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大改造【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2 11:3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6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重大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但是,也发生了“大跃进”运动等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内容要求〗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了解“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成就及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2、2022年课标解读:
1)了解“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八大、“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原因以及意义;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学习他们热爱祖国、自力更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学习要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
学习提示: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2)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要点: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
学习提示: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学习延伸:初步分析在经济建设方面急于求成的原因。
3)建设成就和奋斗精神
学习要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为人民服务的社会风尚。
学习提示: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社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4)“文化大革命”
学习要点:全国动乱;粉碎“四人帮”。
学习提示:了解“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指导下造成的严重灾难。
2、单元大概念架构
单元时空背景:
1)国际: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外交孤立。
2)国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也出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失误。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本单元的各课内容围绕核心内容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我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目标超额完成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接下来我国开始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探索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和挫折。成就主要有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这次大会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1961年初到1965年的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在工业、交通、电子工业和国防尖端技术等领域取得许多建设成就,并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失误主要有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探索中的成就值得我们肯定和发扬,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在此要强调的是,不能全盘否定1966年到1976年的历史,要把“文革”与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区分开来。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 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 课堂总结,以时空观念为指引,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明确该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6). 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2至4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调整教学策略。
4.本单元教材体例
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一大概念统领内容,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对我国此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继而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绘制历史时间轴的习惯,学会构建课与单元知识结构,梳理历史史实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2.通过大单元教学、中外联系、单元概述等环节,在大单元主题下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3.通过重难点知识的梳理和突破,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4.通过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比较,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加深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过程;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感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社会风貌。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建设成就;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第2课时) 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素养目标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了解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过程等基本史实。2)历史解释:探究三大改造的原因;认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形式。3)唯物史观:通过研读史料,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和局限性。4)家国情怀: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难点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材分析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一一合作共赢: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第二部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既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但认识问题易从感性角度出发,理性思维较为欠缺;在八年级的知识积累中,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三大改造了解得较少,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丰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 观看视频、史料研读法等
大单元理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视频导入】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走过来的人们,由衷地感叹“社会主义好”。那么我国是怎样走进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好在哪里?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以视频与设问,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一、合作共赢: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目标导学一:合作共赢: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改造农业的原因:史料解读: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教材第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教师总结: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走合作之路成为势在必行的道路。2.农业合作化的概况:【播放视频】根据课本、结合视频,自主学习,了解农业合作化概况(4分钟)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材料:“1951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并在12月15日,为印发决议草案写了通知,指示全党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一件大事去做。”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51年》 【难点突破】农业合作化改造步骤农业合作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展示示意图:思考:走合作化道路的优点是什么?【难点突破】农业合作化改造结果从1952年到1956年,正是合作化运动期间,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20.5%,年均递增5.1%,有些地方还办了社队企业,增加了公众积累……——张岂之. 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5下半年--1956年底,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基本单位是生产队。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教师提问:改造实质?3.手工业改造①展示材料:中国的手工业劳动者很多,生产量大,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但绝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体生产者。由于生产力低、资金少,在旧社会遭受着过重的商业利润的剥削和机器工业的排挤,过着悲惨的生活。……手工业是供应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资料需要的主要来源,农村生产资料的90%,农民生活资料的70%左右都靠手工业,城市居民也需要大量的手工业产品……为什么对手工业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因为手工业者一方面是劳动者,另一方面又是私有者。手工业生产是分散的、落后的、保守的、盲目的,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改变它的私有制,就不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就不能提高其生产力。——摘编自程子华《程子华回忆录》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指出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何重要性。②展示示意图:教师讲述: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还没有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仍然是分散生产的。供销生产小组摆脱了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高利贷的剥削和控制,与国营经济、供销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建立了联系,获得了供销上的扶持,解决了淡季生产的一定困难,增加了产量,增加了收入。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指从供销方面组织手工业生产小组进行生产活动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由于它不能完全解决集体劳动和生产资料私有的矛盾,随着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教学过渡】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 学生结合教材,归纳: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学生归纳:时间:1953--1956年底;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合作生产。意义:农业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提示: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加强国防力量;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优点:集中力量优势互补。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提示:手工业是供应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资料需要的主要来源,由于手工业生产的分散落后,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改变它的私有制,不能提高其生产力。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阅读史料,分析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原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进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阅读史料,分析手工业改造的原因。手工业改造的进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目标导学二、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1.背景【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第25页,第一段文字,指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材料1: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主要是商业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1/5;在工业资本中又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很少重工业;私营工厂一般规模小,技术落后,经营困难,难以担当起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任。——张岂之. 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概况:【播放视频】: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课本、结合视频,自主学习,了解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概况(4分钟);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天津盛锡福帽厂实行公私合营方式:时间目的:途径:教师: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难点突破】公私合营为什么能够推行? 【知识补充】“四马分肥”是对公私合营企业利润分配形式的一种形象说法,即将企业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其中,资方红利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一种赎买方式。3.改造的结果: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4.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意义展示材料:材料:同仁堂公私合营以后的效果:1949年到1959年十年间,同仁堂的职工增加到540人,生产总值也从1948年的16万元增加到了1959年的1 251万元。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指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有何历史意义。教师讲述:三大改造的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5.三大改造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请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展示材料:材料1:材料:2:用农民的话来说,“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地改革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材料3:不少地方在办社中存在着“宁多勿少”“宁大勿小”“越多越好”“越大越好”的错误思想,因而违背农民自愿的原则,胡乱地多办社、办大社,盲目追求公共财产,有的甚至连棺木寿材、老羊皮袄也归了社…… 提示:(1)为了巩固新生政权; (2)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需要。提示:方式:公私合营;时间:1954年——1956年;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政策:通过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提示: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提示:①积极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阅读教材,结合史料分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初中生注重形象思维,视频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拓展,开阔学生知识面。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结合思维导图,完成本课的知识点梳理。 总结课堂内容,梳理知识线索。 运用大单元主题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造内容的理解。
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大单元设计理念,能够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思路清晰;依据课标,培养核心素养。三大改造涉及的内容不算多,但是有些比较难理解的历史概念,需要教师进行历史解释,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社会主义改造除了要知道改造手段外最重要的要理解改造后的意义,尤其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在枯燥的历史概念中多加入一些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中学、学中教。
附1: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