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离散程度(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

文档属性

名称 数据的离散程度(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04-16 21:05:00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 第二十六章 数据的代表值与离散程度 玉田县第三中学
——杨凤珍主要内容 首先学习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用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但当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平均数的代表性就差了,所以接着又学习中位数与众数,用中位数做数据的代表值,用众数来描述同类数据中哪类数据最多,最后学习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用它们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描述数据,以及对方差、标准差的意义的理解。创设情境—感知文本—交流成果—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26.1平均数 与加权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的意义;能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能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观察 思考 交流将一块试验田分成面积相等的8块,每块100m2,在地力、肥料、管理等相同的条件下试种两个不同品种的小麦。产量如下:观察 思考 交流 2、A种产品每100平方米的产量约为 ; B种产品每100平方米的产量约为 ;
3、只考虑产量这个因素,哪个产品更适合本地种植?
讨论:4、如何求一组数据 的平均数? 1、结合以上资料,你能判断哪个品种的小麦产量高一些?说说你的理由。题组一1、NBA火箭队6名队员的身体重量分别为:(单位:斤)174 189 185 187 182 193 这6名队员的平均重量为
斤,每名队员的重量与平均重量的差的和是 。
2、某小组5名同学一次测验的平均成绩为80分,已知其中4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82分,78分,90分,75分,则还有一名同学的成绩是 。题组训练题组一3、为了让人们感受丢弃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某班环保小组的6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的数量,结果如下(单位:个)33,25,28,26,25,31,如果该班有45名学生,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本周全班同学各家总共丢弃塑料袋的数量约为( )个
A.900 B.1080 C.1260 D.1800
题组训练1、计算下列各组数的平均数:
(1)3,8,-5,-6,5。
(2)103,108,95,94,105。
(3)402,408,395,394,405。
你是怎样计算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题组二题组训练2、某年级20名学生在一次数学竞赛中的成绩如下(单位:分)
80 85 70 75 70 75 80 80 75 85
75 80 75 70 80 75 85 70 80 75
(1)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2)求这20名学生的平均分数。
题组二题组训练3、某校初中八年级有两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一班参考人数是52人,平均成绩为75分,二班参考人数是50人,平均成绩为76分,求本次考试初中八年级的平均成绩。 题组二题组训练解: 根据题意得答:全书平均每千字46元. 问题1、某出版社给一本书发稿费,其中正文占 ,每千字50元,答案部分占 ,每千字30元,问全书平均每千字多少元?全书20万字一起探究问题2.有三种单价分别为20元,25元,35元的食品混合销售。3种食品的比例为2 :4 :4. 问这种食品单价为多少元? 解: 根据题意得
20×0.2+25×0.4+35×0.4
=4+10+14
=28(元) 答:这种食品的单价为28元。一起探究 刚才求的两个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有区别吗?
阅读课本183页- 184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
(1)对183页买菜问题中,计算小红和小惠的平
均价格,从平均价格看,谁比较划算?小亮和小明
谁说的对?
(2)小亮计算的是三次价格的算术平均数,与实
际小红和小惠的平均价格一样吗?
(3)加权平均数中“权”指的是什么?问题1和2中
的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吗?若是,指出各个数据的
权。
(4)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有什么关系?一起探究1、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题组三题组训练 2、一家公司对A、B、C三名应聘者进行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2)根据实际需要,广告公司给出了选人标准: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你选谁?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你选谁?题组三题组训练总结选择适当方法计算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一般水平)的代表值。
中考题型展示1.(08青岛)某市广播
电视局欲招聘播音员一名,
对两名候选人进行了两项
素质测试,两人的两项测
试成绩如右表所示.根据
实际需要,广播电视局将面试、综合知识测试
的得分按的比例计算两人的总成绩,那么(填A或B) 将被录用.中考题型展示 2.(08南京)我国从2008年6月1日起执行“限塑令”.“限塑令”执行前,某校为了了解本校学生所在家庭使用塑料袋的数量情况,随机调查了10名学生所在家庭月使用塑料袋的数量,结果如下(单位:只)
65,70,85,75,85,79,74,91,81,95.
(1)计算这10名学生所在家庭平均月使用塑料袋多少只?
(2)“限塑令”执行后,家庭月使用塑料袋数量预计将减少10℅.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该校 1000名学生所在家庭月使用塑料袋可减少多少只?26.2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区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描述数据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经历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体验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自学导读一阅读课本191页完,完成观察与思考的两个题目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中位数?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什么叫众数?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一般地,n个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的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1筹建中的安徽芜湖核电站芭茅山厂址位于长江南岸繁昌县狄港镇,距离繁昌县县城约17km,距离芜湖市区约35km,距离无为县城约18km,距离巢湖市区约50km,距离铜陵市区约36km,距离合肥市区约99km.以上这组数据17、35、18、50、36、99的中位数为( ).
A.18 B.50 C.35 D.35.5
2、2007年5月份,某市市区一周空气质量报告中某项污染指数的数据是:31 35 31 34 30 32 3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 )
A.32,31 B.31,32 C.31,31 D.32,35题组训练3、 15,20,20,22,35,35的众数为 。
4、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填序号)
(1)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只有一个.
(2)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只有一个.
(3)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只有一个.
(4)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位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题组训练5、我市某一周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表:
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分别是( )
A.27,28 B.27.5,28
C.28,27 D.26.5,27题组训练6、已知甲、乙、丙、丁四只足球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进球数分别为:9,9,x,7。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恰好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 )
A. 10 B. 9 C. 8 D. 7
题组训练(1)求中位数一定要先按大小排列顺序
(2)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是并列的两个数,不是用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做它们的众数。而是说这两个值都是它们的众数。
(3)众数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而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4)众数和中位数也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方法点拨完成课本192页做一做并阅读后面的7个自然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用它们来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时,各有哪些优缺点?
2、如何选择合适的代表值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一起探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它们各自特点如下: (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2)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较差,但中位数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也可选择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1、甲、乙、丙三家家电厂在广告中都声称,他们的某种电子产品在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寿命都是8年,经质量检测部门对这三家销售的产品的使用寿命进行跟踪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单位:年)
甲厂:4,5,5,5,5,7,9,12,3,15;
乙厂:6,6,8,8, 12 ,9,10, 8 ,14,15;
丙厂:4, 7 ,4,6, 4 ,9,13, 16 , 15 ,16。(1)分别求出以上三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这三个厂家的推销广告分别利用了那一种表示集中趋势的特征数据?
(3)如果你是这位顾客,宜选购那家工厂的产品?为什么?做一做1、(2008河北)某班学生理化生实验操作测试成绩的统计结果如下表:
则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为 .中考题型展示2、(2008年烟台市)七(1)班四个绿化小组植树的棵树如下:10,10,x,8,已知这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相等,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棵.中考题型展示26.3方差和标准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方差和标准差;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方差、标准差刻画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验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对数据作出判断。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⑴ 请分别计算两名射手的平均成绩; 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
赛,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
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从两个人射击成绩变化范围来看:
甲的成绩变化范围是9-7=2(环)
乙的成绩变化范围是10-6=4(环)
甲的成绩变化范围小,所以选甲较合适。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极差=数据中的最大值-数据中的最小值
极差表示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它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感悟新知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⑴ 请分别计算两名射手的平均成绩; 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
赛,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
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哪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偏差较小?为了更准确的反映一组数据的稳定性,我们引进一个新的统计量——方差自学导读阅读课本195页2—6自然段,解决下列问题:
1、什么是方差?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
2、什么是标准差?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
3、方差和标准差是刻画数据 的统计量,对于平均数相等的两组数据,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就越 。
4、分别计算引例中甲、乙射击成绩的方差,说明甲的成绩比较稳定。
题组训练1一组数据35,35,36,36,37,38,38,38,39,40的极差是________。
2、已知甲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都是5,甲组数据的方差大于乙组数据的方差则( )
A.甲组数据比乙组数据的波动大
B.乙组数据比甲组数据的波动大
C.甲组数据与乙组数据的波动一样大
D.甲乙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不能比较3、 在数据方差的计算公式
数字10 表示 ,数字20表示 。
4、样本5、6、7、8、9、的方差是 , 标准差是 。
5、一个样本的方差是零,若中位数是a,则它的平均数是( )
(A)等于 a (B)不等于a
(C)大于a (D)小于a
题组训练6、已知某样本的方差是4,则这个样本的标准差是————。
7、两个小组各5名同学目测同一本画册的宽度,目测误差的数据如下(单位:cm )
第一组:-2 -1 0 1 2
第二组:-3 -2 0 2 3
(1)从直观上看,哪组同学目测得较准确?
(2)分别计算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进行比较,验证第(1)题的结论。
题组训练探索发现已知三组数据1、2、3、4、5;11、12、13、14、15
和3、6、9、12、15。1、求这三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2、对照以上结果,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有趣的结论?
32132918方法总结与点拨计算方差要先算平均数,方差公式可以简单的记为“方差等于差方的平均数”
当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值都相等时,方差为0;5个连续整数的方差为2。
极差反映一组数据的变化范围,方差和标准差反映数据的稳定性,它们都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代表量。
数据中的每个数都加上同一个数a,则平均数加a,方差不变;若数据中的每个数都乘以同一个数a,则平均数乘a,方差乘以a2。
1.(08山西)今年5月16日我市普降大雨,基本解除了农田旱情.以下是各县(市、区)的降水量分布情况(单位:mm),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分别是( ) A.29.4,29.4,2.5 B.29.4,29.4,7.1
C.27,29.4,7 D.28.8,28,2.5中考题型展示中考题型展示2.(08玉林市)甲、乙两人进行射击比赛,已知 甲=79.8(环), 乙=79.8(环),
S2甲=2.31,S2乙=2.36,则谁的比赛波动成绩大:( )
(A)甲波动大 (B)乙波动大
(C)甲和乙一样 (D)不能确定全章复习(回顾与反思)1、(2007江西)某学校举行演讲比赛,选出了10名同学担任评委,并事先拟定从如下4个方案中选择合理的方案来确定每个演讲者的最后得分(满分为10分):
方案1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平均数.
方案2 在所有评委所给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其余给分的平均数.
方案3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中位数.
方案4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众数.
为了探究上述方案的合理性,先对某个同学的演讲成绩进行了统计实验.下面是这个同学的得分统计图:
(1)分别按上述4个方案计算这个
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
(2)根据(1)中的结果,请用统
计的知识说明哪些方案不适合作为
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 2、(2007福建龙岩)红星煤矿人事部欲从内部招聘管理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专业知识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并依录用的程序,组织200名职工对三人进行民主评议投票推荐,三人得票率如图所示.(没有弃权票,每位职工只能投1票,每得1票记作1分)
(1)请填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甲得 分,乙得 分,丙得 分;
(2)根据招聘简章,人事部将专业知识、民主评议二项得分按6:4的比例确定各人成绩,成绩优者将被录用.那么 将被录用,他的成绩为 分. 3.(08黄冈)2008年5月31日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在湖北武汉市内举行.我市红城中学校团委在学校七年级8个班中,开展了一次“迎奥运,为奥运加油”的有关知识比赛活动,得分最多的班级为优胜班级,比赛结果如下表:
(1)请直接写出各班代表队得分数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2)学校决定:在本次比赛获得优胜的班级中,随意选取5名学生,免费送到武汉观看奥运圣火,小颖是七(7)班的学生,则她获得免费送到武汉观看奥运圣火的概率是多少?4、(2007河北省)甲、乙两支篮球队在集训期内进行了五场比赛,将比赛成绩进行统计后,绘制成如图12-1、图12-2的统计图.
(1)在图12-2中画出折线表示乙队在集训期内这五场比赛成绩的变化情况;
(2)已知甲队五场比赛成绩的平均分=90分,请你计算乙队五场比赛成绩的平均分;
(3)就这五场比赛,分别计算两队成绩的极差;
(4)如果从甲、乙两队中选派一支球队参加篮球锦标赛,根据上述统计情况,试从平均分、折线的走势、获胜场数和极差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简要分析,你认为选派哪支球队参赛更能取得好成绩?
谢谢大家!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一起研究八年级数学第二十六章《数据的代表值与离散程度》的内容,我感到很荣幸,下面把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向大家汇报如下,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统计与概率是初中数学的三大板块之一,本章是在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用方差、极差、标准差来刻画一组数据相对于平均数的离散程度,这是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推断的基础。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先学习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用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但当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平均数的代表性就差了,所以接着又学习了中位数与众数,用中位数做数据的代表值,用众数来描述同类数据中哪类数据最多,最后学习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用它们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描述数据,以及对方差、标准差的意义的理解。
学习本章的关键是使学生经历数据的处理过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实践及与他人的讨论,寻求合理的答案,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学习中注意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避免机械的运算。
结合本章的知识特点,我以创设情境—感知文本—交流成果—巩固新知—拓展提高为主线进行教学。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思想。在习题的设置上分两块,一块是针对知识点的配套练习,另一块是中考题型展示。下面分节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做法,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26.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的意义;能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能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在平均数的教学时,首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情境,也就是课本中的引例,我把问题稍做了改动。设计了4个思考题让学生解决,问题1直接让学生判断哪个品种的小麦产量高?一般学生会有两种方法,即看统计图和计算平均值。问题2、3让学生直接计算平均值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有小学和七年级统计图知识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得出平均数的求法,进而得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然后马上进行有层次的题组训练,把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挖透、匝实。1题计算平均数,体现平均数是将各数据之间的差异互相抵消的结果,反映了数据的一般水平。2题是公式的变式应用。3题是与平均数有关的估算问题。题组二的3个题目是平均数算法的拓展延伸。
对于加权平均数,可以先设计2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做,为下一步研究加权平均数做铺垫。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在学完加权平均数后,再让学生择优。然后直接回答刚才求的两个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有区别吗?接着让学生先阅读课本183页—184页的内容,再分小组讨论、交流一起探究中的问题,最后在全班交流得出的答案,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4个问题:(1)(2)是针对课本中的买菜问题提出的,让学生继续感知加权平均数。问题(3)提出了“权”的概念,并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加权平均数。问题(4)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二者的关系,当各数据的权重相同时,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相同。接着马上用题组训练巩固所得。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总结如何选择简便的方法计算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值。然后是中考题型展示。
26.2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之间的区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描述数据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经历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体验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本节内容我分成两部分处理。第一部分采取学生自学,教师出示自学导读,让学生自己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需注意的地方教师及时点拨明确。然后用6个题目有针对性的巩固拓展概念,并随时进行方法的总结。1、2题是直接找众数与中位数的实际问题。3题是有两个众数的情况。4题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5题也是找众数与中位数的实际问题,但比1、2题稍难些。6题综合考察二者与平均数的计算。在处理这些题目时,教师要随时让学生总结方法并及时梳理。如(1)求中位数一定要先按大小排列顺序
(2)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是并列的两个数,不是用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做它们的众数。而是说这两个值都是它们的众数。
(3)众数不是数据出现的次数,而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4)众数和中位数也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第二部分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先让学生完成课本192页做一做,体会三者的关系,再阅读后面的7个自然段,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而应用最为广泛,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较差,但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较差,但中位数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也可选择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最后用一个综合题作为配套练习,加深学生理解。接着仍为中考题型展示。
26.3方差和标准差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方差和标准差;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方差、标准差刻画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验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重点:掌握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对数据作出判断。
本节也是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极差和方差的概念,为了节省时间,我把课本中的引例做了改动,给出两名射手的5次成绩,先计算平均数,然后画折线图,让学生说明选择哪位射手参加比赛。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如何比较甲、乙两名射手的成绩?学生可能从成绩变化的范围和稳定性上来判断。通过不同学生的发言,计算两人成绩的变化范围来决定选甲合适,进一步明确极差的概念及求法。因为极差简单,易理解,所以我把极差提到了前面。
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折线统计图说明哪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偏差较小?谁的成绩更稳定?为了更准确的反映一组数据的稳定性,我们引进一个新的统计量——方差 。仍以自学的方式,要求学生结合自学导读,阅读课本195页2至6自然段。让学生认识方差和标准差,会计算方差和标准差,并会根据计算结果判断数据的波动大小。第4个问题是直接应用方差公式,教师可用此题规范解题步骤和格式。随后就进行针对训练,以题目带知识点,进行方法的总结和知识的拓展。1题计算极差。2题由数据方差大小判断波动情况。3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方差公式的理解。4题在处理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多算几组5个连续整数的方差,如1,2,3,4,5;或12,13,14,15,16等,发现结果均为2,这可作为规律让学生记住,考试出现类似题目可节省时间。5题是方差为0的特殊情况。6题巩固方差与标准差的关系。7题是课本中的练习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计算有规律的3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把方差的算法进行拓展。题组训练后,对于方法和规律要让学生及时总结梳理。如:计算方差要先算平均数,方差公式可以简单的记为“方差等于差方的平均数”
当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值都相等时,方差为0;5个连续整数的方差为2。
极差反映一组数据的变化范围,方差和标准差反映数据的稳定性,它们都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代表量。
数据中的每个数都加上同一个数a,则平均数加a,方差不变;若数据中的每个数都乘以同一个数a,则平均数乘a,方差乘以a2。
最后还是中考题的展示。
有关计算器的内容,由于中考不允许使用计算器,而且现在计算器的种类与型号较多,使用也比较简单,所以我们没有集中学习,而是采取课下自学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处理的。
在全章复习时,要给学生建立本章的知识体系,配置习题时,除考察基础知识的题目外,更应面向中考题型,注重与其他统计知识的综合应用。比如以下四个题目,分别是07、08年的中考题。1题是方案设计题,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与条形图的综合。2题是加权平均数与表格和扇形图的综合实例。3题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与概率综合应用的实际问题。4题是07年河北中考题,考察极差、方差与统计图的综合应用。这类题目文字较多,不仅考察学生的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审题、读图、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2009年2月
玉田三中 杨凤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