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2024中考语文
作文备考课件
统编版中考复习
2024中考作文模拟预测题导写
预测一
1.走出去 2.回到_________
写作导图
名师审题
满分作文
写作借鉴
名师点评
变式训练
题目一:走出去
题目二:回到________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目二”的同学要将题目补充完整。(2)不限制文体,诗歌除外。(3)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可写实,可想象。(4)字数在600~800之间。(5)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名校模考试题
做好题 品佳作
审题老师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此题为命题、半命题二选一的作文题。两个标题中给定的部分均为动词,且无任何提示语,写作时可从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的角度思考,并以所给动词为核心,将标题进行扩写或补充,使标题成为有一定情境的短语或句子,如“(我从书海中)走出去(拥抱自然,感悟知识与现实的统一性)”“(他)回到(童年老屋,看到一切如旧的房间,回忆起快乐往事)”,再进行写作。
名师审题
题目一“走出去”,意味着从某一个地点出发,这一地点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学生可从下列角度对标题进行扩写:“谁”“在什么时间”“从哪里”“因何事”“走出去”。可写自己或身边人从某个久居的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体验到不同的风土人情;也可写自己从某种状态(怯懦、悲伤、忧郁等)走向另一种相反的状态(勇敢、乐观、开怀等),体现心灵的成长;还可将国家、民族、文化等作为写作对象,体现互动交往带来的发展与交融。
审题老师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题目一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从哪里走出去;第二,走出去,去哪里。两个问题中“哪里”的内涵是多元的,可从空间(如城市、乡村、校园)、时间(如过去、当下、未来)层面去理解,也可从行动结果(失败、成功)等层面去理解。比如写从城市走出去,走到乡村,领略自然风光和乡土人情;写走出曾经的成功,保持谦逊且勇敢面对未来新的挑战;写自己遭遇了挫败,经过努力终于走了出来,迈向成功。其次,还要分析两个问题:为何要走出去;如何走出去。比如,一时的挫败让自己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所以需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有成功的希望。
写作导图
满分作文
推荐主题:审美体验·自然
走出去 丝丝光束从天空洒下,穿透窗外树木的叶缝,好像一条条细线穿过针眼,缝织出一片斑斓绚丽。夏日风光明媚,引人入胜。
比喻新奇,语言灵动
将光束比作细线,叶缝比作针眼,描绘出明丽清新的夏日图景,语言简练灵动。
亮点赏析
我和父母决定去延庆的百里山水画廊游玩。驾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不远处的溪水倒映着树木,水面泛起的涟漪跳跃着,好像一片片青翠在水中舞蹈。还好我从家里走了出去,否则我怎能看到如此生机勃勃的景象? 车辆行驶到一片花海前,香气涌入鼻腔。深红、淡粉、浅紫……各色花儿相互推着挤着,在风中歌唱。它们不是高贵的玫瑰,只是山中无名的小野花,但它们欢唱着生命的颂歌,演绎着自由的可贵。还好我从家里走了出去,否则我怎能感受到野花般的自由与肆意?
句式相同,突显主题
中间四段均以反问作结,使得主题更加醒目,也使文章线索清晰,情感层层递进。
亮点赏析
河水伴着我们前行,很快到了硅化木遗址公园。硅化木其实是树木的化石,它们静静地卧在山冈上,诉说着万古春秋的秘密。这些树木原来在地上生长得繁荣茂密,后因地壳运动被拉入地下。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似乎逃不掉腐烂于地底的宿命。可谁能料到,腐烂与重生“一见钟情”,碰撞出一种新的生命。这些树木仿佛被二氧化硅施加了魔法,再度伸出地面,获得了重生。还好我从家里走了出去,否则我怎能见证硅化木神奇的生命力?
车子行驶到恐龙遗址公园,我看到一个有裂痕的恐龙蛋,一时有些发愣。我看着那道裂痕,为恐龙还未出生就已死去而感到惋惜。它原本也能在那片广阔的土地上尽情奔跑,可是因为火山喷发,它的生命被永远封存在这里。我又想,它的生命看似短暂,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永恒呢?它沉默地讲述着千万年前的故事。还好我从家里走了出去,否则我怎能见识到这种生命的震撼?
生命真的很奇妙,它可以是流动的河水、绽放的野花;也可以是死去的树木、沉默的化石。前者在山野间肆意展现活力,后者在年轮更替中静静地讲述地球的秘密。我走了出去,才知道这片土地上承载了多少沧海桑田的记忆,记录了多少生命轮回的传奇。 我愿再次走出去,聆听生命的乐章。 (字数:756字)
简洁凝练,收束前文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前文的主要内容,赞美生命的伟大,有“百川到海”的表达效果。
……(主题)真的很奇妙,它可以是……;也可以是……。前者……,后者……
亮点赏析
写法借鉴
走进自然,聆听生命的乐章。文章围绕“走出去”这一话题,记叙了自己和家人去延庆的百里山水画廊游玩的经历,描写了所见之景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感受。文中展现了生命的多样性,提醒人们去积极探索和欣赏自然世界中各种不同形态的生命,并对生命的奇迹和轮回心存敬畏和感激。
教学助读
描写某一对象时,可借助化抽象概念(生命)为具体事物(河水、野花等)的方法,并补充描述具体事物的典型特征。可融入排比句式、拟人修辞手法,多角度、具象化地表现写作对象的风采。
写法借鉴教学点拨
名师点评
①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文章以游览百里山水画廊为线索,用细腻的语言描写了山溪、野花、硅化木、恐龙蛋等事物,每一段都紧扣主题,展现了生命的多样和永恒,结构合理有序。
②构思巧妙,立意深远。作者把“走出去”的所见所思都统一在“生命”这一主题上,并在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生命的赞叹和敬畏,引发读者无限思考,立意深刻。
内容20分
表达16分
书写4分
40
题目一:
当我们习惯了舒适、安逸的环境后,往往会陷入安稳的泥淖中,错失了成长和突破的机会。因此,只有敢于走出舒适区,才能开启新的可能性、发现新的天地。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变式训练
题目二:回到________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目二”的同学要将题目补充完整。(2)不限制文体,诗歌除外。(3)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可写实,可想象。(4)字数在600~800之间。(5)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审题老师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题目二“回到________”,代表着两个不同位置的变换,从语法角度分析,横线上可补充地点、时间或某种抽象的状态,可在核心词前加修饰语,以增强其表现力,如“回到那间包子店”“回到失败的起点”等。选材立意时依旧遵循“谁”“在什么时间”“从哪里”“因何事”“回到哪里”的思路。学生可写回到学校、家庭、故乡等,表达自己对师生、亲人、好友、故土的思念、眷恋和感恩;也可写回到了曾经的某种状态(或欢愉或悲伤,或轻松或紧张等),写出自己对过往经历的反思和总结,以青春成长、人生感悟为中心,升华立意。
名师审题
审题老师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题目二是半命题作文,写作时要先补全“回到”后的内容。学生可写回到自己或他人过往岁月的某个时间点,也可写回到某个曾经游历过的地点(如山川江河、村落古迹、风景名胜等),也可想象自己回到某个朝代或某个历史时期。
立意方面,要思考“回到”的目的。如回到童年时期,是为了再次体验无忧无虑、自在快乐的生活,提醒自己珍惜当下、热爱生活;或回到曾经经常光顾的早点摊,看到老板多年不涨价、不减质量,体会到朴实、坚持等品质,由此受到激励;
再或者回到盛唐,是为了见识盛唐的宏伟气象,感受盛唐的富庶繁华,从而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等。
另外,写作时要联系当下,甚至是未来,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
写作导图
推荐主题:情感体验·亲情
回到记忆中的雪天 那是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清晨白茫而寒冷,还未亮彻的天空在淡紫的光晕下显得有些朦胧。望着窗上的冰晶,我忽然意识到,记忆中的雪景早已模糊不清了。自从那年冬天爷爷去世后,我便再也没有特地出门看过雪了。
环境描写,营造氛围
描写冬天的第一场雪,营造出寒冷静谧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伤,为后文回忆爷爷做了铺垫。
亮点赏析
趁着早晨人烟稀少,我便去了过去经常和爷爷散步的那个公园。太阳刚刚升起,染红了片片云霞,如同凤凰涅槃之景。公园的地上还残留着笤帚扫过的痕迹,两边的树坑里堆着些许积雪,印着行人踏过的痕迹。刺骨的寒风使我庆幸出门前戴了手套。我径自走向湖边的小木桥,望着平静而澄澈的湖面,想起了那句诗——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只是春天还没到呢。冷风吹起,恍惚间我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雪天,回到了和爷爷一起在桥上散步的时候,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投向地面,温暖而和谐。
对比鲜明,点明主题
现实中的冷风与回忆中的温暖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过去与爷爷在雪天散步的美好和难忘。
亮点赏析
虚实对比法:
①概述环境(冷风);②虚实转换(回忆);
③引出事件(散步);④强调感受(温暖)。
写作借鉴
亮点赏析
我想回到记忆中的雪天里,给爷爷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抛下忧思和迷惘,奔向载着未来与希望的崭新春日。我知道,爷爷不仅仅存在于记忆中的雪天里,他始终陪伴着我,迎接下一个雪天。一阵喧哗声将我的思绪拉回,宛若大梦初醒。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中的孩子蹲在地上,通红的双手捧着雪球,笑着跑向前方,用力丢到爷爷穿的那件军大衣上。雪花顺着爷爷的后背滑落,他转过身将孩子抱起,也跟着一起笑。“哈哈,爷爷你的胡子好扎!”我听到那时的自己说道。 (字数:761字)
梦境结尾,突显情感
描写梦中和爷爷亲密互动的温馨画面,突显对爷爷的思念和对美好回忆的追溯,感人至深。
亮点赏析
在你的记忆里,有没有一个雪天曾让你难以忘怀?文章还原了在雪天和爷爷一起散步的场景,其中爷爷用力擦拭秋千上的雪的细节,刻画出爷爷的细心和对“我”的爱,结尾处写梦里和爷爷在雪天玩雪的亲密互动,表现出“我”对爷爷的思念之情。
教学助读
追忆某人某物时,可设置一个具体的环境或情境,并将相同环境或情境中真实的和回忆中的某种不同感受(冷、暖)进行对比,在这种同(环境或情境)与不同(感受)的对比中突出自身的怀念之情。
写法借鉴教学点拨
名师点评
①描写细腻,感染力强。文中作者无论是对自然环境的刻画,还是对自己心理的描摹,都细致入微,使读者能够在具体的场景中,深入体会“我”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富有感染力。
②情景交融,真挚温暖。作者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景,将爷爷与记忆中的雪景联系起来,对雪景的描写和对回忆的叙述穿插进行,表达了对爷爷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动人。
内容20分
表达16分
书写4分
40
回首是一种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方式。通过回首,可以深入梳理我们的成长脉络,明白曾经的挫折和困难,也找到那些值得骄傲和珍惜的瞬间。
请以“回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变式训练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