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2 11:3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6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重大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但是,也发生了“大跃进”运动等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内容要求〗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了解“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成就及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2、2022年课标解读:
1)了解“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八大、“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原因以及意义;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学习他们热爱祖国、自力更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学习要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
学习提示: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2)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要点: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
学习提示: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在经济建设方面急于求成的原因。
3)建设成就和奋斗精神
学习要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为人民服务的社会风尚。
学习提示: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社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4)“文化大革命”
学习要点:全国动乱;粉碎“四人帮”。
学习提示:了解“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指导下造成的严重灾难。
2、单元大概念架构
单元时空背景:
1)国际: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外交孤立。
2)国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也出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失误。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本单元的各课内容围绕核心内容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我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目标超额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接下来我国开始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探索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和挫折。成就主要有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这次大会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1961年初到1965年的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在工业、交通、电子工业和国防尖端技术等领域取得许多建设成就,并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失误主要有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探索中的成就值得我们肯定和发扬,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在此要强调的是,不能全盘否定1966年到1976年的历史,要把“文革”与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区分开来。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 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 课堂总结,以时空观念为指引,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该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6). 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2至4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调整教学策略。
4.本单元教材体例
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一大概念统领内容,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对我国此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继而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绘制历史时间轴的习惯,学会构建课与单元知识结构,梳理历史史实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2.通过大单元教学、中外联系、单元概述等环节,在大单元主题下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3.通过重难点知识的梳理和突破,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4.通过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比较,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加深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过程;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感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社会风貌。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建设成就;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第1课时)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一五”计划;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素养目标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了解“一五”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2)历史解释:运用史料分析一五计划的原因、意义;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3)唯物史观: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4)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新中国经济和制度建设成就,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 “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为进一步巩固政权,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我国开始了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而经济发展又为我国民主法制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下一步的三大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课涉及的是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基本任务、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 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一一工业起步奠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部分———民主法治梦终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并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鉴于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抽象,可以借助虚拟情境、图片等教学工具,以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
教学方法 观看视频、材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图史结合法,自主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展示材料:截至2020年,中国工业规模,中国工业产值大概占全世界30%,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和。当仁不让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未来的世界工厂。美国17%,日本7%,德国6%。提问:新中国建立时的工业水平呢?材料展示: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学生思考,结合所学回答:当时的国情,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以设问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对比,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一、工业起步奠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 目标导学一:工业起步奠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材料一:下表为国民党逃亡台湾时掠走的金银数量。种类数量黄金277万两白银1 520万两美钞1 537万元 材料二:项目钢煤棉布食糖发电量原油1949年产量15.8万吨3 243万吨18.9亿米19.9万吨43.1亿度12.1万吨1952年产量134.8万吨6 649万吨38.3亿米45.1万吨72.6亿度43.6万吨材料三:1949年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项目全国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国民收入358亿元66元粮食1.1亿吨209公斤钢15.8万吨0.29公斤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制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材料五:比较项中国(1952年)印度(1950年)美国(1950年)人均钢产量2.37公斤4公斤538.3公斤人均发电量2.76度10.9度2 949度 材料六: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我国的工业水平仍很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教学过渡】为了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我国决定向苏联学习国家建设经验,特别制定了发展工业的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即“一五”计划。(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自主学习】梳理“一五”计划以下知识点。时间(始末):目的:基本任务:2.知识补充:重工业中国的重工业包括能源、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重工业按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 可以分为三类:采掘工业(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等);原材料工业(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加工工业(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产品大部分用于生产,少部分用于生活消费,如电力、生活用煤、小轿车等)。优先发展重工业【合作探究】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展示材料:材料1:旧中国经济结构畸形,1949年轻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70%以上,而重工业所占比重不到30%,则因为我国没有重工业,许多轻工业的机器不能制造!因为没有重工业,过去在我国农业中就几乎完全不使用机器,也很少使用化学肥料。材料2:周恩来在全国政协第四十九次扩大会议总结发言时明确指出: 既然我们还不能制造一辆坦克、一架飞机、一门高级大炮和一辆汽车, 那我们的国防力量怎么能算强大呢?我们要自己生产这些东西, 就要搞重工业!材料3:苏联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跑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1954年3月,《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强调: 苏联过去所走的路, 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果和意义1.展示图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教师提问:结合教材,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成就?指出这些成就集中在哪一部门哪些地区?(地图上标明)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知识补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1)鞍山钢铁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黑色冶金工业基地。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新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建成投产。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这是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2)1956年,全国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车间建成投产。(3)1956年7月13日,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4)三条通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5)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它的建成通车,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3.“一五”计划的结果及意义展示材料:材料:下图为1952年与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教师提问:根据图表,结合课本说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果,并谈谈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历史意义。(五)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成就的原因:展示材料:材料一:苏联专家在中国。材料二:中共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确定了“一五”计划的目标,并且不断选派优秀干部到工业战线上去,培养他们成为工业建设的领导骨干。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的激情岁月给定居北京的波兰裔作家爱泼斯坦夫妇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们被一种同样的精神所感召,这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行动。没有真心实意地参加过这种集体劳作的人是很难体会这种感情的。”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分析“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得出结论。【单元整合】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发展历程与启示:【教学过渡】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 学生结合教材,归纳:①国民党统治区经济濒临崩溃。 ②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③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④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⑤国防建设的需要;苏联的经验借鉴。学生结合教材,梳理:时间(始末):1953—1957年。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提示: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加强国防力量;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主要成就:(1)工业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②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1956年,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④1956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⑤形成了东北工业基地。(2)交通成就:①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③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结果与意义:(1)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2)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成就取得原因:苏联的帮助;中共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热情参与。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小组合作,分析史料,思考为什么一五计划集中在重工业。在地图上标出一五计划的成就,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结合材料分析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家国情怀的培养。结合图片的历史镜头分析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民主法治梦终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目标导学二、民主法治梦终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材料展示: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全国5.7亿人参加了基层选举。最终选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人,其中女性代表 147人,少数民族代表178人,华侨30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90多岁都有。以上数据说明了什么?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概况【播放视频】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梳理以下知识点。(1)时间:(2)地点:(3)与会人员产生办法:(4)内容:(5)意义: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性质:为什么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出示材料。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内容说明了什么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与作用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意义展示材料: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教师提问:根据材料,结合课本说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有何历史意义。知识拓展:全国人大会议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比较项全国人大会议政治协商会议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职能行使国家立法权等,决定国家大事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成立成立于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成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代行全国人大职权【难点突破】如何区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示:1912年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性质)的宪法。【难点突破】工业化道路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关系 提示: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一届人大概况:(1)时间:1954年。(2)地点:北京。(3)与会人员产生办法:全国普选。(4)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选举国家领导人。(5)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学生归纳:从材料中抓关键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据教材内容可以看出,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地位: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作用: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提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959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同步举行,“两会”概念应运而生。 初中生注重形象思维,视频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拓展,开阔学生知识面。通过对比,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结合思维导图,完成本课的知识点梳理。 总结课堂内容,梳理知识线索。 运用大单元主题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从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理解。
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大单元设计理念,能够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思路清晰;依据课标,培养核心素养。1.目标达成情况:基本达成;2.未达成目标的补充措施:单元复习中呈现。3.学生参与情况:不够充分;4.教学环节不足之处:未能充分提升拓展。 教中学、学中教。
附1: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