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6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2 12:2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原来这才是CPU鼻祖!
谈判的艺术
古代代表队:蔺相如
中国四大外交官
《战国策 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
而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还是一个圉yǔ正——养马的官儿,他须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保住社稷劝退强兵!他就是:烛之武!
左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归纳整理本课文言文知识。
3、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学习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教学重难点
1、归纳整理本课文言文知识。
2、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学习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___史书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_所作,原名___________。
《左传》
《春秋左传》
编年体
左丘明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作者简介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内容: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事实。
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左传》
作品简介
史书类别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编年体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
国别体
《国语》、《战国策》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纪传体
《史记》、《三国志》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属于断代史)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比较
《春秋》与《左传》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秋》。
《春秋》
比较
《春秋》与《左传》
《春秋》原文片段
元年春王正月。齊師、宋師、曹伯次於聶北,救邢。夏六月,邢遷於夷儀。齊師、宋師、曹師城邢。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於夷,齊人以歸。楚人伐鄭。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於檉。九月,公敗邾師於偃。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於酈。獲莒拏。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
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虞師、晉師滅下陽。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於貫。冬十月,不雨。楚人侵鄭。
……
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齊。秋,衛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衛侯鄭歸於衛。晉人、秦人圍鄭。介人侵蕭。冬,天王使宰周公來聘。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
《春秋》在内容上有何特点?
比较
《春秋》与《左传》
由于《春秋》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
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秦师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图
齐桓公姜小白
秦穆公赢任好
楚庄王熊侣
宋襄公子兹甫
晋文公姬重耳
春秋时期形势图
春秋时期,晋献公派人捉拿重耳。重耳逃出了晋国,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
重耳笑笑回答道:"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退避三舍
读文正音
秦军氾南 夫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也矣 失其所与,不知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若不阙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而出
使杞子、逢孙戍之
wéi

gōng
yuè

fán
zhuì
quē
zhì

páng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语助词,是可以删掉的。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郑通志 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 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 虞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别:齐 鲁 韩 赵 魏 秦 楚 宋 卫
地名:东郭 南宫 西门 欧阳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 司徒 帅 尉
职务:巫 乐 陶 屠 卜 施 商
4.以动植物为姓—— 牛 马 龙 熊(可能是氏族图腾)杨 柳
5.以数字为姓—— 伍 陆 万
6.少数民族的姓—— 金 翦 萨 慕容
古代姓名的由来
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有何好处?
(1)吸引读者,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2)介绍了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退:使动用法,使......退
师:军队
任务一
1、完成1—2段重点字词翻译
2、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攻郑国?为什么秦国也要去围郑?
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初读释义
第1段
晋侯hóu、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以:
于:
无礼于晋:
贰:
晋文公
秦穆公
贰于楚:
军: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以:因为,表原因。
于:对,表对象。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后)。
贰:从属二主。(古今异义)
贰于楚:于楚贰(介后)。
军:名→动,驻军、驻扎。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于)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
秦晋围郑的原因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介绍起因,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1.郑国面临两个大国的围剿,形势危在旦夕。
2.“无礼于晋”“贰于楚也”表明,矛盾主要在郑国和晋国之间,而郑国和秦国没有本质利害关系。
3.晋国和秦国的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为后文烛之武游说秦君、离间秦晋关系埋下伏笔。
从“秦晋围郑”看“精而腴”
继承《春秋》:“微言大义”
第2段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wéi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言:
言于郑伯:
若使:
从:
之:
壮:
犹:
为也已:
是:
寡人:
也:
许:
言:名→动,说。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后)
若使:如果派遣。
从:听从。
之:主谓之间,取独。
壮:年轻的时候。
犹:副词,尚且。
为也已:为:做。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
是:指示代词,这。
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许:答应。
译文: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第3段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夜:
缒:
而:
亡:
以:
执事:
以:
鄙:
远:
其:
焉:
亡:
以:
陪:
夜:名→状,在晚上。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
而:连词,表修饰。
亡:使动,使……灭亡。
以:介词,用,拿。
执事:办事的官员。
以:连词,表目的,“来”。
鄙:边疆,边远的地方。意动,以……为边邑。
远:形→名,边远的地方。
其:代词,这件事。
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亡:使动,使……灭亡。
以:连词,来。
陪:增加,增益。
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第3段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厚:
薄:
以为:
东道主:
行李:
之:
共:
乏困:
厚:形→动,增加,变雄厚。
薄:形→动,削弱,变薄弱。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古今异义)
行李:外交使者。(古今异义)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共:“供”,供给。
乏困:形→名,缺少的东西。
译文: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第3段
君尝为wéi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为:
赐:
朝、夕:
济:
而:
设版:
厌:
东:
封:
肆:
阙:
焉:
为:动词,给jǐ予。
赐:动→名,恩惠,好处。
朝、夕:名→状,在早上,在黄昏。
济:过河,渡河。
而:连词,表转折。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厌:“餍”,满足。
东:名→状,在东边。
封:使动,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阙:侵损,削减。使动,使……受损
焉:从哪里。
译文: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
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第3段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阙:
以:
利:
唯:
译文: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祀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
图:
说:
盟:
阙:使动,使…受损。
以:连词,来,表目的。
利:使动,使…得利。
唯:希望、祈请。
图:名→动,考虑。
说:“悦”,喜欢,高兴。
盟:名→动,结盟。
高潮
故事高潮
见秦伯,陈利害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第4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bì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
夫人:
因:
敝:
其:
与:
知:
以:
乱:
易:
整:
武:
其:
去:
译文: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微:没有。
夫人:那个人。
因:依靠。
敝:形→动,损害。
其:自己的。
与:结交,同盟。
知:“智”,明智。
以:介词,用。
乱:形→名,混乱相攻。
易:取代。
整:形→名,和谐一致。
武:名→动,符合武德。
其:还是。
去:离开。
结局
故事结局
秦伯与郑人盟
晋军退兵
小结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秦晋退兵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任务二
文本分析,深入探究
认真体悟《左传》虚实结合的叙事艺术,才能把握“其文曲而美,其语博而奥”的文化精髓。
课文探究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烛之武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貌。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1)处处为秦国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经处于危亡之中。但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2)充分利用秦晋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厉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秦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2、亡郑无利
有害(离间)
对秦
3、舍郑有利
有利(利诱)
对秦
4-5赐晋无利、亡郑阙秦
有大害(瓦解)
对秦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表面)
(深层)
1、淡化郑利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退出(示弱)
对秦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不能。“郑既知亡矣”起到了降低身份,以退为进,淡化郑的利益,消除秦国戒心的作用,而后层层深入,使得秦伯渐渐不寒而栗。若上来说以利害,秦国自然是将信将疑。
思考:能否调换烛之武的“说辞顺序”?
晋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无礼于晋”,晋文公退兵的原因是“非礼”(“不仁”“不知”“不武”),请结合本文,理解春秋时代“礼”的内涵。
结论
“不仁”“不知”“不武”
“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
“不武”:“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以上都是表面原因,晋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
对晋文公“有礼”的理解。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春秋是一个战乱纷纷、动乱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获得自己最大利益,为了称霸中原,倚强凌弱,攻伐兼并。他们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而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春秋,烛之武是一位英雄,一位在危难之时心里有国家、一位在个人与是非选择中有宽阔胸怀的英雄。
结论
处处站在秦国的角度上,语气时而真诚,时而委婉,时而舒缓,时而激愤。终于使为“利”而来的秦军,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并且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守城。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烛之武高超的论辩和说理艺术。
探究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提示】
先找出描写烛之武的句子,概括其具体体现了人物的哪种品质,再思考塑造人物的方法。
解析
【烛之武】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能。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解析
【烛之武】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深明大义,勇于担当
语言描写:虽历尽沧桑,牢骚满腹,却仍能临危受命,为国纾难。
志士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解析
【烛之武】
秦晋围郑
夜缒而出
以国为重,机智勇敢
勇士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解析
【烛之武】
(烛之武劝说词)
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语言描写: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辩士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结论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以国为重,机智勇敢
能言善辩,足智多谋
辩士形象
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
一个为纾国难挺身而出的忠臣
一个远见卓识的杰出的外交家
一个晓理动情的天才式演说家
一个善用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政治家
一个审时度势的出色的心理分析大师
总结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大仁
大勇
大智
结论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全文内容。
烛之武 退秦师

探究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者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么办?
晋文公
任务三:比较阅读
1.烛之武和孟子被同学们一致推选为“先秦最佳演说家”,他们在论辩技巧方面有哪些异同之处呢?
同:两者均站在对方角度进行劝说
孟子对齐宣王的劝说一开始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思考。例如,齐王询问想探讨霸道治国的策略时,孟子以“不闻”来避开霸道的话题,并开始自己“王道”的话题。但是如果只是孟子滔滔不绝讲自己王道的思想,而齐王不感兴趣,劝说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孟子站在对方想统一天下的角度,告诉齐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而烛之武在游说的时候,也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立场上,替秦国厉害着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一下子缩短了两者距离。随后,烛之武在论述中通过八次称“君”,整个论述当中,都在讨论郑国存在或者灭亡对秦的利弊问题。
任务三:比较阅读
同:两者都抓住对方未来的利益进行劝说
孟子和烛之武在劝说君主的时候,强调的利不是我方的利益,而是你方的利益;不是现在的利益,而是未来的利益。
例如,孟子通过一组排比句,把四类人(士、耕者、商贾、行旅)对推行王道的君主的崇敬和依附表现淋漓尽致,这种对未来利益的描述,让齐宣王产生强烈渴望之情。
任务三:比较阅读
异:两者在劝说过程中的姿态不同
孟子在游说齐宣王的时候,一开始就出现了进攻的姿态,尖锐的向齐宣王发问:“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让齐王进入了矛盾的尴尬状况,让齐王只能笑曰:“是诚何心哉”,让谈话的主动权从齐王慢慢转向自己。而比较之下,烛之武劝说的姿态更为谦虚。例如,在烛之武游说秦伯时,一开始就用了“示弱”的策略,说明“郑既知亡矣”,让对方卸下心防,搏得对方之同情。
任务三:比较阅读
异:两者在劝说当中使用的论证方式不同
孟子擅长使用比喻或者类比的方式,深入浅出的解释道理,像用缘木求鱼的比喻来论述齐国试图称霸的后果;用“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比喻对比实行王道“不能”与“不为”的区别。而烛之武则在劝说当中采用了事实(历史)论证的方式(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论证晋国的野心难以满足。
任务三:比较阅读
2.看今朝,中国的外交天团中也不乏优秀睿智的“最佳演说家”。浏览中国外交部官网中“发言人表态”栏目,学习中国外交家的语言表达技巧,感受他们的风采与魅力。
任务三:比较阅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句子 解析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同“供”,供给
同“餍”,满足
同“悦”,高兴
同“智”,明智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越国 越国以鄙远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行李 行李之往来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夫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越过别国。
外交使者。
那个人,指秦穆公。
知识梳理
以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东道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把……作为。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知识梳理
3.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盟 与郑人盟
夜 夜缒而出
朝、夕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东 既东封郑
赐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害 君亦无所害
远 越国以鄙远
名词作动词,结盟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动词作名词,恩惠
动词作名词,害处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知识梳理
乏困 共其乏困
厚、薄 邻之厚,君之薄也
阙 若不阙秦
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鄙 越国以鄙远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形容词作动词,厚,变厚;薄,变薄
使动用法,使……减损
使动用法,使……灭亡
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知识梳理
4.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封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许 许君焦、瑕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
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名词,疆界
动词,答应,许诺
名词,处所
数词,表示约数
代词,这样
知识梳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则名微而众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微言大义
动词,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隐隐约约
形容词,精当而含义深远
知识梳理
5.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而 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之 子犯请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
夫晋,何厌之有
牛何之
连词,表顺承,才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代词,指秦军
结构助词,的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动词,往、到
知识梳理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也”表判断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知识梳理
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