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内容】
教材:《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从标题、详略安排入手,梳理文章主要事件。
2.熟读精思,从文章开头和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分析阿长的性格品质。(教学重难点)
3.拓展阅读,理解两位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注入的丰富情感和人文情怀。
【课型及课时】
教读引领课2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预习通关
参考“课前预习任务单”,巩固基础知识。
二、情境导入
近期,学校将举办一次以“大美小人物”为主题的海选会,挖掘普通人身上平实而温暖的故事,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看看这位目不识丁的村妇——阿长为什么会让鲁迅念念不忘。
三、学习活动
(一)由题入文懂阿长
1.文章写了好几件事,你能改换题目中的一个字,概括出本文最主要的一件事吗?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这件事?
阿长买《山海经》。19—29段。
2.阿长买《山海经》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事件,文中还写了关于阿长的哪些事件?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梳理概括,填写阿长的“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阿长“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谓 阿长(长妈妈、阿妈)
职业 女工(保姆)
家庭情况 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主要事件 (1)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略) (2)阿长睡觉摆成“大”字(详) (3)阿长给我吃福橘(详) (4)阿长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略) (5)阿长讲“长毛”的故事(详) (6)阿长谋害“我”的隐鼠(略) (7)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详)
3.文章题为《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是作者童年时代最渴望得到的一本书,作者写作本文难道只是因为阿长帮他买到了这本书吗?
4.默读全文,抓住事件中的关键语句做批注,说说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长妈妈。
用下列句式组织语言:从____________(句子或事件)中,我看出长妈妈是一个____________(性格品质)的人。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课堂展示。
大大咧咧、粗俗唠叨、不拘小节、饶舌多事、迷信愚昧、善良慈爱、命运悲苦。
(二)理清“视角”析用意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交错转换。
1.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跳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表现作者童年感受的语句,说一说“阿长买《山海经》”前、后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圈点勾画,全班交流。
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敬意完全消失、憎恶、新的敬意。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1)作者在文章开头有意透露了阿长的身世,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
(2)文章最后两段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心怀同情和愧疚。
3.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儿时的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与后面的情感转变形成巨大反差,但并不使人感到突兀。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还读出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教师补充、订正。
这里有一个“童年感受”和“成年回忆”之间的差异问题。应该说,所有这些“憎恶”“讨厌”“不耐烦”,都是童年鲁迅的真实感受,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也有点夸张成分。但成年鲁迅在回顾这段童年生活时,感情却要复杂得多。例如:“我”从长妈妈所谓“迷信”的背后,看到、感受到了一种真挚的、浓浓的爱意,长妈妈不仅是为自己的“一年的运气”,更是为了“我”的幸福。“我”更从中看到了长妈妈性格中直率、可爱的一面。这都是成年鲁迅所格外珍惜的。
我们要透过文字表面理解深层情感,课文前半部分虽然用的是抑笔,但说的是童年时的心理,成年后的作者在写作时流露出的更多的是感激与怀念,写“抑”是为下文态度的“扬”奠定感情基础。
四、课堂小结
纵观作者对阿长形象的刻画,犹如一部连续剧,作者详略安排得当,从“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开始,多侧面、多角度展现出阿长的个性特点:粗俗好事、迷信无知,却又乐天安命、简单率性。直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才充分显现,从而收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
五、布置作业
1.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角的鸟”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2.自主阅读丛书《家国情怀》第3册“童年印象”单元的《老哥哥》《五叔春荆》两篇文章,结合批注说说你认识了怎样的“老哥哥”和“五叔春荆”。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虽然阿长平凡普通,身上又有些小缺点,但她善良真诚、关怀热爱孩子的品格深深感动了小鲁迅。她重视孩子的愿望,为小鲁迅买来《山海经》,她身上彰显的人性之美令其形象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跟随小鲁迅一起感受他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怀念的复杂情感。
二、熟读精思感意蕴
(一)读懂矛盾之处
1.文章开头仅用一句“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介绍阿长的身份,却颇费一番笔墨介绍阿长的称谓。你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作者颇费笔墨介绍“阿长”的称谓,更深的用意在于暗示阿长地位卑微、不受尊重。这样写,一方面为后文阿长的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做铺垫,另一方面又与阿长最终赢得了作者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对照,进而丰富了阿长的性格特点。
2.通过对阿长“主要事迹”的梳理,我们知道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言行粗俗的人,但是在作者眼里却又“懂得许多规矩”。你如何理解这种反差?
在阿长的各种禁忌、规矩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元旦祈福。没有文化的阿长虽然祈求祝福和表达爱的方式简单鲁莽,却展现出真诚、纯朴、善良的天性,她对生活怀有期待且要求不高,容易满足,对小鲁迅的祝福诚心诚意。这种反差突出了阿长真诚、纯朴、善良的天性之美。
(二)关注反复之处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第一次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次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三、深情朗读悟情怀
1.阿长是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妇女,她绝少能和书沾上关系,也许一辈子就只买过这一次书。买书的千辛万苦只字未提,却把喜悦传达给了作者。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的方式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
朗读:“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齐读,读出高亢与喜悦。
2.朗读下面的话,在比较中体会原句的妙处。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1)“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2)“哥儿,‘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1)不识字的阿长连书名都不知道,这正符合没有文化的劳动妇女的语言特点。
(2)“我”念念不忘的就是书中的画,不识字的阿长牢牢记住了“我”的牵挂。这一句话,就把阿长的形象光辉夺目地立起来了,成为全文的一大亮点。
3.“我”念念不忘的书,竟然是“我”一直不以为意的阿长买的,结合加点字分析“我”的反应。
品读: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霹雳”“震悚”大词小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极为震惊的状态。
4.齐读:“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思考:长妈妈真的具有“伟大的神力”吗?“新的敬意”怎么理解?
一个小孩子的愿望有多少人在意呢?远房叔祖尽管自己有《山海经》,却疏懒为“我”去寻,知书达理的母亲、慈爱的祖母,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在绝望中,阿长却挺身而出,她默默地、不讲条件地为“我”买来“我”朝思暮想的书,这是一个完全意外的惊喜!她的善良和爱心,掩盖了她的卑微、粗俗和愚昧。
在叙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时,就有“空前的敬意”“伟大的神力”的说法,但在那段叙述中是语含调侃的,因为阿长所说的“脱下裤子”的战法和功效,是童年的“我”所不能理解的,这是因“深不可测”而感到“神力”,从而产生“敬意”,就同时不免有滑稽之感。而这一段里,“神力”“敬意”的再度出现,就不再有任何调侃的意味,而是一种纯粹的敬辞,是一种抒情。
5.在文章最后,鲁迅先生发出了最真挚的呼告和最深情的祈祷。我们来朗读最后两段。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感情: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6.鲁迅曾说过,旧中国的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没有亲人,没有地位,甚至没有名字,默默地活着,无声地死去,长妈妈正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我们终于懂得,鲁迅要为长妈妈祈祷,是深含着他的爱的——对母亲或母亲般的保姆、生命的养育者的爱,对社会底层不幸者的爱。让我们在深情的齐读中感悟作者的人文情怀!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四、自主阅读品“老哥哥”
默读丛书中的《老哥哥》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老哥哥写了哪几件事?找出作者着墨最多的事件。
2.完成丛书《老哥哥》一文后的“思考与探究”,体会两个视角讲述故事所展现出的情感变化。
五、课堂小结
阿长、老哥哥虽渺小如蜉蝣,但他们身上散发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即使在绝境中生存也依旧保持心灵的美好。阅读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审视人性、净化心灵的过程。他们在两位作家饱蘸浓情的回忆中熠熠生辉!
六、布置作业
1.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们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请你学习《阿长与〈山海经〉》的写法,从“童年时的感受”“写作时的回忆”两种视角,讲述自己童年时印象深刻的人与事,与同学们分享。
2.阅读丛书中《宝大娘(节选)》《笑的遗产》《门房老爷爷》三篇文章,说说你认识了怎样的“宝大娘”“游奶奶”和“门房老爷爷”。
【板书设计】
组文阅读:照亮童年的微光
【学习内容】
丛书:《宝大娘(节选)》《笑的遗产》《门房老爷爷》
【学习目标】
1.熟读精思,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材料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2.学会从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建议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冰心说:“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这节课我们将走进三位小人物,看看他们带给作者怎样的影响。
二、初读文本,梳理事件,选择候选人
1.默读丛书中的《宝大娘(节选)》《笑的遗产》《门房老爷爷》三篇文章,从中选择一位候选人,梳理人物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事件,为其填写“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宝大娘“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谓 奶大娘、宝大娘,有名有姓,但从没听谁叫过她的名和姓
职业 普通家庭妇女
家庭情况 “我”父亲的奶哥哥乔宝的老婆,后来迫于生活,改嫁。家里经济状况不佳(“我没见过宝大娘穿过花衣裳。总是一身粗布衣裳,不是蓝的就是黑的”)
主要事件 (1)“我”认错宝伯伯让宝大娘伤心大哭 (2)冬天夜长,宝大娘常来“我”家陪祖母谈心、过夜 (3)宝大娘白天黑夜为丈夫缝缝补补,预备行装 (4)宝大娘陪宝伯伯一道去上坟 (5)宝大娘改嫁后,在宝伯伯晚年的最后那几年,每年回来三五回照顾宝伯伯 (6)宝伯伯去世,宝大娘把他埋进乔家的祖坟
游奶奶“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谓 姓游,名字不详,人称“游奶奶”
职业 厂提前退休工人、保姆
家庭情况 丈夫是退休工人,两个儿子工资不高,又都在恋爱阶段,在家里混吃混喝不算,有时还找母亲要补贴
主要事件 (1)孩子开始畏生,她可以把简单的游戏认真地重复无数次,每次都与孩子笑成一团 (2)夏天热得孩子睡不着觉,她能彻夜给孩子打扇,或者抱着孩子出门夜游,寻找有风的去处 (3)她儿子不小心坐了为“我”女儿准备的用凉水擦两遍的竹床,她立刻大声呵斥 (4)日托差不多成了全托。“我们”要给她加工钱,她坚决不收,推来推去像要与你打架 (5)女儿刚被送到外婆家上幼儿园的那几天,她失魂落魄,不时来“我”家打听孩子的近况 (6)经常与“我”女儿互相写信,女儿每次看信都捧着信纸一次次仰天大笑 (7)她的笑音容相染,“我”女儿和邻居小孩的笑特别像游奶奶
门房老爷爷“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谓 不详
职业 传达室负责人,主要负责上下课的打铃工作
家庭情况 情况不详
主要事件 (1)不收“我”的糖,笑着答应了“我”的特殊请求 (2)下课乐呵呵听“我”讲老师的讲课内容 (3)听“我”讲了半个多学期的课,曾送“我”一支彩色铅笔 (4)当“我”因误会被女同学孤立时,老爷爷鼓励“我”“腰挺直,谁都不怕” (5)“我”顺利收了作业,他告诫“我”不能欺负别的同学
2.你决定推荐哪一个人物参加“大美小人物”评选?理由是什么?请参考以下句式进行简要说明。
参考句式:
我要推荐_____参加评选,因为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从________(事件)可以看出。
(温馨提示:三篇文章总计约5100字,用时约12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展示。
(1)我要推荐宝大娘参加评选,因为她是一个勤劳、仁慈、有菩萨心肠的人,从改嫁后的宝大娘把宝伯伯的晚年生活安顿得踏踏实实,一直到把宝伯伯埋进乔家的祖坟可以看出。
(2)我要推荐游奶奶参加评选,因为她是一个善良无私、疼爱孩子、悉心照顾孩子的人,从夏天深夜,游奶奶接走难耐高温的孩子,彻夜想办法给孩子降温可以看出。
(3)我要推荐门房老爷爷参加评选,因为他是一个细心、慈爱、善解人意的人,从老爷爷用“我”课堂上听得越多,他就让上课时间越短的约定和指导“我”解决同学间的矛盾可以看出。
三、熟读精思,品析文章关键语句,感悟平凡之美,完成人物推荐语
(一)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结合文章开头、结尾或文中的特别之处,深入理解文章意蕴。
1.《宝大娘(节选)》一文中反复提到“宝大娘家”,例如:“乔宝夫妇在‘我’家院子里的一间小土屋安了家”“那间小屋,‘我们’都叫它‘宝大娘家’,从不说‘乔宝家’,连乔宝回来也对‘我’说:‘成汉,到你宝大娘家来玩。’”可是后来宝大娘改嫁离开了,乔宝晚年一个人住在这间小土屋,人们还把那间屋子叫作“宝大娘家”。你怎么理解这种称呼?
开始人们不称“乔宝家”而称“宝大娘家”,从侧面表现了宝大娘的勤劳、质朴的品格;宝大娘迫于生活压力改嫁后,依然把宝伯伯的晚年生活安顿得踏踏实实,一直到把宝伯伯埋进乔家的祖坟,表现了宝大娘善良、仁慈、有菩萨心肠的美好品质。我认为这种称呼极大地丰富了宝大娘的性格特点,能够深刻突出本文中心。
2.在《笑的遗产》一文的结尾处,作者写道:“秋雨连绵,又是秋雨连绵。我即便远在千里之外的海岛,也会以空空信箱等候她远来的笑声。”作者“远在千里之外的海岛”,怎么会听到“她远来的笑声”呢?
“远在千里之外的海岛”写出了“我们”一家人与游奶奶分离后的不舍与思念,“她远来的笑声”感染了女儿和邻居小孩,那轻松愉悦的感觉,那份对生活的热爱,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在他们身上得到传承,是留给“我们”一家人的宝贵财富。这种不可能听见的笑声,更好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对生活的热爱,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就是游奶奶留给“我们”的“笑的遗产”。
3.《门房老爷爷》一文中有一个特别之处:老爷爷与“我”有一个约定,“我”给他讲课堂上听了什么,“我”说得越多,他就让上课时间越短。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门房老爷爷的“按时摇铃”与“不按时摇铃”是否矛盾。
不矛盾。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是一个被母亲逼着上学,上课时反应很迟钝的孩子,与老爷爷的这个约定逐渐使自己认真听课,爱上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个约定表现了老爷爷的细心、慈爱、善解人意。多年以后,作者明白了门房老爷爷的良苦用心,内心充满感激和怀念。这份美好的情感,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记忆深处,它教会作者认知生活,珍惜生活,也突出了老爷爷身上的平凡与伟大。
(二)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大美小人物”候选人宝大娘、游奶奶、门房老爷爷分别是怎样的人,并为他们中的一位撰写一段推荐语。参考评价量表,与同学互评。
评价项目 星级
能突出人物的“闪光点” ★★
能概括出人物的感人事件 ★★★
能恰当表达对于人物的敬意 ★★
语言精练、准确 ★★★
(1)宝大娘是一个勤劳、仁慈、有菩萨心肠的人,她身上再现了自然而真实的苦难,更表现出生命不屈的精神,宝大娘一生在苦难中历练,她懂得爱,刚柔并济,以刚带柔。
推荐语:一生的青春饱受孤独和困苦,她没有自甘堕落,她用坚强默默地挣扎,坚守着自己美好的人性。她平凡得不会留下什么传记,她已经安然地化入大自然永恒的泥土之中。
(2)游奶奶爽朗愉悦的笑容感染了女儿和邻居小孩,那轻松愉悦的感觉,那份对生活的热爱,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在他们身上得到传承,是留给人们的宝贵“遗产”。
推荐语:不论罹患多少疾病,她也不会离开人世。这不在于她会留下存折上的五位或者六位数字,也无关官阶或学位。她的破旧家具和老式烘笼终会被后人扔掉,但她在孩子们的脸上留下了欢乐,让他们的笑容如花般四处绽放。
(3)门房老爷爷是一个细心、慈爱、善解人意的人。他教会人们认知生活,珍惜生活。
推荐语:一段倾听,培养了一个孩子求知的兴趣;一个约定,激发了一个孩子学习的动力;一句鼓励,教会了一个孩子做人的原则。卑微得甚至没人知道您的姓名,高大得成了孩子们心中一个永恒的路标。
四、课堂小结
童年的时光虽然短暂,却充溢着爱与美好,教会我们珍惜和成长。韶光易逝,那些独一无二的人,那些念念不忘的事,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五、布置作业
1.童年故事记录着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轨迹,蓦然回首,有时候影响我们最深的,或许就是那些平凡的小人物。班级决定举办一次以“大美小人物”为话题的主题班会。请你为此次班会活动拟一个主题,并写一篇不少于50字的活动总结。
2.怀念是一种绵延无期的痛。阅读《家国情怀》第3册中的《玩具》一文,探究文章结尾的艺术特色。
【板书设计】
童年的时光
从标题结尾,探究文章内涵
关注反复处,感悟作者情怀
《老王》
【学习内容】
教材:《老王》
丛书:《看自行车的女人》
【学习目标】
1.从标题入手,感知文章内容,感受老王的“苦”与“善”。
2.品读文章的关键语句及主要情节,领悟作者的“愧怍”。
3.熟读精思,领悟“小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课型及课时】
教读引领课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预习通关
参考“课前预习任务单”,巩固基础知识。
二、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在105年的人生中不仅完成了等身的著作,也留下了许多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名言。她曾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她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释放善意的普通人,老王就是这样一位令她难忘的人。
三、速读课文,梳理老王的基本情况与主要事件,为老王填写“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老王“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谓 老王(具体姓名不详)
职业 三轮车单干户
家庭情况 打了一辈子光棍,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家庭情况侄儿,“没出息”;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主要事件 (1)帮“我”家带送冰,自愿车费减半,所送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 (2)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 (3)临终前一天送香油、鸡蛋
四、抓关键句,感受老王的特别之处
刚刚,我们速度文章,读出了老王的基本生活境遇,这是一个贫穷却善良的人。我们继续走近老王,深入感受老王的“苦”与“善”。
1.细读课文1—4段,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思考?把它们画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引导。
(1)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理解:这是对老王少亲情无依靠的描述。第一、第三个逗号用得极妙,有了它们,在朗读时就需要来一个停顿,有了停顿,就有了情感的起伏。在短短的十四个字中,我们为老王喜悦,为老王哀伤,经历着悲欢起伏的情感历程。此外,将“死了”与“没出息”放在最后,更加突出强调了老王孤苦无依的悲凉处境。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哪里是作者在写老王,分明是老王在向我们倾诉他的悲凉处境,作者已经完全沉浸在老王的处境中。
(2)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理解:这是对老王生理缺陷的描述。“这老光棍”四字,是对老王谩骂、嘲笑、讥讽、鄙视到了极点。对老王的议论是查有实据,还是凭空揣测?“大约”一词已不言而喻,不敢肯定,却四处传播,以取笑别人为乐。作者在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对老王的深切同情和对说这种话的人的不满。这些人的言行,反映出那个社会的冷漠与世态炎凉,是当时社会的不幸。
(3)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理解:这是对老王住处的描述。“住那儿多年了”写出了老王的无奈、凄凉,以及对一个真正的家的渴望。
(4)第5段中“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有想到这点。“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与“压根儿”是否矛盾?
理解:“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与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这些突出了老王善良的品格。
(5)第5段中“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这种显而易见的“亏本买卖”难道仅仅因为老王“最老实”?
理解:在与作者一家人的交往中,老王能够感受到作者一家在物质上的照顾和帮助,在精神上的尊重与关怀。于是,还是一份交情。他以简单直接、实实在在的方式表达谢意,这便是对这家人多出力、少收钱。
2.小结:作者在多年后回忆起来,认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老王的不幸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多病、残疾、贫穷和孤苦,更因为他被抛弃,被欺辱,被践踏。剖开不幸的表面,抵达不幸的内核,更懂得了老王“善”的可贵。
五、关注反复出现的情节,明作者之“善”
文中多次提到“钱”,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者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不要他减半收车费,不让他白送钱先生看病,不白拿老王的香油和鸡蛋)。“钱”在作者这一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老王一再说不要钱,表达对杨绛一家的真诚。
六、课堂小结
老王和杨绛,一样的善良,却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动,他们触碰到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情感,唤醒了人们向善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像作者那样,用善良去体察善良,多多关注我们周围的不幸者、弱小者,让他们能够和我们一样,同享头顶上美丽的蓝天白云,共沐人间温暖的阳光。
七、布置作业
1.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请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2.阅读丛书《家国情怀》第3册中“人生微澜”单元的《看自行车的女人》,边读边勾画出文章中反复出现或者让你产生思考的关键语句,在文章题目旁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杨绛一家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感受到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杨绛一家珍贵的友情。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杨绛对不幸者的悲悯情怀和孤苦的老王纯朴、善良、仁义的闪光品性。
二、抓关键句,读懂“愧怍”
1.上节课,我们跟随杨绛细腻的笔触结识了一位秉承良心、良知而行的底层劳动者“老王”。
(1)善良的杨绛一家人竭尽全力帮助老王,他们为老王做了哪些事?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关心老王的生计;作者的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2)为什么老王去世后,作者会感到“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说明:教师不必对答案做过高要求,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慢慢领悟。)
2.细细品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愧怍”一词的含义。
(1)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2)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3)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
我没再多问。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这句话是对老王身患重病情况下的一个描述。“几个月”表明老王生病的时间不短,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是“我”去探望老王,而是老王来探望“我”;在自己不能前来之时,他还要托人传话。从老王的行为,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在老王的心中,善“我”已然是他的一个亲人了。而“我”呢?“我”是否将老王当作了亲人?“我”有没有在他病重时探望过他?从下文的表述来看,“我”应该没有。
(2)“他赶忙止住我说”中的“赶忙”一词,表明老王对“我”进屋的动作反应之强烈,与他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极不相称,可见“我”去拿钱的行为对他的刺激之大。老王说的那句话也是有深意的,“我不是要钱”,这看似一个完整的句子,实则老王并未说完,他不是要钱,他在心中会要什么呢?从老王的身世来看,老王要的是一份亲情,要的是一份理解,要的是“我”不把他当外人看,而“我”却连老王这一个临死之前的遗愿都没有帮他实现。这不是“我”主观上不想满足老王的愿望,而是“我”根本不懂得老王的愿望,因为“我”心中并未将老王当作亲人,尽管“我”内心对他是真诚的、关爱的,但远未达到老王对“我们”的感情程度。多年之后,当“我”明白老王愿望的时候,“我”更为自己的无法补过而愧怍。
(3)在老王死了十多天之后,“我”才从他同院的老李口中得知他的死讯,“我”
对老王死后的情况没多问,在“我”心中老王只是一个朋友而已,一个是亲人,一个是朋友,这种情感的失衡是“我”感到愧怍的一个缘由。
3.小结:这种“愧怍”并不是因为有多幸运,而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以善良之心去体察善良,对不曾早早理解老王的心灵渴求而进行的一种自我反省。正如鲁迅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剖,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是社会良心的体现。
三、熟读精思,发掘老王身上的闪光点,完成“大美小人物”推荐语
1.阅读文章要抓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本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最能突出老王身上的闪光点。请细读第8—22段,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
因为这部分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一家与老王的珍贵友情,也是老王向作者一家表达敬意,令作者既感动又愧怍的一幕。
(2)在这部分中,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这暗示作者从直觉出发,已隐约感到老王身上散发的死亡的气息。作者详细描写老王骇人的病容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为后面自责因受惊吓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铺垫。
(3)“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老王在病重之时还拿着香油和鸡蛋来谢“我们”,事实上是“我”要谢谢老王才是,这让“我”实在是感动,所以觉得鸡蛋都是数不清的,事实上数得清的是鸡蛋,数不清的是情谊。
2.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2)“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我”为什么这么说?
“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
3.假如你作为作者杨绛的代言人,请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大美小人物”候选人“老王”撰写一段推荐语。
他是一个不幸的人,多病、残疾、贫穷、孤苦。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珍视与作者一家的友情,虽然孤苦寒微,但纯朴、仁义。
一只眼的世界,遭遇世人的冷漠,却依然不放弃;一段悲苦生活,孤独没有亲情,却仍保持善良。一个平凡的车夫,却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他就是——老王。
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我们一起认识了杨绛笔下的穷苦劳动者——老王,接下来我们再来结识一位普通劳动者“看自行车的女人”。
1.从题目看,《看自行车的女人》和《老王》有什么异同?
都交代了描写对象,即普通劳动者。
2.请你围绕《看自行车的女人》的题目提出几个问题,帮助我们接下来的阅读。
作者为什么要写看自行车的女人?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些事?看自行车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3.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章,看看哪些问题得到了解答。编者精心为本文做了批注,九个批注中有七个问题。任选三到五个问题认真思考,把答案写在问题下面。(提示:用“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
(1)作者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些事?
主要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五件事:她被胖女人冤枉,被夺走了装钱的书包;在书店,她为买词典哀求店主降价;“我”存车时忘带零钱,她免收“我”的存车费;“我”补存车费给她,她却忘了这件事;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
(2)“我”为什么“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篇文字”?
看自行车的女人的遭遇令“我”同情,她对“我”的体谅、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令“我”感动;看自行车的女人是社会中弱者的代表,为她写点儿什么是为了呼吁人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
(3)本文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结尾表现出“我”对她未来境遇的牵挂和怜悯,以及对她的尊重。
五、课堂小结
老王和看自行车的女人都是平凡人,居于底层,生活艰难,一个善良厚道、知恩图报,一个任劳任怨、不昧钱财。他们平凡如尘土,高贵如星辰。他们身上闪烁着永恒的人性光辉,在冷漠的人群中彰显着伟大的力量!正如一句话所说:人之风动一世,在品行,而不在地位。愿我们都能以萤火之光,染映苍穹。
六、布置作业
1.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写作时代背景,谈谈你如何理解文中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行为。
2.阅读丛书《家国情怀》第3册的《小偷、车夫和老头》一文,边读边勾画出文章中反复出现或者让你产生思考的关键语句,在文章题目旁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组文阅读:人生微澜
【学习内容】
丛书:《那一排钻天杨》《独腿人生》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事件,探究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2.熟读精思,品读文中含义丰富的关键语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
【建议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生活中的人,大都是平凡人,可就是这些平凡人,散发着源源不断的能量,照亮生活,照亮远方。
二、初读文本,梳理事件,选择候选人
1.默读丛书中的《那一排钻天杨》《独腿人生》两篇文章,从中选择一位候选人,梳理人物的基本情况与主要事件,为其填写“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小冯“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谓 小冯
职业 小副食店售货员、宾馆经理
家庭情况 丈夫、孩子一家三口
主要事件 (1)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资料 (2)每次“我”去打香油和买带鱼,对“我”特别照顾 (3)“我”赠送她一大摞杂志,她笑着打电话让孩子爸爸帮着扛回家 (4)小冯和丈夫一起下海经商,投资一座大型宾馆 (5)“我”参加一个会议,她在宾馆大厅亲自等“我”,请“我”吃饭
独腿车夫“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谓 不详
职业 人力三轮车车夫
个人情况 至少有55岁的年纪,失去右腿的独腿人,以蹬人力三轮车为生
主要事件 (1)“我”坐公交下错地方,他没有和“我”还价,依然同意收3元钱 (2)上缓坡时拒绝了“我”的同情,依然快乐地用独腿倔强前行 (3)被两个外国人刁难时,用独腿为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4)下车时,坚决拒收5元钱车费 (5)为了“我”的尊严,让“我”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下车
2.默读两篇文章,边读边思考,仿照句式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和思考。
参考句式: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_____________,这是一个的_____________的故事。文中_____________(人物)的_____________令我难忘。我读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情感。
学生默读思考完成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谈感受,教师适时指导,及时纠正。
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那一排钻天杨》,这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故事。文中小冯的成长历程令我难忘。我读出了作者对小冯进取精神的肯定和对祖国发展的热情赞颂。
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独腿人生》,这是一个充满感动的故事。文中车夫的诚恳善良、身残志坚、自尊自爱令我难忘。我读出了作者对车夫的敬佩。
三、熟读精思,分析文章关键语句,感悟平凡之美,完成人物推荐语
1.文章中有些含义丰富的关键语句往往能够展现平凡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如果细细品味,我们便能从中感受到文章的意蕴。请根据下面的“点评表”,对“大美小人物”候选人小冯、独腿车夫进行恰当点评。
点评表
候选人 关键语句 点评
小冯 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
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经商,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独腿车夫 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我下了车,给他5元
候选人 关键语句 点评
小冯 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 小冯的这一行为,体现了她对读书人的尊重,也体现了小冯热情善良的美好品质。作者受到小冯的一番好意,为下文作者送给小冯杂志做铺垫
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经商,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从她这么多年的变化中,能够看出高考失败并未让她沦落,她在生活的浪潮中不停尝试,最后获得成功。她身上闪烁着努力进步、拼搏奋斗、不言放弃的高昂振奋的时代精神之美
独腿车夫 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从细节上表现车夫蹬车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辛,残缺的躯体与顽强的表现展现出他坚强、自信、顽强精神的伟大,为后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让“我”产生心灵的触动。独腿车夫不是英雄,没有壮怀激烈的事迹,然而他却用发自灵魂深处最本真的光辉,让在人生中艰难打拼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我下了车,给他5元 独腿车夫拒绝了“我”的善意的同情,说收元就收3元,体现了车夫诚信待人、自尊自强的美好品质
2.根据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大美小人物”候选人小冯和独腿车夫是什么样的人,并为他们中的一位撰写一段推荐语。
(1)小冯自强不息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她不甘平庸,锐意进取,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她的成长历程令我难忘。她身上闪烁着一种平实、真切。
推荐语:高考失败并未让她沦落,她在生活的浪潮中不停尝试,终获成功。她不甘平庸,锐意进取,努力追求美好生活。她身上凝集着努力进步、拼搏奋斗、不言放弃的高昂振奋的时代精神。
(2)独腿车夫是一个让我非常敬佩和感动的人。芸芸众生,凡心千万,他的艰辛,让人泪流满面。他的诚信善良、身残志坚、自尊自爱令我难忘。
推荐语:一条腿养活一家人,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一言九鼎,靠本事挣钱,他是在用诚信坦诚待人,收获支撑人生的力量;一路拉两个外国人,他是在靠信念赢得自尊,维护民族的尊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真实的生活,结识了各式各样的小人物,感受了千姿百态的凡人生活。闭上眼,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那种虽平淡却绵长的温暖萦绕在心头,经久不散。同学们,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
五、布置作业
1.芸芸众生,凡心千万,各自走在自己的路上,有时艰辛,泪流满面;有时开怀,欢语不断。阅读他们,一种平实、真切、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油然而生。借鉴这两篇文章对人物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的写法,选择身边的某个人物写一个片段,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可以表现人物的品质等,不少于200字。
2.阅读丛书《家国情怀》第3册中的《悠长的铃声》一文,边读边勾画出文章中反复出现或者让你产生思考的关键语句,在文章题目旁边用词语或句子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台阶》
【学习内容】
教材:《台阶》
丛书:《草帽是父亲的徽饰》
【学习目标】
1.从标题入手,理清文章脉络;借助批注品读细节,感悟父亲形象。
2.读懂结尾句,感受文章意蕴,体悟作者情怀。
【课型及课时】
组文阅读课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父亲》:“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
一曲《父亲》让我们的眼前浮现出父亲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两位作家,谱一曲父亲的赞歌。
二、初读文本,梳理事件,选择候选人
1.默读课文《台阶》和丛书中的《草帽是父亲的徽饰》两篇文章,从中选择一位候选人,梳理人物的基本情况与主要事件,为其填写“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台阶》中的父亲“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谓 不详
职业 农民
个人情况 父亲、母亲、“我”一家三口,“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立志造高台阶的新屋
主要事件 (1)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 (2)父亲立志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提升自家的地位 (3)父亲艰辛、漫长、执着地准备造屋工作 (4)父亲建造新屋的过程 (5)父亲在霜冷露重的深秋早晨为修台阶做准备 (6)父亲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既高兴又尴尬的表现 (7)父亲坐在新台阶最高层,却感觉不自在 (8)父亲挑水上新台阶时闪了腰 (9)父亲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感慨自己衰老了
《草帽是父亲的徽饰》中的父亲“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谓 不详
职业 农民
个人情况 “我”、父亲及家人
主要事件 (1)父亲买草帽 (2)父亲编织草帽 (3)父亲送乡亲们草帽 (4)父亲大旱时用草帽保护庄稼
2.“我们”家的台阶低,为什么就一定要建高台阶的新屋呢?文中有一个关键句,请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关键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用尽毕生的精力建造高台阶的新屋,就是要赢得尊重,获得地位。
3.两篇文章标题中的“台阶”“草帽”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两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围绕“台阶”“草帽”这两个事物展开的;它们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串起文章的中心事件。
三、读旁批,感父亲形象
1.《台阶》中的哪些批注引起了你的情感共鸣?请把你的思考写在批注下面。
2.《草帽是父亲的徽饰》中哪一处最让你感动?请你带着感情大声地朗读出来,参照《台阶》的批注方式,尝试用一两句话进行点评,并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四、熟读精思,分析文章关键语句,感悟平凡之美,完成人物推荐语
(一)关注矛盾之处
《台阶》中,“高台阶”是父亲吃苦耐劳的动力源泉,是父亲向往的幸福自在的云端,可是当父亲真正坐在造好的新台阶上时,为什么会“不自在”?过去,在乡邻的眼里,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和乡邻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地“戏称”,坦诚相待。台阶造好、燃放鞭炮庆贺之时,父亲“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当坐在新台阶上跟人打招呼时,“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可见过去的无拘无束、坦诚融洽已经不那么自然、平静,心理上似乎与乡邻之间产生了些许鸿沟,有了一定的距离;和过去的生活有了点儿陌生。难怪连父亲自己也“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这些表现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台阶的提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提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地位,父亲渴望得到尊重的追求并没有真正实现,他的精神追求并未得到满足。
(二)关注反复出现的句子
阅读文章,我们要重点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比如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老了”这一语句,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造屋开始时“腰闪了一下”“一只手按着腰”等细节表现出父亲为了实现梦想,争强好胜、不服老的性格,也与上文写父亲多年前力气大形成对比,说明父亲的确老了。九级台阶建好之后,父亲闪了腰“闲着没什么事可干”若有所失的样子,表现了父亲建成高台阶新屋的愿望实现后没有了新的奋斗目标的无所适从。它们都展现了“我”对父亲的心疼与怜惜,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思考。
(三)关注结尾
1.父亲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劳动力,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也失去了生活的热情,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和寂寞。这种衰老既有身体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我们看看作者怎么说: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作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们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所以,文章的结尾用的是逗号和句号。这两个貌似波澜不惊的标点,于平淡而冷静的语境中凸显出震撼人心的悲凉。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父亲用自己的奋斗给儿子留下了一级精神的高台阶!
2.《草帽是父亲的徽饰》结尾句有什么含义?
父亲用他的草帽护卫了庄稼,温暖了人心,他的质朴、善良,对土地的执着敬畏与热爱,芬芳大地,感动人心。草帽中蕴蓄的远古人们的精神探索和现代农民投身到劳动中的顽强意志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我”领会了质朴人生的安宁与伟大,表达了“我”对父亲以及像父亲一样的农人的赞美、感激与怀念之情。
(四)根据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两篇文章里的父亲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并为其中一位父亲撰写一段推荐语。
(1)《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的形象代表了觉醒的农民,他们不仅要求物质上的温饱,而且要求在精神上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父亲代表着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艰苦创业,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草根阶层。
推荐语: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有目标,永不服老,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他用大半生的心血和光阴,建造的不仅是一个台阶,更是一座丰碑,深深地镌刻下父亲的劳苦和艰辛。
(2)《草帽是父亲的徽饰》中的父亲那一顶顶草帽道出生命的亘远,也带给我们对生命及人生的认识与感悟。父亲的纯朴善良告诉我们:做人就应该有奉献精神。父亲虽然在五十多岁去世,他的经历却告诉我们一个质朴的道理: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有价值。
推荐语:以草帽为铠甲,护卫着庄稼,温暖了人心。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芬芳了自己,感动了乡邻。他用远古先民的精神探索与现代农民的顽强意志,印证了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有价值。
五、课堂小结
以“父亲”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与理解。200字左右。
2.自主阅读丛书《家国情怀》第3册中“岁月艰辛”单元的文章,哪一篇文章最让你感动?把你的阅读感受写在文中空白处。
【板书设计】
组文阅读:舐犊之情
【学习内容】
丛书:《远行》《父亲的树》《母亲》
【学习目标】
1.从标题入手,梳理文章内容;抓关键语句,体悟作者情感。
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句,熟读精思,联系现实生活,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建议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自由朗读这几句小诗,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可怜我的父母啊,如此劳苦地养育我),《诗经·小雅》用这样的诗句写尽了父母之爱。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几篇文章,在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在父母渐渐苍老的容颜中,获得精神的力量。
二、初读文本,梳理事件,选择候选人
默读丛书中的《远行》《父亲的树》《母亲》三篇文章,从中选择一位候选人,梳理人物的基本情况与主要事件,为其填写“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远行》中的母亲“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谓 不详
职业 普通家庭妇女
个人情况 父亲、母亲、“我”和弟弟妹妹们
主要事件 (1)在“我”要远行的日子里,母亲虽不舍却支持“我”,为不能给“我”办酒席而感到愧疚 (2)母亲做“我”最爱吃的菜,杀的鸡只想给“我”一人吃 (3)母亲给“我”做新衣 (4)母亲体面地送“我”去当兵
《父亲的树》中的父亲“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谓 不详
职业 普通农民
个人情况 “我”的父亲、哥哥和“我”,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前,“我”的父亲就指靠着他在地头渠沿培植的杨树,供给先后考上高小和初中的哥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主要事件 (1)父亲在地头渠沿培植杨树,卖椽卖柴供两个儿子读书 (2)父亲在他可以自主掌控的二厘场地上,栽种一棵椿树,一直不舍得折掉两根分枝的任何一根 (3)父亲临终前执意想要伐倒椿树给自己家盖新房子
《母亲》中的母亲“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谓 不详
职业 病退职工
个人情况 父亲、母亲、姐姐,“我”与妻子、女儿,母亲四十几岁时就病退在家,父亲是离休职工
主要事件 (1)母亲特别喜欢系一件抹腰,甚至在穿“我们”给买的新衣服的外面也系上抹腰 (2)母亲特别宠父亲,以至于让父亲离休后在所有事情上越来越任性而为 (3)母亲虽然在“我们”面前委屈地数落父亲,但只要父亲那里有任何动静,她便立刻赶过去,那种敏捷与由衷,让满屋子的晚辈自叹不如 (4)母亲答应住院治疗,手术之后醒来,顾不上疼痛就开始后悔 (5)大清早,母亲一边和我说话,一边随手将“我”正在做的各种事顺手接了过去
三、抓关键句,理解情感
跳读三篇文章,找到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指出它所在的位置,说说你的理解。你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回答:
我认为《_______》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______________。”它在文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位置),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父亲的树》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它在文章的结尾处,我的理解:父亲去世后,只留下了这棵树,它已经成为“我”与父亲的心灵感应的象征,看到这棵树,“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和烦恼。
我认为《母亲》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过年回家,有一种东西总在堵着我的喉咙。”它在文章的开头处,我的理解: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看到母亲苍老的模样心痛得说不出话来;为母亲这辈子太多的辛苦、辛劳而感到痛苦不已;为不能给母亲分担点什么(为自己不能尽孝)而感到愧疚;对母亲充满深沉的爱而难以言表。
四、品读细节,赏析语言
(一)品读圈画文中最能打动你的描写语句,做好批注。
学生边读边思考,圈点批注,形成自己的理解后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远行》:“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描写母亲的皱纹,饱含着“我”对母亲的心疼。
《父亲的树》:“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实写蜂鸣的祥和轻柔以及清新的花香,暗含着作者老家村庄具有朴素、清新、宁静、祥和的乡味,表达了作者对老家村庄的热爱和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母亲》:“母亲灿烂的笑容,分明是冬日苍茫中最美丽的景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笑容比作冬日苍茫中最美丽的景致,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洋溢的幸福感,又以冬日苍茫反衬母亲的笑容具有暖人心怀的美丽。
(二)熟读精思,分析文章中的“矛盾之处”,感悟舐犊之情。
1.在《远行》的结尾中,作者写道:“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近”与“远”这组反义词的理解。
“远”的感觉来自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我”离开家乡前去参军,自然离家“远”;但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思念、对父母的眷恋,将萦绕心头,无论何时何地都将伴随“我”,所以说这份感情更加真切、贴近了。文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离家后对家的思念、对父母的眷恋,侧面表现了母亲质朴、善良、爱孩子的美好品质。
2.在《父亲的树》中,父亲一生喜欢栽树、养树、卖树,唯独不肯砍伐那棵椿树,但是临终时却让家人砍伐它为自己家盖房子,后来生意人欲高价买树做家具,而“作者”又坚决不肯。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怎样理解这“卖树”与“不卖树”的矛盾。
父亲一生喜欢栽树、养树、卖树是为了供儿子读书,养家糊口,父亲养树不肯砍伐那棵椿树含蓄又充分地表现其对儿子的培养呵护之心。作者坚决不肯卖树是对那棵椿树的留恋,则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深切追忆与感念。文章在字里行间表现了父亲勤劳、执着、用心培养、呵护儿子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在《母亲》中有这样的关键语句:“我真的不晓得,做儿子的怎么会如此滥用母亲的慈爱,无论我如何告诫自己,到头来一切如故,母亲轻轻地走近来,不用费力争夺,只需稍一抬手,我就放弃了为母亲分担点什么的诺言。”“就这样,我伤心地发现一个可能属于天下所有男人的秘密:不要相信儿子对母亲的承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儿子为什么“承诺”又“弃诺”。
儿子“承诺”是想为母亲分担生活的艰辛;“弃诺”不是儿子们不孝顺,只因为母爱太伟大了,做儿子的到老也离不开。文章在字里行间表现了母亲勤劳、节俭、任劳任怨、关爱家人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心疼、热爱之情。
(三)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候选人撰写推荐语。
根据对三篇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三篇文章里的母亲、父亲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并为其中一位撰写一段推荐语。
(1)《远行》:“我”的远行让母亲纵有千般不舍却也默默支持,那顿特殊的“家宴”中蕴藏了多少偏爱。家中贫困,母亲仍拿出珍藏多年的梳妆盒,将头发梳得很光鲜,穿着新衣体面地送“我”远行。
推荐语:仅有一只鸡的特殊家宴,仅存陪嫁时的一点梳妆品,仅现一次的堆满皱纹的笑容。您用最平凡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最伟大的母爱。
(2)《父亲的树》:父亲的一生喜欢栽树、养树、卖树,不仅是为了供儿子读书、养家糊口,更是对儿子的精心培养。父亲对儿子的爱看似平淡,却又那么浓烈。父亲栽下的树,成了儿子摆脱孤独、空虚和烦恼的精神寄托和依靠。
推荐语:您平凡得像一棵树,您有着千千万万父亲的勤劳与朴实。您的爱看似平淡,却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关怀。您一生喜欢栽树,不仅是一种业余爱好,更是一颗精心培养儿子的呵护之心。
(3)《母亲》:母亲一生勤劳,能够把沾着油腻的抹腰穿成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时装;母亲一生关爱家人,能够把父亲宠得越来越任性而为;母亲一生慈爱,能够随手接过我们正在做的各种活计。这就是母亲,让儿子难以兑现“诺言”,让儿子到老也离不开。
推荐语:您那沾着油腻、补有补丁的抹腰,是永不过时的时装;您开心的笑脸,是让所有的儿子无法信守“诺言”的理由。不是儿子们不孝,只是因为母爱太伟大。
五、课堂小结
时光老了容颜,厚了思念。也许我们的父母是平凡的,但是他们给予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希望同学们心存感激,善待父母,少冲他们发一次火,多给他们一个笑脸;珍惜每一份慈爱,收藏每一寸温暖。读好书,做好人,学真知,敬父母!
六、布置作业
1.阅读丛书中的《木匠老陈》一文,结合写作背景,谈谈造成小人物“老陈”悲剧命运的原因——“安分守己与命运圈”的矛盾。
2.阅读丛书中“岁月艰辛”单元的其他文章,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或者文章,读给同学或者家人听。
【板书设计】
《卖油翁》
【学习内容】
教材:《卖油翁》
丛书:《卖蒜叟》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复述故事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善于向他人学习。
3.揣摩关键语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文言表达的简洁之美。
4.拓展阅读,进一步理解以事寓理的特点。
【课型及课时】
教读引领课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常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能工巧匠不胜枚举。在欧阳修的笔下就有一位貌似平常,却身怀绝技的卖油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他,让我们一起梳理卖油翁的基本情况与主要事件,为他填写“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二、检查预习
参考“课前预习任务单”,巩固基础知识。
三、识文断句,熟读课文
1.结合注释,为作者写一个“自我简介”。
2.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正字音,断句读。(解决不了的询问小组成员或求助老师。)
3.反复朗读,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导。
四、交流汇报,朗读挑战
1.朗读挑战:“我”能不用标点,读准字音和节奏。(附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满分标准 扣分标准 各项得分 总分
读音(5分) 字音准确 读错一个字扣0.5分
节奏(5分) 停顿正确 读错一处停顿扣0.5分
PPT出示去掉标点的原文: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2.“优秀评分员”评比。
评委同学公布成绩,并讲述扣分原因,师生共同评出“最佳朗读者”“最佳评委”。
五、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1.对照注释,运用文言文翻译“五字诀”逐字逐句疏通课文,将翻译不准的标记下来。
2.各学习小组提出翻译疑难,如一词多义,班内探讨,教师引导归纳。
(1)以
公亦以此自矜(因为)
以我酌油知之(凭、靠)
徐以杓酌油沥之(用)
以钱覆其口(将)
(2)尔
但手熟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你)
(3)之
睨之(代词,指陈尧咨)
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种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
康肃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
3.同桌之间一人讲故事,另一人边听边展开想象进行补充。
4.这则小故事省略了“时间”,试把其他五个要素填在表格内。(优先选用原文内容填写)
人物 地点 原因 经过 结果
卖油翁、陈尧咨 家圃 睨之久而不去 酌油论之 笑而遣之
5.梳理卖油翁的基本情况与主要事件,为卖油翁填写“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卖油翁“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谓 卖油翁
职业 卖油为业
个人情况 家庭情况北宋的底层百姓,本人技艺高超,家人等情况不详
主要事件 (1)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无他,但手熟尔 (3)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4)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六、布置作业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每个人对照班级交流所得,补充修正自己的积累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卖油翁》一文中不仅学习了重要的文言文知识,还结识了都身怀绝技却性格迥异的两个人,结合我们之前有关人物篇章的学习经验,同学们思考一下:要读懂一个人物,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做了什么事,即行为;怎么做的,即具体的动作;说了什么,即语言;神态、细节……)
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入手,来解读文中的两位人物,看看从中能获得怎样的人生启迪。
二、赏析人物明意蕴
1.细读课文,分别画出描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句子,找出关键词语,填写表格,然后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 特长 神态 动作 语言 性格
陈尧咨
卖油翁
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全班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对读,体会语气,理解形象。
陈尧咨:骄傲自大、自我炫耀、骄横无理、趾高气扬,但知错能改。
卖油翁:沉着谦虚、不卑不亢(不畏权贵)。
2.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确定文章主人公的方法:(1)看文章的中心主要是通过谁表达出来的。(2)根据着墨的多少。(3)看文章议论和抒情的文字主要是针对谁的。(4)看题目是写谁的。(其中第一条起决定作用,其他仅供参考。)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卖油翁。卖油翁不仅在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更是揭示主旨的关键人物。文章对卖油翁酌油写得较详细,而对陈尧咨射箭写得较简略,陈尧咨在文中主要起反衬作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技能可以通过长期反复练习而达到熟能生巧之境;人外有人,不要自满自大,要虚心地看待自己的长处。
3.请根据以上分析,为“大美小人物”候选人卖油翁撰写一段推荐语。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卖油翁是一位大隐于市的民间高手,他不仅练就一手倒油的好功夫,还十分会讲道理,用一个绝活,一个巧妙的类比,一句深入浅出的话让心高气傲的陈尧咨不但怒气顿消,而且心悦诚服。卖油翁虽是一个无名无姓的小人物,但也是一个身手不凡,神闲气定的大智者。
4.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音:宋朝有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是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葫芦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达官贵人擅长射箭却不为世人重视,还被卖油的平民百姓轻视,而作为北宋文坛领袖的欧阳修显然也是同意卖油翁的观点的,宋朝的重文轻武,可见一斑。但是,高超的箭法不能等同于往葫芦里灌油,好箭法绝不仅仅是“手熟”这么简单。我认为这样将武艺贬低至等同于往葫芦里灌油,未免过于偏激。
三、手法分析明妙处
文章篇幅短小,却把道理说得明白生动,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1)剪裁合理。(宾主分明,繁简得当)
主角是卖油翁,写陈尧咨的善射,只为了陪衬卖油翁的善酌。因此,写陈尧咨射技之精只作概括交代,不加渲染。主要笔墨放在酌油的现场操作,采用白描手法,细腻传神。该略,惜墨如金;该详,泼墨如水。结构清晰,动作、神态均写得精确。一段详,一段略,详略交叉运用,服从于突出中心的要求。
(2)对比鲜明:文章始终把两个人对比着写。
(3)语言精练。
四、拓展阅读识老叟
1.自由朗读丛书中的文章《卖蒜叟》,先不看注释,把不懂的语句画出来。
2.参考注释再读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尽量做到既贴近原文,又生动形象。(注意文中描写人物行为的词语。)
学生自主学习,个人试译后,质疑问难,交流讨论;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适时予以指导。
3.读了这个故事,从杨二相公对卖蒜叟的态度的前后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
悟出的道理:不要因为有一点成绩,受到一些夸奖就傲慢无礼,要懂得强中自有强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启示:学无止境,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每一个领域都没有穹顶,我们要肯吃苦,潜心钻研,戒骄戒躁,做有为的年轻一代。
4.简要说明《卖油翁》和《卖蒜叟》这两个故事的异同。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相同点:两个故事都以事寓理,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都用衬托的手法,用一个不起眼的老翁反衬那个看起来很了不起的人的普通;两个老翁都是深藏不露、技艺高超的人。
不同点:卖油翁演示的是自己的职业技能,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而卖蒜叟如此高超的武术却和卖蒜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在做着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会另外一项高超的技艺。
五、课堂小结
寓深刻于浅易,寓哲理于故事,如春风化雨般启迪心智,这就是以事寓理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
必做:杨二相公的想法和做法固然不妥,卖蒜叟的态度就无可挑剔吗?请同学们从多角度去思考卖蒜叟的行为有哪些不当之处。
选做:阅读丛书《家国情怀》第3册中的《鸲鹆噪虎》《北人食菱》《伤仲永》三篇文章,思考其中表达的意味,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板书设计】
组文阅读:以事寓理
【学习内容】
丛书:《鸲鹆噪虎》《北人食菱》《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熟读文章,积累文言词语,复述故事内容。
2.揣摩关键语句,领会故事揭示的道理,深入体会“以事寓理”类文章的魅力。
【建议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单的故事,深刻的道理,《卖油翁》《卖蒜叟》这两则意味深长的小故事向我们诠释了“以事寓理”类文章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阅读几则寓言故事,看看我们从中会受到怎样的启发和教育。
二、读通文意
1.默读三篇文章,读准字音,读准句读。(注意长句中间的停顿)
2.结合注释,用文言文翻译“五字诀”翻译文章。(个人翻译后,组内质疑问难,班内交流讨论。)
3.对桌或同桌之间选择不同的文章互相复述,尽量做到既贴近原文,又生动形象。
交流展示,师生互评。
三、读懂故事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反复朗读,勾画重点信息,说说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自主学习,全班交流。
《鸲鹆噪虎》:凡事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北人食菱》: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要勇于承认自身的不足,不要强词夺理。
《伤仲永》: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同时,作者理性地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拓展提升
针对这些文章所传达出的深刻道理,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你认为最深刻的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进行赏析,或自选形式再创造。(温馨提示:可以从语言表达、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可以创意朗诵;可以改编成课本剧。)
语言精练简洁,隽永传神。
《鸲鹆噪虎》:“鸲鹆闻之,亦集而噪”中的“亦”字传神地表现了八哥不动脑筋,不善于思考问题,没有自己的思维,也就不能适时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北人食菱》:“并壳入口”这个细节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北人”不识菱的样子。
《伤仲永》:文章叙述了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深深的惋惜之情,强调了接受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
这几则故事篇幅不长,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到了。情节简单,却波澜起伏;文字浅显,却韵味无穷。无论主人公是人物还是动物,都给人以教益和思想启迪。
六、布置作业
1.本单元文章或以小故事启发,或以寓言讽诫,都充满哲理。他们传达道理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议论点睛、言简意赅,有的是不露锋芒、情节深蕴。请选出其中你喜欢的文章,尝试将其结尾修改成不同的形式并进行比较,看哪种效果更好。
2.阅读丛书《家国情怀》第3册中的《痀偻者承蜩》《甘戊与船夫》两篇文章,勾画重点信息,复述故事内容,并说说你从中发现的“弦外音”是什么,将自己的发现批注在空白处。
【板书设计】
以事寓理
小:篇幅短小
少:人物(动植物)数量少
简:情节简单
深:道理深刻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
【学习内容】
教材:《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丛书:《〈骆驼祥子〉——旧社会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学习目标】
1.学习圈点与批注的读书方法,自选探究专题,制订阅读计划。
2.深层次地了解老舍,在对《骆驼祥子》有初步了解之后形成阅读期待。
3.分享阅读成果,深入理解小说主旨。
4.分析祥子的人生悲剧产生的原因,探讨祥子的悲剧对我们当下的启示。
【建议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舍家境贫寒,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也看透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剥削,所以,他的文章充满了对“小人物”——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也充满了对黑暗社会的抨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骆驼祥子》,进一步感受他的悲悯情怀,探究造成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
二、学习活动
任务一:阅读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骆驼祥子》。
1.追本溯源,了解写作背景
我们学过的《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的一组散文《一些印象》,而在《一些印象》的第二部分,老舍提到了济南的洋车夫。他先用幽默的笔法写了济南道路之差,然后表达了对洋车夫的同情:“人们都说济南洋车的价钱太贵,动不动就是两三毛钱。但是,假如你自己去在这种石路上拉车,给你五块大洋,你干得了干不了?”也就是在济南的几年,老舍开始构思《骆驼祥子》的故事:
记得是在一九三六年春天吧,“山大”的一位朋友跟我闲谈,随便地谈到他在北平时曾用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到末了还是受穷。听了这几句简单的叙述,我当时就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紧跟着,朋友又说:“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哪知道,转祸为福,他乘着军队移动之际,偷偷地牵回三匹骆驼回来。”
这两个车夫都姓什么?哪里的人?我都没问过。我只记住了车夫与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的故事的核心。
从春到夏,我心里老在盘算,怎样把那一点简单的故事扩大,成为一篇十多万字的小说。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
这就是《骆驼祥子》故事的缘起。大家发现了吗?其实原型是两个车夫,老舍把他们的故事整合在一起了。
2.阅读教材79页与丛书148—149页的内容,结合下面的补充资料,了解作者的初心。
资料:
洋车夫是当时的北京许多中下层青年的首选职业,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当时的许多作家如胡适、郁达夫等都写过车夫,他们也同情洋车夫的际遇,但都是自上而下地俯视着,他们是“高踞在车上”发出自己的悲悯。
但老舍写洋车夫的经历则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他自己就是穷人出身,所以他说:“我刚一懂得点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一个写家……不该把自己视为至高无上,而把别人踩在脚底下。”老舍还说过:“我能描写大杂院,因为我住过大杂院。我能描写洋车夫,因为我有许多朋友是以拉车为生的。我知道他们怎么活着,所以我会写出他们的语言。”
任务二:学习圈点与批注的读书方法。
了解了整本书的故事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把书读厚、读透!这就需要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究人物命运背后隐含的深意。怎样读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圈点与批注。
1.阅读教材助读资料“读书方法指导”与丛书149—150页的内容,初步了解“圈点与批注”阅读法。
2.结合书中示例,了解批注类型。
(1)概括式——可以点出情节前后照应的地方,也可以对具体的某个细节进行梳理。比如:
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
比这一派岁数稍大的,或因身体的关系而跑得稍差点劲的,或因家庭的关系而不敢白耗一天的……
年纪在四十以上,二十以下的……
……
此外,因环境与知识的特异,又使一部分车夫另成派别……
——选自第一章
有的人将这些话圈点出来之后,在旁边批注了“车夫类别”。
(2)赏析式——发表自己的鉴赏评价。比如:
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
——选自第一章
有的人批注说:“帅!这里是对男性阳刚之美的欣赏。”
(3)质疑型——对某些内容提出疑问,可以是写作手法,也可以是文中内容的真实性,等等。比如:
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第十章
有的人初读时在旁边批注了一句:“这个隐喻似乎不直接说出来更好一点,直接说出来反而显得有些低估读者了。”不断地质疑和反思之后,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自然能得到提升。
(4)感想式——批注一下自己的感受,哪怕是简单的“好”“难过”“太惨了”也可。比如:
老者又细细看了祥子一番,觉得他绝不是个匪类。然后回头看了看门外的牲口,心中似乎是真喜欢那三匹骆驼——明知买到手中并没好处,可是爱书的人见书就想买,养马的见了马就舍不得,有过三把儿骆驼的也是如此。况且祥子说可以贱卖呢;懂行的人得到个便宜,就容易忘掉东西买到手中有没有好处。
——选自第十章
有的人就在前面第一句话旁边批注了七个字:“我的想法也一样!”
3.小结:批注因人而异,阅读时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选取其他的角度和形式。
任务三:选择探究专题,完成阅读规划。
1.《骆驼祥子》共二十四章,你可以先按照每天阅读两章的速度,再根据自己选择的专题探究专题,完成相应的任务。
要求:带着专题任务思考,精读一些章节,或批注,或评点,或联想,或质疑。并参考下面的章节阅读卡,完成自己的章节阅读卡,养成读书必动笔的习惯。
《骆驼祥子》章节阅读卡
阅读时间 阅读章节 阅读笔记 梳理小说情节(主要人物+重要事件)或写下感悟思考
第1天 第一章 祥子进城苦干三年,如愿以偿买上了新车(梳理本章情节)
第二章 “战争的消息与谣言几乎每年随着春麦一块儿往起长,麦穗与刺刀可 以算作北方人的希望与忧惧的象征。”暗示了旧中国混乱的时局,含 蓄点出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让祥子靠勤劳拉车过上好生活的理想将很 快化为泡影(感悟思考)
2.阅读教材与丛书相关内容,选择探究专题。
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专题,选择同一专题的同学组成专题探究小组,选出组长并为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三、介绍各阶段任务
1.前12天进行自主阅读,完成章节阅读卡,并为专题探究任务积累材料。
2.第13—14天完成专题探究任务。
3.第3周进行小组内部交流,形成小组专题汇总。
4.第4周进行全班专题探究成果交流分享。
四、课堂小结
有人说:不阅读的人只拥有此生此世,而阅读的人可以拥有千种人生。就让我们走进《骆驼祥子》,体验祥子的人生经历,感受一种别样的人生。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阅读《骆驼祥子》,围绕自己的专题进行探究,老师期待大家的精彩分享。
五、布置作业
选择探究专题,制定阅读计划后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骆驼祥子》的阅读作业,今天我们进行阅读成果交流,探寻祥子的人生悲剧产生的原因,探讨祥子的悲剧对我们当下的启示。
二、学习活动
(一)梳理情节,探讨祥子的人生(参考专题一)
1.祥子的人生履历
基本情况 具体内容
姓名 祥子
绰号 骆驼祥子
职业 人力车夫
家庭情况 破产的农民,后娶了车厂老板的闺女虎妞为妻,虎妞死后再次破产
人生梦想 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
性格特点 前期老实、坚韧,后期变得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
2.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起 苦干三年,买辆新车 卖掉骆驼,再攒车钱 迎娶虎妞,有钱买车
落 连车带人,被抓壮丁 全部积蓄,被人敲诈 卖车葬妻,永别福子
小结:祥子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他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3.比较阅读,了解作者的态度
其实《骆驼祥子》的结局还有过不同的版本:
一九四五年,此书在美国被译成英文。译笔不错,但将末段删去,把悲剧的下场改为大团圆,以便迎合美国读者的心理。译本的结局是祥子与小福子都没有死,而是由祥子把小福子从白房子中抢出来,皆大欢喜。 ——《骆驼祥子》序
(1)呈示《骆驼祥子》两种版本的结局原文。
夏夜的清凉,他一面跑着,一面觉到怀抱里的身体轻轻动了一下,接着就慢慢地偎近他。她还活着,他也活着,他们现在自由了。
——英译本《骆驼祥子》结尾
他坐在地上,地上有些干草与松花。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树上的几个山喜鹊扯着长声悲叫。这绝不会是小福子的坟,他知道,可是他的泪一串一串地往下落。
——中文版《骆驼祥子》第二十三章
(2)提问: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更符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老舍对英译本的这个结尾,是明确不赞同的:“译者既在事先未征求我的同意,在我到美国的时候,此书又已成为畅销书,就无法再照原文改正了。”
小结:祥子的悲剧是注定的,即使躲过了这一关,也会有新的关卡给他带来新的失败。命运、社会和自身性格的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祥子的结局不可能是大圆满的。
(二)试论小人物命运,深入理解主旨(参考专题二)
1.祥子的命运让人唏嘘,其他人物的命运又如何呢?读下面的文字,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1)她是一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虎头虎脑,一对虎牙,长得像个大黑塔。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做太太。她霸道泼辣,却有着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她敢作敢为,甚至为了和祥子结婚不惜与有钱的父亲——人和车厂的主人刘四爷决裂。她可鄙而又可怜的命运让人感叹不已。(虎妞)
(2)她十九岁,圆脸,眉眼长得很匀调,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可是结结实实并不难看。上唇很短,无论是要生气,还是要笑,就先张了唇,露出些很白而齐整的牙来。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她为家庭牺牲了一切,但也有着对自己幸福生活的追求。假若祥子想再娶,她是个理想的人。(小福子)
(3)两只大眼睛,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一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高,没留胡子。(刘四爷)
(4)他能在车口上,亮着自己的车,和身上的白裤褂,和大家谈天,老不屑于张罗买卖。他一会儿啪啪地用新蓝布掸子抽抽车,一会儿跺跺自己的新白底双脸鞋,一会儿眼看着鼻尖,立在车旁微笑,等着别人来夸奖他的车,然后就引起话头,说上没完。(二强子)
2.在进行人物悲剧命运分析时,经常将其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1)命运悲剧
这一类的悲剧表现的是个人与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悲壮而又徒劳的抗争。这里的所谓命运,代表着一种人对其无能为力,反而被其支配的巨大的客观力量。
(2)社会悲剧
这是一类由于人与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体制、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而导致的悲剧,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精神。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错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例如《白毛女》所凸显的主题:“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3)性格悲剧
这类悲剧的起因是人物的内在缺陷和性格弱点。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内因起决定作用”等。例如: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悲剧发生的部分原因就在于哈姆雷特“性格忧郁、举动犹豫”。
3.思考:你认为祥子的悲剧属于哪一类?理由是什么?
(1)把祥子的悲剧归结到命运悲剧显然是合理的。纵观祥子的“三落”,第一次遇到宪兵队,第二次被孙侦探捉住后遭敲诈,第三次虎妞难产,这些都不是他的主观努力所能改变的。
(2)在底层社会,祥子的条件有些许优势——他年轻、健壮、有些小运气。祥子的境遇尚且如此悲惨,一般底层人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老马说:“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咱们这个天罗地网。”“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悲剧。老舍通过对祥子这个小人物一生的描绘,表达了对其悲剧命运的总结——“这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
(3)我们会发现,祥子的悲剧跟他自身的性格是分不开的。祥子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也有很多会最终导致悲剧的性格特点。
一是目光短浅,没有追求。祥子出身于农村,他对洋车的渴望,像是农民对土地占有欲的一种转移。但追求土地或洋车到底是为了什么,祥子不会去思考。
二是视财如命,贪婪自私。祥子所追求的无非就是金钱,视财如命的短视,导致了他的贪婪。第一次被抢车,自己贪便宜的因素很大。他一再回到人和车厂,包括与虎妞的婚姻,都有占便宜的念头在作祟。他最终到处借钱、骗钱、去告密赚赏钱,都和他对金钱病态的追求有关。
三是偏执僵化,难以沟通。如果一心想追求金钱,其实也有别的方式,但祥子不善沟通而且自我封闭,比如婚后虎妞要他换种赚钱方式,比方做生意,他不愿意去尝试。整本书中,需要动脑思考或与人沟通的地方,祥子都抗拒,他其实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四是个人主义,没有朋友。祥子的“独善其身”,使得没有人能帮他出谋划策,在遇到难关时,也没人能拉他一把。在当时的社会中生存,想只靠自己一个人就成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分析祥子的“三落”,其实会发现每次“落”都和祥子的性格分不开:被抢车是因为贪图便宜,被敲诈是因为头脑简单,虎妞之死是因为祥子不愿去了解基本的医学常识。
三、课堂小结
《骆驼祥子》之所以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巨著,真实地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能丰富我们的阅历,让我们体会别样的人生;另一方面,我们在读到祥子等人的悲剧时,老舍不断地引导我们去深思这些悲剧产生的原因。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深读细品《骆驼祥子》,学会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也能在小说人物的悲欢离合中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四、布置作业
1.品析京味儿语言。作品对老北京的人情风俗、市井生活、语言习惯等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请选择一个角度,摘抄一些片段进行品析。
2.思考探究。有人说:假如曹先生能及时回京,虎妞不死,小福子不死,祥子就不会走向堕落。你同意吗?请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板书设计】
附:中考真题
1.【2022年黑龙江龙东地区卷】作家_______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是他的希望一次次破灭。第一次他的车被大兵抢去,第二次___________,第三次___________,希望彻底破灭。经历了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行尸走肉。
2.【2023年贵州卷】班级要举行《骆驼祥子》读书交流会,语文课代表大致梳理了祥子的重要经历及其思想变化。请帮助他完成下图相对应的内容。
3.【2023年重庆卷】老舍曾评价祥子:“在新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习惯。”你是否赞同老舍的看法?试举例说明。
4.【2022年甘肃武威卷】培根说:“一个人的命运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他的命运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简·爱(《简·爱》) 范爱农(《朝花夕拾》) 祥子(《骆驼祥子》)
5.【2022年四川自贡卷】“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今年,一首《孤勇者》火爆出圈。歌词作者唐恬与癌症抗争数年,谈到创作缘由,她说:“相比起身披战甲的闪光之人,我更想写在泥泞中奋力前行的人。”下列小说人物是“孤勇者”吗?请任选一位,结合小说情节,谈谈你的理由。
①简·爱 ②保尔·柯察金 ③祥子
6.【2021年山东济南卷】阅读名著,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特点采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如《骆驼祥子》,我们可以借助两种策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策略一:借助作者自述。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中说,要让祥子“活”起来,要“以他为主,以其他人物为宾”,通过写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 ① ,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 ② ,诈骗祥子的 ③ ,对祥子进行烘托,突出祥子的形象特征。要求:请在空格处填入相关人物的名字。
(2)策略二:借助作者评论。老舍先生在小说结尾评论祥子“他为自己努力,也为自己完成了死亡”。要求:请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老舍 买车的钱 被孙侦探敲诈去了 把车卖掉去安葬虎妞 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
2.示例:①充满希望(积极上进、吃苦耐劳、踏实能干等)②出卖阮明(出卖革命党、四处骗钱、卖掉棉衣换好吃的等)
3.示例:我赞同老舍的看法。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他还保持着在农村时勤劳的旧习惯。
4.示例:祥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前期他虽然上进好强、正直善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经过多次挫折以后,希望完全破灭,他最终变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5.示例:我认为祥子是“孤勇者”,因为祥子是身强力壮的青年农民,失去父母和土地后,被迫跑到城里,在车厂当上了人力车夫。好胜、要强的祥子凭着力气拉车挣钱,指望靠自己买一辆漂亮的洋车,不再受拴车人的气,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他早出晚归,忍饥受冻,风里雨里整整拼了三年,最终以九十六块钱的价格买了一辆新车。
6.(1)①刘四(或刘四爷)②虎妞③孙侦探
(2)示例1:这句话是小说主人公祥子一生的写照。祥子为了实现梦想拼命拉车,在现实的苦难中慢慢沉沦,最后堕落成“野兽”。祥子来到北平一无所有,他凭着勤劳努力,两三个星期就成了高等车夫。后来,个人主义让他贪图金钱享受,变得自私狡猾恶劣,为了六十块钱出卖了阮明。
示例2:这句话是小说主人公祥子一生的写照。祥子为了实现梦想拼命拉车,在现实的苦难中慢慢沉沦,最后堕落成“野兽”。祥子拉车三年,为了买车省吃俭用,凑足一百(共35张PPT)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读引领课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内容】
教材:《阿长与〈山海经〉》
丛书:《老哥哥》
【学习目标】
1. 从标题、详略安排入手,梳理文章主要事件。
2. 熟读精思,从文章开头和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分析阿长的性格品质。
3. 拓展阅读,理解两位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注入的丰富情感和人文情怀。
第1课时
《凡人微光》是中人社传媒在融合转型探索中孵化的一个融媒体栏目,自2020年3月上线以来,通过身边人的凡人义举传播正能量,挖掘普通人身上平实而温暖的故事,将点点微光汇聚成奋斗的万丈光芒,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
近期,《凡人微光》栏目组想要邀请学校举办一次 “大美小人物——文学作品中的小人物”海选会。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与丛书中的文章,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推选你心中的“大美小人物”。
一、预习通关
1. 积累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________ ,字豫才,__________ 人,我国________ 、________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__________ 集__________ 。
周树人
浙江绍兴
思想家
革命家
回忆性散文
《朝花夕拾》
2.选词填空。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________ (淡薄 冷淡 冷漠)起来,但完全________ (消亡 消失 消灭),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 ________(询问 审问 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淡薄
消失
诘问
一本简装略显粗拙的图画书,在童年鲁迅的眼中却是那样的情趣盎然,令其魂牵梦萦、心驰神往,你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吗?
一位目不识丁的村妇,毫不犹豫并竭尽全力地帮助年幼的鲁迅完成了拥有这本书的梦想,让成年后的鲁迅念念不忘,写下饱含深情的怀念文字,她是谁?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记忆,共同拾取一段往事,怀想一个人,感受一段情,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二、学习活动
1. 文章写了好几件事,你能改换题目中的一个字,概括出本文最主要的一件事吗?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这件事?
参考示例:
阿长买《山海经》。19—29 段。
(一)由题入文懂阿长
2.阿长买《山海经》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事件,文中还写了关于阿长的哪些事件?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梳理概括,帮阿长填写“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 谓
职 业
家庭情况
主要事件 阿长“大美小人物”申请表
基本情况 称 谓 阿长(长妈妈、阿妈)
职 业 女工(保姆)
家庭情况 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主要事件 (1)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略) (2)阿长睡觉摆成“大”字(详) (3)阿长给我吃福橘(详) (4)阿长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略) (5)阿长讲“长毛”的故事(详) (6)阿长谋害“我”的隐鼠(略) (7)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详) 参考示例:
3. 文章题为《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是作者童年时代最渴望得到的一本书,作者写作本文难道只是因为阿长帮他买到了这本书吗?
4.默读全文,抓住事件中的关键语句做批注,说说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长妈妈。
用下列句式组织语言:
从________________ (句子或事件)中,我看出长妈妈是一个__________
(性格品质)的人。
大大咧咧、粗俗唠叨、不拘小节、饶舌多事、迷信愚昧、善良慈爱、命运悲苦。
1. 跳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表现作者童年感受的语句,说一说“阿长买《山海经》”前、后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理清“视角”析用意
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
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敬意完全消失、憎恶、新的敬意
2. 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1)作者在文章开头有意透露了阿长的身世,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
(2)文章最后两段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心怀同情和愧疚。
3.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儿时的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与后面的情感转变形成巨大反差,但并不使人感到突兀。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还读出了什么?
童年感受
儿童的视角
憎恶、讨厌
“抑”
成年回忆
行为背后真挚的、浓浓的爱感激、怀念
“扬”
纵观作者对阿长形象的刻画,犹如一部连续剧,作者详略安排得当,从“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开始,多侧面、多角度展现出阿长的个性特点:粗俗好事、迷信无知,却又乐天安命、简单率性。直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才充分显现,从而收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
【课堂小结】
1.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角的鸟”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2.自主阅读丛书的《老哥哥》《五叔春荆》两篇文章,结合批注说说你认识了怎样的“老哥哥”与“五叔春荆”。
【课后作业】
第2课时
虽然阿长平凡普通,身上又有些小缺点,但她善良真诚、关怀热爱孩子的品格深深感动了小鲁迅。她重视孩子的愿望,为小鲁迅买来《山海经》,她身上彰显的人性之美令其形象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一起感受他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怀念的复杂情感。
一、熟读精思感意蕴
(一)读懂矛盾之处
1.文章开头仅用一句“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介绍阿长的身份,却颇费一番笔墨介绍阿长的称谓。你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1)暗示阿长地位卑微、不受尊重。
(2)为后文阿长的粗俗愚钝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做铺垫
(3)与阿长最终赢得了作者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对照,进而丰富了阿长的性格特点。
2.通过对阿长“主要事迹”的梳理,我们知道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言行粗俗的人,但是在作者眼里却又“懂得许多规矩”。你如何理解这种反差?
方式简单、行为鲁莽,却诚心诚意。这种反差突出了阿长真诚、纯朴、善良的天性之美。
(二)关注反复之处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1.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
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2.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二、深情朗读悟情怀
1.阿长是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妇女,她绝少能和书沾上关系,也许一辈子就只买过这一次书。买书的千辛万苦只字未提,却把喜悦传达给了作者。请你用朗读的方式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
朗读:“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高亢与喜悦
淳朴、真诚的爱
2.比较朗读,体会原句的妙处。
(1)“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2)“哥儿,‘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参考示例:
(1)不识字的阿长连书名都不知道,这正符合没有文化的劳动妇女的语言特点。
(2)“我”念念不忘的就是书中的画,不识字的阿长牢牢记住了“我”的牵挂。
3.“我”念念不忘的书,竟然是“我”一直不以为意的阿长买的,结合加点字分析“我”的反应。
品读: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参考示例:
“霹雳”“震悚”大词小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极为震惊的状态。
4.在文章最后,鲁迅先生发出了最真挚的呼告和最深情的祈祷。我们来朗读最后两段。
朗读提示:
语速:缓慢;
语调:低沉;
感情:既满含思念与感激,
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5.鲁迅曾说过,旧中国的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的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没有亲人,没有地位,甚至没有名字,默默地活着,无声地死去,长妈妈正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我们终于懂得,鲁迅要为长妈妈祈祷,是深含着他的爱的——对母亲或母亲般的保姆、生命的养育者的爱,对社会底层不幸者的爱。让我们在深情的齐读中感悟作者的人文情怀!
齐读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自主阅读,走近“老哥哥”
默读丛书中的《老哥哥》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勾画出描写老哥哥的语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老哥哥。
参考句式:
老哥哥是一个 的人,从 (事件或语句)可以看出。
参考示例:
老哥哥是一个慈爱仁厚的人,从老哥哥前年见“我”时的语言、给“我”讲故事和讲母亲的事可以看出。
老哥哥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从他伺候“我”曾祖父一直到“我”,还要赶集、喂牲口、送饭、晒场、扬场等事件可以看出。
老哥哥是一个宽厚、可怜的人,从祖父、曾祖父对他的训斥和冷脸、冷话,祖父把他赶走,使他无家可归可以看出。
情感:
挂念
语句摘抄:
我的心无论什么时候都给老哥哥牵着的。
情感:
钦佩
语句摘抄:
别人一面扬一面称赞他说:“好手艺,扬出个花来,果真老将出马一个赶俩。”
情感:
抱不平
语句摘抄:
心里想:“祖父不也是在老哥哥手下长大了的吗?”
2.完成文后的“思考与探究”,体会两个视角讲述故事所展现出的情感变化。
情感:
误解
语句摘抄:
老哥哥对我没有那么好的。
情感:
同情无奈
语句摘抄:
我当时的心比老哥哥的还不好过,真想给老哥哥讲讲情,可是望一下祖父的脸,心又冷了。
情感:
担忧挂念
语句摘抄:
老哥哥可还能等得及接受吗?
情感:
庆幸欣喜
语句摘抄:
可喜老哥哥还在人间。
阿长、老哥哥虽渺小如蜉蝣,但他们身上散发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即使在绝境中生存也依旧保持心灵的美好。阅读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审视人性、净化心灵的过程。他们在两位作家饱蘸浓情的回忆中熠熠生辉!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们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请你学习《阿长与〈山海经〉》的写法,从“童年时的感受”“写作时的回忆”两种视角,讲述自己童年时印象深刻的人与事,与同学们分享。
2.阅读丛书中《宝大娘(节选)》《笑的遗产》《门房老爷爷》三篇文章,说说你认识了怎样的“宝大娘”“游奶奶”和“门房老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