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38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38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1 22:4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
刘和珍
刘和珍,鲁迅的学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1926年3月18日遇害,时年22岁。
时代背景
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后收在《华盖集续编》。
时代背景
刘和珍烈士遗像
刘和珍烈士遗体
杨德群烈士遗像
上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有二位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下联: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历几番枪声震耳弹雨淋头
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
朽不垂永
时代背景
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
《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题目为何用“记念”而不是“纪念”?
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些用语不是很规范。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解题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
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
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
①悲痛的悼念
②愤怒的揭露
③沉痛的总结 。
文本:
批注:
纪念缘由
1、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一)
2、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四)
3、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七)
“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文本:
批注:
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悲”与“愤”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许广平
纪念缘由
文章主要纪念刘和珍,哪些小节写了刘和珍?
三、四、五部分
第一二部分、六七部分又讲述了什么内容呢?
整体思路
整体思路
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总结文章思路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人物分析
③庸人:
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
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不是不抱希望的,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品读刘和珍
“据说最快乐的日子是学生时代,我可不同意。我相信世界上不会有快乐的日子,学生时代也是够苦恼的。
譬如自从我入校以来,我们北京女师大便常常处在纷扰中,我很怕回忆大学过去的生活。
现在我校比过去安定一些了,我正准备安下心来学习,但据说新任教育部长马君武将策划在教育界制造麻烦,那么象现在这样的平静环境便就不能保持了。
所以,我在大学的社会生活是不宁静的,我的功课也很受影响。我记得有次上英语课,老师问我一些问题,但我一个字也答不出来。我迫切希望我们学校的社会生活能有所改善。”
——刘和珍君在1926年3月16 日写的日记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文章写了与刘和珍君相关的哪些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这些事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形象?完成以下表格。
品读刘和珍
事情 概括 形象
才知道……请愿的事。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品读刘和珍
文本:
事情 概括 形象
完成表格:
品读刘和珍
徒手请愿、牺牲
敢于担当
责任意识
单纯、不怕牺牲、爱国精神
虑及母校
预定《莽原》
反抗校长
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坚定
不畏强权
嫉恶如仇
黯然
欣然
毅然
不屈
文章描写刘和珍最多的是什么?
想象中的刘和珍——桀骜,锋利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
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
教职工准备引退时的刘和珍——黯然至于泣下
怎样的刘和珍死掉了——微笑着的,和蔼的
怎样的刘和珍喋血——微笑着的,和蔼的
品读刘和珍
品读刘和珍
鲁迅先生在描写刘和珍时,为什么选择写其生前的微笑和温和及其他情形?
“用来铺垫和反衬下文的遭枪杀;在此基础上再写刘的遇难经过,更突出了烈士的沉勇友爱、为国捐躯的品质,控诉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
人物形象概括
品读刘和珍
刘和珍君是一位品性善良、谦和,坚定地追求真理,不畏强权、嫉恶如仇,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单纯中裹挟着不怕牺牲的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给刘和珍君拟写颁奖词
毅然、愤然、黯然、欣然,四个然是那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它们忠实明证了刘和珍君那沸腾的追求真理的无畏心,
反抗强权的勇敢心,
敢于担当的责任心,
为国为民的爱国心。
她就是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品读刘和珍
给刘和珍君拟写颁奖词
品读刘和珍
求学时,艰难的环境阻止不了你追求进步的脚步;
斗争时,强权的政治遏制不住你嫉恶如仇的性情;
请愿时,冰冷的子弹穿不透你沉勇爱国的胸膛;
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刘和珍君,你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女神!
主题探究
第三部分说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倘能如此,也就够了。”
文本:
批注:
不赞成徒手请愿。
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
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
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

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死地》)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空谈》)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空谈》)
补充拓展:
主题探究
第三部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主题探究
第三部分 作者认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有哪些?
中国女子没有压抑致死;
让庸人看到希望;
激励真的猛士前行。
主题探究
课文主旨:
揭露反动军阀政府的残虐凶险,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热烈颂扬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革命者更加奋然前行。
主题探究
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可以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也可以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名家点评:
主题探究
语言品读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
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文本:
批注:
下劣——请愿、女生、执政府前、从背部入、手枪
凶残——徒手、穿心肺、穿胸、立仆
虐杀——棍棒伤痕、头部胸部猛击
掩盖真相 推卸责任 混淆视听
悲哀尊敬、痛恨愤怒、失望期望、无言以对。
野蛮而严密的专制下,害怕、淡漠、麻木。
语言品读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文本:
批注:
刘和珍等革命青年
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语言品读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文本:
批注:
反动派的残酷镇压,
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
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语言品读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文本:
批注:
“中国人”泛指中国人。
“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语言品读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文本:
批注: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其中”指流血斗争。
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 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
语言品读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文本:
批注:
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
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语言品读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文本:
批注: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其中”指流血斗争。
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 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
鲁迅先生是深沉的,我们要看到《记念刘和珍君》中的 “同声一哭”既有对刘和珍这样的好青年的流血牺牲的悲哀,也有对我们国家当时的黑暗专制的悲哀。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智者,鲁迅实际上是在告诫人们“痛定思痛”。学了本文,你觉得国难当头得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做?
学后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