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
基础通关
一、课内建构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mù,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斡( )旋 吠( ) 静mù( )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
(3)“熙熙然”一词在文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写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却是人们生活的_____品,_____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 _____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A.必需 记载 慰劳 B. 必须 承载 慰劳
C.必需 承载 慰藉 D. 必须 记载 慰藉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②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③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④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⑤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A.③①⑤②④ B.③②④①⑤ C.①⑤②④③ D.①②④⑤③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小说家、军事家。
B.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C.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
D.宫灯是一种八角或六角形的灯,每面糊绢或镶玻璃,并绘有彩色图画,下面悬挂流苏。原为宫廷使用,所以叫“宫灯”。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B.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使得课文优美雅致。
C.作者在课文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二、课外提升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_____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着丰厚的中华美学精神。无论是修长匀称的篆书、蚕头燕尾的隶书,还是狂放洒脱的草书、方正规矩的楷书,都_____了中华文化之美,具有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重要作用。因此,经典书法作品已成为学校开展德育、美育的重要载体。
A.记录 包含 显露 B.收录 蕴含 显露
C.记录 蕴含 体现 D.收录 包含 体现
7.学校公众号推出“过大年,看非遗”专题,你班负责其中一期。同学们受新春挂灯笼启发,查阅资料后选择了“藁城宫灯”项目。请你从下列材料中提取出四个“藁城宫灯”的主要特点,补写材料的结尾段,用以总结全文。
藁城宫灯作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早年作为贡品进入皇宫,所以被叫作“宫灯”。传统的藁城宫灯一共有56道工序,包括挖竹篾、钻座眼儿等,样样都靠手工作业。藁城宫灯种类丰富、造型优美,有白帽方灯、纱圆灯、罗汉灯、走马灯等200多个品种。藁城灯笼现在年销量超过一亿对,占国内90%的市场份额,远销海外。“天上北斗星,人间藁城灯。”喜庆红火的灯笼一挂,浓浓的年味儿就来啦。
藁城宫灯以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而成为人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重要文化载体。
阅读突破
一、课内建构
阅读《灯笼》选文,回答8—9题。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 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8.如何理解“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联系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与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提升
阅读《灯笼》,回答问题。(8分)
灯 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烦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待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栓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栓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栓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栓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栓柱一个劲儿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栓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栓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0. 此文围绕“父亲”和“灯笼”写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栓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简要分析标题《灯笼》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达标
13.课文以“灯笼”为载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赋予了灯笼丰富的内涵,抒发了亲情、乡情与家国情,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请你也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运用细致的描写,写出你看到的家乡的变化吧!(1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wò fèi 穆
(2)人情事故 人情世故
(3)温和欢乐的样子
2.C
3.A
4.A
5.D
6.C
7.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种类丰富、经济价值高、文化内涵丰富
8.此句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早已衰败。
9.作者热烈赞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是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10.①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②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③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栓柱,却不求任何回报。
11.“塞”,用力放到手里。运用动作描写,写出父亲面对家境困难的栓柱,坚持拒绝他的酬谢,体现了父亲对栓柱的体谅,表现了父亲的善良与爱心。
12.“灯笼”是全文的线索,也象征了父亲,突出了父亲的善良和爱心,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13.示例:我家门前的路让我感受到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富强。狭窄、高低不平的小路在下雨天泥泞难行,夜晚回家的小心翼翼都是童年难忘的记忆。现在这条路宽阔平坦,即使是赶集,两辆车并排而过也不会拥挤。汽车、客车、小轿车,多得数不清,再也勾不起小孩子们的好奇心。街道两旁挂着大红灯笼,傍晚灯笼亮起,店铺的霓虹灯闪烁,交相辉映,行人在街上散步,歌声从屋里飘出,那情景让人恍惚间到了大都市,又犹如进了仙境,仙音袅袅,此乐何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