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写作:学写读后感
【学习内容】
教材:学写读后感
【学习目标】
1.研读作品,能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并能明晰而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2.写读后感,做到“感”从读出,有深度,有新意,并能用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印证。(重难点)
3.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养成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习惯。
【建议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读后感,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在深入领会原文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见解的一类文章。
“感”,《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这个字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咸”字的本义是“呼喊”,所以“感”可以解释成“动人心的呼喊”。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感”是作文的重点。
二、写作方法指导
活动一:明确感点及其要领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第66页,结合丛书《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种一棵桃树,踏时光浅行——读贾平凹〈一棵小桃树〉有感》《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三篇读后感,填写下面的表格。
文章题目 感点 感点位置
《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
《种一棵桃树,踏时光浅行——读贾平凹〈一棵小桃树〉有感》
《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
文章题目 感点 感点位置
《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 中国劳动人民善良、直率、质朴 感点一般在文章开篇或引文时提出
《种一棵桃树,踏时光浅行——读贾平凹〈一棵小桃树〉有感》 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收获属于自己的清芬
《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 生命的坚强
活动二:结合上面的表格,说一说什么是感点,它的要领是什么
感点是指原作中让读者深有感触的某一点,它可以是读者在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或思想,也可以是引发的感悟和评价。因此,读后感一定要紧扣感点来行文。
要领: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其要领就是新(新颖)、独(独特)、深(深刻)。譬如写《三国演义》“失街亭”这一章节的读后感,大多数人都是从马谡的角度谈“骄兵必败”的道理,从诸葛亮的角度称赞其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如果能独树一帜,站在“知人善任”的角度,反思“失街亭”中作为领导者的诸葛亮的责任和教训,由此生发开去谈干部任用制度改革,这样不同于常人的角度,也许就能表达出“动人心的呼喊”。
活动三:阅读丛书《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的批注及《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的写作提纲,说一说读后感写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批注
原文 批注 方法
题为《社戏》,不过作为引子或背景,其实主要是在写他少年时代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六一公公那样的农民,阿发、双喜那样的农家孩子们 开门见山,把视角直接聚焦到“迅哥”恋念的平桥村朴实的人们身上 聚焦一点
难道他仅仅是在讲那夜似的好豆和好戏 其中不也包括了他深深体会到的劳动人民善良、真率、质朴的优秀品质吗? 由寄寓作者情思的关键语句,引出对《社戏》一文的深入感受 由关键语句引出感受
肚饿摇不动船了,便说可以偷一点河旁田里的罗汉豆来煮吃。偷谁家的好呢?阿发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当六一公公问这班小鬼昨天有没有偷了他的豆时,双喜居然还这样回答:“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因为他的豆长得不大 作者通过适当引述或概括《社戏》原文内容解读自己的感受 引述原文解读感受
中国的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农民,终于在推翻压在身上三座大山的战斗过程中站立起来了。作者这些值得恋念的朋友们的子孙,正在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上迈进 升华“感受”,作者由平桥村的农民联想到新时期的中国农民,表达了对他们由衷的赞美与祝愿 升华感受
《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写作提纲
《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的写作思路:聚焦“感点”—引发感受—引述原文解读感受—升华感受。
《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的写作思路:聚焦“感点”—引发感受—联系生活—升华主题—重申感受。
三、读后感写作注意事项
活动一:确定题目
读后感写作和其他写作一样,首先要确定好题目。请阅读下面的题目,说说哪个题目更吸引你,用序号1、2作为评价维度(1——不吸引我;2——最吸引我),并阐述理由。
题目 评价维度(1、2) 理由
《读〈城南旧事〉有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
《永恒的童年——读〈城南旧事〉有感》
《灰色·彩色——读〈城南旧事〉有感》
题目 评价维度(1、2) 理由
《读〈城南旧事〉有感》 1 过于简单,不生动,不醒目,没有情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 1
《永恒的童年——读〈城南旧事〉有感》 2 既醒目又生动,源于阅读时的真情实感
《灰色·彩色——读〈城南旧事〉有感》 2
活动二:研读“感”与“引”的关系
写读后感必然要引述原文,“引”和“感”孰重孰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篇文章来评价。请阅读下面两篇文章,从引述原文这个角度说说其注意事项是什么。
习作一:
用两只眼睛读书
——读《桃花源记》的点滴感受
用两只眼睛读书。 ——歌德
《桃花源记》中,通过叙述渔人从误入桃花林到再访无果的故事,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黑暗、战火纷飞的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文中无一处提及“不满”“和平”,却处处都显现着陶渊明的愿望与想法。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这样一个“光”便意蕴深厚,此光非彼光,它指代的是后文中桃花源的景象,渔人从口入,可解为人总是向着光走的。故此可理解为那桃花源才是人们的去处。由此,不难看出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是和平安宁的。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讲述的内容使桃花源里的人感叹惋惜,想必只有当时外界的战乱了吧!而叹惋的,不只桃花源中人,更是陶渊明自己吧。
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用来看文字,一只则用来看文字的本质。
(文/孙艺姗)
习作二:
心灵的救赎
——读《桃花源记》有感
逆境,是一个人最艰难的时刻,更是一次心灵的蜕变与升华。
陶渊明生在战火四起的东晋末年,一心想入仕为官,改天换地,但他终斗不过黑暗,“游逛”于山水田园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读着这篇“记”,我的思考有了些许的改变,一千年后,有个名为苏轼的人与陶渊明相同,都有一颗豁达之心,都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境界中。
《桃花源记》实则是陶渊明精神上的旅行。他摆脱了肉体的束缚,让精神接受一次次的净化与洗礼,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凡脱俗。虽然陶渊明置身于那样的现实中,但他的灵魂与精神去遨游了一番后,再回到肉体,从而感受到田园的真正乐趣。只有在田园中,才能使肉体相对于现实离桃花源更近些,才能更好地使精神得以有活性而不孤独。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直到今天我才感受到这样的人生境界的高度,真的非常人能及。
人总要经历大大小小的逆境,在这逆境中,往往能激发人的潜质,使人精神飞跃。陶渊明此时的豁达,其实早已不是豁达,而是一种人生修行的果实,一种虚无的东西,但足以使自我的精神得到救赎。
当我们的心绪被这世间的愤恨调弄时,我们不妨尝试这样的修炼,将心与肉体分离。心,去往宁静的世外桃源。
我感觉,这才是《桃花源记》带给我们最大的收益。
(文/王胤东)
习作二,无引用,使议论有架空之嫌疑。紧扣“感”点从原文中找到引发感想的原因,抓住要点适当引述,能统领后文,这才是好的引述。
四、布置作业
请从《〈诗经〉二首》《小石潭记》中任选一篇,找准“感点”,适当引述原文,写一篇读后感。(300字左右)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读了读后感的几个要素,如“感点”“一般思路”“引述原文”等。这节课,我们从“联想与拓展”角度研读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
二、联想与拓展的应用
活动一:阅读下面的文章,请从“联想与拓展”的角度谈谈你的想法
美的感受
——读《桃花源记》有感
美,令所有人都为之沉迷,而一探究竟的勇气,在追寻美好的途中必不可少,也可能因此获得更广阔的美的空间。
在《桃花源记》中,作者讲述了渔人误入桃花林、发现桃源、探访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未果的故事。最令我感动的是渔人泛舟误入桃花林的场景。渔人以捕鱼为业,当看到了“落英缤纷”的如梦似幻的美景时,“甚异之”,从而引向了一个更和谐、更美的世外桃源。
每当我读到这段,都有莫大的动容。这印证了两点,任何人心中都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无论他身份如何,即使在水中捕鱼之人,亦可以于旖旎秀丽中唤醒对美的感知力。在一片桃花林中,寻到世外仙境,与一个细微的美相遇,不止于此,向前探底,从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美的境界。
每天,匆忙的人们被事业、学业所困,但路边若开着一朵娉婷的花儿,仍会被吸引。至少,我是其中一个,驻足美花面前,久久凝视。那个天地独属于自己,从它鲜艳的色彩中仿佛窥探到前世今生,也看到了它如何静默地看星河流转,日月星辰。这是我对一朵花的沉思,也是对美的沉思。
花开始只散落在草丛中,疏疏浅浅,可它吸引着我向深处走去,越来越多的花簇拥,到了最后,才发觉自己已然处于花花世界。杏黄、鹅黄、浅红的颜色,清新甜蜜的气味,使我沉迷流连于此。我的胸腔是开阔的,心情是放松的,这便是对美的享受和追美而行后的坦荡。
感受美,追寻美,获得更宽广的美学空间。
(文/张鑫泽)
文章由武陵人看到美、探寻美而联想到即使自己被学业所困,仍然不会忽略生活中的美,未发现,自然就无从深入感受、探寻。这是相似联想的运用。
教师补充: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有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用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来佐证自己的感受,从而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获得其他读者的认同和共鸣。
活动二:阅读丛书《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种一棵桃树,踏时光浅行——读贾平凹〈一棵小桃树〉有感》两篇读后感,填写下面的表格,并思考读后感中的“联想”具有怎样的特点
篇目 联想 特点
《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 平桥村的人们—中国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农民—他们的子孙 由个体到全体
《种一棵桃树,踏时光浅行——读贾平凹〈一棵小桃树〉有感》 小桃树—我的成长经历—每个人的生命中藏匿着的一些“东西” 由物及人 由物及物
联想的特点没有一定的模型,根据“感点”而异,但有个一般规律就是“个别—普遍”“特殊—一般”。
活动三:如何恰切使用联想创作读后感?请阅读下面的文章,说说你的发现
善用联想,收获不同的美
——学写读后感
都知道,“联想”这个写作手法在文学中很常见。我们最为熟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就是运用了这个手法。
艾青说过:“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的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借助联想,无论是写文还是赋诗,皆可跨越时间的界限与空间的束缚,更进一步地体会被联想物体的神情状态,发现更多的美。
《小石潭记》中,我最喜欢这句话:“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起源。”短短一行字,就能将曲折蜿蜒的溪岸与溪流联想成北斗星、蛇、犬牙三个事物,且极富画面感。
这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但如果没有人注意到它们的形、神,也就不会有一个个绝世佳作的存在;如果没有人用周围事物去形容它的模样,也就不会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之美。作者柳宗元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采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巧的修辞,写得那个溪岸参差牵连,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走在街道上,看见路边野花努力生长,联想到不断拼搏努力的精神;抬头仰望天空,看着白云形态各异,联想到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甚至是与生活相关的一切事物;来到海边,看海浪翻滚到岸边,联想到奔驰在沙场的战马,那么奔腾豪放……
可想而知,我们的生活中若没有联想,会变得多么枯燥无味,那将会如同一盆无法融合的散沙,零零碎碎地填满大地。
善于运用联想,在生活中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去寻找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自然之美、探索之趣。
(文/张钰晴)
首先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从这部作品中获得的感受让你联想到了阅读过的其他哪些作品?同一个问题,其他作品的观点如何?和其他作品相比,这一部有何特色?思路打开,浮想联翩,联想到的内容能印证自己的感受,就让读者不知不觉间认同你的想法。
除了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社会现实。你曾经有过哪些类似的经历?作品反映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没有?
三、小组合作,使用评价量表进行习作评价
“学写读后感”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及分值 评价细则 各项分值 各项得分 总分
基本内容(30分) 感点集中鲜明 10分
引文围绕感点,表述简洁 5分
议论观点明确,论述有深度 5分
联想丰富有条理 5分
结语紧扣感点,升华主题 5分
文章结构(10分) 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5分
详略得当 5分
写作态度 (5分) 字迹端正,卷面整洁(涂抹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5分
语言表达 (5分) 语言简洁流畅,没有病句(一处语病扣1分,一个错别字扣0.5分,扣完为止) 5分(共30张PPT)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主题写作课
学写读后感
学习内容
教材:学写读后感
丛书:《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种一棵桃树,踏时光浅行——读贾平凹〈一棵小桃树〉有感》《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
学习目标
1.研读作品,能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并能明晰而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2.写读后感,做到“感”从读出,有深度,有新意,并能用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印证。
3.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养成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习惯。
第1课时
读后感,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在深入领会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见解的一类文章。
“感”,《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这个字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咸”字的本义是“呼喊”,所以“感”可以解释成“动人心的呼喊”。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感”是作文的重点。
写作方法指导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第 66 页,结合丛书《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种一棵桃树,踏时光浅行——读贾平凹〈一棵小桃树〉有感》《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三篇读后感,填写下面的表格。
活动一:明确感点及其要领
文章题目 感点 感点位置
《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
《种一棵桃树,踏时光浅行——读贾平凹〈一棵小桃树〉有感》
《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
文章题目 感点 感点位置
《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 中国劳动人民善良、直率、质朴 感点一般在文章开篇或引文时提出。
《种一棵桃树,踏时光浅行——读贾平凹〈一棵小桃树〉有感》 勇敢地与命运抗争,收获属于自己的清芬 《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 生命的坚强
感点是指原作中让读者深有感触的某一点,它可以是读者在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或思想,也可以是引发的感悟和评价。因此,读后感一定要紧扣感点来行文。
活动二:结合上面的表格,说一说什么是感点,它的要领是什么。
要领: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其要领就是新(新颖)、独(独特)、深(深刻)。譬如写《三国演义》“失街亭”这一章节的读后感,大多数人都是从马谡的角度谈“骄兵必败”的道理,从诸葛亮的角度称赞其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如果能独树一帜,站在“知人善任”的角度,反思“失街亭”中作为领导者的诸葛亮的责任和教训,由此生发开去谈干部任用制度改革,这样不同于常人的角度,也许就能表达出“动人心的呼喊”。
活动三:阅读丛书《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的批注及《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的写作提纲,说一说读后感写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批注
原文 批注 方法
题为《社戏》,不过作为引子或背景,其实主要是在写他少年时代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六一公公那样的农民,阿发、双喜那样的农家孩子们。 开门见山,把视角直接聚焦到“迅哥”恋念的平桥村朴实的人们身上。 聚焦一点
难道他仅仅是在讲那夜似的好豆和好戏 其中不也包括了他深深体会到的劳动人民善良、真率、质朴的优秀品质吗? 由寄寓作者情思的关键语句,引出对《社戏》一文的深入感受。 由关键语句
引出感受
来煮吃。偷谁家的好呢?阿发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当六一公公问这班小鬼昨天有没有偷了他的豆时,双喜居然还这样回答:“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因为他的豆长得不大。 作者通过适当引述或概括《社戏》原文内容解读自己的感受。 引述原文解
读感受
中国的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农民,终于在推翻压在身上三座大山的战斗过程中站立起来了。作者这些值得恋念的朋友们的子孙,正在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上迈进。 升华“感受”,作者由平桥村的农民联想到新时期的中国农民,表达了对他们由衷的赞美与祝愿。 升华感受
《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写作提纲
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
开篇点明自己的最深切的感受
比较读《昆虫记》前后的想法,突出感受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得出人生感悟
想象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升华主题
结尾重申感受,与读者共勉
《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的写作思路:
《生命的颂歌——读〈昆虫记〉有感》的写作思路:
聚焦“感点”—引发感受—引述原文解读感受—升华感受
聚焦“感点”—引发感受—联系生活—升华主题—重申感受
读后感写作注意事项
活动一:确定题目
读后感写作和其他写作一样,首先要确定好题目。请阅读下面的题目,说说哪个题目更吸引你,用序号 1、2 作为评价维度(1——不吸引我;2——最吸引我),并阐述理由。
题目 评价维度(1、2) 理由
《读〈城南旧事〉有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
《永恒的童年——读〈城南旧事〉有感》
《灰色·彩色——读〈城南旧事〉有感》
题目 评价维度(1、2) 理由
《读〈城南旧事〉有感》 1 过于简单,不生动,不醒目,没有情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 1 《永恒的童年——读〈城南旧事〉有感》 2 既醒目又生动,源于阅读时的真情实感
《灰色·彩色——读〈城南旧事〉有感》 3 活动二:研读“感”与“引”的关系
写读后感必然要引述原文,“引”和“感”孰重孰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篇文章来评价。请阅读下面两篇文章,从引述原文这个角度说说其注意事项是什么。
用两只眼睛读书
——读《桃花源记》的点滴感受
用两只眼睛读书。——歌德
《桃花源记》中,通过叙述渔人从误入桃花林到再访无果的故事,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黑暗、战火纷飞的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文中无一处提及“不满”“和平”,却处处都显现着陶渊明的愿望与想法。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这样一个“光”便意蕴深厚,此光非彼光,它指代的是后文中桃花源的景象,渔人从口入,可解为人总是向着光走的。故此可理解为那桃花源才是人们的去处。由此,不难看出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是和平安宁的。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讲述的内容使桃花源里的人感叹惋惜,想必只有当时外界的战乱了吧!而叹惋的,不只桃花源中人,更是陶渊明自己吧。
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用来看文字,一只则用来看文字的本质。
(文 / 孙艺姗)
习作一
心灵的救赎
——读《桃花源记》有感
逆境,是一个人最艰难的时刻,更是一次心灵的蜕变与升华。
陶渊明生在战火四起的东晋末年,一心想入仕为官,改天换地,但他终斗不过黑暗,“游逛”于山水田园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读着这篇“记”,我的思考有了些许的改变,一千年后,有个名为苏轼的人与陶渊明相同,都有一颗豁达之心,都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境界中。
《桃花源记》实则是陶渊明精神上的旅行。他摆脱了肉体的束缚,让精神接受一次次的净化与洗礼,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凡脱俗。虽然陶渊明置身于那样的现实中,但他的灵魂与精神去遨游了一番后,再回到肉体,从而感受到田园的真正乐趣。只有在田园中,才能使肉体相对于现实离桃花源更近些,才能更好地使精神得以有活性而不孤独。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直到今天我才感受到这样的人生境界的高度,真的非常人能及。
人总要经历大大小小的逆境,在这逆境中,往往能激发人的潜质,使人精神飞跃。陶渊明此时的豁达,其实早已不是豁达,而是一种人生修行的果实,一种虚无的东西,但足以使自我的精神得到救赎。
当我们的心绪被这世间的愤恨调弄时,我们不妨尝试这样的修炼,将心与肉体分离。心,去往宁静的世外桃源。
我感觉,这才是《桃花源记》带给我们最大的收益。
(文 / 王胤东)
习作二
课后作业
请从《〈诗经〉二首》《小石潭记》中任选一篇,找准“感点”,适当引述原文,写一篇读后感。(300 字左右)
第2课时
联想与拓展的应用
活动一:阅读下面的文章,请从“联想与拓展”的角度谈谈你的想法
美的感受
——读《桃花源记》有感
美,令所有人都为之沉迷,而一探究竟的勇气,在追寻美好的途中必不可少,也可能因此获得更广阔的美的空间。
在《桃花源记》中,作者讲述了渔人误入桃花林、发现桃源、探访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未果的故事。最令我感动的是渔人泛舟误入桃花林的场景。渔人以捕鱼为业,当看到了“落英缤纷”的如梦似幻的美景时,“甚异之”,从而引向了一个更和谐、更美的世外桃源。
每当我读到这段,都有莫大的动容。这印证了两点,任何人心中都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无论他身份如何,即使在水中捕鱼之人,亦可以于旖旎秀丽中唤醒对美的感知力。在一片桃花林中,寻到世外仙境,与一个细微的美相遇,不止于此,向前探底,从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美的境界。
每天,匆忙的人们被事业、学业所困,但路边若开着一朵娉婷的花儿,仍会被吸引。至少,我是其中一个,驻足美花面前,久久凝视。那个天地独属于自己,从它鲜艳的色彩中仿佛窥探到前世今生,也看到了它如何静默地看星河流转,日月星辰。这是我对一朵花的沉思,也是对美的沉思。
花开始只散落在草丛中,疏疏浅浅,可它吸引着我向深处走去,越来越多的花簇拥,到了最后,才发觉自己已然处于花花世界。杏黄、鹅黄、浅红的颜色,清新甜蜜的气味,使我
沉迷流连于此。我的胸腔是开阔的,心情是放松的,这便是对美的享受和追美而行后的坦荡。
感受美,追寻美,获得更宽广的美学空间。
(文 / 张鑫泽)
文章由武陵人看到美、探寻美而联想到即使自己被学业所困,仍然不会忽略生活中的美。未发现,自然就无从深入感受、探寻。这是相似联想的运用。
示例
活动二:阅读丛书《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社戏〉》《种一棵桃树,踏时光浅行——读贾平凹〈一棵小桃树〉有感》两篇读后感,填写下面的表格,并思考读后感中的“联想”具有怎样的特点。
篇目 联想 特点
《永远值得恋念的朋友们——小谈 〈社戏〉》 平桥村的人们—中国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农民—他们的子孙 由个体到全体
《种一棵桃树,踏时光浅行——读贾 平凹〈一棵小桃树〉有感》 小桃树—我的成长经历—每个人的生命中藏匿着的一些“东西” 由物及人
由物及物
联想的特点没有一定的模型,根据“感点”而异,但有个一般规律就是“个别—普遍”“特殊—一般”。
示例
活动三:如何恰切使用联想创作读后感?请阅读下面的文章,说说你的发现。
善用联想,收获不同的美
——学写读后感
都知道,“联想”这个写作手法在文学中很常见。我们最为熟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就是运用了这个手法。
艾青说过:“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的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借助联想,无论是写文还是赋诗,皆可跨越时间的界限与空间的束缚,更进一步地体会被联想物体的神情状态,发现更多的美。
《小石潭记》中,我最喜欢这句话:“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起源。”短短一行字,就能将曲折蜿蜒的溪岸与溪流联想成北斗星、蛇、犬牙三个事物,且极富画面感。
这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但如果没有人注意到它们的形、神,也就不会有一个个绝世佳作的存在;如果没有人用周围事物去形容它的模样,也就不会体会到自然的神奇之美。作者柳宗元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采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巧的修辞,写得那个溪岸参差牵连,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走在街道上,看见路边野花努力生长,联想到不断拼搏努力的精神;抬头仰望天空,看着白云形态各异,联想到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甚至是与生活相关的一切事物;来到海边,看海浪翻滚到岸边,联想到奔驰在沙场的战马,那么奔腾豪放……
可想而知,我们的生活中若没有联想,会变得多么枯燥无味,那将会如同一盆无法融
合的散沙,零零碎碎地填满大地。
善于运用联想,在生活中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去寻找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自然之美、探索之趣。
(文 / 张钰晴)
首先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从这部作品中获得的感受让你联想到了阅读过的其他哪些作品?同一个问题,其他作品的观点如何?和其他作品相比,这一部有何特色?思路打开,浮想联翩,联想到的内容能印证自己的感受,就让读者不知不觉间认同你的想法。
除了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社会现实。你曾经有过哪些类似的经历?作品反映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没有?
示例
小组合作,使用评价量表进行习作评价
“学写读后感”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及分值 评价细则 各项分值 各项得分 总分
基本内容 (30分) 感点集中鲜明 10分
引文围绕感点,表述简洁 5分
议论观点明确,论述有深度 5分
联想丰富有条理 5分
结语紧扣感点,升华主题 5分
文章结构(10分) 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5分
详略得当 5分
写作态度(5分) 字迹端正,卷面整洁(涂抹一处 扣0.5分,扣完为止) 5分
语言表达(5分) 语言简洁流畅,没有病句(一处 语病扣1分,一个错别字扣0.5分, 扣完为止)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