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课件 (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课件 (共3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1 23:0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反复诵读中领悟人物性格及心理特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选文的结构、表达,初识《论语》的艺术魅力,理解文中深层的哲理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汲取孔子儒家思想养分,关照现实,追求理想,塑造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汉武帝之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
作者介绍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
作品介绍
55岁时,孔子对鲁国国君感到失望,带着自己的弟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此后14年中,孔子去过卫国、陈国、宋国等国家,经历了羞辱、冷遇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但是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背景介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人物介绍
子路(比孔子小9岁):姓仲,名由,字子路。
曾皙(比孔子小20多岁):名点,字皙,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冉有(比孔子小29岁):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比孔子小42岁):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注意四个人的顺序和在文章中不同的称谓。
陪长者闲坐
(臣子对国君、晚辈对长辈)
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文本分析

古人的称呼



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供长辈和自己称唤。
古代男子成人(20岁)、女子成人(15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晚辈和平辈称,表尊敬
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往往即兴而起,不一定和名之间有联系。但号往往用一些漂亮或高雅的字眼,因此号又俗称雅号。
姓本是整个氏族的称号,表明一种血缘关系,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引申思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在尊长近旁陪坐
你们平日说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疏通文意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有军队来攻打他
泛指饥荒

等到
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微笑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
可以使人民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胜任、能做到
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庙号: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皇帝的庙号一般为某某祖、某某宗。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朝聘: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朝觐: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引申思考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指接近尾声
才能
何妨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即暮春,农历三月
成年人
少年
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
叹息的样子
赞成
古人的年龄
称呼 年龄 称呼 年龄
孩提 不惑
龆龀 天命
垂髫、总角 耳顺
豆蔻 花甲
及笄 古稀
束发 耄耋
弱冠 悬车
而立 期颐
男子40岁
8岁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角不分男女。黄发人老垂髫小
童年的代称(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
女子十三四岁
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男子十五岁
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男子三十岁
2-3岁的儿童
男子50岁
男子60岁
男子60岁
男子70岁
男子80岁
男子70岁退休
男子100岁
冠礼:吉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本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引申思考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罢了”
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
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意
怎见得
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一部分
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二部分
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第三部分
1.从内容上来看,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围绕这个字,课文可以概括为哪几个部分?

人物 述志 性格 描写方法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子路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以勇治国(强国)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仲由
性格
神态、语言描写
评价:“孔子哂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冉有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以富治国(富民)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性格
语言描写
评价:“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肯定冉有的志向,赞赏他谦逊的态度
公西华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以礼治国(礼治)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性格
语言描写
评价:“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肯定公西华的谦逊的态度,觉得他大材小用
子路:
 侧重强国(军事)
冉有:
 侧重富民(经济)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礼仪)
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
曾皙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教化治国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表顺承)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性格
动作、语言描写
评价:吾与点也
曾皙的“志”是什么?
这幅“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晳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
曾晳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逍遥洒脱、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即隐士的生活景象,表现了淡泊宁静的心态。
他的悠然自在的生活并未脱离礼治的轨道:“春服既成”,是春季以供郊庙祭祀用的祭服;“冠者”“童子”,皆与祭祀之礼有关;“浴乎沂”,为的是去旧垢;“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实是礼乐之事的象征。曾皙的一系列动作,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礼乐修养。
人物 述志 性格 描写方法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理“千乘之国”—从政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从政
愿为小相,“宗庙之事,如会同”—从政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神态、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人物 孔子态度 孔子评志
子路 哂之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与之
其言不让
求则非邦也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
没有正面加以评价,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
跟孔子观点相同,得到孔子的赞扬。
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吾与点也”?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曾点描绘了一幅安详自得的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相符;“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所谓大同世界,宏观而言,就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具体而言,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安,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曾子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自得、祥和的幸福图景。当然,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礼乐”。
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曾皙主张恬退避世,暗合了孔子当时欲隐居出世的心态;
3.两种观点综合起来,认为曾皙的话既切中夫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含他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人物形象——孔子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教学民主。
最后一段“评志”。
因材施教。
四个学生的政治理想孰优孰劣?有什么关联?
子路的“不挨打”属于强兵,是治国的硬道理。
冉有的“不挨饿”属于富国,也是硬道理。
公西华提到的“礼”是富起来才有的礼,道德文明建设是软道理。
曾皙则是享受生活,享受文明,享受和平,享受富裕,他的志向是建立在前三者的理想之上。没有和平、富裕和文明,曾皙之志难以实现。所以四个学生的志向是不可分割的。
引申思考





≈“之”,可译作“它、他……”
以俟夫观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表示疑问,≈“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于之、于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多用于反问,≈“怎么”
表示陈述语气,≈“了、呢”
句末
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表示语气舒缓、停顿
句中
用于形容词之后,≈“……的样子”
在动词前可译作“……地”
词缀
文言积累
通假字
(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莫”通“暮”,暮春,阳春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4)毋吾以也:“以”同“已”,停止
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
(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5)曾皙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
(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一词多义
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停止/用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拿,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假如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
(2)则何以哉
(3)尔何如
(4)何伤乎
(5)毋吾以也
(6)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2)为国以礼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以吾一日长乎尔
(5)浴乎沂,风乎舞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