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危机在中文中由两个字构成,一个是危险,一个是机会”。……当危机来临时,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危机。如何处理危机植根于我们的价值判断中,危机既给人们带来危险,也给人们带来机会。
——摘编自陈春花《危机的本质是机遇》
示例: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材料二:中俄呼吁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和睦相处,合作共赢,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23年3月)
(1) 以“危机带来危险,也带来机遇”为题,从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中各选一例史实对此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可仿照示例完成,不得使用示例。)
(2) 面对当前世界的局部危机,说说你对材料二的理解。
2.中国封建时期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1: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史料2:南宋持罗盘陶俑 在南宋政府每年近一亿贯的财政收入中,来自市舶(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的收入最高贡献了340万贯,大的占3.4%。年进出口总额接近3800万贯。 史料3:吴钩《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
材料二:中国在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著,耿异译《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如果将康、雍、乾时期纵向与汉唐时期相比,无论是人民的精神风貌,还是统治者的气度胸襟均相差甚远,难以并称“盛世”;如果与同时代欧洲社会比较,无论在科学成果上还是社会发展上,康、雍、乾三朝都已逐渐被西方列强抛在后面,也难以自称“盛世”。
——摘编自李娜《“康乾盛世”再思考学术研讨会综述》
(1)请指出材料一中三则史料的类型是什么,并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经济状况。
(2)阅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3)史学界关于“康雍乾盛世”的说法存在不同的意见,请任选材料二、材料三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表达清晰,史论结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当时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选取六件历史史实进行说明。并谈谈你的体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2) 清朝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请写出清朝的东南和南部的疆域所至。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共识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赖以存续的文化基础,华夏帝国延续两千余年得益于政治一元主义的 共识。政治一元主义有三个主要构件: 一是权力配置中的王(皇)权主义或王权至上;二是政治共同体(物理空间)的大一统;三是政治文化中的独尊儒学及政治传统上的联系性。 一元主义的政治共识 构建于孔孟时代,形成于秦汉时代,秦汉以后为历代政治家与思想家所固持。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要求:
(1)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从划线的三个时代中选取六例史实加以论述。
(2)表述成文,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字数不少于180字。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到要求。
材料一:从人类社会转型 角度看,近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历史进程看,这种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社会转型是由一 系列社会转折的不断蓄积而产生的,是在一个社会的母体内经历长期的与不断的变迁所导致的社会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趋势,但不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因而具有明确的时代特色。在结构转型期间,由于各种结构性要素都处在变动之中,因而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
——摘编自马敏{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
(1)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1860年-1919 年的中国和16世纪-19世纪中期的英国相关史实,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技术思想文化三个领域对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社会转型"的两个特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近代,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辉时代。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自始至终贯穿着一幅幅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学习西方、主张变革,是近代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把革命民主主义作为思想武装,是近代爱国主义的又一特点。而爱国主义最终与共产主义相结合,是近代爱国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据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整理
(1)使中国近代与近代以前的历史条件发生根本变化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并列举中国近代史的2个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天人们能见到的成系统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无疑是最早的。其内容大多与祭祀、田猎、风雨、战争和疾病之类相关,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在此种文字的基础上演化出“金文”。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小篆。从此以后,在今天的中国范围内,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开始使用统一的文字作为记录语言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因为汉字在塑造思维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学习和使用时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汉字新书写的文明和文化……近十年来随着技术的革新,汉字输入法在记录语言时远比英文输入法要快。未来的大数据时代,汉字还会爆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华觉明《中国三十大发明》
(1)材料中“殷商的文字”被称为什么?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利用法家思想治国,靠严刑峻法以高压统治老百姓,以至于社会矛盾和危机加剧,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
材料二:汉高祖刘邦兴起的时候,面临着秦王朝的种种弊政和诸侯纷争的紊乱局面,百姓无业可居,大闹饥荒,西汉社会经济一片凋敝。为此,汉高祖简化法令和禁令,减轻田租,实行十五税一。文帝即位,他身体力行提倡节俭,下令把十二年租税的一半赏赐给百姓,下一年,又免除了租税。过了十三年,及景帝二年,规定百姓私田制征收一半的租税,税率三十征一。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至武帝,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摘编自《汉书·食货志》等
(1)指出汉初统治者为解决“西汉社会经济一片凋敝”而采取的政策。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了外交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商人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外,我国的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也传入大宛、安息等国。与此同时,我国的穿井术也传入大宛。而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布、毛毡、汗血马以及大夏的石榴,大宛的葡萄、苜蓿、芝麻,安息的胡桃等植物也相继传入中国。此外,中亚的箜篌、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乐器和乐曲、舞蹈也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声律,古典歌舞场面为之一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的历史人物。
(2)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0.千余年来,科举制一直是传统士人的进身之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人们通过自愿报名,参加不同科目和级别的考试,再由主管机关根据个人考试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委以不同的官职……大批士人可以“学而优则仕” ……在原则上以考试作为唯一的选才标准,并建立了一套统一的内容、标准、程序、步骤,使考试制度化,这有利于评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
——摘编自宋中选 《从唐代科举制度看其政治功能》
材料二:明朝洪武年间是明代科举制度和科举考试的一个关键时期……以八股对偶的文体形式并配合《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学内容,使得明代的科举考试不仅采用了标准化的教学内容,也采用了标准化的命题方式和标准化的考试写作方式……明代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从科举取士方面,在教学与考试内容上都表现为偏重儒家经学的思想理论取向。
——摘编自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科举考试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唐朝时期是如何发展的?(举一例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11.材料论述题
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马铃薯、西红柿、蕃薯、花生等美洲粮食作物输入旧世界。它不但极大地改善了欧洲人的餐桌,也养活了更多的人……欧洲人在这里收获了大量的粮食,赢得了巨大的利润,而他的携带的天花.麻疹病毒,也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
──《哥伦布大交换》(艾尔费雷德)
(1)材料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认为,在他所崇拜的古代和寄予无限希望的新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使人深恶痛绝的时代——中世纪,这个时代既毁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又毁灭了“公共美德”,因而是个黑暗、愚昧、倒退的时代。《欧洲文明十五讲》中陈乐民先生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中世纪的价值,认为中世纪是新的曙光诞生之地。
(1)根据上述材料自拟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50字左右)
(2)材料中“无限希望的新时代”在思想上有何“新”发展?宣传这一思想的“先驱”是谁?
13.中国是怎样进入近代的,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近代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正清认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的思想主题……
——摘编自费正清等著《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如洋务运动),将一个古老帝国改造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根据费正清或者徐中约的论述,提炼出一个观点写一篇小短文。(要求:160字左右;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句通顺,行文流畅;表述完整,逻辑清楚。)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
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提出的国内背景是什么。材料二相关会议确立了哪一思想的指导地位?
(2)“坚持理论创新”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坚持理论创新”这一话题,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15.开放是强国之路,开放与交流是从古至今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对外贸易交流极为繁盛。一方面,许多外商来华贸易,长安、广州、扬州等大城市均聚集着大量外国商人。另一方面,华商足迹也远涉欧亚地区。当时,中国商人不仅能到达东南亚、中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商,甚至可能有远至欧洲者。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明代的海外贸易政策,可以说是禁多于放,限制、防范多于鼓励、支持。早期的朝贡贸易政治外交色彩重于经济色彩……明中期以后,朝贡贸易的政治色彩有所减弱,外番货品免税政策渐改为按倒抽……实行不久又迎来嘉靖时期的海禁,使正常的中外贸易受到极大影响。
——摘编自史志宏《明及清前期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
材料三:闭关锁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清朝统治者隔绝中外民众的往来,加强对东南沿海的清剿,断绝了东南沿海人民的活路,造成了嘉庆年间(1796-1820) 东南沿海商民的反抗;妨碍了中国人民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从而造成中国的落后。
一一摘编自徐明德《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历史教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影响中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中的相关史实,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题目:危机带来危险,也带来机遇。
论述: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戚继光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浙江台州,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倭寇。戚继光又率领部队进入福建,广东,与当地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共同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抗倭斗争的胜利,保卫了东南海疆的安全。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为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贵族担心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最后,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他在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穆罕默德承认对方的经济和宗教利益。从此,麦加从此成为伊斯兰教圣地。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美国海军舰队两次侵入后,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面临民族危机。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一些中下级武士开展倒幕运动,使天皇重新掌权。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等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面对当前世界的局部危机应该弘扬和平、发展等人类共同价值;加强对话和包容,共促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2.【答案】(1)史料1、2是实物史料;史料3是文献资料。
经济状况:宋朝海外贸易繁荣。
(2)耕地面积增加;高产农作物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工商业市镇涌现;商帮进一步发展等。
(3)示例一:
观点:康、雍、乾时期可称之为盛世。
阐述:康、雍、乾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发达;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这一时期,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因此,康、雍、乾时期可称之为封建社会的盛世。
示例二:
观点:康、雍、乾时期难以称之为盛世。
阐述:康、雍、乾时期,在政治上,清朝统治者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极力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康雍乾时期难以称之为盛世。
3.【答案】(1)时代特征: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危机。
论述:为加强君权,雍正皇帝时期军机处设立,标志着皇权到达顶峰,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等。为加强对西藏管理,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和金瓶挚签制;在新疆清朝先后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噶尔丹叛乱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清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定;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由此可见,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新疆、台湾等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不可分割的,开放国兴、闭关国衰,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
(2)清朝疆域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4.【答案】观点:政治共识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赖以存续的文化基础,华夏帝国延续两千余年得益于政治一元主义的共识。(或政治一元主义的共识是华夏帝国延续的重要基础或条件)史实论述:
孔孟时代:
以德治国;仁政;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秦汉时代:
秦:设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汉武帝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推恩令”等
秦汉以后: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北宋:解除进军高级将领的兵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地方上知州、通判、转运使的设置等;
元: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设立行省制度;废除三省制,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等;
明:明太祖废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明成祖设立内阁等;
清:清设立军机处等。
5.【答案】(1)观点:“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近代化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论述:
中国方面: 政治制度,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促进了思想启蒙。 (或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经济技术,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或答甲午战争后,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或答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团体纷纷涌现,人民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等) ; 思想文化, 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答影响也可得分: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英国方面: 政治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或答革命的影响: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技术,进行了工业革命,建立现代工厂制度,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或答进行殖民掠夺与殖民扩张(或“三角贸易”),开拓海外市场,有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促进资产阶级思想启蒙。
(2)社会转型具有明确的时代性特色;呈现极大的不稳定性。
6.【答案】(1)事件:鸦片战争。
(2)观点:学习西方,主张变革,是近代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论述。史实: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一场学习西方技术的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起民主共和国。由此可见,学习西方,主张变革,是近代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的爱国人士在中国危亡的时候,不断在进行探索,想要挽救国家危亡。
7.【答案】(1)甲骨文
(2)答题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事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①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③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④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⑤我们要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
8.【答案】(1)政策:休养生息的政策。
(2)观点:合理的政策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A.秦始皇利用法家思想治国,靠严刑峻法以高压统治老百姓,对百姓实行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既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使社会矛盾和危机加剧,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B.西汉王朝从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最终,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所以,我们认为,合理的政策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9.【答案】(1)张骞
(2)[答案示例]
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论述:自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往来日益密切,商人们将中国的丝织品、冶铁技术、井渠法、凿井术等传入西域各国,把西域的特产例如毛布、毛毡、汗血马、石榴、葡萄、核桃、芝麻等植物也相继传入我国。此外,西域的乐器、乐曲、舞蹈等也传入我国,给我国的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音律。综上所述,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10.【答案】(1)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朝时常设科目是明经和进士。
(2)论题:科举制时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论述: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朝创立殿试制度,到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称为八股取士,直到清末废除科举制,科举制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1.【答案】(1)新航路开辟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观点: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物种之间交换日益扩大。同时,新航路的开辟还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和新大陆联系在一起。由此可知尽出的结论是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世界逐渐变成一个整体,彼此相互影响。
12.【答案】(1)示例一:西欧封建社会是一个黑暗时代。5世纪中后期,西罗马帝国亡于蛮族的入侵,西欧城市、文化均受到重创。
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西欧的封建社会便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形成。
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庄园中的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领主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苦。
文化上:基督教会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封建教会主张禁欲苦修,束缚人性,思想禁锢,新思想往往被视之为异端备受排斥,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西欧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处于停滞状态,是一个黑暗时代。
示例二:西欧封建社会是一个曙光诞生之地。5世纪中后期,西罗马帝国亡于蛮族的入侵,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中世纪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在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上等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变化。
经济上,10世纪开始农业技术提高,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迅速发展,中世纪城市开始复苏,并出现了一批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的新城市,逐渐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
政治上,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出现分化,逐渐形成早期的资产阶级,从而成为强化王权的政治力量,推动社会变革。
文化上,西欧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教育文化水平与之相适应,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综上所述,西欧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孕育了新社会的转型。因此,西欧封建社会是一个曙光诞生之地。
(2)文艺复兴运动中提倡人文主义思想。 但丁。
13.【答案】答案一:根据费正清观点:中国走向近代是西方推动的(符合题意即可)
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是西方推动的。
答案二:根据徐中约观点: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符合题意即可)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危局,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建立了近代化的军事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等等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次运动是清政府内一些先进人士主动开展的,对我国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
14.【答案】(1)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坚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坚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需要。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正是因为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我们才能取得今天的历史成就。
15.【答案】(1)特点:交流范围广、交往国家多、双向交流。
(2) 因素:国家政策
(3)观点: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发展
论述:唐朝时实行了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活跃,各国商人纷纷来华朝拜、学习,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明朝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后,使正常的中外贸易受到极大影响。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由此可见,对外开放可以促进国家繁荣发展,闭关锁国只会导致国家落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