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孔雀东南飞》 课时
教学 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乐府诗等文学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行文脉络,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章内容,赏析赋、比、兴等艺术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爱情悲剧的原因,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的罪恶,把握主旨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行文脉络,概括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赏析赋、比、兴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探究爱情悲剧的原因,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的罪恶,把握主旨
教学 设想 《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创设情境,通过围读剧本去把握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教学 方法 教学 资源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导入 “大都好物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魅力就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且是永远的生活。无论是《诗经.卫风.氓》中的卫女与氓,还是《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曾彼此相爱,但都以离散告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这首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也演绎了一出夫妻相爱却各自离散的的悲剧,是一曲流传千古的爱情挽歌。 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 作品介绍 《孔雀东南飞》诗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者不详。《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与《木兰诗》、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成“乐府三绝”。 乐府诗 “乐府”,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辞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来,发展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敕勒歌》《木兰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乐府诗。 特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反映现实的广阔和深刻。 叙事占很大比重,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 常用铺排和比兴,语言朴素生动。 杂言体和五言体居多,常在诗末揭示写作目的。 走近编者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有口才。梁时,官东宫学士,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职,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玉台新咏》的编纂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男女闺女之作。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纲常占据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规定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七出”等教条。这个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创作的,在那个时代,封建的伦理说教剥夺了人们的婚姻自由,不知上演了多少殉情的悲剧。当时的人们为此事感伤,因而作了此诗。 知识补充: 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礼记·本命》“七出”之罪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任务二:理解诗意, 重点词句翻译 段落大意概括 任务三:剧本围读——感知情节 情景设置:假如你是某知名导演,现筹集到一笔经费,准备拍摄电影《孔雀东南飞》,万世具备,只待开机。为此你召集了你的小组成员召开紧急会议,对剧本进行详细解读。现在进行会议的第一项议程:对《孔雀东南飞》的剧情进行细致研究。 首先齐读剧本小序,了解故事梗概。 明确:学生齐读 ——追问:序言交代了什么 有何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汉末建安中)、地点(庐江)、人物(焦仲卿、刘兰芝、焦母、其家)、情节(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而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以及成诗的原因,说明本文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②“遣”“逼”二字,写出封建家长的专横,暗示了刘兰芝无奈、无助及悲惨的结局。集中体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都围绕这两字展开故事情节。 接下来,通读剧本,按照“引子、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层次梳理故事脉络,并用简短的语言概述内容。 情节结构段落内容引子1全诗序曲,托物起兴开端2-6兰芝被遣发展7-12夫妻誓别再发展13-23兰芝抗婚高潮24-31夫妻殉情结局32告诫后人
有位组员认为做特效太耗经费,想要将引子“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一幕删掉?你同意吗? 不同意 ①手法:托物起兴,借孔雀起兴,以孔雀失偶比喻夫妻离散,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的顾恋之情。 ②情感基调: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哀婉缠绵的基调,形成悲剧气氛。 ③结构:与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以一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结束,使首尾呼应,结构更加严谨,诗意更加浓郁。 出于节约经费的原因,另一位组员认为既然已经保留了引子一幕,那就将结尾“合葬化鸟”这一幕删去?反正这一幕都已经超脱现实了,你认同吗? ①结尾“合葬化鸟”这一情节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焦刘二人矢志不渝的爱情,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生活的向往,对封建脚掌至和封建礼教的抗议与嘲讽,更好地表现诗歌的主题。 ②以鸳鸯照应开头的孔雀,以一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结束,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眼睛,诗意更加浓郁。 任务四:剧本围读——人物小传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你们已经基本确定了电影的分镜头。下面进行会议第二个议程:对《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进行详细的解读,并为演员制作人物形象卡,帮助演员进行人物呈现。 刘兰芝: 自请遣归: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追问: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繁琐? 刘兰芝的陈词不繁琐,这里使用了铺陈的手法。 ①内容:按时间顺序铺叙了刘兰芝的家教和修养。 ②人物:强调兰芝从小聪慧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③为下文刘兰芝“无偏斜”“无罪过”却被逐的情节作铺垫,突出刘兰芝的无辜和委屈,暗示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性格理性刚强(直接揭示出她与焦母之间的矛盾) 赠物留恋: 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嘴硬倔强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遵守孝道,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理性清醒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嫁妆丰厚,家庭条件优越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心软、情深、聪明(嫁妆留下,留下了一条后路) 临行装束: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美丽精致、自尊自强 ——追问:“被遣”在封建时代对女子意味着极大的侮辱,那么兰芝辞别夫家时为什么要严妆以待呢? ①这是兰芝在内心和行动上对婆婆长者权威的无声反抗; ②表现出兰芝复杂的心情,既有对丈夫的留恋不舍,又有离开时的果断刚强; ③风光而来,体面而去,面对无端的挑剔和指责,兰芝不卑不亢,从容镇定,表现出她的坚强与沉着。 拜别婆母: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不卑不亢,性格刚强 话别小姑: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友爱、善良. ——追问:分别写刘兰芝与婆婆、小姑告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人物性格分析。 ①与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对照。 ②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就要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刘兰芝倔强而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焦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的表现。 誓别仲卿: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能屈能伸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坚贞不渝,永不变心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清醒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坚定、忠贞、情深 两次抗婚——忠贞不渝、不慕权贵、清醒反抗 ——追问:刘兰芝回到娘家之后,让母亲拒绝了前来提亲的人,却慨然应允了阿兄的提婚,她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①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没有用。 ②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③这符合其性格特点,也是她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表现。 ——追问:在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然而诗中却是很有地位的人接踵而来向刘兰芝求婚,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很有地位的这些人接踵而来向刘兰芝求婚,这一情节跟前面的被遣回家形成对比,是侧面描写,衬托出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突出了刘兰芝的无辜被遣,也从侧面衬托出焦母的专断无知。 ——追问: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有何用意? ①极言聘金之重、聘礼之丰。集中反映了汉乐府诗长于铺陈的特点,极写太守家办喜事的豪华排场,送聘礼的队伍之盛,送的彩礼之多,十分气派和热闹。 ②反衬刘兰芝不慕富贵、不移情志的品德和节操,也照应前兄“足以荣汝身”的说法。 ③以乐景衬悲情,太守家的喜与刘兰芝悲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悲剧效果。 小结: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勤劳能干、重情忠贞、知书达理、敢于反抗封建家长制的妇女形象。 焦仲卿 焦仲卿为刘兰芝争辩、恳求阿母::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深爱兰芝,忠于爱情,但是不会说话,不会处理婆媳关系。 转达母意,表明态度: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对爱情忠贞不二,但是懦弱顺从,对未来抱有幻想,谨于职守。 5. 在焦仲卿与其母亲的对话中,可看出两人怎样的形象? ①初次展现出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母亲的逼迫下,他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刘兰芝,但他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②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 10.夫妻重逢,焦仲卿的一番激愤之词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 ①“贺卿得高迁”表达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讥讽和怨恨,但实际上这句反语正反映了他对刘兰芝的深情。 ②焦仲卿又急又怒,再用“磐石”“蒲苇”的比喻来责备刘兰芝改变初衷。 ③对后文两人定下生死之约起到了一定的激发作用,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曲折起伏。 11.“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此处环境描写有何象征含义? ①“大风”“严霜”表现环境的凄凉; ②以悲景衬悲情,暗示人物内心悲凉的心情,为下文焦仲卿的殉情做铺垫。 ③“树木”“庭兰”象征焦、刘二人的美好感情,“大风”“严霜象征摧残她们的封建家长制度。 12.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①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离开时毫不犹豫。 ②仲卿身为“大家子”,他生性懦弱但又孝顺母亲,所以他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由于对爱情的忠贞,使他也富有了叛逆精神。 13.结尾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①“松柏”“梧桐”象征两人的爱情天长地久,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②“鸳鸯对鸣”的结尾与“孔雀徘徊”的起兴呼应,这一结尾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充分表现了焦、刘矢志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家长制的抗议。 13.分析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四人的形象。 刘兰芝 ①多才多艺、有教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②聪明美丽: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精妙世无双。 ③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④善良、有修养、识大体:会弹箜篌、诵诗书,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善良友爱,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 ⑤坚强忠贞: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以蒲苇为喻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倔强、坚贞、不慕富贵。 ⑥有主见、敢于抗争: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焦仲卿 ①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具有软弱的一面,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与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③具有抗争意识,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代表。 ①挑剔、刁钻: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②蛮横、独断专行: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意,会不相从许。 ③软硬兼施: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刘兄也是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代表。 ①自私横暴: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侧面描写) ②蛮横、独断专行、威逼利诱、趋炎附势: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正面描写) 任务四:探究主题意蕴,赏析艺术特色 1. 造成焦刘夫妻婚姻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①时代背景: 汉朝统治者为巩固新生的封建制度,通过独尊儒术,将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学改造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礼法制度。董仲舒制定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将权力一级级集中于君王的手中,而女性却成为社会的最底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为婚姻生活的至上权威。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②人物性格:兰芝美丽善良,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 ③直接原因:焦母与兰芝之间的婆媳矛盾。 2.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刘兰芝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本质? ①由封建家长制主宰的婚姻造成了刘兰芝命运的悲剧。尽管她才貌俱佳、忠于爱情,但幸福却如泡影般散去。 ②她被遣回家后又不得不答应太守公子的婚事,无奈的刘兰芝只好“举身赴清池”,以死来履行自己的誓言。 ③作者由此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寄托了百姓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艺术特色 ①结构完整,情节曲折。 ②巧妙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③通过对人物行动的刻画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④通过环境景物的描写来衬托、渲染。 你执导的舞台剧《孔雀东南飞》终于搬上了大舞台,好评如潮,观众纷纷议论看了这部剧让自己受益匪浅。你觉得观众可能会有哪些收获? 生命何其珍贵,没有爱情,生活也可以很美好。 结婚时要认识到不仅是和自己爱的人生活,还要考虑能否与他的家人和睦共处。 没有一个健全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爱情的长久和婚姻的幸福,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可能避免。 总结主旨 《孔雀东南飞并序》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殉情的故事,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篇尾焦仲卿和刘兰芝死后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拓展延伸 此时,剧组收到一封热心观众的来信,信中问道:“刘兰芝作为被休回家的女子,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为何二婚还能嫁到家世如此好的人家?”你能帮他解惑吗? 以孔雀失偶兴起,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美禽丧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源自民歌,极富表现力,类似的故事在古代还流传不少,如: 韩凭夫妇 战国时期,宋康王见韩凭妻何氏美丽,夺为己有,韩凭夫妇不甘屈服,双双自杀。死后二人墓中长出大树,根相交相错,又有一对鸳鸯栖于树上,悲鸣不已。这故事控诉了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了韩凭夫妇对爱情的忠贞。 陆游与唐琬 南宋时,诗人陆游与妻子唐琬,琴瑟相和,伉俪情深。但终被陆母逼得劳燕分飞。后来陆游随母意而另娶,唐琬也改嫁赵士程。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独游绍兴城南沈园,与唐琬邂逅,唐琬征得丈夫同意,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题《钗头凤》于沈园,唐婉则写下续《钗头凤》相答,由于伤心过度,唐婉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 陆东美夫妇 三国时吴国黄龙年间,海盐有个人叫陆东美。他的妻子朱氏,仪容举止很好。夫妻互相敬重,被人称为“比肩人”。夫妻二人都说“比翼双飞,恐怕不会长久。”后来妻子死去,陆东美也绝食而亡。家里人非常悲伤,将他们合葬在一起。不到一年,坟墓上长出一棵梓树,同根双干,相互拥抱合成一棵树,经常有一对鸿雁栖身于树上。 素材积累 汉乐府名句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瓜田不纳履,李下莫整冠。 4.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7.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8.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9.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0.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 1、元日:正月初一日。 2、灯节(元宵节、上元):正月十五日。 3、社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 4、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 5、端午: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6、七夕(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日。 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用针作各种游戏。 7、中秋:八月十五日。 8、重阳节:九月九日。 9、除夕:一年最后一天晚上。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