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浪漫与现实
马克斯将古代民族分为粗野的儿童、早熟的儿童和正常的儿童: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北方人民接近于马克思说的早熟的儿童,很早就备尝了谋生的艰辛,而且经历了数不清的残酷战争,因而他们在对大自然和对各个部落的严酷斗争中,富于严肃求实的理性精神。
中国古代的楚国人民则近于正常的儿童,他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和谐优美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富于无拘无束的浪漫想象,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在楚国这个地方发展得最充分、最完美。
诗与诗人
如果说,《诗经》曾经把温煦的民间礼仪化作数百年和声,慰藉了黄河流域的人伦离乱和世情失落,那么,屈原的使命就完全不同了。他只是个人,没有和声。他一意孤行,拒绝慰藉。他心在九天,不在世情……
从黄河到长江,《诗经》式的平原小合唱也就变成了屈原式的悬崖独吟曲。如果说,《诗经》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那么,屈原则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人。《诗经》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间,屈原把诗写在自己的身心上。
——余秋雨
离 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体形象
出现的伟大诗人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源头
屈原简介
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第一位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长江文明的代表,“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楚辞
文体: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语气词“兮”),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文集: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风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
指的是《离骚》中的“骚”
离骚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
“离”——同“罹”,遭遇。
“骚”——忧愁。
我是谁?
我,一出生就没有踩踏在《诗经》的土地上。
注:孟陬zōu 庚gēng寅yín 揆kuí 肇zhào锡cì
请在集体朗读第一段的基础上,自主朗读第一段,思考“我”的文字和《诗经》的文字有何区别?
我是谁?
我的忧愁,如果化为《诗经》的静水流深……
帝之苗裔,朕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曰平,字余曰原。
减少陌生的字词后,“我”的文字同原文比起来减少了什么?请对比阅读,结合具体字词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我是谁?
帝之苗裔,朕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曰平,字余曰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减少陌生的字词后,“我”的文字同原文比起来减少了什么?
历史上有名人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出生渊源:(孕育的方式、出生的时辰、出生时的环境)
中商始祖契——其母见玄鸟堕其卵,取吞之,因孕生契。
禹——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是以出禹。
面相特征: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
汉高祖——左股七十二黑子、项羽——目重瞳
父母身份:安倍晴明的母亲是一只九尾天狐
差别受到重视
大街上突然冒出个邋遢道人,手持一册《如来神掌》喊他驻脚说:小弟,你有道灵光从天灵盖喷出来……年纪轻轻的就有一身横练的筋骨,简直百年一见的练武奇才啊,如果有一天让你打通任督二脉,你还不飞龙上天,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补充
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之子孙,是恩深而义厚也。——王逸《楚辞章句》(出身高贵,与王同宗)
屈原,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
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赋我美质于内也。”——朱熹《楚辞集注》(生逢三寅,天降祥瑞)
黄帝曰: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为之若何?——帛书《十六经》(名字蕴含政治理想)
我是谁?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我”为什么要如此强调自己高贵的出身、非凡的气度、尊贵的名号呢?
小结
难能可贵的是,屈原既没有因为“帝高阳之苗裔”之高贵出身而忘乎所以,亦没有因为“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而沾沾自喜,更没有停留、依赖于“正则”之名和“灵均”之字中而“止步不前”,而是高度自觉地自尊自重自爱,自觉地以高贵的出身、祥瑞的降生、极富寓意的“名”“字”勉励、激励、衡量自己。在“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的先天优越条件上,踏上了“又重之以修能”的大道,开始了积极主动地自我修养修炼的征程!
我要成为谁?
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外美内修
扈江离与辟芷(pìzhǐ)兮,纫(rèn)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qiānpí)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sù)莽。
修能就是修态,是内美的外现。内美与修态统一,是“我”追求的目标。在万千草木中,“我”为何要叙、索、触这五种“物”?
补充
江离,或川芎 xiōng,香草名。
秋兰:秋天盛开的兰花。
木兰:香树。去皮而不死。
宿莽:经冬不凋的香草。
辟芷(白芷):幽僻处的香草。
香草美人:渊源
①《诗经》中以香草花木作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用桃花比喻勤劳善良的女子
②楚国“原始的巫文化
“周礼既废,巫风大兴;楚越之间,其风尤盛。”
楚地临近水源,草木茂盛,花开遍地。祭祀者在活动前需要洁身沐浴,用香花装扮自己,祭祀过程中以香花草木作为供奉,以示尊敬。由此,屈原将“香草美人”作为一切美好光明的象征引入到创作中。
香草美人:象征意义
香草对神灵,美人对良人
(1)“香草”:美德、美政
①美德:暗喻屈原自身对美好品德的坚守和追求。(文人风骨)
②美政:屈原渴望遇见志同道合、心怀天下的高尚之士,齐心协力创造充满香气的美好社会。
(2)“美人”意象:其一指代屈原自己,其二是暗喻贤明君王。
香草美人:“移情”技法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我要成为谁?
“我”追求内质的纯正,又渴望外表的芬芳。供奉神灵的“香花草木”寄托着我的梦。
梦,是一个人的巫术。
“我”要成为内美外修的人,是否就只是沉浸在一场美梦中呢?请结合以下相关字词谈谈你的看法。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我要成为谁?
能否把“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调换顺序?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我要成为谁?
就像黄昏和黑夜一样,靠得很近却永远无法融合。
党人不容,君王不察。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我”是否就选择了放弃或者改变自己呢?请结合以下相关字词谈谈你的看法。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我的忧伤如何安放?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
朗读课文节选第三段,找出忄或者心字底的字词。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我”为何忧伤?
息 怨 忳 屈心 抑志 忍
我的忧伤如何安放?
清初有人言:《离骚》之所以妙者,在乱辞无绪,绪益乱则忧益深,所寄益远。
朗读课文节选第三段,“我”内心的忧伤是否真如一匹野马肆意奔腾,无处安放?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心与志的回旋复沓
每次忧伤沉入泥潭
每次言志信笃意坚
顿挫莫善于《离骚》,自一篇以至一章,及一两句,皆有之,此所谓“反复致意”者。
——清·刘熙载《艺概》
我把离忧唱成歌
当自我的高赋值遇上现实的低赋能,自我期许无比高远的“我”无所适从,陷入彷徨境地。
朗读课文节选第四段,哪些词语能够体现“我”的彷徨矛盾心理?
悔 反 回 复 反顾 游目
我把离忧唱成歌
陷入彷徨矛盾的“我”为何要如此详尽用心地“复修吾初服”?请结合相关词句及屈原的人生谈谈你的理解。
我把我的理想献给上天
我把我的理想埋在人间
小结
国之人莫我知兮,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
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从来没得到答案,我不过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冥冥中这是我,唯一要走的路啊。
投江是屈原生命最后凄美的祭祀仪式,他把一切献祭给他深爱的大地,大地上的人民把祭祀神灵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用包粽子、划龙舟等形式来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