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背诵清单】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背诵清单与思维导图】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从1953年至 1957年。
3.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成就: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二条铁路: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三条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家工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5.作用(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时间: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文献: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领导机构: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农业与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1.农业生产合作化
①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②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结果: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
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1954 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 赎买政策: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 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3.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中共八大:
①时间:1956年。
②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①时间:1958 年。
②内容: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③影响: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4.调整国民经济:
①措施: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作用: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时间: 1966—1976 年.。
3.动乱:
①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
②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4.抗争:周恩来和许多干部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
5.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时间 1971年9月13日
地点 蒙古国温都尔汗
经过 林彪等人慌忙外逃,在蒙古国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标志 九一三事件
6.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三、建设成就
1.成就
工业方面 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
交通方面 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科技成就 1967 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 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 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其他方面 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模范人物:
先进人物 简介
王进喜 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提前开钻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被誉为“铁人”,其艰苦创业的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雷锋 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干一行爱一行,甘当革命的螺丝钉,他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殉职后,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邓稼先 1958年,开始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后领导设计氢弹,被誉为“两弹元勋”
焦裕禄 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在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开始改变贫穷的面貌。身患癌症,但仍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被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3.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一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思维导图
【单元复习设计】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复习设计】
复习目标 1.了解“一五”计划。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3.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4.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了解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本单元的各课内容围绕核心内容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我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目标超额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接下来我国开始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探索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和挫折。成就主要有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这次大会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1961年初到1965年的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在工业、交通、电子工业和国防 尖端技术等领域取得许多建设成就,并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失误主要有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探索中的成就值得我们肯定和发扬,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在此要强调的是,不能全盘否定1966年到1976年的历史,要把“文革”与经济建 设取得的成就区分开来。
课时 1
教学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建设成就。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阶段特征 总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济上:①1953年,中国提出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其他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政治上: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确立;“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科技文化上: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发展出现停滞和倒退的现象。
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法、重难点点拨法、归纳整理法
教学准备 教材、相关教辅书、PPT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完成背诵清单 提前布置主要知识点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1.时间__________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___,相应地发展其他产业,培养建设人才等等。3.意义:到1957年底各项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会议:_________ 年9月,___________ 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评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大改造内容:1953到______年,我国对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_______ 的转变。3.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良好开端:1956年,__________在北京召开。2.失误:“大跃进”、____________ 运动、“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1.模范人物:“铁人”__________ 、党的好干部___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_ 。2.成就:工业、交通、水利、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自主学习:完成复习提纲核心知识点的填写 学生能在规定时间的时间独立完成知识清单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入新课 思考:哪些是成功的探索?哪些是重大的失误? 引导学生共同回忆以前知识并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时空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任务一:(生产力的发展)阅读图片与材料,结合教材,梳理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点。材料: 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并且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到1957年底已经胜利地超额完成了 一五计划完成的时候,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和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时间:目的:背景:基本任务:成就:作用:任务二:(生产关系的变化)阅读图片,结合教材,梳理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点。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庆祝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6年) 上海飞乐音响股票 (1984年)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原因:农业合作化方式:农业合作化结果:手工业合作化:2、公私合营工商业改造方式:结果:赎买政策: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三大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三大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任务三:(政治方面)阅读图片、材料,结合教材,梳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材料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时间:文献:领导机构: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合作探究】归纳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②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③背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④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⑤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⑥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方式: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公私合营工商业改造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文献: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领导机构: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通过重难点知识的梳理和突破,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任务一:艰辛探索(一)阅读图片与材料,结合教材,了解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材料一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其召开具有怎样的意义?材料二 观察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讲述:中共八大: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两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任务二:艰辛探索(二)阅读材料,结合教材,了解国民经济调整的相关知识点。材料一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的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材料三时间1958年1959年1960年1961年粮食产量20000万吨17000万吨14350万吨14750万吨材料四:(混乱迷茫)毛泽东又分别在1958年12月1日和1967年1月13日登上了《时代》的封面。1958年的《时代》内文如此描述:“乡村里的夜晚,无数的高炉向天空迸射着耀眼的红色光芒。”而1967年的封面(图)左上角则写着中国陷于混乱。且封面主调是灰白,隐喻中国是一穷二白。1)材料一中党和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土地改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2)材料二反映的事实是什么?这说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到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状况,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一现象,党和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4)这两期《时代》封面,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内发生的什么重大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国民经济调整: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文化大革命”(1966年夏-1976年10月)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动乱表现:1966年夏天全面发动起来。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实际指挥部,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各地到处出现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与法律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抗争:老一辈革命家对江青等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周恩来和许多干部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结束: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任务三: 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建设成就、模范人物的相关知识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内国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正向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变。中国为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论十大关系》不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这就是毛泽东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材料二 下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外“重大变化”。(2)据材料二,自己提炼一个观点并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阐述。(3)综合上述材料,探究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工业建设: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英雄模范: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技成就: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作用: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任务1:本题通过图文资料呈现, 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提炼有效信息。(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任务2:(1)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变化:由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史实:三大改造。变化: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3)状况:粮食产量逐年减少。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策: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4)“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任务3:【答案】(1)国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或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顺利推进。国外: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2)示例1观点: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阐述: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武汉钢铁公司(包头钢铁公司、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酒泉钢铁厂)、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等是典型代表。示例2观点:我国科技取得显著成就。阐述:科技特别是国防科技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两弹一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成都航空工业基地的建设:第一台大型快速通用数字计算机试制成功。示例3观点:我国这一时期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阐述: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两弹元勋”邓稼先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示例4观点:我国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阐述:这一时期我国在多个领域(比如新兴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等)实现由无到有的突破,为后续的建设打下重要基础。如我国第一台大型快速通用数字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等都是典型代表。(3)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毛泽东(或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指导;广大人民(劳动群众、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学会论从史出。理解史料,提炼信息,分析史料,从中得到结论或结合史料论证某一观点,这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材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解读好历史材料,不仅要求学 生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文字阅读能力还需要具备历史知识整合能力。本题对学生 进行了多维度考查,有对同类历史知识考查,也有对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等学科素养的考察” ,明确学生的认知---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破难点】(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难点突破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纵横比较】全国人大会议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
比较项 全国人大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
职能
成立
材料一: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1949年 9月21日与各界贤达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描述道:“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大袍的,还有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全在一个会场里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二:朱朝治,大连金普新区七顶山街道朱家村党总支书记,两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倾听村民意见和需求,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谋福利,代表农民向国家建言献策,先后提出议案、建议20 多件。他说:“我将带着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决心参加两会,把基层的呼声带上去,把两会的精神带回来。”
根据材料,指出我国的两项民主政治制度。从两位当事人的经历中,可得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比较项 全国人大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
职能 行使国家立法权等,决定国家大事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成立 成立于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成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民主的普遍性、广泛性;用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等。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对接核心素养:唯物史观(能够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探索这条道路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2.【历史论证】请结合下列图片中人物的活动和所处的时代,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事件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庆祝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6年) 上海飞乐音响股票 (1984年)
【参考答案】
题目:三大改造与国有企业改革;论述:三大改造指的是国家对农业、手工 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 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4年,我国开始了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有企 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力,实行经营责任制,提高了企业和职 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了解“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对接核心素养:历史解释(能够对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
难点突破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艰辛探索 有得有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数据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三 如下图。
图A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 图B 图C
(1)材料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答出两方面即可)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影响?
(3)图片A、B、C分别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事件是什么?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参考答案】
(1)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建设者的辛勤劳动。
(2)我国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历史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图A:“文化大革命”;图B:“大跃进”运动;图C:人民公社化运动。
(4)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地位。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取得的经济、国防、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对接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
2.【时代楷模 学习榜样】阅读下列图片资料,回答问题。
弘扬雷锋精神,助力民族复兴。
年级组板报(或班刊)制作。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查找资料、整理有关雷锋精神等方面的图文材料;走进社区搜集社区好人好事,对其事迹进行宣传;结合校级“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对本校好少年进行宣传;围绕主题谈感悟,发起征文活动,优秀文章编入板报或班刊。
【参考答案】
略
(设计意图:1、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与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核心素养。
2、在参与实践活动后,注意考查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收获。
3、活动以小组分组开展,然后整合为板报或班刊,意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增强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课后感悟(谈感想)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会到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三大改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改造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从中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我们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通过艰辛探索我们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过程;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我们感受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社会风貌。 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加深学生的道路自信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复习的课堂实践,进一步理解上好一堂高效的复习课的内涵。一节好的历史复习课,最关键的让学生真正做到“温故知新”。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后,没有及时追问,回扣材料,会导致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而老师未关注到。在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继续思考、提升。关注学生,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切实有效思考,已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单元大事年表】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开始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 中共八大召开 三大改造完成
1958年 提出总路线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1年 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3年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1976年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