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3张PPT)
“王道”
“霸道”
V S
中国古代政治有“王道”与“霸道”之分。
霸道者,武力征伐,权势倾轧,以“威”使人“畏”;
王道者,顺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假如你是孟子,你会如何劝说君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齐桓晋文之事》,去学习孟子的论辩话术和王道思想吧!
齐桓晋文之事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了解有关《孟子》的常识,了解孟子思想和风格。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3、“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治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走进作 者
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约前372—前289)
我们认识孟子,可能是因为: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作品简介
《孟子》
共七篇,分别为:
《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孟子思想
1.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同义也。(社会原则)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孟子》散文特点
首先,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其次,善设机巧,引人入彀gòu,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再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增强了说服力。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孟子》生活 时 代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
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文 题 释 义
齐桓 晋文 之 事
齐桓公
晋文公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③齐宣王,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田齐第五位国君(前320年-前301年在位),齐威王田因齐之子。
田辟彊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国势继续上升。他继其祖齐桓公、父齐威王后,在稷下广开学宫,招揽四方游士、学者,使稷下学宫之学臻于极盛。
此外,田辟彊还留下了“滥竽充数”“缘木求鱼”“安步当车”以及拜钟离春为后等典故。
本文内容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作者是孟子,创作于战国时期。
这篇散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张。
词语认读
欲王关中 觳觫 褊小 恶乎
要挟 忖度 便嬖 莅临
商贾 畜养 开辟 复辟
衣帛 鸡豚 狗彘 庠序
孝悌 胡龁
hú sù
biǎn
xié
cǔn duó
pián bì
wànɡ
wū
ɡǔ
xù
pì
bì
lì
yì
tì
hé
tún
zhì
xiánɡ
商代的学校叫做庠,周代的学校叫做序
一、根据文本内容,请为文章划分层次。
二、本文是什么体裁的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三、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提出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试概括。
四、文中孟子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整体感知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论述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明确: 本文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阐述国君如能“推恩百姓”,便能“王天下”的论点。
中心论点:“保民而王”。文章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十分严密。
二、本文是什么体裁的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思考
朗读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ɡ)乎?”
文本翻译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动,使……听闻。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乎?”
对:回答。
徒:一类人。
道:说,讲述。
是以: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未之闻:宾语前置,即“未闻之”。
无以:不得已,“以”通“已”。
王:名→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①道路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②途径,方法
此五者,致胜之道也。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思想,学说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⑤道理,道义、规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道:名词
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④通“导”,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道:动词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思考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王道”。
赏析孟子智慧。
求同存异——“王天下”同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1、避而不答:
2、转移话题: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 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朗读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ɡ)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何如:
王:
保民:
莫:
御: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文本翻译
何如:如何,怎么样。
王:名→动,称王。
保民:安民,养民。
莫:代词,没有谁。
御:抵抗。
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莫能御之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若:
何由:
寡人: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文本翻译
若:如,好像。
何由:从何处,怎能。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由何”
朗读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文本翻译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
之:往,到……去。
以:介词,用,拿。
衅钟: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牛何之 宾语前置“之何”
文本翻译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hú觫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舍:
觳觫:
若:
就:
与: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舍:释放。
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
若:如果。
就:走向。
与:同“欤”,吗
然则:
以:
易:
识:
诸: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以:介词,用,拿。
易:交换,替换。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
重点实词:舍
1、舍南舍北皆春水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3、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4、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房屋
放下
停止
建房
重点实词:与
1、然则废衅钟与
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3、孰与君少长
4、蹇叔之子与师
5、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同“欤”,吗
给予
和
参与
交好
朗读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
文本翻译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是:
以:
王:
以……为:
爱:
固: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
以:连词,来。
王:名→动,称王。
以……为:认为。
爱:吝惜,舍不得。
固:固然。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②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⑤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爱护 、疼爱
吝啬
爱惜
爱慕,欣赏
通“薆”,隐蔽,躲藏
怜惜,同情
重点实词:爱
文本翻译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然:
诚:
褊小:
爱:
即:
而:
(齐宣王)说:“是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然:对,不错。
诚:的确。
褊小:狭小。
爱:吝惜,舍不得。
即:就是。
而:连词,表转折,却。
朗读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
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文本翻译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异:
彼:
恶:
隐:
择: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彼:他们。
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隐:痛惜,哀怜。
择:区别。
文本翻译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是:
诚:
宜:
之: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
诚:的确,真是。
宜:应该。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主谓倒装: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文本翻译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páo厨也。”
无伤:
是:
乃:
仁术:
之:
是以:
远:
庖厨: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无伤:没有损害,等于说没有关系。
是:这,指以羊易牛。
乃:就是。
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之:衬字(音节助词),无意义。
是以:所以,因此。
远:形→动,远离。
庖厨:厨房。
判断句
朗读
王说(yuè)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cǔn duó)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文本翻译
王说yuè,曰:“《诗》云:‘他人有心,予yú忖cǔn度duó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qī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说:
心:
予:
忖度:
夫子:
戚戚:
所以: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说:同“悦”,高兴。
心:心思、思想。
予:人称代词,我。
忖度:推测,揣度。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所以:……的原因。
文本翻译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薪xīn。’则王许之乎?”
曰:“否。”
复:
钧:
明:
秋毫:
末:
舆薪:
(孟子)说:“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复:禀报。
钧:30斤为一钧。
明:形→名,视力。
秋毫:秋天鸟兽新生的绒毛。
末:泛指事物的端、尾。
舆薪:整车的柴火。舆:车。薪:柴火。
朗读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文本翻译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wéi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wàng,不为wéi也,非不能也。
至于:
独:
然则:
为: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明:
见:
保:
王:
为:
至于:到,达到。
独:偏偏,却。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为:是。
明:形→名,视力。
见:表示被动。
保:保护,爱护。
王:名→动,称王。
为:做。
文本翻译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
何以:
异:
(齐宣王)说:“不去做与不能做的表现,有什么区别呢?”
形:表现。
何以:怎么,用什么。
异:区别,分开。
朗读
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yù)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文本翻译
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yù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wèi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
太山:
以:
超:
语: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跨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是:
诚:
为:
折枝:
挟:挟持,夹着。
太山:即泰山。
以:连词,表目的,来。
超:超越,跨过。
语:告诉。
是:指示代词,这。
诚:实在,的确。
为:介词,替,给。
折枝:枝,同“肢”,肢体。按摩肢体。
文本翻译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老①吾老②:
幼①吾幼②:
运:
于:
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跨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家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老①吾老②:老①:形→动,敬爱。老②:形→名,老人。
幼①吾幼②:幼①:形→动,爱护。幼②:形→名,小孩。
运:运行,运转,转动。
于:介词,在。
朗读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文本翻译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刑:
寡妻:
至于:
御:
家邦: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举:
斯:
诸:
彼:
而已:
刑:同“型”,典范,榜样。名→动,作榜样。
寡妻:正妻。
至于:到,达到。
御:治理。
家邦:本指家与国,也泛指国家。
举:拿。
斯:指示代词,这。
诸:兼词,之于。
彼:人称代词,他。
而已:罢了。
文本翻译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无以:
妻子:
所以:
所以,推广恩德足够来安抚天下百姓,不推广恩德没有办法来保全自己的妻子儿女。古代圣人远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妻子:妻子和孩子。
所以:……的原因。
文本翻译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duó之!
权:
然后:
度:
然:
度:
如今(您的)恩德足够推广到禽兽身上,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恩惠,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这样就知道轻重;用尺量,这样就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权:秤锤。名→动,称量。
然后:这样之后。
度:丈量。
然:指示代词,如此,这样。
度:思量,揣度。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思考
齐桓王承认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 能”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思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是什么?用何方法取得什么效果?
推恩
方法
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
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
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效果
根据课下注释,梳理翻译文章第二部分内容,把握这部分的重点虚实词语及文言句式,划分层次。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文本研读——第二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朗读
文本翻译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抑:
兴: 。
甲兵:
危:
构怨:
于:
快于心: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以后心里才痛快么?”
抑:难道。
兴:发动。
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军队。这里指战争。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构怨:结怨。
于:连词,与,和。
快于心:在心里痛快。
文本翻译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于是:
所大欲: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于是:在这件事上。
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
朗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
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
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文本翻译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wèi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pián嬖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wèi是哉?”
肥甘:
轻暖:
抑:
采色: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绚丽的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身边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声音:
便嬖:
诸:
岂:
是:
肥甘:形→名,肥美香甜的食物。
轻暖:形→名,轻软暖和的衣服。
抑:还是。
采色:绚丽的颜色。采,同“彩”。
声音:音乐。
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诸:各个。
岂:难道。
是:指示代词,这个。
文本翻译
曰:“否,吾不为wèi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pì土地,朝cháo秦楚,莅lì中国而抚四夷yí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辟:
朝:
莅:
中国:
而:
抚:
四夷:
以:
若:
犹:
缘木求鱼:
辟:开辟。
朝:使动,使……来朝拜。
莅: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而:表并列。
抚:安抚,使……归顺。
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以:凭借。
若:如此。
犹:如同。
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朗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文本翻译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若是:
其:
甚:
与:
殆: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若是:如此,像这样。
其:语气助词,表疑问。
甚:厉害。
与:吗。
殆:恐怕,可能。
文本翻译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孰: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孰:疑问代词,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
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
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
御之?”
朗读
文本翻译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小、大:
固:
寡、众:
弱、强: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小、大:形→名,小的、大的国家。
固:本来,原来。
寡、众:形→名,人口稀少的、人口众多的国家。
弱、强:形→名,弱小的、强大的国家。
文本翻译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hé亦反其本矣?
海内:
方:
集:
服:
盖:
本:
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海内:天下。
方:纵横……里。
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
服:使……佩服,信服。
盖:同“盍”,兼词,何不。
本:指仁政王道。
文本翻译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gǔ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发政施仁:
商贾:
行旅:
涂: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商贾:行商坐贾,行走贩卖货物为商,住着出售货物为贾,泛指做买卖的人。
行旅: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
涂:同“途”,道路。
文本翻译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疾:
赴诉:
其:
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疾:憎恨。
赴诉:奔走求告。
其:副词,表假设,如果。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拓展
概括第二部分的含义: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拓展
赏析孟子智慧:
孟子先以委婉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说出“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惊言,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
根据课下注释,梳理翻译文章第三部分内容,把握这部分的重点虚实词语及文言句式。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文本研读——第三部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王曰:“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
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
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
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奚暇治礼义哉!
朗读
文本翻译
王曰:“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惛:
进于是:
辅:
敏:
尝试: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地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惛:通“昏”,糊涂。
进于是:前进在这方面。
辅:帮助。
敏:聪慧。
尝试:试行。
文本翻译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pì邪侈chǐ,无不为已。
恒产:
恒心:
士:
若:
民: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不会遵守礼仪法度,没有不做的了。
苟:
放:
辟:
侈:
已:
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
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士: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
若:连词,至于。
民:普通百姓。
苟:假使,如果。
放:放纵。
辟:不正。
侈:过度。
已:通“矣”,语气词。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wǎng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及:
刑:
罔:
民:
焉: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接着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及:等到。
刑:名→动,处罚。
罔:同“网”,名→动,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民:百姓。
焉:哪里。
文本翻译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是故:
制:
仰:
事:
俯:
畜:
妻子: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乐岁:
终身:
凶年:
驱:
之:
善:
轻:
是故:因此。
制:规定。
仰:对上。
事:侍奉;伺候。
俯:对下。
畜:养活。
妻子:妻子儿女。
乐岁:丰年。
终身:一辈子,一世。
凶年:荒年。
驱:督促,驱使。
之:往,到。
善:做好事。
轻:容易。
文本翻译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惟:
赡:
奚:
暇:
治: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惟:只是。
赡:足。
奚: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暇:空闲时间。
治:讲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朗读
文本翻译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盍:
反:
树:
衣:
帛: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
豚:
彘:
畜:
时:
盍:何不。
反:通“返”,回,归。
树:名→动,种植。
衣:名→动,穿。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大猪。
畜:畜养,饲养。
时:季节。
文本翻译
百亩之田,勿wù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夺:
谨:
庠序:
申:
夺:破坏,违背。
谨:形→动,重视,谨慎地对待。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商称“序”,周称“庠”。
申:申诫,告诫。
孝悌:
颁:
负:
戴:
孝悌:孝:孝顺父母。
悌:敬爱兄长。
颁:同“斑”。
负:背负着东西。
戴:头顶着物件。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从事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给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绸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思考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概括第三部分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探究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
关于本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是怎样的?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用“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探究
儒家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一部分,规范和约束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孔孟所提出的“道德理想社会”希冀以道德伦理在社会上的推广,完成每一道德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使人人都致力于道德人格的完善,从而形成以道德理性为原则,以道德关系作为调节的稳定的社会秩序。
但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是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服务于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要想照搬或照抄,都是不可能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应以历史史实为依据,探寻其中那部分可以超绝时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分,为当今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对此,先哲的探寻从未停止过。比较孔孟的政治理想,谈谈对你的启迪。
第一层:掌握心理,因势利导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思考探究.孟子善于辩论,请你结合文本,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第二层:欲擒故纵,缩短距离
孟子从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让宣王树立起施行王道的信心。
接着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现出自己很了解宣王,从而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思考探究.孟子善于辩论,请你结合文本,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第三层:乘虚而入,由近及远
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
思考探究.孟子善于辩论,请你结合文本,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第四层:明知故问,步步紧逼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这也就明确指出了齐宣王其实一直施行王道,只是没有做到位而已。
思考探究.孟子善于辩论,请你结合文本,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归纳孟子的对话技巧
表面
实质
王的9次提问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国主张。
孟子7次抛出设问,引导王的思维。
1.善于抓住对方心理来获取对方信任
2.善于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
3.善于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
归纳孟子的政治主张
不忍之心
王道
保民而王
驱而之善
恒产恒心
制民之产
推恩于民
(让我做官)
2.本文的文本特色有哪些?
孟子善用比喻、类比和对比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1)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大道理具体化,易于理解。
以“举一羽”“见舆薪”比喻保民,以此来说明保民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又用“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能”的事,用“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来解释保民是“不为”而非“不能”。
(2)类比推理。
用近义事例来推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推断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自己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3)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
如:以“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区别,从而指出齐宣王不行仁政,实是“不为”而非“不能”;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总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思路 艺术特色
保民而王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字词整理回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为长者折枝
王说
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无不为已
是罔民也
同“已”,止
通“肢”,肢体
同“悦”,高兴
通“型”,作榜样
通“盍”,何不。通“返”
通“斑”
通“途”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同“网”,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
字词整理回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古今异义词
吾何爱一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反而求之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
然后从而刑之
不能进于是
吝啬
……的原因
视力
回过来去
妻子儿女
中原地区
渤海
这样之后
在这方面
字词整理回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感到奇怪。
远离。
敬爱;老人。
爱护;幼儿。
用秤称。
用尺量。
字词整理回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省略句
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字词整理回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夫子之谓也
牛何之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
未之有也
状语后置句
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主谓倒装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