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2 15:0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8年9月9日)
越南社会主义
人民共和国
(1945年9月2日)
老挝人民民主
共和国
(1975年12月2日)
古巴共和国
(1959年1月1日)
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学习目标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联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_________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苏联优先发展_________的政策没有变化,_______、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弹
重工业
农业
1953年,_______去世,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斯大林
1953.3.5斯大林溘然长逝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赫鲁晓夫,1953年~1964年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冷战核对抗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罪行,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举世震惊。他在任期间,苏联开始了大规模改革,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二、苏联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
思考1:赫鲁晓夫分别在两份报告中指出了苏联发展的哪些困境?
材料1:(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1956年2月14日)
材料2:斯大林不是通过说服、解释和耐心地同别人合作,而是把他的思想强加于人,要别人无条件接受他的意见。凡是反对他这种做法的人…都必然会被开除出领导机关,接着就会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和肉体上的消灭。……许许多多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党的卓越活动家和党的一般工作人员都成了斯大林专横的牺牲品。
——《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1956年2月25日)
偏重发展重工业的局限性;农业集体化的不足。
个人迷信严重,导致冤假错案
二、苏联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
归纳:结合教材指出赫鲁晓夫针对困境,进行改革措施及影响
困境 领域 改革措施
偏重发展重工业的局限性; 农业集体化不足 经济
个人迷信严重导致冤假错案 政治
收购制: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
工业:
①平反冤假错案(恢复被迫害人的名誉)
②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迷信)
③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
重点:农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
农业:
①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②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改革结果: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缺少全面科学的功过分析
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材料5: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问题:从图1和材料5来看种植玉米运动效果如何?
结合所学分析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的墓碑
材料: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改革评价
材料: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鲁晓夫充满矛盾、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53——————1964
1985—————1991
—————————————1982
(二)变革之行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1964~1982年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执政期间,苏联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并出兵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他为人谨慎,秉性保守,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照顾各方的立场加以折中。被人称为“妥协能手”。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领域 改革措施 结果
经济
军事
工业上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发展科技,军备竞赛
前期成效明显,改革后劲不足
国民经济更加畸形
(1)内容与结果
重点:工业
畸形的经济发展
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
虽然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耕地并实现了机械化,但粮食连年歉收,并且不得不花稀缺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
--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
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
评价
积极:
局限:
①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水平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迷信专断;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1991)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2022),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时代》对戈尔巴乔夫的介绍是“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2022年8月30日,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因病去世,终年91岁。俄罗斯总统普京向戈尔巴乔夫遗体告别。
________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___________,承认___________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戈尔巴乔夫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_________,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___________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_________,在_________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________年12月12日,苏联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市场调节
政治领域
社会主义
多党制
意识形态
1985
1991
戈的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6-1977 1985-1991
背景 ①斯大林模式弊端;②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 ①赫氏改革失败,国家混乱 ②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突出 ①经济衰退与恶化;②政治生活日益僵化;③斯模式的弊端;
侧重 农业 工业(“ 新经济体制 ”) 前期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后期政治
结果 ①经济: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推动农业发展;②政治: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取得一些成效。 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②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 ③改革只是修修补补;执政后期,发展缓慢(停滞)。 ①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②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③苏联解体
败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同点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则把苏联改死了!”
①目的:都是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改革,想要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都没有找到适合苏联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特点),都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改革结果)。
材料9: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世纪末的思考》
讨论:结合图片和两则材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10: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尼克松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发生根本方向性错误
根本原因: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
(1990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6日)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普京对苏联的三次不同评价》
二、东欧国家的变与常
二战之后东欧国家为什么进行改革?
1.变革之因
波兰模式在政治上实行一元化领导,产生了个人崇拜等。在经济上依靠强迫集体化、加速重工业化等手段,来追求物质指标。
1956年6月波兰发生波兹南事件(大规模罢工)。此后波兰顶住了苏联的压力,选举了主张走波兰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哥穆尔卡为第一书记。
1947年以后,匈牙利领导人拉科西·马加什不顾本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一味照搬苏联模式,并且大搞个人崇拜和集权政治。引发匈牙利十月事件(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武装暴动)。在苏联的两次军事干预下,事件被平息。此后,匈牙利开始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移植苏联模式阻碍各国发展
东欧社会主义建设 成就 国家 50-70年代的改革或成效 直接后果
南斯拉夫
弊端 捷克斯 洛伐克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布拉格之春)
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稳步增长,居东欧之首
地方主义
民族问题
国家分裂
国民年收入递增,消费水平提升,人民满意度较高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人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
东欧在苏联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东欧国家希望通过改革摆脱苏联控制,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请根据p122、123完成下列表格
2、东欧剧变
剧—时间短,范围广
类型 主要表现
变化相对平稳
发生流血冲突
国家实现统一
国家最终解体/分裂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及利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①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
变—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②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2、东欧剧变
原因:
①内: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动荡。
②外: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________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________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______。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随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___________”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___________________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1.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97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年
1956年
1966年
1978年
1949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
社会主义改造
两弹一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过渡时期
“文化大革命”
_成就:______年底, 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__________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 年,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______________;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828.5亿千克,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2.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
1978
改革开放
农村改革
世界第二位
5G毫米波芯片研发成功,打破缺芯少魂。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大兴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集成度、便捷性达世界领先水平。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服役,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卫星导航来了,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
C919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大飞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没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勢,前途光明。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代在前行,中国在坚守……
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学习拓展 (教材127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 年11 月15 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应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关注民生)。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④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不是代表社会主义的失败?
要辩证地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
本课小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东欧:建设、改革与剧变
三、中国:奠基、改革与复兴
1、建设:
2、改革:
3、剧变: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1、发展:
2、改革:
3、解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