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 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舟山市 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2 14:2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素养监测历史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采用闭卷形式。
2.全卷共6页,分卷Ⅰ(选择题)和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注意题目序号。
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考古学家曾在舟山马岙发掘出99个大小不等的土墩。土墩中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凿、石镰等文物,出土的陶罐上还残留有六千年前的稻谷痕迹,这些文物共同印证了六千多年前此地( )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C.人们开始群居生活 D.已经有了原始农耕生活
2.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废除分封制 B.巩固国家统治 C.提高诸侯实力 D.彰显皇帝权力
3.有学者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一“黄金时代”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诸侯争霸 B.农业繁荣 C.百家争鸣 D.各国变法
4.以下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 )
郡名 建置情况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①中央一级的机构设置 ②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③加强了地方权力 ④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假如时光倒流,穿越到汉武帝时期,你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A.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B.百姓修筑长城、开凿灵渠
C.政治清明,史称“文景之治” D.班超开辟了通往西域道路
6.《后汉书》记载了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B.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
C.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D.发生在公元2世纪初期
7.如图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后人临摹本,《兰亭集序》最初撰写的书法家是( )
A.顾恺之 B.王羲之 C.钟繇 D.胡昭
卷Ⅱ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8.民族交融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
材料二 仰慕中国(注:指中原汉族政权)的文化,一意要改革旧俗……乃于公元493年,断北语,改姓氏,……奖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自此以后,鲜卑人就渐和汉人同化了。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至西晋初年,内迁各族人数已经达到几百万,在关中地区,少数民族甚至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交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
(1)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哪一历史事件?并据材料二概括这一事件的主要内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阐述民族交融是如何得以实现的。
9.七年级某班举办了“我国古代农业兴起和发展”的展览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展板一】我国原始农业兴起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我国就开始饲养了猪和鸡,后来还把水牛驯养成家畜。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展板二】我国不同时期的农具
(1)依据【展板一】指出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并据此谈谈对我国原始农业的认识。
(2)将【展板二】①②处内容补充完整,并说明这些生产工具的出现有何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从中提炼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试卷第2页,共3页
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舟山马岙发掘出农业生产工具和稻谷遗迹,说明当时农业已经产生,有了原始农耕生活,D项正确;六千多年前正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并未出现国家机器相关内容,无法说明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排除B项;人们开始群居生活,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体现了周天子定期巡视诸侯,而诸侯必须朝觐周天子,这体现出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可以巩固国家统治,B项正确;周王并未废除分封制,排除A项;周王巡视诸侯是为了控制诸侯,而不是提高诸侯势力,排除C项;西周尚未确立皇帝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内容“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可知材料所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上的成就一直熠熠生光,从不曾在历史的长河中褪色,“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C项正确;“诸侯争霸”,指的是各诸侯国为了争夺臣民与土地并实现统一而进行的战争,是军事政治方面,不属于思想文化方面,排除A项;“农业繁荣”是农业方面,与题干设问要求的思想文化方面不符,排除B项;“各国变法”,指的是政治方面,各国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在争霸、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不属于思想文化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由表格中“辽东郡”、“南海郡”、“陇西郡”等可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②④正确,D项正确;郡属于地方以及机构,①错误,排除AB项;郡县制的确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削弱了地方权力,③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他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A项正确;秦朝百姓修筑长城、开凿灵渠,排除B项;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史称“文景之治”,排除C项;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淝水之战,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排除B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C项;公元208年,是指公元3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后人称为“书圣”,B项正确;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排除A项;钟繇擅长隶书、楷书、行书。他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书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有“正书之祖”之誉,排除C项;胡昭擅长的是隶书,排除D项。故选B项。
8.(1)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
主要内容:迁都洛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等。
(2)民族交融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商品贸易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统治者的改革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距,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
【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乃于公元493年,断北语,改姓氏,……奖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可知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主要内容:根据材料“断北语,改姓氏,……奖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并结合所学可知迁都洛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等。
(2)阐述:根据材料“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一意要改革旧俗……乃于公元493年,断北语,改姓氏,……奖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自此以后,鲜卑人就渐和汉人同化了”“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可知民族交融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商品贸易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统治者的改革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距,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
9.(1)标志:栽培农作物;饲养家畜。
认识:我国是农业发展较早的文明之一。
(2)补充:①耧车;②翻地;
意义: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因素:生产工具的革新;勇于改革;统治者的重视或政策的支持;兴修水利等。
【详解】(1)标志:根据材料“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可知栽培农作物;根据材料“我国就开始饲养了猪和鸡,后来还把水牛驯养成家畜”可知饲养家畜。
认识:结合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时间可知我国是农业发展较早的文明之一。
(2)补充:根据所学骨耜的用途和播种工具可知①耧车;②翻地;
意义:结合生产工具的作用可知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因素:结合材料中生产工具的变化可知生产工具的革新;结合材料中江南经济的开发可知勇于改革;统治者的重视或政策的支持;结合材料中都江堰的修建可知兴修水利等。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