那么,我们采集的岩石是什么岩石呢
学生观察自已采集的岩石,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按照常见岩石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在这个环节,学
生可以将岩石和其他物品进行区分。)
在学生鉴别岩石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指导,引导学生按照岩石的颗粒大小、硬度、纹理、颜色等方面进行鉴别和归类。 (三)拓展与应用
阅读拓展与应用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了解岩石在生活中的用途。
(四)知识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几种常见岩石如花岗类、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等的主要特征;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和比较不同的岩石,并尝试鉴别身边的岩石;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具有多种用途。
板书 设计
四、课时练习
1、猜猜我是谁。(根据描述的特征写出对应岩石的名称)
(1)纯白色或有花纹,颗粒比较粗,晶莹润泽,比较软,容易雕刻。( )
(2)颜色比较浅,多为浅肉红色、浅灰色或灰白色,颗粒比较粗,很坚硬。( )
(3)有灰色、黄色、黑色等各种颜色,颗粒比较细,薄片状,比较软。( )
(4)多为白色、灰色或黑灰色,颗粒细,呈致密块状,硬度不大。( )
(5)多为白色、灰色或黄褐色,颗粒明显且粗细均匀,坚硬。( )
2、将下面的矿石与其对应的提取物用直线连起来。
萤石 黄铜矿 赤铁矿 雄黄
砷化物 铁 氟 铜
参考答案
大理石 花岗岩 页岩 石灰石 砂石
萤石 黄铜矿 赤铁矿 雄黄
砷化物 铁 氟 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