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
文科综合地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隐含耕地是指在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耕地资源。长江经济带耕地质量和数量区域差异大,是隐含耕地主要流入区,且内部隐含耕地差异显著。图为长江经济带隐含耕地空间流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长江经济带内部隐含耕地的流动特征主要是( )
A. 邻近省区间流动较显著 B. 均向沿海省区流动
C. 西部省区为净输出省区 D. 中部省区为净输出省区
2. 长江经济带的隐含耕地主要来自东北地区,主要是由于( )
A. 两区域相距较近 B. 东北地区土壤肥沃
C. 东北地区人均耕地多 D. 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
3. 隐含耕地净流动对浙江粮食安全的影响是( )
A. 增加当地粮食产量 B. 提升当地粮食品质
C. 增加当地粮食消费量 D. 增加当地粮食供给
沙尘天气是指沙粒、尘土悬浮空中,使空气混浊、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内蒙古沙尘天气多发,区域沙尘天气时空差异较大。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内蒙古的沙尘强度大幅度下降。图示意1960—2020年内蒙古沙尘强度指数(数值越大,沙尘越严重)的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4. 导致内蒙古沙尘强度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植被覆盖率 C. 人口密度 D. 日照强度
5. 在恢复植被时,甲地最易成活的植被类型是( )
A. 针叶林 B. 阔叶林 C. 灌木 D. 硬叶林
6. 内蒙古沙尘强度下降会使内蒙古西部地区( )
A. 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增强 B. 河流径流量增大,水质改善
C. 降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大 D. 植被光合作用增强,生产力提高
共享单车作为低碳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在许多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美国波士顿于2019年发布了碳中和交通系统规划,鼓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骑行和步行。图为波士顿工作日共享单车骑行量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波士顿市民工作日骑共享单车的直接目的主要是( )
A. 换乘公共交通 B. 商场购物 C. 减少碳排放 D. 锻炼身体
8. 波士顿工作日共享单车骑行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 区域分布均衡 B. 总体由中心城区向外递减
C. 机场附近骑行量大 D. 主干道路两侧骑行量较小
余水位,又叫增减水位,是指从实测水位中去除天文潮位和平均海面之后的剩余部分。通常,河口三角洲河段的余水位存在正负之分。1999年7月和2017年7月的两次洪水,对珠江三角洲西江河段余水位影响很大。图示意两次洪水期珠江三角洲西江河道沿程余水位的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9. 影响河口三角洲河段余水位使之存在正负之分的主要气象要素是( )
①风②湿度③降水④能见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10. 与1999年7月相比,2017年7月珠江三角洲西江河段余水位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降水较多 B. 河道剧烈下切 C. 河床升高 D. 地壳抬升加快
11. 近年来西江河口处的灯笼山余水位呈上升趋势,可能是由于河口处( )
A 航道整治 B. 航船增多 C. 滩涂围垦 D. 过度捕捞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共160分。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姜喜温湿,怕旱涝,喜阴而不耐强光(发芽期需黑暗条件;幼苗期要求中等光照条件;生长旺盛阶段,分枝多,群体之间相互遮阴,对外界光照需求较强),需肥量大,病害(姜瘟病)防治难度大。
安徽铜陵的白姜是我国生姜地方优良品种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当地姜农在长期栽培实践中,造就了“姜—稻”轮作、高畦高垄栽培、搭棚遮阴管护等一套完整的高产优质栽培技艺体系,该体系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每年清明时节,姜农把姜种株栽种在沟底侧壁上;白姜嫩苗初生时,以新鲜芭茅草(叶片舒展)搭棚;等白姜长到一定程度,再将垄上的土与有机肥混合施到姜株根部,经过多次追肥和培土,原来的沟就会变成高垄,而原来的高垄则变成了深沟。近年来,当地政府把以白姜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要点,但白姜种植总体规模较小,优质不优价限制了白姜产业的发展。图示意白姜生长后期芭茅草姜棚。
(1)说出姜农采用沟垄交替栽培技术的主要目的。
(2)分析姜农使用芭茅草搭棚遮阴的优点。
(3)简述铜陵白姜种植总体规模较小的原因。
(4)简述铜陵白姜种植体系在维持当地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多年冻土区与季节冻土区分布广。当积雪深度较浅时,随着积雪深度增大,冻土深度增加较明显,但当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随着积雪深度的增加,冻土深度变化较小。冻土深度除受积雪、气温和地表平均温度影响外,也与森林、土壤湿度等因素有关联。近几十年来,东北地区多年冻土退化显著。图示意1964—2017年东北地区冬半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分布。
(1)判断图示AB一线的地势特征,并据图说明判断依据。
(2)推测图示区域夏季最大冻土深度的空间分布特点。
(3)说明森林植被对积雪下覆冻土深度的影响。
(4)当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随着积雪深度的增加,冻土深度变化较小,分析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5)说出冻土退化对东北地区不利影响。2023—2024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
文科综合地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隐含耕地是指在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耕地资源。长江经济带耕地质量和数量区域差异大,是隐含耕地主要流入区,且内部隐含耕地差异显著。图为长江经济带隐含耕地空间流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长江经济带内部隐含耕地的流动特征主要是( )
A. 邻近省区间流动较显著 B. 均向沿海省区流动
C. 西部省区为净输出省区 D. 中部省区为净输出省区
2. 长江经济带的隐含耕地主要来自东北地区,主要是由于( )
A. 两区域相距较近 B. 东北地区土壤肥沃
C. 东北地区人均耕地多 D. 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
3. 隐含耕地净流动对浙江粮食安全的影响是( )
A. 增加当地粮食产量 B. 提升当地粮食品质
C. 增加当地粮食消费量 D. 增加当地粮食供给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可知,长江经济带内部隐含耕地流动特征主要是邻近省区间流动较显著,A正确;均向沿海省区流动不明显,B错误;西部省区为净输入省区,C错误;中部省区为净输入省份,D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长江经济带耕地质量和数量区域差异大,是隐含耕地主要流入区,而长江经济带的隐含耕地主要来自东北地区,主要是由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而长江经济带人口稠密耕地稀少,C正确。两地相距较远,A错误;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和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东北地区的隐含耕地的流入长江经济带,但不是长江经济带的隐含耕地主要来自东北地区的原因,BD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3题详解】
耕地净流动是指耕地净流入或净流出的数量。耕地净流入省区,可以增加当地粮食供给,缓解粮食安全压力,D正确。耕地净流动不能增加当地粮食产量,A错误;耕地净流动对当地的粮食品质没有影响,B错误;耕地净流动不能增加当地粮食消费量,粮食消费量跟当地人口数量和饮食结构相关,C错。故选D。
【点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
沙尘天气是指沙粒、尘土悬浮空中,使空气混浊、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内蒙古沙尘天气多发,区域沙尘天气时空差异较大。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内蒙古的沙尘强度大幅度下降。图示意1960—2020年内蒙古沙尘强度指数(数值越大,沙尘越严重)的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4. 导致内蒙古沙尘强度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植被覆盖率 C. 人口密度 D. 日照强度
5. 在恢复植被时,甲地最易成活植被类型是( )
A. 针叶林 B. 阔叶林 C. 灌木 D. 硬叶林
6. 内蒙古沙尘强度下降会使内蒙古西部地区( )
A. 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增强 B. 河流径流量增大,水质改善
C. 降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大 D. 植被光合作用增强,生产力提高
【答案】4. B 5. C 6. D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原因:物质基础:地面沙尘物质(荒漠化土地是主要沙源地);动力基础:大风(大风是沙尘能远距离运输的有力保证);局地热力条件:不稳定的空气状态(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图中内蒙古沙尘强度空间分布差异为:西部沙尘强度指数大,沙尘严重。结合所学知识,越往内蒙古西部,降水越少,植被覆盖率越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力作用强,所以西部沙尘强度指数大,沙尘严重,B对;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温度,其不是导致内蒙古沙尘强度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A错;人口密度不是自然因素,C错;沙尘强度会影响日照强度,所以日照强度不会影响沙尘强度即其不是导致内蒙古沙尘强度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D错。故选B。
【5题详解】
根据图及所学知识,内蒙古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减弱,降水减少,甲地气候干旱,不适合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生长,B错,而一般来说,灌木比林木需水量少,所以在恢复植被时,甲地最易成活的植被类型是灌木,C对;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A错;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D错。故选C。
【6题详解】
沙尘强度不会影响太阳高度,A错;河流径流量主要由受河流补给影响,与沙尘强度无关,B错;降水主要受大气影响,且植被覆盖率增大会导致沙尘强度下降,C错;结合材料信息“沙尘天气是指沙粒、尘土悬浮空中,使空气混浊、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 提示,蒙古沙尘强度下降,使空气透明度、能见度上升,太阳辐射增强,植被光合作用增强,生产力提高,D对。故选D。
【点睛】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原因:物质基础:地面沙尘物质(荒漠化土地是主要沙源地);动力基础:大风(大风是沙尘能远距离运输的有力保证);局地热力条件:不稳定的空气状态(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人为原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增加沙尘暴的发生频率。
共享单车作为低碳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在许多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美国波士顿于2019年发布了碳中和交通系统规划,鼓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骑行和步行。图为波士顿工作日共享单车骑行量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波士顿市民工作日骑共享单车的直接目的主要是( )
A. 换乘公共交通 B. 商场购物 C. 减少碳排放 D. 锻炼身体
8. 波士顿工作日共享单车骑行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 区域分布均衡 B. 总体由中心城区向外递减
C. 机场附近骑行量大 D. 主干道路两侧骑行量较小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共享单车解决的是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公共交通的问题,共享单车的停放点多分布在地铁站、公交站、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波士顿市民工作日骑共享单车的直接目的主要是换乘公共交通,A正确;商场购物的时段多选择在周末而不是工作日,B错误;减少碳排放从宏观上来说是政府和国家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C错误;共享单车的骑行时间和距离较短,锻炼身体的效果不明显,D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
【8题详解】
由图可知,波士顿工作日共享单车骑行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由中心城区向外递减;A错误,B正确;机场距市中心较远,骑行距离过长,周边基本上无共享单车分布,C错误;主干道路两侧骑行量较大,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公共交通工具的“最后一公里”是城市居民出行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主要障碍,也是建设绿色城市、低碳城市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共享单车(自行车)企业通过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服务,完成交通行业最后一块“拼图”,带动居民使用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热情。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产生协同效应。共享单车是一种分时租赁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经济。
余水位,又叫增减水位,是指从实测水位中去除天文潮位和平均海面之后的剩余部分。通常,河口三角洲河段的余水位存在正负之分。1999年7月和2017年7月的两次洪水,对珠江三角洲西江河段余水位影响很大。图示意两次洪水期珠江三角洲西江河道沿程余水位的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9. 影响河口三角洲河段余水位使之存在正负之分的主要气象要素是( )
①风②湿度③降水④能见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10. 与1999年7月相比,2017年7月珠江三角洲西江河段余水位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降水较多 B. 河道剧烈下切 C. 河床升高 D. 地壳抬升加快
11. 近年来西江河口处的灯笼山余水位呈上升趋势,可能是由于河口处( )
A. 航道整治 B. 航船增多 C. 滩涂围垦 D. 过度捕捞
【答案】9. D 10. B 11. C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河口三角洲河段的余水位存在正负之分,说明河流水和海水存在互补关系:河流水位高于海平面时,河流水补给海水;河流水位低于海平面时,海水补给河流。河口三角洲河段余水位使之存在正负之分的原因是河流和海水水位的季节变化,河流和海水水位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风和降水的影响,(降水量增大,河流水位上涨;盛行向岸风时,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海水水位高于河流),①③正确。空气中的湿度和能见度对河口三角洲河段余水位影响较小,②④错误。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与1999年7月相比,2017年7月珠江三角洲西江河段余水位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河道剧烈下切,侵蚀速度加快,使得河床变深,水位下降,B正确;降水较多,河流水位升高,A错误;河床升高,河流水位上升,C错误;1999-2017年时间尺度较短,地壳不可能迅速抬升,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1题详解】
近年来西江河口处的灯笼山余水位呈上升趋势,说明河流水位升高,滩涂围垦,增加泥沙淤积,使得河床抬高,河流水位升高,C正确;航道整治使得河床加深,河流水位下降,A错误;航船增多和过度捕捞不会引起河流水位的明显变化,BD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河流补给类型及水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共160分。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姜喜温湿,怕旱涝,喜阴而不耐强光(发芽期需黑暗条件;幼苗期要求中等光照条件;生长旺盛阶段,分枝多,群体之间相互遮阴,对外界光照需求较强),需肥量大,病害(姜瘟病)防治难度大。
安徽铜陵的白姜是我国生姜地方优良品种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当地姜农在长期栽培实践中,造就了“姜—稻”轮作、高畦高垄栽培、搭棚遮阴管护等一套完整的高产优质栽培技艺体系,该体系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每年清明时节,姜农把姜种株栽种在沟底侧壁上;白姜嫩苗初生时,以新鲜芭茅草(叶片舒展)搭棚;等白姜长到一定程度,再将垄上的土与有机肥混合施到姜株根部,经过多次追肥和培土,原来的沟就会变成高垄,而原来的高垄则变成了深沟。近年来,当地政府把以白姜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要点,但白姜种植总体规模较小,优质不优价限制了白姜产业的发展。图示意白姜生长后期芭茅草姜棚。
(1)说出姜农采用沟垄交替栽培技术的主要目的。
(2)分析姜农使用芭茅草搭棚遮阴的优点。
(3)简述铜陵白姜种植总体规模较小的原因。
(4)简述铜陵白姜种植体系在维持当地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
【答案】12. 沟垄交替可以满足生姜在不同阶段所需的光照;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同时提高土壤温度,沟中的环境为生姜幼苗期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垄上的通气性较好,有利于生姜根系的生长发育,从而更好地吸收养分,促进生姜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13. 芭茅草叶片舒展,可以有效地遮挡阳光,为生姜生长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芭茅草还可以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有利于生姜生长;芭茅草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生姜的品质和产量。
14. 铜陵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不适宜大规模种植白姜;白姜种植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和时间而当地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劳动力不足;白姜种植的经济效益不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限制了白姜种植的规模。
15. 白姜种植体系可以增加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自姜种植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白姜种植体系有效减轻姜瘟病和水稻病虫害发生,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减轻环境污染。
【解析】
【分析】本题以安徽铜陵的白姜生产为材料,设置了4个小题,涉及姜农采用沟垄交替栽培技术的主要目的、姜农使用芭茅草搭棚遮阴的优点、铜陵白姜种植总体规模较小的原因、铜陵白姜种植体系在维持当地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农业发展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依据材料“生姜喜温湿,怕旱涝,喜阴而不耐强光(发芽期需黑暗条件;幼苗期要求中等光照条件;生长旺盛阶段,分枝多,群体之间相互遮阴,对外界光照需求较强),需肥量大,病害(姜瘟病)防治难度大”。生姜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光照的需求不同。在发芽期,黑暗的环境有利于发芽,而在生长旺盛阶段,则需要更多的光照来进行光合作用,沟垄交替的设计可以在不同阶段为生姜提供所需的光照;沟垄交替的栽培技术,可保证在多雨的气候下,能及时排水防涝,保证白姜生长期的养分需求,幼苗期需要更多的水分,沟中的环境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而垄上则相对干燥,适合生长旺盛阶段的生姜;垄上的通气性较好,有利于生姜根系的生长发育,从而更好地吸收养分;这种栽培方式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为交替的沟垄设计可以减少病虫害的连续传播。
【小问2详解】
依据材料分析,姜农使用芭茅草搭棚遮阴的优点在于芭茅草叶片舒展,可以有效地遮挡阳光,为生姜生长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避免过多的阳光对其造成伤害。同时,芭茅草遮荫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为生姜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芭茅草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从而提高生姜的品质和产量。
【小问3详解】
铜陵白姜种植总体规模较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铜陵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不适宜大规模种植白姜,同时,由于白姜种植的程序繁琐,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和时间,成本高、风险大,而当地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劳动力不足。此外,部分农民对白姜种植的潜力认识不足,白姜种植的经济效益不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也限制了白姜种植的规模。
【小问4详解】
铜陵白姜和水稻年际轮作、搭棚遮荫、高畦高垄的传统技术,可降低暴雨对地面的冲刷,白姜种植可以增加土地的植被覆盖率,从而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白姜种植体系可以调节光照和田间温湿度,有效减轻姜瘟病和水稻病虫害发生,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让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白姜种植体系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可让土壤养分得到充分利用。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多年冻土区与季节冻土区分布广。当积雪深度较浅时,随着积雪深度增大,冻土深度增加较明显,但当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随着积雪深度的增加,冻土深度变化较小。冻土深度除受积雪、气温和地表平均温度影响外,也与森林、土壤湿度等因素有关联。近几十年来,东北地区多年冻土退化显著。图示意1964—2017年东北地区冬半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分布。
(1)判断图示AB一线的地势特征,并据图说明判断依据。
(2)推测图示区域夏季最大冻土深度的空间分布特点。
(3)说明森林植被对积雪下覆冻土深度的影响。
(4)当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随着积雪深度的增加,冻土深度变化较小,分析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5)说出冻土退化对东北地区的不利影响。
【答案】13. 中间低,两侧高。中部最大冻土深度等值向向北凸,说明中间温度更高,海拔较两侧低。
14. 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冻土深度越浅,故最大冻土深度等值线由南向北递增;地势中间低东西两侧高,最大冻土深度中部平原较两侧山地更小。
15. 森林的林冠层大量截留积雪,反射太阳辐射,到达在林下的太阳辐射减少;林下积雪深度较浅,积雪的降温作用明显,林下温度、湿度更低,最大冻土深度大。
16. 积雪达到一定厚度后具有一定的隔热保温作用。积雪可以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少雪下土壤热量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能阻碍地面辐射(地-气热量交换),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从而使土壤的热量收支趋于平衡,土壤温差小,冻土深度变化小。
17.
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退化,植被退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多,导致地基不稳,影响交通运输和建筑安全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1964—2017年东北地区冬半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分布图为背景,设置5小题,涉及地冻土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植被和积雪对冻土深度的影响及冻土退化的不利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所学可知,冻土受温度的影响,0°C以下才可以形成冻结状态,冻土的深度与温度呈负相关。读图可知,沿AB一线,中部等值线向北凸,说明中部最大冻土深度更小,冬季温度更高,海拔较低;两侧最大冻土深度更深,冬季温度更低,海拔较高。
【小问2详解】
冻土受温度的影响,0°C以下才可以形成冻结状态,南部纬度较低,温度较高,所以最大冻土深度更浅,北部纬度较高,温度较低,最大冻土深度更深,故最大冻结深度由南向北增大;由一题可知,图示区域中间低东西两侧高,受地势的影响,中部最大冻土深度较东西两侧更小。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冻土深度与森林、温度、湿度有关。森林的林冠层郁闭度高,截留的积雪量大,林冠积雪层反射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少,林下温度低;由材料“当积雪深度较浅时,随着积雪深度增大。冻土深度增加较明显”可知,林下积雪深度较浅,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雪下温度下降快,土壤湿度大,冻土深度增加较明显。
小问4详解】
冻土深度变化较小,说明土壤深处温度变化小,土壤热量收支趋于平衡。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积雪可以增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少雪下土壤热量的收入,另一方面,疏松多孔的积雪中存有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阻碍雪下地面辐射,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从而使土壤的热量收支趋于平衡,故积雪下温度变化较为平缓,温差小,故冻土深度变化小。
【小问5详解】
冻土退化主要受温度升高的影响。温度升高,冻土消融,固态体形式存在的地下水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沼泽等湿地退化;地下水及湿地的减少,又会导致植被的退化;冻土退化,冻土层中的甲烷等温室气候释放,加剧气候变暖,旱涝等极端天气增加;冻土消融,导致地面发生不均匀的沉降,地基不稳定,破坏道路,影响建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