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2 20:3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民族国家: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其成员效忠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不仅有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血缘的认同和疆域的相对稳定,还包括国家的主权至上原则、全体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以及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得到了全体国民的认可等诸多因素。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概念解释
国际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习惯和条约规则。简单说来,是有关国家之间的法律,是调节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有一定均束力的法律系统。 ——牛津法律大辞典
1400
英法百年战争
1600
1800
2000
1500
1700
1900
西欧封建势力削弱
一战
英法专制王权国家出现
二战
民族国家形 态传播开来
民族语言的使用
时空轴
宗教改革
三十年战争
法国大革命
《战争与和平法》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近代外交制度
国联、非战公约
维也纳体系
联合国
时间
国际法发展
一、产生: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2、政治:
3、文化
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民族语言:英、法、德等民族语言的使用
第一篇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英法百年战争、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1、经济: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民族意识国家认同
1、民族国家主权独立
2、由单一民族或多个民族构成;
3、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二、特征
专制王权国家形成——国家观念形成
——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评价:
(1)进步性:凝聚民众;利于民族独立和社会治理;促进西方国家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2)局限性:极端民族主义盛行;加剧对外侵略扩张
“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1、西方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产生)
2、西方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不同,导致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发展方向)
3、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兼具进步性与局限性。
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第二篇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一、背景
1、民族国家的发展、国家主权意识加强、国家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二、过程
2、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648):主权独立、谈判缔约、集体制裁
4、近代外交制度建立(17世纪)
3、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维也纳体系(1815年)—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5、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等
1、奠基: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
三、作用与挑战
1、作用:用法律形式确立国家间的权利与义务;防止战争与冲突,保障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2、挑战: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等仍在存在,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为人熟知的马嘎尔尼使华事件
有皇朝无外交
有天下无世界
有贡使无使节
有大清律无国际法
近代中国与国际法
拓展:
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办理外交事务,恭亲王奕 为首任大臣。该机构的设置是旧式外交体制应对外来挑战的反应,也表明中国在外交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丁韪良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名为《万国公法》,清政府拨款将其刊印发行,这是清政府对源自西方的国际法的正式认可。
1876年,郭嵩焘率随员出使英国,在伦敦设立使馆,他也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留心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建议在华侨集中的各埠设领事以护民,得到清廷赞赏。
郭嵩焘
近代中国与国际法
1842年以后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制度,破坏了中国传统的世界秩序观,但“它并未被以主权国家体系为基础的近代国际秩序所代替,而代替的是新的一种不平等条约的秩序。中国对外关系所适用的不是国际法原则和规则,而是不平等条约”。
从《万国公法》翻译出版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各帝国主义国家又强迫中国与其签订了113个不平等条约和规章,从这些不平等条约和规章中获取各种特权的国家从原来的英、法、美等11个,进一步扩大为20个(增加了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巴西、墨西哥、秘鲁、日本、古巴等9个国家)。
16世纪
《战争与和平法》
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国联
《联合国宪章》
非战公约
二战后国际法发展
国际法院
1625
1648
1815
1920
1928
1945
1946
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16-19世纪,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维也纳体系推动外交制度发展
1917
十月革命开辟国际法新阶段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课堂总结
中世纪前期的西欧:
神权至上、王权软弱、政治分裂、国家民族意识薄弱
在封建的西欧,领地是政治的基础,庄园是社会的单元。每块领地都有自己的独立权力,像英格兰、法兰西,基本上是一种地理概念。中世纪西欧又是个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认同。“国家”和“民族”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意义。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封建割据
天主教一统
中世纪后期的西欧: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1455年至1485年,英国金雀花王朝的两个分支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之间发生内战,在这场战争中,两大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如恩格斯所说“英国由于玫瑰战争消灭了上层贵族而统一起来了。”
1.封建贵族势力的削弱,客观上有利于加强王权
路易十四(1638—1715)自号太阳王,在位长达72年。1661年,他在巴黎西郊修建凡尔赛宫,把大贵族集中在凡尔赛宫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强化王权。他建立起的这一绝对君主制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恩格斯:“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掀起了反罗马教会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他主张"因信称义"、王权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亨利八世(1491—1547):因离婚案与罗马教廷闹翻,在议会支持下,他宣布脱离教皇管辖。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民族教会——英国国教。至此,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王权与教权合一,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2.宗教改革削弱了天主教会权威,世俗王权乘势而起
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系在了一起。”
3.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
朕乃君主,故可以为所欲为。 ——(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
路易十四(1643—1715)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①国王即国家
腓特烈三世(1439-1493)1439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是德意志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
1477年,其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女儿玛丽结婚,奥地利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②版图因为国王的婚姻或者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专制王权国家的特征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作用:
是新兴城市的保护者,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结束了封建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
是早期民族国家的象征和情感纽带。
思考探究:专制王权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英法两国于公元1337——1453年间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农家姑娘贞德揭竿而起,宣布上帝召唤她来拯救法国,她的号召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尽管贞德后来不幸牺牲,但当时法国民众对她夹杂着迷信的崇拜,被历史学家视为法兰西民族精神的第一次明确体现,贞德从此成为法国的民族英雄。此后,英国人被驱逐出法国,法国人开始树立起“法国人的法国”的观念。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马赛曲
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觉醒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教随国定”的原则和用德语翻译的《圣经》对欧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中世纪后期的西欧:民族意识觉醒
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剥夺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也否认王朝国家是自己的祖国,发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呼声,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成为国家的成员,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民族主义》
从文艺复兴开始,各地陆续有以拉丁文拼写的当地语言的文学作品问世,加强了人们对地域和民族的认可;早在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539年,法国国王下令国家法律文件使用以巴黎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法语作为民族语言被推广。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民族语言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1618—————1648
三十年战争
1625《战争与和平法》
1、奠基
思考1:该书提出了何种主张?材料体现了国际法的哪些先进理念及其积极影响?
材料:17世纪,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①反对掠夺战争,拥护和平
①使战争受到法律的约束,尽量减少战争的危害;
②奠定国际法的基础。
③各国主权平等
②国际法高于国内法
国际法奠基
主张: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
1618—————————1648
三十年战争
164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2、形成
思考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材料:(结束了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最突出的内容就是运用法律否定了教皇和皇帝的权威,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由此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顺应了工商时代的要求,是近代国际政治体系的开端。——摘编自姚娜《浅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国际关系发展的重大贡献》
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背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民族国家的兴起;
宗教改革的影响;
国际法基础的奠定;
1618—————————1648
三十年战争
思考3:结合【史料阅读】,找出该体系被视为“欧洲国家体系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的理由?
国际法形成
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原则;
②开创国际会议和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
③确认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原则。
材料:《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历史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被学者们视为欧洲国家体系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王黎著《欧洲外交史 1494—1925》
1648《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建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618——1625—————1648
三十年战争
1789——————1815
大革命到拿破仑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1815年欧洲各国通过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一系列条约而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1815维也纳会议,英、俄、奥、普、葡、法、瑞典七国签署《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
3、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
思考4:请根据材料,归纳维也纳体系的核心特征?该体系有何影响?
材料:19世纪初,列强通过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建立的欧洲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被称为维也纳体系。该体系是一个五极均势结构,它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五个列强的实力均衡共同维持着欧洲的稳定。在这个结构中,英国以其在制海权、殖民地、工业、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优势,几乎达到了全球霸权的程度…为了防止因任何一个大国再次称霸欧洲大陆而爆发大规模战争,这些国家在其相互关系中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仲裁与协商解决,从而维护大国的利益、和平与均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已经相当明显。——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特征: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影响:客观上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发展,确立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局限:该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列强的矛盾,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一战。
思考5:1864年的《万国公法》的出现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在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地
4、外交制度的建立
17世纪时,欧洲国家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
(1)原因:
(2)过程:
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民族国家的发展;国际法形成
(3)国际法形成和外交制度建立的影响:
积极:
消极:
为国际关系确立一些规则,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开辟新途径。
实行双重标准,为谋取利益而违反国际法,导致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一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①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5、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20世纪国际法范围和作用进一步发展
A、战胜国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国际联盟。(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B、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
②发展
思考1:速读教材,请指出一战后国际法领域有何新的变化?
对国际联盟的认识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件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
作用:有利于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各国交往,处理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局限: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它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对《非战公约》的认识
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非战公约》
作用: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第一个提出废弃战争的国际条约;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成为二战后审判法西斯战犯的法律依据。
局限:帝国主义各国持有保留条件,公约本身又未规定对违犯者的制裁办法,并不能防止战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②发展:
思考2:速读教材,请指出二战后国际法领域的新成果?为何会有这些变化?
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
机制: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
制裁权:安理会
原则:“大国一致”
结果: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战后国际法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
防止和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战后初期
20世纪下半叶
新的民主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