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课
《经典常谈》
学习内容
教材:《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学习目标
1. 阅读《〈经典常谈〉序》,了解作者编写本书的目的和思路。
2. 结合自己阅读序言后对本书的理解,以及自己的阅读兴趣,制订出个性化阅读计划,简要写出自己选择精读某篇目的理由及阅读期待。
第1课时
《经典常谈》,顾名思义,谈的当然是“经典”。何谓“经典”?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对“经典”二字作了如下解释:“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直接读这些“经典”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常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与朱自清一起感受经典的魅力。
浏览目录,了解全书的内容和结构,以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的,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然后阅读本书的序言,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路。最后确定哪些篇目需要精读,哪些篇目可以略读,制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
活动一:浏览目录,阅读序言,制订阅读计划
1. 阅读《〈经典常谈〉序》,了解作者编写本书的目的和思路,补充完善内容概要图。
《经典常谈》序
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和价值
编撰本书的本心
编撰本书的思路
必要性:
(1)
(2)
(3)
意义:
本书与“国学概论”的区别——避免笼统。
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向杨振生等先生致谢。
1. 阅读《〈经典常谈〉序》,了解作者编写本书的目的和思路,补充完善内容概要图。
《经典常谈》序
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和价值
编撰本书的本心
编撰本书的思路
必要性:
(1)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
个必要的项目;
(2)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有接触的义务;
(3)当时课程标准的要求。
意义: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激发读者接受经典训练的兴趣,引读者到经典
的大路上去。
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按照传统的经、史、子、
集的顺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面。
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向杨振生等先生致谢。
本书与“国学概论”的区别——避免笼统。
2. 结合自己阅读序言后对本书的理解,以及自己的阅读兴趣,制订出个性化阅读计划,简要写出自己选择精读该篇目的理由及阅读期待。
精读篇目 精读理由及阅读期待
①
②
③
④
⑤
日期 篇章 阅读方式 要点摘录
月 日 《说文解字》第一 精读□ 略读□
月 日 《周易》第二 精读□ 略读□
月 日 《尚书》第三 精读□ 略读□
月 日 《诗经》第四 精读□ 略读□
月 日 “三礼”第五 精读□ 略读□
月 日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精读□ 略读□
月 日 “四书”第七 精读□ 略读□
月 日 《战国策》第八 精读□ 略读□
月 日 《史记》《汉书》第九 精读□ 略读□
月 日 诸子第十 精读□ 略读□
月 日 辞赋第十一 精读□ 略读□
月 日 诗第十二 精读□ 略读□
月 日 文第十三 精读□ 略读□
活动一:浏览全书,了解概貌,记录阅读收获
1. 对印象深刻的内容随手圈画,进行要点摘录。
2. 通读整本书后,回看目录,试着将作者的编写思路在目录上标画出来。
目录
序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字书
四书
五
经
经
史
子
集
课堂总结
阅读整本书不要忽略目录和序言。浏览目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全书的内容和结构,以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的,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阅读序言,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路,由此确定哪些篇目需要精读,哪些篇目可以略读,制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
阅读《经典常谈》能够让我们对古代典籍形成大致的了解,但不能替代对原文典籍的阅读。作者编写此书的目的,是引着我们继续走进经典,见识原典。因此,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篇目,还需要结合原典来读,加深理解。
第2课时
《经典常谈》中介绍的古文典籍,有的内容是我们感兴趣的,有的可能是目前我们还不感兴趣的;有的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有的已经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阅读《经典常谈》我们既需要通览全书,了解全书概貌,又需要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采用通读和选择性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拓展国学知识,增强文化自信,还要深入理解相关典籍的内涵,感受经典文化作品的韵味,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达到与经典“对话”的目的。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写给一般读者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入门指南。作者深入浅出地向大众介绍了古代典籍的相关知识和文艺理论。因此,在读完本书之后,我们可以掌握很多关于古代经典的知识。我们可以制作知识卡片,积累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将自己制作的知识卡片与同学交换,相互考一考,评选出“经典知识小达人”。
活动一:知识知多少
《经典常谈》
作者姓名:
撰写顺序:
包含篇目:《<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
等13篇
《 》
作者姓名: 许慎
朝代: 东汉
与之相关的任务:皇帝史官、
《尚书》
体例:
分为四部分,分别是:
又称:
《诗经》
地位:
“六艺”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指的是: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指的是:
其中,
以叙事为主,不仅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典范
《史记》
体例:
作者姓名:
与《汉书》相比,
“文直而事核”
“文赡而事详”
“四书”
按照朱熹的观点,读“四书”时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先读
再读
和
最后读
《战国策》
作品时期:
作者姓名:
内容:
《楚辞》
被誉为“楚辞之祖”,他是中古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
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战国游士好用
,这为后世开辟了辞赋之路
1. 请同学们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入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形成思维导图,并结合相关典籍的原文内容,探究其内涵。最后,向同学们介绍你研读的经典。
活动二:古代经典我介绍
示例
《<周易>第二》
《周易》的来源和原理
《周易》的发展和价值
八卦的传说
八卦的来源
八卦的原理
西周时,卜筮官将筮法中的卦爻辞按顺序编辑起来,形成《周易》
战国末期,儒家给《周易》的卦爻辞做新解释,《周易》变为儒家经典
儒家借着卦爻辞发挥儒道融合的哲学
2. 请同学们结合课内外读过的经典原文,对应《经典常谈》中的相关介绍,说说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阅读完《经典常谈》,你一定对我国古代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段话,表达你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对传承经典文化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活动三:争做经典传承人
希望同学们乘着《经典常谈》这艘驶向经典深处的航船,阅读经典、亲近经典,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总 结名著导读:《经典常谈》
【学习内容】
教材:《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学习目标】
1.阅读《〈经典常谈〉序》,了解作者编写本书的目的和思路。
2.结合自己阅读序言后对本书的理解,以及自己的阅读兴趣,制订出个性化阅读计划,简要写出自己选择精读某篇目的理由及阅读期待。(重难点)
【建议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经典常谈》,顾名思义,谈的当然是“经典”。何谓“经典”?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对“经典”二字作了如下解释:“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直接读这些“经典”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常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与朱自清一起感受经典的魅力。
二、浏览目录,阅读序言,制订阅读计划
浏览目录,了解全书的内容和结构,以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的,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然后阅读本书的序言,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路。最后确定哪些篇目需要精读,哪些篇目可以略读,制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
1.阅读《〈经典常谈〉序》,了解作者编写本书的目的和思路,补充完善内容概要图。
2.结合自己阅读序言后对本书的理解,以及自己的阅读兴趣,制订出个性化阅读计划,简要写出自己选择精读该篇目的理由及阅读期待。
精读篇目 精读理由及阅读期待
①
②
③
④
⑤
三、浏览全书,了解概貌,记录阅读收获
浏览全书,了解书中每一篇介绍的主要内容,并从整体上了解全书的概貌。
1.对印象深刻的内容随手圈画,进行要点摘录。
2.通读整本书后,回看目录,试着将作者的编写思路在目录上标画出来。
四、课堂总结
阅读整本书不要忽略目录和序言。浏览目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全书的内容和结构,以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的,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阅读序言,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路,由此确定哪些篇目需要精读,哪些篇目可以略读,制订出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
阅读《经典常谈》能够让我们对古代典籍形成大致的了解,但不能替代对原文典籍的阅读。作者编写此书的目的,是引着我们继续走进经典,见识原典。因此,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篇目,还需要结合原典来读,加深理解。
第2课时
【学习内容】
教材:《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学习目标】
1.通读整本书,制作经典常识卡片,积累古代经典知识。
2.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入研读,形成思维导图,探究其内涵。
3.结合课内外读过的经典原文,对应《经典常谈》中的相关介绍,说出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典常谈》中介绍的古文典籍,有的内容是我们感兴趣的,有的可能是目前我们还不感兴趣的;有的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有的已经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阅读《经典常谈》我们既需要通览全书,了解全书概貌,又需要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采用通读和选择性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拓展国学知识,增强文化自信,还要深入理解相关典籍的内涵,感受经典文化作品的韵味,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达到与经典“对话”的目的。
二、经典知识知多少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写给一般读者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入门指南。作者深入浅出地向大众介绍了古代典籍的相关知识和文艺理论。因此,在读完本书之后,我们可以掌握很多关于古代经典的知识。我们可以制作知识卡片,积累相关知识。(教师可以提前收取学生的知识卡片,集中在一起,让学生抽签回答卡片上的问题。)请同学们将自己制作的知识卡片与同学交换,相互考一考,评选出“经典知识小达人”。
三、古代经典我介绍
1.请同学们选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篇深入研读,边读边做好读书笔记,记下重要的事实、主要的观点和自己的心得,形成思维导图,并结合相关典籍的原文内容,探究其内涵。最后,向同学们介绍你研读的经典。
(学生首先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介绍相关章节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再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2.请同学们结合课内外读过的经典原文,对应《经典常谈》中的相关介绍,说说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在《经典常谈》第十二章介绍诗歌的内容中,对杜甫及其作品做了详细的介绍。部分内容如下: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诗第十二》
这段文字介绍杜甫年轻时宏伟的志向和关心民间疾苦的情怀,使得他的诗歌领域扩大了,价值也更高了。通过《石壕吏》这首诗,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通过探究,我们会发现,杜甫的诗歌直面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后石壕吏乘夜捉人的社会现象。诗歌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反映了唐代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沉郁强烈的抒情和议论融于叙事当中,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争做经典传承人
阅读完《经典常谈》,你一定对我国古代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段话,表达你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对传承经典文化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
希望同学们乘着《经典常谈》这艘驶向经典深处的航船,阅读经典、亲近经典,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