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寒假作业反馈试题
(时间:50分钟 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客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白、石杵和圆形石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处于新石器时代
C.己经出现驯养的牲畜 D.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2.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中的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A.文学艺术 B.农耕生活 C.刑法制度 D.天文历法
3.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人们能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要追溯到( )
A.商 B.西汉 C.东汉 D.北宋
4.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古诗是( )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纳描述,正确的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6.大河流域孕育了古代灿烂的人类文明。下列属于尼罗河流域古代文明代表的是( )
A.金字塔 B.种姓制度 C.雅典卫城 D.《儒略历》
7.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时期颁布《汉漠拉比法典》,其内容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
A.农耕生产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手工业水平高 D.奴隶制度发达
8.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由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 )
A.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 B.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C.波斯帝国因此灭亡 D.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9.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在此基础上( )
A.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 B.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C.教育与学术出现新气象 D.市民阶层开始形成
10.有学老针对中世纪晚期的西欧经济指出,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的后果之一,是使农民与商品市场建立密切的联系,货币地租取得优势之日,就是西欧商品市场急剧扩大之时。这一观点强调货币地租( )
A.保障了庄园制度稳定 B.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C.导致庄园制度瓦解 D.促使手工工场出现
11.《大国崛起》中写道:“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里斯本、英国的伦敦等城市取代了意大利城市威尼斯、米兰等的商业中心地位。”推动上述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十字军东征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新航路的开辟 D.意大利走向衰落
12.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 )
A.议会和国王的政治妥协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的权力达到了平衡状态 D.推动了《权利法案》的颁布
13.华盛顿曾在辞职演讲中充满深情地宣布:“现在(1783年底),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在它(大陆会议)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的公职。”这里“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是指( )
A.实现种族平等 B.消除南北差异 C.赢得民族独立 D.修定联邦宪法
14.法律文献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宜言》这三部法律文献所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封建制度的解体 B.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C.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D.资本主义制度扩大
15.下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①和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巴黎公社建立 B.巴黎公社建立、第一国际成立
C.《共产党宣言》发表、巴黎公社建立 D.马克思写成《资本论》、第一国际成立
16.“华盛顿、玻利瓦尔、章西女王”三位历史人物事迹的共同点是( )
A.都使国家赢得最终的独立 B.都沉重打击了殖民者的统治
C.都领导了本国资产阶级革命 D.都领导本国摆脱了封建制度
17.《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称:“1863年1月1日起,…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此后,约20万黑人应征入伍,参与北方联邦军队,18万多黑人直接参加了战斗,其中13万黑人来自南方叛乱各州,25万人担任联邦军队的后勤工作。材料主要说明宣言发表的作用是( )
A.彻底解决了南北方的矛盾 B.使黑人奴隶获得了土地
C.赢得了民心,补充了兵源 D.使黑人奴隶获得平等公民权
18.下图显示的是从1801年至1911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B.海外殖民地的拓展
C.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9.一战后,战胜国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凡尔赛和约》规定重新划定德国弧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虽然华盛顿会议的规定限制了美英等国的海军军备,但日本仍保留诸多特权,材料反映出( )
A.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发生改变 B.一战极大削弱了殖民主义力量
C.新秩序的建立保证了国际环境的和平 D.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20.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分别是( )
A.萨拉热窝事件,诺曼底登陆 B.凡尔登战役,珍珠港事件
C.凡尔登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萨拉热窝事件,德国闪击波兰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为“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他们”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农奴制度 B.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C.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 D.改革教育,学习西方文化
22.某同学复习某次世界大战时做了如下归纳,他归纳的内容应当属于( )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独裁,对外扩展·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国家大权·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加紧对外扩张
A.一战的过程 B.二战的背景 C.一战的性质 D.二战的影响
23.下图为发表于1956年的时事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正通过苏伊士运河,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其拦住。如果将该漫画作为研究性学习素材,其研究主题应是( )
A.三国协约集团的建立 B.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渍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D.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24.20世纪的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向劳动人民让步,因而有学者说:如果地球上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这位学者旨在说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
A.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B.刺激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D.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5.2019年2月12日,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2000年至2017年全球各地区植被面积的增长率,消息一出,全世界都在为中印两国点赞。来自NASA的卫星资料显示,过去将近20年间,地球三分之一的绿化植被增长是由中印两国贡献的,面积相当于一个亚马逊雨林。上述材料表明( )
A.全球的生态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B.除了中印两国外其他国家人民环保意识低下
C.中印两国的行为有利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
D.环境危机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16分、28题16分,共50分)
26.改革和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秦公…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助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提到了“商君”治国的哪些措施?(4分,不得照抄原文,两条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商君治秦”取得了什么好成效?(2分)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项制度的开创者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及意义(4分)
材料三: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民族的分化、重组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如何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2分)后来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在疆域版图方面有什么重大成就?(2分)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引自《资治通鉴》
(4)材料四中的改革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
27.自建国以来美国就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推崇汉谟拉比的理由(4分)
材料二:1787年宪法…正是这个设计,使一个稚嫩的国家从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易中天
(2)据材料二回答,“精巧的设计”指的是该宪法遵循的什么原则?(2分)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该宪法(4分)
材料三: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的崛起进程始于15世纪,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在18世纪末期: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它发生在1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
——大国崛起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第二次权力转移”中美国崛起的原因(4分)
材料四:2020年5月,美国警察暴力执法致黑人乔治·弗洛伊德死亡,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暴发抗议示威活动。数百名抗议者聚集在明尼阿波利斯市要求“伸张正义”并与警方爆发冲突,而后警方使用催泪弹和爆震弹驱散人群。
——新华社
(4)材料四反映了美国当今社会还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形成了有利于资本主义些长的制度框架。…在这种制度下,有产者牢牢地掌握政权,财产被作为“自由”的基本条件;但同时国家又不受一个人的摆布,经济的成长不会因有可能威胁到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受到压制。
——《大国崛起》
(1)材料一中“制度框架”指的是什么?并写出其开始形成的法律文件名称(4分)
材料二:农奴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
一一列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如此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依据(2分),后来的1921年列宁为维护农民的利益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材料三:1945年,《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称“他在1932年初出进总统的时候,正在1929年美国经济空前恐慌之后,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话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的对外经济掠夺,使美国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氏生活。”
——黄安年《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3)概括材料三对罗斯福的基本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作者采取这一态度的依据(4分)
材料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不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自然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总之,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主要特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